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类继命名方法、常见的材料(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类继命名方法、常见的材料(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3 09:38: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类及命名方法、常见的材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Mg、F、Si
B.盐:纯碱、小苏打、硫酸铝
C.混合物:空气、石油、冰水共存物
D.合成材料:塑料、羊毛、合金
【答案】B
【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镁是金属单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合金是金属材料,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具体的概念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
【详解】A.镁是金属单子,故A错误;B.纯碱、小苏打、硫酸铝都属于盐,故B正确;C.冰水共存物是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合金是金属材料,不是合成材料,故D错误;故选B。
2.诸暨农村的私营经济发达,形成了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如“大唐袜业”“店口五金”“直埠鞋业”“枫桥衬衫”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下列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袜厂用的腈纶丝 B.五金店出售的金属器具
C.鞋厂用的橡胶鞋底 D.衬衫厂用的塑料包装盒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腈纶、橡胶、塑料都是有机合成材料。故选B
3.下列物质中,后者包含前者的是(▲)
A.纯净物、单质 B.纯净物、化合物
C.金属氧化物、化合物 D.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A.单质是纯净物的一种,纯净物包括单质,A错误;B.化合物是纯净物的一种,纯净物包括化合物,B错误;C.金属氧化物是化合物的一种,化合物包括金属氧化物,C正确;D.金属氧化物是氧化物的一种,氧化物包括金属氧化物,D错误。故答案选:C。
4.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酸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B.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碱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D.酸中可能含有金属元素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酸有无盐酸,盐中的阳离子有可能是NH,酸中的阳离子只有H+。故选:C。
5.物质的分类非常重要。下列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H2SO4、Na2CO3、NaCL B.Ca(OH)2、HCL、Na2SO4
C.NaOH、H2CO3、NaCL D.H2SO4、NaOH、Na2CO3
【答案】D
【解析】根据酸、碱、盐的组成特点进行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
【分析】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详解】A.硫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于酸;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B.氢氧化钙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盐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于酸;硫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C.氢氧化钠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碳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于酸;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寸生成D.硫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由钠子,属于酸;氢氧化钠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D。
6.维生素B2中含C的质量分数为54.11%、H为5.57%、0为25.46%、N为14.85%,其相对分子质量是377,则维生素B2的化学式为(▲)
A.C16H17O7N4 B.C17H21O6N4 C.C17H20O6N4 D.C18H23O6N3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维生素B2中含C的质量分数为54.11%、H为5.57%、0为25.46%、N为14.85%,其相对分子质量是377,利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维生素B2中含C的质量分数为54.11%、H为5.57%、O为25.46%、N为14. 85%,其相对分子质量是377,则1个维生素B2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为=17;含氢原子的个数为;含氧原子的个数为≈6;含氮原子的个数为≈4。故维生素B2的化学式为C17H21O6N4。故选:B。
7.根据物质的组成,小明将部分物质分为甲、乙两类(如图所示)。下列分类结果判断正确的是(▲)
类别 物质
甲 氯化钠、水
乙 氧气、铜
A.甲为化合物,乙为单质
B.甲为单质,乙为化合物
C.甲为氧化物,乙为金属
D.甲为金属,乙为氧化物
【答案】A
【解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应用,注意物质组成的分析,概念的实质理解,题目较简单。
【详解】甲:氧化钠、水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都属于氧化物;乙:氧气、铜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A、由上分析可知,甲为化合物,乙为单质,故正确;B、由上分析可知,甲为化合物,乙为单质,故错误;C、由上分析可知,甲为氧化物,乙中铜为金属,氧气不是金属,故错误;D、由上分析可知,甲不是金属,乙为单质,不是氧化物,故错误;故选A。
8.据悉,有些工厂生产的配制酱油中的致癌物-氯丙醇含量严重超标,而在酿制的酱油中则不含氯丙醇,氯丙醇中义以三氧丙醇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其化学式为C3H5CL3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氯丙醇是有机物
B.三氯内醇的相对分子质量163.5
C.三氯内醇分子中C、CL、0元素质量比为3:3:1
D.烹调时应以粮制酱油代替配制酱油
【答案】C
【解析】A、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题意,有些工厂生产的配制酱油中致癌物--氯丙醇含量严重超标,而在酿制的酱油中则不含氯丙醇,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有机物的特征、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A、三氯丙醇的化学式为C3H6CL3O,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三氯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3+1×5+35.5×3+16=163.5,故选项说法正确。C、三氯丙醇分子中C、Cl、O元素质量比(12×3) : (35.5×3):(16)≠3:3: 1,故选项说法错误。D、有些工厂生产的配制酱油中致癌物-一氯丙醇含量严重超标,而在酿制的酱油中则不含氯丙醇,所以烹调时应以酿制酱油代替配制酱油,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9.某市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
