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复习---金属变化规律、常见有机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22
【答案】C
【解析】反应前的四个分子为两种分子,其一为1个C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CO分子,另一分子为1个N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NO分子;反应后生成三个分子也为两种分子,一是2个N原子构成的N2分子,另一为1个C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的CO2分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所列出的四种说法的正误。
【分析】本题的解决思路:利用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详解】A、反应中单质只有氮气其化学式为N2,故A正确;B、反应前的CO、NO都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而反应后生成的N2和CO2为空气中含有的无害气体;故B正确;C、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不符合单质与化合物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置换反应的特点,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不正确;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28:(44×2)=7:22;故D正确;故选C。
2.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化合物的数量大大超过无机化合物的数量 B.有机化合物大多数能够溶解在水中
C.有机物都能燃烧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有机化合物中可能没有碳元素
【答案】A
【解析】A.根据有机物的数量来分析解答;B.根据有机物的组成来分析;C.根据有机物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D.根据有机物的溶解性来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详解】A.有机物的量大大超过无机物的数量,故正确;B.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错误;C.有机物中除了通常含有碳、氢元素外,有些还含有氯元素、氮元素、硫元素外,有些还含有氯元素、氮元素、硫元素等,因此燃烧后还可能有其他物质生成。故错误;D.大多数有机物是不溶于水的,故错误。故选A。
3.如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等质量的铁圈和银圈在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线,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A.铁圈和银固左右摇摆不定 B.保持平衡 C.铁固向下倾斜 D.银圈向下倾斜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铁圈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由质量守恒质量可知,铁圈的质量增加;银的活动性比铜弱,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故银圈的质量不变;所以铁圈向下倾斜。故选:C。
4.祁门红茶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由于香叶醇(C10H18O)的含量是普通茶叶的几十倍,因而具
有独特的玫瑰花香。下列关于香叶醇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闻到玫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属于有机化合物 D.组成元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D
【解析】根据香叶醇的化学式为C10H18O,分析其组成并判断物质的类别,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来分析元素的质量分数,由信息具有独特的玫瑰花香来分析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信息中物质的化学式来分析组成及计算,熟悉物质的分类、微观粒子的性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由香叶醇的化学式为C10H18O,则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则说法正确;B、因能闻到玫瑰花香,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则说法正确;C、由香叶醇的化学式为C10H18O,该物质是含碳的一类化合物,性质与无机物差别较大,则属于有机化合物,则说法正确;D、因在同种物质中相对分子质量一定,12×10>1×18>16,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则说法错误;故选D。
5.将一根螺旋状的细铁丝放人稀硫酸铜溶液中(见右图),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
A.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固体物质 B.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在试管底部沉积一层黑色固体物质 D.试管内溶液的颜色上浅下深
【答案】A
【解析】根据铁与硫酸铜的反应的现象进行判断;铁与硫酸铜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同时得到硫酸亚铁的溶液,利用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结合反应的情况可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
【分析】此题是一道金
【详解】A、铁在硫酸铜的溶液中反应时会置换出铜并附着在铁的表面,故铁丝表面有红色的铜出现,故A正确。B、反应后得到的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可观察到溶液变为浅绿色,而非无色,故B错误。C、铁在硫酸铜的溶液中反应时不会出现黑色固体物质,则说法错误,故C错误。D、试管内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而非试管内溶液的颜色上浅下深,故D错误。故选:A。
6.只用一种试剂一次性就可验证锌、铜、银3种金属活动性强弱,该试剂是(▲)
A.硫酸铜溶液 B.硫酸锌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稀盐酸
【答案】A
【解析】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即取中间金属单质与两端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与两端金属的单质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是锌、铜、银,只用一种试剂一次性就可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通常采取“三取中”的方法,即取中间金属单质与两端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与两端金属的单质反应,因此可选铺用硫酸铜溶液。故选:A。
7.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由铜离子引起的,而不是硫酸根离子引起的,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你认为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A.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铜丝,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再滴加稀硫酸,溶液变蓝
B.观察硫酸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无色
C.在硫酸钾溶液中加适量锌振荡,静置后无明显变化,表明锌与硫酸根离子无反应
D.在硫酸铜溶液中加适量锌振荡,静置后颜色褪去,表明溶液颜色是铜离子造成的
【答案】C
【解析】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由铜离子造成的,而不是硫酸根离子引起的,则所有实验要围绕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进行,要发生与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有关的变化才可以。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硫酸铜溶液的性质或变化规律。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同学们要明白引起颜色的变化是由铜离子引起的。
【详解】A、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铜丝,铜单质变成氧化铜,再与稀硫酸反应得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稀硫酸没有颜色,说明硫酸根离子是无色的,因此说明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由铜离子引起的,有意义;B、硫酸钾溶液的颜色是无色,表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无色,是对比硫酸铜溶液的,这样可以得出蓝色与硫酸根离子无关。有意义;C、在硫酸钾溶液中加适量锌振荡,与硫酸铜溶液的没有关系,由于无变化,所以本实验没有意义;D、因为锌把铜置换出来了,硫酸锌是无色的,所以证明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由铜离子引起的,有意义。故答案为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物只能作氧化剂,不能作还原剂