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类 D.非金属单质
【答案】B
【解析】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类法为垃圾分类。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属于有机物。
【分析】本题考查了塑料、橡胶、纤维的成分,题目难度不大。
【详解】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其中塑料是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废纸主要是天然纤维;旧橡胶制品主要成分是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合成橡胶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合成橡胶则由各种单体经聚合反应而得。所以塑料、橡胶、纤维均是有机物。故选B。
10.一年来的初中化学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不少化学知识,下面是某同学关于化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对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通过一年来的初中化学学习,同学们会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如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等,以后更要努力的学习化学知识,为国家建设服务。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对人类的用途,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学习化学的意义。
【详解】化学对人类的用途非常大:化学能为人类研制新材料(A正确)、提供新能源(C正确);并能保护环境(D正确)而非导致了环境的恶化(B错误)。故选择B.。
11.下列区分物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水区分氯化钙和碳酸钙
B.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白酒和白醋
C.用盐酸区分黄金和黄铜(含锌)
D.用酚酞试液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盐酸
【答案】D
【解析】进行物质鉴别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采用的鉴别方法须有明显的不同现象。
【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选用的鉴别方法须有明显的不同实验现象。
【详解】A.氯化钙易溶于水,而碳酸钙不溶于水,根据溶解性用水可以鉴别,故A正确;B.白酒有特殊的香味,而白醋有酸味,气味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C.黄铜中含有的锌可以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而黄金不与盐酸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D.酚酞在氯化溶液和盐酸中均为无色,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D错误。故选:D。
12.近年来陆续披露了发生在山西、四川、广东等地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恶性事件,其中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是(▲)
①用工业酒精兑水,假冒白酒;②用福尔马林浸泡海参使食物保鲜;③用无碘盐假冒碘盐;④用亚硝酸钠假冒食盐:⑤用盛过农药的桶装工业用油假冒食用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工业酒精含有甲醇;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溶液;人体长期缺碘容易引起甲状腺肿大;亚硝酸钠对人体有害;工业用油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由以上提示进行解答。
【分析】【详解】①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有毒,所以饮用后可能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的后果;②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溶液,甲醛有毒,所以食用后可能造成中毒甚至死亡的后果;③人体长期缺碘容易引起甲状腺肿大,但是食用无碘盐不会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后果;④亚硝酸钠有毒,所以食用后可能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后果;⑤工业用油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所以食用后可能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后果,所以可能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后果的是①②④⑤;故选C。
13.在实验室制备物质时,下列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分别制取相应的最终产物的设计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CuCuSO4溶液Cu
B.FeFe2(SO4)3溶液
C.CuOCuOH溶液
D.CNa2CO3溶液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中Cu和稀H 2SO4不反应,B中Fe燃烧生成Fe3O4,C 中Cu和H2O不反应,故选D。
14.在一定温度下,R的二价硫酸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现加入该无水盐1.0克到该饱和溶液中,析出带7个分子结晶品水的晶体2.3克。该硫酸盐的化学式为(▲)
A.CuSO4 B.ZnSO4 C.FcSO4 D.Na2SO4
【答案】C
【解析】根据饱和溶液中加入1.0g无水硫酸盐,析出带7个结晶水的质量为3.2g,计算出析出原饱和溶液的质量,再根据原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可计算出析出晶体中含水的质量,进而确定R的相对原子质量。
【分析】本题考查水合晶体化学式的确定,习题较难,学生应正确分析从饱和溶液中出来的组成仍然是饱和的组成。
【详解】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g无水硫酸盐,析出带7个结晶水的质量为2.3g,则析出原饱和溶液的质量为2.3g-1.0g=1.3g,已知原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可计算出水的质量1.3g×80%=1. 04g,m(RSO4)=2.3g-1.04g=1.26g,根据(R+96):(18×7)=1.26:1.04,解得R=56,所以R为铁元素,故选:C。
15.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及其名称分别是:Na2S2O3硫代硫酸钠;BaO2过氧化钡。根据上述命名规律,K2CS3的名称应为(▲)
A.三硫代碳酸钾 B.多硫碳化钾 C.过硫碳酸钾 D.超硫碳酸钾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Na2S2O3可看作硫酸钠(Na2SO4)中一个氧原子被一个硫原子代替,故称硫代硫酸钠:CaSx可看作硫化钙(CaS)中硫原子数目增加,故称多硫化钙;BaO2可看作氧化钡(BaO)中增加一个氧原子,故称过氧化钡;而K2CS3的可看作是K2CO3中三个氧原子被三个硫原子代替,和Na2S2O3命名原理一样,故选A。
16.美国和日本的三位科学家因对导电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突出研究成果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所用的技术中,用碳来掺杂聚合物,使导电能力增加107倍,具有金属般的导电能力。则C属于(▲)
A.金属单质 B.非金属单质 C.化合物 D.混合物
【答案】B
【解析】本题可根据物质碘及其化学式为C ,结合物质类别中的概念来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物质的化学式来判断物质的类别,化学式式解答的关键,可利用化学式结合物质的分类来判断.
【详解】A、金属单质是只有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而I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B、非金属单质是只有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由碘的化学式可知只有一种I元素,则属于非金属单质,故B正确;C、化合物是至少含有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而碘只有一种元素,则不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D、混合物是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的,而碘只是一种物质,则碘不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B 。
17.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产生较多的乳酸(化学式为C3H6O3)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后,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表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3H6O3+302=3CO2+3H20 B.C3H6O3+O2=CO2+H2O
C.C3H6O3+302=3CO2↑+3H2O D.2C3H6O3+602=6CO2+6H2O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故反应物为乳酸与氧气;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用“定一法”,把C3H6O3的计量数定为“1”,则按顺序配平“C→H→O”,便可知哪项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技巧步骤;了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与技巧。
【详解】A、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检验:元素种类反应前后相同,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反应前后相等,知此反应正确,故A正确;B、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检验,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反应前后不相等,故B错误;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生成物中便不用标注气体符号,故C错误;D、用“定一法”,把C3H6O3的计量数定为“1”,则按顺序配平“C→H→O”,故可知A正确,而D错误,因为氧元素的原子个数反应前后不等,故D错误。故选:A。
18.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实验室用加热固体无水醋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物的方法制得,反应如下:CH3COONa+NaOHNa2CO3+CH4↑。该实验可选用的制取装置及收集方法是(▲)
A.与加热分解KMnO4,制氧气的装置相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与加热分解KMn4,制氧气的装置相同,用排水法收集
C.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用排水法收集
D.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由于要加热,不能用启普发生器。甲烷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B。
19.“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C3H4(丙块)合成C5H8O2(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他反应物是(▲)
A.CO和CH3OH B.CO2和H2O C.H2和CO D.CH3OH和H2
【答案】AC
【解析】根据“绿色化学工艺”的特征: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即生成物质只有一种,由原子守恒推测反应物的种类。
【分析】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抓住一个主要信息(“绿色化学工艺”中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用C3H4(丙炔)合成C5H8O2(2-甲基丙烯酸甲酯),要把一个C3H4分子变成一个C5H8O2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另外的物质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A、CO和CH3OH,两种物质如果按照分子个数比1:1组合,则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选项正确.B、CO2和H2O,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也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选项错误。C、H2和CO,两种物质如果按照分子个数比1:1组合,则C、H、O的原子个数为1:2:1,故选项正确.D、CH3OH和H2,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选项错误。故选AC。
20.下列方法肯定不能得到盐的是(▲)
a.金属溶于酸;b.碳酸盐溶于酸;c.氧化物溶于碱溶液;d.氢氧化物溶于水;c.氧化物溶于水;f.氧化物溶于酸。
A.af B.de C.cde D.cdef
【答案】B
【解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金属溶于酸,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b.碳酸盐溶于酸,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碳;c.氧化物溶于碱溶液,生成盐和水;d.氢氧化物溶于水,形成的氢氧化物的水溶液,不能得到盐;e.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的是酸或碱,不能得到盐;f.氧化物溶于酸,生成盐和水;故肯定得不到盐的是
De,故选:B。
二、填空题
21.已知2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产生2个丙分子,如图是反应的分子示意图。关于此化学反应,回答:
(1)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甲是 ▲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
(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反应。
【答案】(1)化合物;(2)化合
【解析】【分析】【详解】略
22.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均由下表中的一种或几种元
素组成。
元素名称 氢 氧 氯 锰 铁
元素符号 H O CL Mn Fe
(1)甲溶液在黑色固体乙的作用下生成无色气体丙,丙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甲溶液中的溶
质是 ▲ (用化学式表示)。
(2)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丁放入过量戊溶液中,得到浅绿色溶液和无色气体。
②向所得浅绿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甲溶液生成氯化铁和水,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 。
【答案】(1)H2O2;(2)FeCL2、H2O2、HCL
【解析】(1)根据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的原理分析;(2)①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②依据反应的产物以及①的过程进行分析;
【分析】熟练掌握初中学过的常见物质及常见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双氧水是液体,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氧气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故A溶液为双氧水溶液,化学式为H2O2;(2)①由现象可知丁为铁,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消失,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②由①可知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亚铁和过量的盐酸,甲溶液为双氧水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铁,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CL2+H2O2+2HCL=2FeCL3+2H2O。故答案为:(1)H2O2;(2)FeCL2、H2O2、HCL。
23.药品分类存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某校实验室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药品柜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药品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盐酸硫酸 二氧化锰氧化铜 氯化钠硫酸铜 锌粒铜片
(1)若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 。
(2)上述柜子中的有些物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请从柜中选择两种物质,写出它们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1)氧化物;(2)Zn+2HCL=ZnCL2+H2↑
【解析】根据物质的分类确定;分析能发生置换反应的物质类别,在选定物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此题考查了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元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物质的分类,水的净化,酸和盐的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此题的难点是Ag2SO4的溶解性,因为习题中很少见到它,所以容易被忽视 。
【详解】(1)分析不同橱柜中各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可知,二氧化锰和氧化铜属于金属氧化物。故填:金属氧化物。(2)根据药品橱柜中的物质分析,利用活泼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可以填锌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或Zn+2HCL=ZnCL2+H2↑。利用金属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可以填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CuSO4=Cu+ZnSO4。故填:Zn+2HCL=ZnCL2+H2↑或Zn+H2SO4=ZnSO4+H2↑或或Zn+CuSO4=Cu+ZnSO4。故答案为:(1)氧化物;(2)Zn+2HCL=ZnCL2+H2↑.