B.炼铁和炼钢的原理完全相同
C.高炉炼铁时,加入焦炭是作燃料提供热能和产生还原剂(CO)
D.白口铁可代替钢制造化工机械和铸件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A.氧化物有些能作氧化剂,有些能作还原剂,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作还原剂,故A错误。B.炼铁的原理是在高温条件下,利用还原剂一氧化碳将铁从它们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炼钢通常是除去生铁中所含有的过量的碳,故B错误。C.高炉炼铁时,加入焦炭是作燃料提供热能和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其反应原理是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C正确。D.白口铁通常用于炼钢,不可代替钢制造化工机械和铸件,故D错误。故答案选: C
9.将一严重锈蚀而部分变成铜绿[Cu2(OH)2CO3]的铜块研磨为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成CuO,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可能是(▲)
A.增重30% B.增重10% C.不变 D.减轻30%
【答案】B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其中存在铜单质(部分变质),且有铜绿(有变质的部分)。 固体最多增重Cu→CuO,固体最多减轻Cu2(OH)2CO3→CuO故可根据极值法求出增重最多的和减轻最少的进行判断。
【分析】本题是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质量守恒思北二想,通过归纳不同物质或不同变化过程中管理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地寻找出它们之间的金管平内在联系以及融合点和嫁接点,从而培养安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详解】因为固体最多增重Cu→CuO,固体最多减轻Cu2(OH)2CO3→CuO,①假设全部为铜:则加热变为氧化铜,会增重氧元素的质量,相当于铜元素质量的1664,即25%;②假设全部为铜绿:则加热后只余氧化铜,那么减轻的质量应为Cu2(OH)2CO3中保留CuO部分外的质量,即=27.9%;综上,由于是两种情况的混合物,所以真正的变化情况应是处于两者之间,也就是在增重25%与减轻27.9%之间的,故选BC。
10.某同学欲用实验证明铁、铜、汞、氯的化学活动性顺序,他利用铁片、铜片、硝酸汞溶液和稀盐
酸四种物质,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A.①Cu+HCL;②Fe+Hg(NO3)2;③Cu+Hg(NO3)2
B.①Fe+HCL;②Cu+HCL;③Fe+Hg(NO3)2
C.①Fe+HCL;②Fe+Hg(NO3)2;③Cu+Hg(NO3)2
D.①Fe+HCL;②Cu+HCL;③Cu+Hg(NO3)2
【答案】D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否合理,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起佳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铁、铜、汞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付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详解】A、Cu+HCL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H>铜;铁与Hg(NO3)2溶液反应置换出汞,说明了活动性铁>汞;铜与Hg(NO3)2溶液反应置换出汞,说明了活动性铜>汞;但无法确定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该方案不合理。B、铁与稀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说明了活动性铁>氢;Cu+HCL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H>铜;铁与Hg(NO3)2溶液反应置换出汞,说明了活动性铁>汞;但无法确定汞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该方案不合理。C、铁与稀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说明了活动性铁>氢;铁与Hg(NO3)2溶液反应置换出汞,说明了活动性铁>汞;铜与Hg(NO3)2溶液反应置换出汞,说明了活动性铜>汞;但无法确定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该方案不合理。D、铁与稀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说明了活动性铁>氢;Cu+HCL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H>铜;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汞;铜与Hg(NO3)2溶液反应置换出汞,说明了目活动性铜>汞;故该方案合理。故选:D。
11.下列过程:①硫酸溶液与碱溶液混合;②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③金属投入酸中;④加热蓝色胆矾。其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③
【答案】D
【解析】金属与酸不一定发生反应
【分析】【详解】略
12.金属M的样品中含有不与盐酸反应的杂质。取样品20克加入适量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MCL3和2克氢气。测知MCL3中含CL的质量分数为79.8%,则样品中M的质量分数是(▲)
A.90% B.10% C.45% D.54%
【答案】A
【解析】首先由分子式MCL3判断出M的化合价为+3,从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6HCL=2MCL3+3H2↑,再由MCL3中含氯的质量分数为79.8%,求出M的原子量,通过化学方程式求出M的质量;最后用质量分数公式,求出样品中M的质量分数。
【分析】本题考查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并通过计算探讨金属在样品中所的质量分数,需要列式计算。
【详解】已知MCL3中含氯的质量分数为79.8%,则的分子量为106.5÷79.8%=133.5,得出M的原子量为:133.5-106.5=27;再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6HClL=2MCL3+3H2↑ 546 x2g 列式:
,求出x=18g则样品中M的质量分数为18g÷20g=90%故选A。
13.铝和氧化铁的混合物被称为铝热剂,点燃的铝热剂能释放大量的热,生成熔融状态的铁,铁路工人常用来焊接铁轨,其反应为:Fe2O3+2A1AL2O3+2Fe,反应中作氧化剂的是(▲)
A.Fe2O3 B.Fe C.AL D.AL2O3
【答案】A
【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失去了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还原剂得氧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起即可。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往往同时存在,初中阶段一般利用得氧失氧的方法判断,得氧的是还原剂,失氧的是氧化剂。
【详解】在反应。Fe2O3+2ALAL2O3+2Fe中,铝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是还原剂;Fe2O3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故选:A。
14.某溶液中存在Na+、Mg2+、Ba2+、Ag+,现用三种试剂,每次沉淀出一种阳离子,最后获得钠盐的溶液,下列试剂按顺序加入,能完成题中要求的是(▲)
A.NaCL、NaOH、K2CO3 B.NaOH、Na2SO4、NaCL
C.NaCL、Na2SO4、NaOH D.Na2SO4、NaOH、NaCL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首先用NaCL除去Ag+,再用Na2SO4除去Ba2+,最后用NaOH除去Mg2+故选:C
15.将一小块新切的不规则形状的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观察到下列现象,其中可说
明钠和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现象是(▲)
A.金属钠浮在水面上 B.金属钠形成小球状
C.金属钠在水面上迅速游动 D.反应后的溶液呈红色
【答案】C
【解析】A、金属钠浮于水上是体现的是钠与水的密度;B、体现的是钠的熔点;C、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导致钠的游动;D、体现的是生成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钠与水的反应实验,难度不管大,明确反应的现象对应的化学原理是关杨键,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详解】A、金属钠浮于水上是体现的是钠与水的密度,与生成气体无关,故A错误;B、体现的是钠的熔点较低,与生成气体无关,故B错误;C、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导致钠的游动,与生成气体有关,故C正确;D、反应后的溶液呈现红色体现了生成物的水溶液呈碱性,故D错误;故选C。