24.某同学对蜡址(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在 ▲ 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 层温度最高。
(3)在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收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例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 ▲ 、 ▲ 元素。
【答案】(1)小;(2)火焰外层;外焰;(3)碳;氢
【解析】(1)根据石蜡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进行分析解答。(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产物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的正确方法(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的水密度。(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氢元素,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可推出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元素(C)、氢元素(H),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气中,也可能来自于石蜡。故答案为:(1)小;(2)火焰外层;外焰;(3)碳;氢。
25.有四阻物质:(1)MgO、CaO、Fe2O3、CO2;(2)Zn、AL、Fe、Cu;(3)H3PO4、H2O、HNO3、H2SO4;(4)NO、CO、O2、CO2。经观察比较上述各组中均有一种物质在性质或类别等方面与众不同,则这四种物质依次是 ▲ ;它们在一起可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 。
【答案】CO2、Cu、H2O、O2 CO2+2Cu+H2O+O2=Cu2(OH)2CO3
【解析】【分析】【详解】通过分析比较,寻找每一组中性质或类别不同的物质,第一组中CO2为酸性氧化物,其余为碱性氧化物;第二组中Cu的活泼性比氢弱(不能与稀酸反应),其他均比氢强;第三组中H2O为氧化物,其余为酸;第四组中O2为单质,其余为氧化物。由此得出四种物质依次是:CO2、Cu、H2O、O2.答案:CO2、Cu、H2O、O2 CO2+2Cu+H2O+O2=Cu2(OH)2CO3。
26.在自然界中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常用的金属冶炼是通过氢气、一氧化碳、炭粉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来实现的。请同答下列有关题
(1)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 ▲ 。
(2)氢气、一氧化碳,炭粉都参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氢气、一氧化碳、炭粉都发生了氧化反应 B.都属于置换反应
C.反向最终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D.反应都要加热
(3)右图是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示意图,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试管里红色的物质又变成黑色,原因是 ▲ 。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具体的处理方法可以 ▲ 。
【答案】游离态;B;没有继续通入H2直至试管冷却
【解析】(1)根据金属冶炼的定义解答即可;(2)根据氢气、一氧化碳、碳粉都分别能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实质进行解答即可;(3)根据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分析。
【分析】本题是金属冶炼实验,有点难度,学生容易出错,应该多方面综合考虑。
【详解】(1)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使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2)A、反应中,氢气、一氧化碳、木炭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木炭、氢气分别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和水,均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反应物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木炭、氢气、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与黑色氧化铜反应时均需要加热,故选项说法正确。D、木炭、氢气、一氧化碳均具有还原性,与黑色氧化铜反应均生成红色的铜,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红色粉末又变成黑色,原因为没有“熄灭灯后再停
又变成黑色,原因为没有“熄灭灯后再停氢”,从而使空气将进入试管,还原出来的铜又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受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重新生成氧化铜。;故答案为:游离态;B;没有继续通入H2直至试管冷却。
27.高温下钛(Ti)不和非金属、强酸反应,强热时却可与许多常见非金属单质反应。地壳中含钛矿石之一称金红石(Ti2)。目前大规模生产钛的方法为:
第一步:金红石、炭粉混合后,在高温条件下通入氯气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 。
第二步:在氩气的气氛中,用过量的镁在加热条件下与TiCL4,反应制得金属Ti。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2)如何从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中获得纯净的金属钛?简述主要实验步骤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第一步:TiO2+2C+2CL2TiCL4+2CO; C第二步:(1)2Mg+TiCL42MgCL2+Ti;(2)加入足量稀盐酸,除去过量金属Mg,再过滤、并用蒸馏水洗涤固体即得金属钛;Mg+2HCL=MgCL2+H2↑
【解析】根据元素守恒及原子守恒知,可燃气体是CO;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为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为还原剂;过量的镁与TiCL4反应生成金属钛和氯化镁;Ti中含有过量的镁,镁能和盐酸反应,钛不和强酸反应,据此分析;做保险丝的金属应熔点低,在受热时能及时熔断。
【分析】【详解】 第一步:在高温时,将金红石(TiO2)、炭粉混合并通入氯气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气体,根据元素守恒及原子守恒知,该物质是CO,所以反应方程式为:TiO2+2C+2CL2TiCL4+2CO;C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CL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所以C作还原剂;第二步:(1)在氩气的环境中,用过量的镁在加热条件下与TiCL4反应制得金属钛,反应方程式为:2Mg+TiCL42MgCL2+Ti; (2)为了得到较纯净Ti,要除去过量的镁,所以先将固体溶于水,然后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除去Mg,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Ti.加工等,适于用来制造航天飞机、钛合金装饰门等。故答案为:第一步:TiO2+2C+2CL2TiCL4+2CO; C第二步:(1)2Mg+TiCL42MgCL2+Ti;(2)加入足量稀盐酸,除去过量金属Mg,再过滤、并用蒸馏水洗涤固体即得金属钛;Mg+2HCL=MgCL2+H2↑。
28.如图所示,某同学分别将浸过食醋的钢丝绒、浸过水的钢丝绒和干燥的钢丝绒放入大小相同的试管A、B、C中,测得玻璃管中水上升的高度,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试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小时 0 0.5 1.0 1.5 2.0 2.5 3.0
A上升高度/厘米 0 0.4 3.3 5.6 6.8 9.8 13.5
B上升高度/厘米 0 0 0 0 0 0.5 1.0
C上升高度/厘米 0 0 0 0 0 0 0
(1)本实验中,可能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①试管大小;②烧杯中的水;③钢丝绒浸过的液体;④实验时间,其中能确定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 ▲ (填写序号)。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 。
(2)如果使用较细的玻璃管,则A试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将 ▲ (选填“增加”或“减小”)。
(3)A试管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 ,长期搁置,C试管水面 ▲ (选填“会”或“不会”)上升。
(4)A、B、C三支试管内,钢丝绒生锈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
【答案】(1)②③④,Fe2O3;(2)增加;(3)生锈消耗了氧气,管内气体气压变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上去,会;(4)A>B>C
【解析】根据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盐和酸的溶液以及温度也影响铁生锈的速率;铁生锈消耗氧气会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导致液面上升。
【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铁的生锈的因素.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1)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AB随着时间的推移,液面上升的越来越高,则时间能影响铁生锈,干燥的钢丝不生锈,则水是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浸过食醋的钢丝绒液面最先上升,则钢丝浸过的液体影响铁的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故填:②③④,Fe2O3;(2)铁生锈消耗氧气的体积是一定的,如果换成较细的玻璃管,试管的横截面减小,则A试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将增加,故填:增加;(3)铁生锈消耗氧气会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会上升;长时间放置,由于分子的运动,烧杯中的水分子会运动到试管中,从而使钢丝生锈,故填:生锈消耗了氧气,管内气体气压变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上去,会;(4)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A中的钢丝最先生锈,然后是B,C中的钢丝没有生锈,故填:A>B>C。
材料一: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补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燕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聚氨酯泡沫塑料属于 ▲ (选填”有机”或“无机”)材料。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填标号)
A.提供氧气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 ▲ (答一点)。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
【答案】(1)有机;(2)B;(3)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Mg (OH) 2MgO+H2O。
【解析】(1)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烟花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周围温度升高;(3)灭火的方法有:与空气(或氧气)隔绝;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撤走可燃物。
【分析】【详解】(1)聚氨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够产生大量有毒的烟气,这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2)燃着的烟花不断放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着火点时,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起来,所以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3)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有: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氢氧化镁分解时吸收热量,能使周围温度降低。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Mg (OH)2MgO+H2O。故答案为:(1)有机;(2)B;(3)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Mg (OH) 2MgO+H2O。
三、实验探究题
30.图中的两个圆分别代表酸和碱的有关信息,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它的的共同特征(相似点)。
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他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请你参照图A,在图下的空格内填写与图B、图C中的(1)、(2)、(3)、(4)对应的适当内容(每处只要填一点)。
▲ 。
▲ 。
▲ 。
▲ 。
【答案】(1)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都是碳酸盐;(3)都能和稀盐酸反应;(4)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
【解析】【分析】【详解】略
31.固体酒精燃烧时无烟尘、无毒气、无异味、火焰温度均匀,可达到600℃左右。250克固体酒精
可持续燃烧1.5小时以上,比使用电炉、酒精炉都要经济、方便、安全。因此,固体酒精是火锅、烧烤、野外作业等的理想燃料。请你参与以下对固体酒精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I】固体酒精是固态的酒精吗?