16.由钾和氧组成的某种离子化合物含钾的质量分数为,其阴离子只有过氧根离子(O与钾
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K2O2)和超氧根离子(O与钾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KO2)两种。在此晶体中,过氧根离子和超氧根离子的个数比约为(▲)
A.2:1 B.1:1 C.1:2 D.1:3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过氧根离子为x 超氧根离子为y 测(2x+y)/(32x+32y+2x+y)= x:y=1:2 故选 C。
17.铜粉和木炭粉的混合物m克,在空气中充分加热至反应完全,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仍
为m克,则原来混合物中木炭的质量分数为(▲)
A.20% B.40% C.64% D.80%
【答案】A
【解析】 【分析】【详解】2Cu+O22CuO C+O2CO2
128 160
x 所以C的质量=- C%=×100%=×100%=20%。故选:A。
18.某科学兴趣小组要在实验室制取一定量的MgSO4。同学们分别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以下四种
反应物,其中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4的是(▲)
A.Mg B.MgO C.Mg(OH)2 D.MgCL2
【答案】D
【解析】根据硫酸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解答。
【分析】酸可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发生反应,并结合选项具体分析解答。
【详解】A、镁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方案可行;B、氧化镁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方案可行;C、氢氧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方案可行;D、氯化镁与硫酸不反应,生成物中无气体、沉淀和水,故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4,符合题意;故选:D。
19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如下两个反应:3Mg+N2 Mg3N2;2Mg+O22MgO,则24克镁在空气中燃烧可得产物的质量为(▲)
A.33.3克 B.40克
C.33.3∽40克 D.小于33.3克或大于40克
【答案】C
【解析】采用极值法考虑,计算假设全部生成氮化镁的质量,假设全部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结果会介于二者之间。
【分析】要学会运用极值法进行计算,要知道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物一定不能是一种。
【详解】设24g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质Y 3Mg+N2=Mg3N2,2Mg+O2=2MgO 721004880 24gX24gY 根据 解得X=33.3g 根据 解得Y=40g,由于镁不可能只生成一种物质,所以产物质量要介于二者之间。故选C。
20.手机使用的锂电池是新型的节能电池,以质量轻、电容量大面受到重视。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iMnO2为新型的氧化物 B.LiMnO2为锂、锰、氧的合金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Mn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答案】C
【解析】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B、合金具有以下特点:①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等。C、由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即可。D、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含锰化合物的化学式进行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化合反应的特征、氧化物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LiMnO2是由锂、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LiMnO2为锂、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合金,故选项说法错误误。C、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D、氧元素显-2价,设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LiMnO2中锂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y+(-2)×2=0,则y=+3价.该反应前后锰元素的化合价2
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故选:C。
三、填空题
21.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其主要成分是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用之
前用塑料袋使其与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使用完后会发现有大量铁锈存在。
(1)铁锈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 。
(2)热敷袋放出的热量是利用了 ▲ 放出的热量。
【答案】(1)Fe2O3;(2)铁生锈反应
【解析】缓慢氧化解析:铁生锈实际上是Fe与、等相互作用的过程,铁锈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铁生锈是一个不易察觉的缓慢氧化反应,同时放热。
【分析】【详解】(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水合物,化学式为Fe2O3;(2)“热敷袋”使用时产生热量的来源是铁生锈反应放出热量。
22.在CuSO4和Zn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是 ▲ (填名称),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 ▲ (填化学式)。
【答案】铜;ZuSO 4;FeSO4
【解析】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 (H) 、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边的金属能把排在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灵活应用,只有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在锌后,在铜前,因此发生的反应有Fe+ZuSO 4=Cu+FeSO4,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没有铁,铁已经全部参与反应,因此固体中只有铜,铁在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的同时也生成了硫酸亚铁,因此在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还有没有参与反应的硫酸锌,可能有硫酸铜。
23.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分析下列两表中的数据,找出对应规律。
1克金属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均生成+2价金属的盐溶液) Mg Fe Zn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24 56 65
产生氢气的质量(克)
你发现的规律是 --------------
(1)
气体 H2 N2 O2 CL2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2 28 32 71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密度(克/升) 0.0899 1.251 1.429 3.214
你发现的规律是 ------------------------
(2)
【答案】(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等质量相同价态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少;(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标准状况下的密度越小。
【解析】【分析】如将空气组成看成由N2与02组成的“混合物”,则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密度较空气大,小于29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详解】 (1)等质量相同价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少;;(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标准状况下的密度越小。(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等质量相同价态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少;(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标准状况下的密度越小。