【查阅资料I】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为C2H6O,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实验探究】取少量固体酒精置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蒸发皿中残留了少量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Ⅱ】白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Ⅱ】以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作为凝固剂,将酒精填充在硬脂酸钠骨架间隙中,即可得到固体酒精。固体酒精在较高温度下燃烧时,硬脂酸钠可完全转化为硬脂酸和氢氧化钠,硬脂酸和酒精均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Ⅱ】验证白色固体的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即使不了解固体酒精的制作方法,也能判断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因为 ▲ 。
(2)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根据资料Ⅱ可以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验证,将实验操作和支持结论的现象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② 。 ① ;② 。 白色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答案】(1):酒精的熔点为-114.1℃,通常情况下不可能是固体。(2)C2H5OH+3O22CO2+3H2O。(3)
【解析】(1)根据酒精的熔点可以判断通常情况下酒精的状态;(2)酒精完全燃烧上层水和二氧化碳;(3)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分析】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详解】(1)即使不了解固体酒精的制作方法,也能判断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因为酒精的熔点为-114.1℃,通常情况下不可能是固体。故填:酒精的熔点为-114.1℃,通常情况下不可能是固体。(2)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故填:C2H5OH+3O22CO2+3H2O。(3)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四、分析计算题
32.生产、生活中的废物、污水未经处理究直接排放,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河水被污染的重要原因。如图是汉江中游某水质监测站在2003年6月的某天测得DOC(溶解氧)的实测数据,下表为不同温度下DO(溶解氧)饱和值表。
不同温度下DO(溶解氧)饱和值表
水温/℃ 25 26 27 29 31 32 34
DO饱和值/毫克·升-1 8.15 8.00 7.85 7.65 7.43 7.30 7.20
仔细观察实测数据和上表,回答问题:
(1)在凌晨0点时,河水中的DO仅为该温度下的DO饱和值的75%∽80%;但在午后,DO出现过饱和,如在18点时,DO饱和度可高达110%,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2)河水里的微生物使有机物(如C6H10O5)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作用而转化为CO2和H2O的过程中所需的O2的量叫作BOD(生化需氧量),BOD是衡量水体质量的一个指标,当天该水质监测站测得河水中所含有机物的质量折合成C6H10O5为0.010克·升-1通过计算回答:①该河段水体的BOD为 毫克·升-1;②该河段适合鱼类生存吗?结论及理由是: ▲ 。
【答案】(1)水温升高,DO饱和值下降:光照增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加强,产氧量增加;(2) ①11.85;②不适合鱼类生存;因为25℃饱和DO值为8.15mgL-1,小于BOD的11.85mg.L-1,会造成鱼类缺氧。
【解析】(1)依据水生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2)根据题意可知1L河水中有机物的质量,由有机物的质量根据有机物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转化1L河水中的有机物所需氧气的质量,即该河水的生化需氧量,用河水的生化需氧量跟氧气的溶解量比较就可以知道该河中的鱼类能否维持生命。
【分析】结合生物学中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并根据题目信息,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分析,难度较大。
【详解】(1)午夜时水中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发生呼吸作用,消耗水中大量氧气;而午后光照最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产生大量氧气;(2)由题意“C6H10O5为0.010g·L-1”即可得到1L河水中有机物的质量为0.01g1L河水的质量为0.01g。设转化0.01g有机物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C6H10O5+6O26CO2+5H2O 162192 0.01gx x≈0.01185g≈11.85mg 由于11.85>8. 15,因此该河中的鱼类不能维持生命,会因缺氧死亡。故答案为:(1)水温升高,DO饱和值下降:光照增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加强,产氧量增加;(2) ①11.85;②不适合鱼类生存;因为25℃饱和DO值为8.15mgL-1,小于BOD的11.85mg.L-1,会造成鱼类缺氧。
3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20克假黄金置于烧杯中,用某浓度的稀盐酸50克,分5次加入,每次充分反应后,取出固体,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重,各次稀盐酸用量和剩余固体质量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稀盐酸的用量/克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1 10 18.375
2 10 16.750
3 10 15.125
4 10 13.500
5 10 13.500
(1)求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2)从图可知,当所用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 ▲ 时,表明锌恰好完全溶解。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32.5%;(2)从图可知,当所用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1:2时,表明锌恰好完全溶解。(3)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