24.醇(CH3OH)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挥发性的液体,有毒性,能损伤视神经。从前是以木材干馏制取,所以称为木醇或木精。现在是用CO与H2,在氧化锌的催化作用下,加压且温度控制在250℃的条件下规模生产。甲醇和氧气反应可用于制甲醛,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CH3OH+O2=2M+2H2O。依据上述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醇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这是它的 ▲ 性质。
(2)推断甲醛的化学式M应为 ▲ 。
(3)写出生产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1)物理;(2)CH2O;(3)CO+2H2CH3OH
【解析】(1)甲醇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则可求得甲醛的化学式。
【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各种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详解】(1)甲醇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这是它的物理性质;故填:物理;(2)一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故填:CO+2H2CH3OH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反应后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且M前面有化学计量数2,故M的化学式为CH2O;故填:CH2O。
25.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含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氢气发生率情况如图所示。其中t1 ∽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其中t2 ∽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答案】镁条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解析】 金属镁与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从曲线的变化判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分析】 本题是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图象的题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易错点,把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详解】金属镁与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开始时,温度不断升高,则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但随着反应的极性,反应物的浓度逐渐降低,此时浓度的影响大于温度的影响,反应速率反而减小,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镁条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26.自来水中含有Ca2+、Na+、HCO、CL-、Fe3+等多种离子或它们组成的可溶性盐。根据学过的化学反应原理并考虑其可行性,对下面问题给出比较合理的解答:新买的铝锅、铝壶烧水时,内壁被水淹没的地方会变黑。这层黑色物质是 ▲ ,黑色物质产生的原因是 ▲ ,该黑色物质对人 ▲ ,通常不需要把它除去。
【答案】铁;AL和Fe3+,发生置换发应;无毒
【解析】【分析】【详解】略
27.把锌片分别插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的FeSO4、CuCL2、AgNO3三种溶液中,假定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质量相等,而剩余的锌片加附着金属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A表示插人 ▲ 溶液,B表示插人 ▲ 溶液,C表示插人 ▲ 溶液。
【答案】AgNO3;CuCL2;FeSO4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能够将三种溶液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然后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关系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从量的角度对金属的置换反应进行了检验。
【详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能够将三种溶液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Zn+FeSO4=ZnSO4+Fe 6556 Zn+CuCL2=ZnCL2+Cu 6564 Zn+2AgNO3=Zn (NO3)2+2Ag 65216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64份质量的铜、216份质量的银,从反应图象可以看出,A溶液中固体质量从反应图象可以看出,A溶液中固体质量增加,所以A是AgNO3溶液,B溶液中锌减少的比C溶液中锌减少的少,所以B是CuCL2溶液,C是FeSO4溶液。故答案为:AgNO3,CuCL2,FeSO4。
28.如图甲中的A为一种常见的金属单质的黑色粉末,实验时先预热试管再加热A物质,过一会儿加热湿沙子,实验收集到的气体为H2,原A物质已变化成了化合物B,但仍为黑色,并能被磁铁吸引,请认真分析后指出:A物质的化学式为 ▲ ,B物质的化学式为 ▲ ,化学方程式为 ▲ ;如果将图甲中由A物质反应而生成的B物质取出,按图乙进行实验,结果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为蓝色,U型管中无水CuSO4的作用是 ▲ 。
甲 乙
【答案】Fe;Fe3O4; 3Fe+4H2O(气)Fe3O4+4H2 ; 4H2+Fe3O43Fe+4H2O;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成了蓝色,说明发生了反应
【解析】A为一种常见的金属单质的黑色粉末,实验时先预热试管再加热A物质,过一会儿加热湿砂子,实验收集的气体为H2,原A物质已变成了化合物B,但仍为黑色,并能被磁铁吸引。A为铁,而湿砂是提供水蒸气的,这一点可以从生成的氢气得知。而生成的化合物B为黑色,含铁的黑色物质为四氧化三铁,同时四氧化三铁也有磁性。这样解答第二个实验就容易了。
【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关注物质的反应情况而不是关注物质本身,本题当氢气是生成物时往往会被加上气体符号,而由于是高温下水蒸气的对应产物,所以看不到气体,也就不能标注气体符号。
【详解】A为一种常见的金属单质的黑色粉末,实验时先预热试管再加热A物质,过一会儿加热湿砂子,实验收集的气体为H2,原A物质已变成了化合物B,但仍为黑色,并能被磁吸引。A为铁,而湿砂是提供水蒸气的,这一点可以从生成的氢气得知。而生成的化合物B为黑色,含铁的黑色物质为四氧化三铁,同时四氧化三铁也有磁性。故:A的化学式为Fe,B为Fe3O4;反应是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由于高温下水是蒸汽,所以生成的氢气不加气体上升符号,为3Fe+4H2O(气)Fe3O4+4H2。第二个实验是利用四氧化三铁进行实验的,氢气通入后,由于即使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为黑色单质铁,现象上无明显差别,所以可以借助生成物的检验,由于反应物有氢气,所以对应生成应该有水,所以采取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的生成,进而确定四氧化三铁发生了反应。由于白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生成,即氢气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了水,那么应该还同时生成铁。反应为:4H2+Fe3O43Fe+4H2O。 故答案为:Fe;Fe3O4; 3Fe+4H2O(气)Fe3O4+4H2 ; 4H2+Fe3O43Fe+4H2O;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成了蓝色,说明发生了反应。
29.如图是某种雪碧汽水标签中的部分内容,小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柠檬酸的化学式为
C6H8O7,是一种无色晶体,能溶于水,属于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香料、苯甲酸钠、白砂糖等
不显酸性。
品名 雪碧汽水(清爽柠檬味)
配料 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酸、香料、苯甲酸钠
保质期 18个月
注意 禁止加热、避免阳光直嗮
(1)1个柠檬酸分子由 ▲ 个原子构成。柠檬酸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C:H:O= ▲ 。
(2)小明想利用此雪碧汽水验证柠檬酸的酸性。他首先将适量的雪碧汽水倒入一洁净的试管中,然后滴加 ▲ 试液,发现试液变红色。据此,小明断定柠檬酸确实具有酸性。可他仔细一想,发现实验结论不够严密,他的理由是 ▲ 。
【答案】(1)21;9:1:14;(2)石蕊;汽水中含有碳酸,碳酸也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解析】(1)根据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酸的性质来分析。
【分析】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酸的某些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1个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共21个原子构成的;柠檬酸中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 : (1×8):(16×7)=9:l: 14.故填:21;9:1:14;
(2)柠檬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而该汽水中也含有碳酸,碳酸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填:石蕊;汽水中含有碳酸,碳酸也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30.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装置,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口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实验数据见下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蜡烛 装置Ⅱ 装置Ⅲ
反应前的质量/克 15.8 182.3 212.2
反应后的质量/克 14.4 184.1 216.6
(1)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
(2)装置Ⅱ和装置Ⅲ的顺序能否颠倒? ▲ (选填“能”或“不能”)。
(3)李明同学认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掉的物质质量应该等于生成物的质,但通过实际称量却发现和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鼎烛失去的质量,请你帮他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是 ▲ 。
(4)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说明理由: ▲ 。
【答案】(1)6:1;(2)不能;(3)与消耗的蜡烛比较,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所含氧元素;(4)不能,因为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也能被装置Ⅱ、装置Ⅲ吸收;(5)吸水;2NaOH+CO2=Na2CO3+H2O,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解析】(1)浓硫酸有很强的吸水性;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根据表格中反应后的质量减去反应前的物质质量,即可得出反应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2)根据装置Ⅲ中的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同时也能吸收水蒸气,判断能否对调;(3)考虑蜡烛的燃烧需要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去解释;(4)根据空气中也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5)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钠和水,水和氧化钙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蜡烛燃烧后生成物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题目虽不算太难,但仍需同学们细心考虑。
【详解】(1)生成水的质量为:184.1g-182.3g=1.8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16.6g-212.2g=4.4g,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氢元素的质量为:1.8g××100%=0.2g,蜡烛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g: 0.2g=6:1;(2)不能,因为碱石灰也能吸收水;(3)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失去的质量,其原因是:与消耗的蜡烛比较,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所含氧元素;(4)不能,因为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也能被装置Ⅱ、装置Ⅲ吸收;(5)浓硫酸有吸水性,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钠和水,水和氧化钙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为:(1)6:1;(2)不能;(3)与消耗的蜡烛比较,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所含氧元素;(4)不能,因为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也能被装置Ⅱ、装置Ⅲ吸收;(5)吸水;2NaOH+CO2=Na2CO3+H2O,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三、实验探究题
31.某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以验证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生成的黑色物质确实
是铜与氧化合后生成的CuO,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由如图两个实验步骤判断: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 ▲ 。
(2)为进一步证明步骤二铜片表面黑色物质的元素组成,他们选用了以下装置继续进行
实验。
a.甲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H2,为检验反应产物,A装置的右边应连接上面的 ▲ 装置(填字母),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 ▲ 。
b.乙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CO,为检验反应产物,A的右边应连接上面的 ▲ 装置(填编号),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 ▲ ;此方法仅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有明显的缺陷,要弥补这个缺陷,应采取的措施是 ▲ 。
c.通入的气体如果含有少量水蒸气,则应在A装置左边连接一个 ▲ 装置。
d.对A装置加热前,通入纯净气体应先 ▲ 后 ▲ 。
(3)结论:经过甲、乙两同学的实验现象证明, ▲ 。
(4)如果甲同学要用数据证明(3)的结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 。
【答案】(1)碳;(2)a、C;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b、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燃着的酒精灯将多余的尾气烧掉;C、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d.通气体; 加热;(3)铜在空气中加热确实是与氧化合,并生成了氧化铜;(4)对铜片灼烧前后和C装置反应前后都进行称量。
【解析】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用蜡烛燃烧的烟囊使铜片变黑能够擦掉,而用酒精灯灼烧铜片变黑不能擦掉,说明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能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有毒,易造成空气污染,实验中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分析】本题探究了铜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种类,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叙述中抽取有用的信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1)用蜡烛燃烧的烟囊使铜片变黑能够擦掉,而用酒精灯灼烧铜片变黑不能擦掉,说明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碳,故答案为:碳;(2)A、假设灼烧后的产物是氧化铜,则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的产物是铜和水,生成的水在通过无水硫酸铜时,无水硫酸铜会变成蓝色,因此用用A装置与C装置连接起来,若C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则能证明灼烧后的产物为氧化铜。