【解析】(1))剩余固体是铜,根据铜的质量和假黄金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2)由曲线图可知,加入40g盐酸后恰好完全反应,剩余13. 5g铜,根据铜的质量和假黄金的质量来计算合金与盐酸的质量比;(3)由锌和完全反应时盐酸的质量根据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生成氯化锌、氢气的质量。
【分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解题时要知道铜与稀盐酸不反应,铜锌合金与稀盐酸的反应,为锌与稀盐酸的反应,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详解】(1)锌和盐酸反应,而铜和盐酸不反应,加入过量盐酸后,剩余固体为铜,铜的质量为13. 5g;锌的质量 =20g-13.5g=6.5g 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100%=32.5%;(2)由曲线图可知,加入40g盐酸后恰好完全反应,剩余13.5g铜,此时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20:40=1:2,所以当所用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1:2时,表明锌恰好完全溶解;(3)设6.5g锌与质量为x的氯化氢恰好完全反应 Zn+2HCL=ZnCL2+H2↑ 65 73 6.5gx
,x=7.3g 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100%=18.25% 故答案为:(1)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32.5%;(2)从图可知,当所用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1:2时,表明锌恰好完全溶解。(3)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
34.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但茶在空气中极易发生自然氧化,使茶叶质量发生劣变,失去原有的色、香、味。使用“脱氧剂”能保持茶叶的原有风味,某“脱氧剂”小包装成分为Fe粉、活性炭及少量NaCL、水。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的Fe粉会转变成Fe2O3而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使用过的“脱氧剂”的变质程度(已变质的Fe粉占变质前Fe粉的质量分数),设计并进行如下探究过程。
步骤一:取茶叶包装袋中的“脱氧剂”一袋,将里面的固体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滤渣。
步骤二:取步骤一中的滤渣8.0克,加入足量的稀H2SO4,与滤渣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固体1.2克。
步骤三:取步骤二中的滤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的固体经洗涤后转移到坩埚中,充
分加热、冷却、称量,得到8.0克FeO3(注:滤液中的Fe元素已全部转化为Fe2O3)。求:
(1)8.0克能渣中Fe和Fe2O3,两种物质的总质量。
(2)该“脱氧剂”在未变质前,Fe粉和活性炭的质量之比。
(3)该“脱氧剂”的变质程度。
【答案】(1)两种物质的总质量为6.8g;(2)Fe粉和活性炭的质量之比为14:3; (3)“脱氧剂”的变质程度为50%
【解析】(1)滤渣中的物质为Fe、Fe2O3、C,其中只有C不与稀H2SO4反应,即1.2g,所以Fe、Fe2O3总质量为8g-1.2g=6.8。步骤(3)后,所有物质均为Fe2O3,共8.0g,按照元素质量不变,则可由Fe2O3中Fe元素质量分数求出原有铁粉质量,部分变质后增加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由此可求出变质的Fe质量。
【分析】做题的关键在于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质量总和守恒,各元素的质量亦守恒。
【详解】(1)1.2g的固体是活性炭。8.0g滤渣中Fe和Fe2O3两种物质的总质量为8.0g-1.2g=6.8g;(2)Fe元素的质量为:8.0g×=5.6g则未变质时Fe粉和活性炭的质量之比为5.6: 1.2=14:3 ;(3)由于铁变质而增加的氧元素的质量为:6.8g-5.6g=1.2g。Fe2O3中Fe、O质量比=112:48。变质铁的质量为1.2g=2.8g;脱氧剂的变质程度=×100%=50%;故答案为:(1)两种物质的总质量为6.8g;(2)Fe粉和活性炭的质量之比为14:3; (3)“脱氧剂”的变质程度为5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类及命名方法、常见的材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Mg、F、Si
B.盐:纯碱、小苏打、硫酸铝
C.混合物:空气、石油、冰水共存物
D.合成材料:塑料、羊毛、合金
2.诸暨农村的私营经济发达,形成了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如“大唐袜业”“店口五金”“直埠鞋业”“枫桥衬衫”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下列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袜厂用的腈纶丝 B.五金店出售的金属器具
C.鞋厂用的橡胶鞋底 D.衬衫厂用的塑料包装盒
3.下列物质中,后者包含前者的是( )
A.纯净物、单质 B.纯净物、化合物
C.金属氧化物、化合物 D.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4.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酸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B.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碱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D.酸中可能含有金属元素
5.物质的分类非常重要。下列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H2SO4、Na2CO3、NaCL B.Ca(OH)2、HCL、Na2SO4
C.NaOH、H2CO3、NaCL D.H2SO4、NaOH、Na2CO3
6.维生素B2中含C的质量分数为54.11%、H为5.57%、0为25.46%、N为14.85%,其相对分子质量是377,则维生素B2的化学式为( )
A.C16H17O7N4 B.C17H21O6N4 C.C17H20O6N4 D.C18H23O6N3
7.根据物质的组成,小明将部分物质分为甲、乙两类(如图所示)。下列分类结果判断正确的是( )
类别 物质
甲 氯化钠、水
乙 氧气、铜
A.甲为化合物,乙为单质
B.甲为单质,乙为化合物
C.甲为氧化物,乙为金属
D.甲为金属,乙为氧化物
8.据悉,有些工厂生产的配制酱油中的致癌物-氯丙醇含量严重超标,而在酿制的酱油中则不含氯丙醇,氯丙醇中义以三氧丙醇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其化学式为C3H5CL3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氯丙醇是有机物
B.三氯内醇的相对分子质量163.5
C.三氯内醇分子中C、CL、0元素质量比为3:3:1