故答案为:C;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B、假设灼烧后的产物是氧化铜,则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后的产物是铜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在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因此用用A装置与B装置连接起来,若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能证明灼烧后的产物为氧铜;未发生反应的一氧化碳会排放在空气中,污染空气,要弥补这个缺陷,应采取的措施是:用燃着的酒精灯将多余的尾气烧掉。故答案为: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燃着的酒精灯将多余的尾气烧掉;C、要除去水蒸气可以使用浓硫酸,故答案为: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d.一氧化碳混有空气遇到明火会发声爆炸,故应先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故答案为:通气体; 加热;(3)从实验可以证明黑色物质是氧化铜;A故答案为:铜在空气中加热确实是与氧化合,并生成了氧化铜。(4)要确定铜确实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还必须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铜片灼烧前后的质量以及无水硫酸铜增加的质量称量,计算氧元素的质量,故答案为:对铜片灼烧前后和C装置反应前后都进行称量。故答案为:(1)碳;(2)a、C;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b、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燃着的酒精灯将多余的尾气烧掉;C、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d.通气体; 加热;(3)铜在空气中加热确实是与氧化合,并生成了氧化铜;(4)对铜片灼烧前后和C装置反应前后都进行称量。
分析计算题
32.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主要是不法收购商在收购鲜奶时,向鲜奶中掺入了一种叫“三聚氰胺”的物质,已知不加水的纯鲜牛奶,其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而蛋白质中的氮含量一般为15%∽17.6%。
(1)如图是“三聚氰胺”分子的结构模型,据此可确定“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 ▲ 。
(2)试计算“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3)现行测定蛋白质含量常用凯氏定氮法,该方法只能测总有机氮含量,而非特定的蛋白质中氨含量,因此,这一缺陷被不法商人所投机利用,使伪劣产品蒙混达标。据此,你认为不法收购商在收购鲜奶时,向鲜奶中掺入“三聚氰胺”的目的是 ▲ 。
(4)在一次失火后的现场处理中,消防人员发现某种易燃烧物质保存了下来。分析原因,得知该物质中添加了一种阻燃剂--三聚氰胺。当火情出现时,三聚氰胺发生化学反应,吸收热量降低了易燃物质周围的温度,使温度达不到该易燃物质的 ▲ ,同时生成了一种气体单质 ▲ (填化学式),覆盖在易燃物质表面,隔绝了氧气。这些都起到了阻止该物质燃烧的作用。
【答案】(1)C3H6N6;(2)66.7%;(3)为了增大原料奶的检测含N量;(4)着火点;N2
【解析】【分析】【详解】略
33.将金属M的样品2.5克成人50克19.6%的硫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样品中的杂质既不溶于硫
酸,也不与共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实验测知,此硫酸盐中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80%,试求:
(1)原金属样品中,金属M的质量分数。
(2)M的相对原子质量。
(3)反应所得的硫酸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原合金样品中,金属M的质量分数为96%;(2)M的相对原子质量36(不合题意,舍去);(3)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3%
【解析】(1)在生成的硫酸盐中,硫、氧元素质量分数之和为80%,则金属M的质量分数为(1-80%)即20%,可以据此解答;(2)根据金属元素可能的化合价逐一带入进行计算,然后完成解答即可;(3)根据(2)的解答求出溶质的质量,然后结合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完成解答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并通过计算探讨金属在样品中所占的质量分数,需要列式计算。
【详解】(1)在生成的硫酸盐中,硫、氧元素质量分数之和为80%,则金属M的质量分数为1-80%=20%硫酸盐中的硫、氧元素来自硫酸,故硫、氧元素的质量和为:
50g×19.6%××100%=9.6g
则样品中金属的质量分数为:9.6g×÷2.5g×100%=96%
(2)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该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6÷80%=120,即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96=24;
讨论:①若金属在硫酸盐中呈+1价,则
2M+H2SO4=M2SO4+H2↑
2Ar(M)98
2.5g×96%50g×19.6% =
A(M)=12(不合题意,舍去)。
②若金属在硫酸盐中呈+2价,
则M+H2SO4=MSO4+H2↑
Ar(M)98
2.5g×96%50g×19.6%
A(M)=24。
③若金属在硫酸盐中呈+3价,
则2M+3H2SO4=M2(SO4)3+3H2↑
2Ar(M)294
2.5g×96%50g×19.6% =
Ar(M)=36(不合题意,舍去)。
(3)由(2)的分析可以知道金属M的化合价为+2价 设完全反应后,生成硫酸盐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则M+H2SO4=MSO4+H2↑
24 1202
2.5g×96% x y
解得:x=12g,y=O.2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3%
答:(1)原合金样品中,金属的质量分数为96%;(2)M的相对原子质量36(不合题意,舍去);(3)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3%.
34.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将4.6克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将产生的气体先通入浓硫酸,浓硫酸增重了5.4克;再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增重了4.4克。请通过计算判断该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及各元素的质量比。写出该有机物的化学式。
【答案】C4H24O7
【解析】【分析】【详解】解:mc=4.4克×=1.2克,mH=5.4克×=0.6克,则mo=4.6克-1.2克-0.6克=2.8克 所以该有机物含C、H、O三种元素:C:H:O=1.2: 0.6: 2.8=6: 3: 14设该有机物化学式为CxHyOz则有12x:y:16x=6:3:14可得x=4,y=24,x=7,所以化学式为C4H24O7
35.如图是某同学在厨房里看到的食用纯碱(主要成分是Na2CO3)包装袋信息,他带了一包食用纯碱到学校实验室。
(1)为测定室温下Na2CO3的溶解度,在编号为A、B、C、D的四个烧杯中各加入室温下的水100g,并分别加入取自实验室的Na2CO3固体,搅拌至充分溶解,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烧杯编号 A B C D
水的质量/克 100 100 100 100
加入Na2CO3的质量/克 30 35 40 50
溶液的质量/克 130 135 140 140
分析上述数据,烧杯编号为 ▲ 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室温下,Na2CO3的溶解度是 ▲ 。
(2)为确定食用纯碱的纯度,称取自带的食用纯碱5.4g放入烧杯中,再滴加盐酸至刚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稀盐酸25g,得溶液质量为28.2g(杂质溶于水且与盐酸不反应)。通过计算判断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与包装袋信息相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 C、D; 40g;(2)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与包装袋信息相符。
【解析】(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室温下的水100g最多溶解40g碳酸钠进行解答;(2)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为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饱和溶液的判断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学生利用在该条件下有固体不能继续溶解来判断是否为饱和溶液是解答的关键。
【详解】(1)由实验数据可知室温下的水100g最多溶解40g碳酸钠,所以烧杯编号为C、D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室温下,Na2CO3的溶解度是40g;(2)设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二氧化碳的质量=5.4g+25g-28.2g=2.2g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5.4g×x 2.2g
x=98.1% 98.1% >98% 所以与包装袋信息相符;答: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8.1%与包装袋信息相符。故答案为:(1) C、D; 40g;(2)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8.1%与包装袋信息相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复习---金属变化规律、常见有机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22
2.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化合物的数量大大超过无机化合物的数量 B.有机化合物大多数能够溶解在水中
C.有机物都能燃烧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有机化合物中可能没有碳元素
3.如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等质量的铁圈和银圈在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线,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铁圈和银固左右摇摆不定 B.保持平衡 C.铁固向下倾斜 D.银圈向下倾斜
4.祁门红茶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由于香叶醇(C10H18O)的含量是普通茶叶的几十倍,因而具
有独特的玫瑰花香。下列关于香叶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闻到玫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属于有机化合物 D.组成元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5.将一根螺旋状的细铁丝放人稀硫酸铜溶液中(见右图),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 )
A.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固体物质 B.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在试管底部沉积一层黑色固体物质 D.试管内溶液的颜色上浅下深
6.只用一种试剂一次性就可验证锌、铜、银3种金属活动性强弱,该试剂是( )
A.硫酸铜溶液 B.硫酸锌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稀盐酸
7.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由铜离子引起的,而不是硫酸根离子引起的,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你认为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
A.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铜丝,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再滴加稀硫酸,溶液变蓝
B.观察硫酸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无色
C.在硫酸钾溶液中加适量锌振荡,静置后无明显变化,表明锌与硫酸根离子无反应
D.在硫酸铜溶液中加适量锌振荡,静置后颜色褪去,表明溶液颜色是铜离子造成的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物只能作氧化剂,不能作还原剂
B.炼铁和炼钢的原理完全相同
C.高炉炼铁时,加入焦炭是作燃料提供热能和产生还原剂(CO)
D.白口铁可代替钢制造化工机械和铸件
9.将一严重锈蚀而部分变成铜绿[Cu2(OH)2CO3]的铜块研磨为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成CuO,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可能是( )
A.增重30% B.增重10% C.不变 D.减轻30%
10.某同学欲用实验证明铁、铜、汞、氯的化学活动性顺序,他利用铁片、铜片、硝酸汞溶液和稀盐
酸四种物质,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A.①Cu+HCL;②Fe+Hg(NO3)2;③Cu+Hg(NO3)2
B.①Fe+HCL;②Cu+HCL;③Fe+Hg(NO3)2
C.①Fe+HCL;②Fe+Hg(NO3)2;③Cu+Hg(NO3)2
D.①Fe+HCL;②Cu+HCL;③Cu+Hg(NO3)2
11.下列过程:①硫酸溶液与碱溶液混合;②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③金属投入酸中;④加热蓝色胆矾。其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③
12.金属M的样品中含有不与盐酸反应的杂质。取样品20克加入适量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MCL3和2克氢气。测知MCL3中含CL的质量分数为79.8%,则样品中M的质量分数是( )
A.90% B.10% C.45% D.54%
13.铝和氧化铁的混合物被称为铝热剂,点燃的铝热剂能释放大量的热,生成熔融状态的铁,铁路工人常用来焊接铁轨,其反应为:Fe2O3+2A1AL2O3+2Fe,反应中作氧化剂的是( )
A.Fe2O3 B.Fe C.AL D.AL2O3
14.某溶液中存在Na+、Mg2+、Ba2+、Ag+,现用三种试剂,每次沉淀出一种阳离子,最后获得钠盐的溶液,下列试剂按顺序加入,能完成题中要求的是( )
A.NaCL、NaOH、K2CO3 B.NaOH、Na2SO4、NaCL
C.NaCL、Na2SO4、NaOH D.Na2SO4、NaOH、NaCL
15.将一小块新切的不规则形状的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观察到下列现象,其中可说
明钠和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现象是( )
A.金属钠浮在水面上 B.金属钠形成小球状
C.金属钠在水面上迅速游动 D.反应后的溶液呈红色
16.由钾和氧组成的某种离子化合物含钾的质量分数为,其阴离子只有过氧根离子(O与钾
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K2O2)和超氧根离子(O与钾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KO2)两种。在此晶体中,过氧根离子和超氧根离子的个数比约为( )
A.2:1 B.1:1 C.1:2 D.1:3
17.铜粉和木炭粉的混合物m克,在空气中充分加热至反应完全,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仍
为m克,则原来混合物中木炭的质量分数为( )
A.20% B.40% C.64% D.80%
18.某科学兴趣小组要在实验室制取一定量的MgSO4。同学们分别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以下四种
反应物,其中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4的是( )
A.Mg B.MgO C.Mg(OH)2 D.MgCL2
19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如下两个反应:3Mg+N2 Mg3N2;2Mg+O22MgO,则24克镁在空气中燃烧可得产物的质量为( )
A.33.3克 B.40克
C.33.3∽40克 D.小于33.3克或大于40克
20.手机使用的锂电池是新型的节能电池,以质量轻、电容量大面受到重视。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iMnO2为新型的氧化物 B.LiMnO2为锂、锰、氧的合金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Mn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三、填空题
21.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其主要成分是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用之
前用塑料袋使其与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使用完后会发现有大量铁锈存在。
(1)铁锈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
(2)热敷袋放出的热量是利用了 放出的热量。
22.在CuSO4和Zn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是 (填名称),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填化学式)。
23.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分析下列两表中的数据,找出对应规律。
1克金属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均生成+2价金属的盐溶液) Mg Fe Zn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24 56 65
产生氢气的质量(克)
你发现的规律是 --------------
(1)
气体 H2 N2 O2 CL2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2 28 32 71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密度(克/升) 0.0899 1.251 1.429 3.214
你发现的规律是 ------------------------
(2)
24.醇(CH3OH)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挥发性的液体,有毒性,能损伤视神经。从前是以木材干馏制取,所以称为木醇或木精。现在是用CO与H2,在氧化锌的催化作用下,加压且温度控制在250℃的条件下规模生产。甲醇和氧气反应可用于制甲醛,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CH3OH+O2=2M+2H2O。依据上述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醇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这是它的 性质。
(2)推断甲醛的化学式M应为 。
(3)写出生产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25.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含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氢气发生率情况如图所示。其中t1 ∽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其中t2 ∽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26.自来水中含有Ca2+、Na+、HCO、CL-、Fe3+等多种离子或它们组成的可溶性盐。根据学过的化学反应原理并考虑其可行性,对下面问题给出比较合理的解答:新买的铝锅、铝壶烧水时,内壁被水淹没的地方会变黑。这层黑色物质是 ,黑色物质产生的原因是 ,该黑色物质对人 ,通常不需要把它除去。
27.把锌片分别插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的FeSO4、CuCL2、AgNO3三种溶液中,假定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质量相等,而剩余的锌片加附着金属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A表示插人 溶液,B表示插人 溶液,C表示插人 溶液。
28.如图甲中的A为一种常见的金属单质的黑色粉末,实验时先预热试管再加热A物质,过一会儿加热湿沙子,实验收集到的气体为H2,原A物质已变化成了化合物B,但仍为黑色,并能被磁铁吸引,请认真分析后指出:A物质的化学式为 ,B物质的化学式为 ,化学方程式为 ;如果将图甲中由A物质反应而生成的B物质取出,按图乙进行实验,结果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为蓝色,U型管中无水CuSO4的作用是 。
甲 乙
29.如图是某种雪碧汽水标签中的部分内容,小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柠檬酸的化学式为
C6H8O7,是一种无色晶体,能溶于水,属于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香料、苯甲酸钠、白砂糖等
不显酸性。
品名 雪碧汽水(清爽柠檬味)
配料 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酸、香料、苯甲酸钠
保质期 18个月
注意 禁止加热、避免阳光直嗮
(1)1个柠檬酸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柠檬酸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C:H:O= 。
(2)小明想利用此雪碧汽水验证柠檬酸的酸性。他首先将适量的雪碧汽水倒入一洁净的试管中,然后滴加 试液,发现试液变红色。据此,小明断定柠檬酸确实具有酸性。可他仔细一想,发现实验结论不够严密,他的理由是 。
30.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装置,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口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实验数据见下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蜡烛 装置Ⅱ 装置Ⅲ
反应前的质量/克 15.8 182.3 212.2
反应后的质量/克 14.4 184.1 216.6
(1)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2)装置Ⅱ和装置Ⅲ的顺序能否颠倒? (选填“能”或“不能”)。
(3)李明同学认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掉的物质质量应该等于生成物的质,但通过实际称量却发现和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鼎烛失去的质量,请你帮他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是 。
(4)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说明理由: 。
三、实验探究题
31.某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以验证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生成的黑色物质确实
是铜与氧化合后生成的CuO,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由如图两个实验步骤判断: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 。
(2)为进一步证明步骤二铜片表面黑色物质的元素组成,他们选用了以下装置继续进行
实验。
a.甲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H2,为检验反应产物,A装置的右边应连接上面的 装置(填字母),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 。
b.乙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CO,为检验反应产物,A的右边应连接上面的 装置(填编号),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 ;此方法仅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有明显的缺陷,要弥补这个缺陷,应采取的措施是 。
c.通入的气体如果含有少量水蒸气,则应在A装置左边连接一个 装置。
d.对A装置加热前,通入纯净气体应先 后 。
(3)结论:经过甲、乙两同学的实验现象证明, 。
(4)如果甲同学要用数据证明(3)的结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
分析计算题
32.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主要是不法收购商在收购鲜奶时,向鲜奶中掺入了一种叫“三聚氰胺”的物质,已知不加水的纯鲜牛奶,其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而蛋白质中的氮含量一般为15%∽17.6%。
(1)如图是“三聚氰胺”分子的结构模型,据此可确定“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 。
(2)试计算“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现行测定蛋白质含量常用凯氏定氮法,该方法只能测总有机氮含量,而非特定的蛋白质中氨含量,因此,这一缺陷被不法商人所投机利用,使伪劣产品蒙混达标。据此,你认为不法收购商在收购鲜奶时,向鲜奶中掺入“三聚氰胺”的目的是 。
(4)在一次失火后的现场处理中,消防人员发现某种易燃烧物质保存了下来。分析原因,得知该物质中添加了一种阻燃剂--三聚氰胺。当火情出现时,三聚氰胺发生化学反应,吸收热量降低了易燃物质周围的温度,使温度达不到该易燃物质的 ,同时生成了一种气体单质 (填化学式),覆盖在易燃物质表面,隔绝了氧气。这些都起到了阻止该物质燃烧的作用。
33.将金属M的样品2.5克成人50克19.6%的硫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样品中的杂质既不溶于硫
酸,也不与共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实验测知,此硫酸盐中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80%,试求:
(1)原金属样品中,金属M的质量分数。
(2)M的相对原子质量。
(3)反应所得的硫酸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4.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将4.6克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将产生的气体先通入浓硫酸,浓硫酸增重了5.4克;再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增重了4.4克。请通过计算判断该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及各元素的质量比。写出该有机物的化学式。
35.如图是某同学在厨房里看到的食用纯碱(主要成分是Na2CO3)包装袋信息,他带了一包食用纯碱到学校实验室。
(1)为测定室温下Na2CO3的溶解度,在编号为A、B、C、D的四个烧杯中各加入室温下的水100g,并分别加入取自实验室的Na2CO3固体,搅拌至充分溶解,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烧杯编号 A B C D
水的质量/克 100 100 100 100
加入Na2CO3的质量/克 30 35 40 50
溶液的质量/克 130 135 140 140
分析上述数据,烧杯编号为 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室温下,Na2CO3的溶解度是 。
(2)为确定食用纯碱的纯度,称取自带的食用纯碱5.4g放入烧杯中,再滴加盐酸至刚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稀盐酸25g,得溶液质量为28.2g(杂质溶于水且与盐酸不反应)。通过计算判断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与包装袋信息相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