D.烹调时应以粮制酱油代替配制酱油
9.某市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
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类 D.非金属单质
10.一年来的初中化学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不少化学知识,下面是某同学关于化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对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11.下列区分物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水区分氯化钙和碳酸钙
B.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白酒和白醋
C.用盐酸区分黄金和黄铜(含锌)
D.用酚酞试液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盐酸
12.近年来陆续披露了发生在山西、四川、广东等地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恶性事件,其中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是( )
①用工业酒精兑水,假冒白酒;②用福尔马林浸泡海参使食物保鲜;③用无碘盐假冒碘盐;④用亚硝酸钠假冒食盐:⑤用盛过农药的桶装工业用油假冒食用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3.在实验室制备物质时,下列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分别制取相应的最终产物的设计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
A.CuCuSO4溶液Cu
B.FeFe2(SO4)3溶液
C.CuOCuOH溶液
D.CNa2CO3溶液
14.在一定温度下,R的二价硫酸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现加入该无水盐1.0克到该饱和溶液中,析出带7个分子结晶品水的晶体2.3克。该硫酸盐的化学式为( )
A.CuSO4 B.ZnSO4 C.FcSO4 D.Na2SO4
15.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及其名称分别是:Na2S2O3硫代硫酸钠;BaO2过氧化钡。根据上述命名规律,K2CS3的名称应为( )
A.三硫代碳酸钾 B.多硫碳化钾 C.过硫碳酸钾 D.超硫碳酸钾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Na2S2O3可看作硫酸钠(Na2SO4)中一个氧原子被一个硫原子代替,故称硫代硫酸钠:CaSx可看作硫化钙(CaS)中硫原子数目增加,故称多硫化钙;BaO2可看作氧化钡(BaO)中增加一个氧原子,故称过氧化钡;而K2CS3的可看作是K2CO3中三个氧原子被三个硫原子代替,和Na2S2O3命名原理一样,故选A。
16.美国和日本的三位科学家因对导电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突出研究成果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所用的技术中,用碳来掺杂聚合物,使导电能力增加107倍,具有金属般的导电能力。则C属于( )
A.金属单质 B.非金属单质 C.化合物 D.混合物
17.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产生较多的乳酸(化学式为C3H6O3)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后,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表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3H6O3+302=3CO2+3H20 B.C3H6O3+O2=CO2+H2O
C.C3H6O3+302=3CO2↑+3H2O D.2C3H6O3+602=6CO2+6H2O
18.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实验室用加热固体无水醋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物的方法制得,反应如下:CH3COONa+NaOHNa2CO3+CH4↑。该实验可选用的制取装置及收集方法是( )
A.与加热分解KMnO4,制氧气的装置相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与加热分解KMn4,制氧气的装置相同,用排水法收集
C.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用排水法收集
D.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19.(多选)“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C3H4(丙块)合成C5H8O2(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他反应物是( )
A.CO和CH3OH B.CO2和H2O C.H2和CO D.CH3OH和H2
20.下列方法肯定不能得到盐的是( )
a.金属溶于酸;b.碳酸盐溶于酸;c.氧化物溶于碱溶液;d.氢氧化物溶于水;c.氧化物溶于水;f.氧化物溶于酸。
A.af B.de C.cde D.cdef
二、填空题
21.已知2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产生2个丙分子,如图是反应的分子示意图。关于此化学反应,回答:
(1)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甲是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
(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2.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均由下表中的一种或几种元
素组成。
元素名称 氢 氧 氯 锰 铁
元素符号 H O CL Mn Fe
(1)甲溶液在黑色固体乙的作用下生成无色气体丙,丙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甲溶液中的溶
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2)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丁放入过量戊溶液中,得到浅绿色溶液和无色气体。
②向所得浅绿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甲溶液生成氯化铁和水,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
23.药品分类存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某校实验室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药品柜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药品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盐酸硫酸 二氧化锰氧化铜 氯化钠硫酸铜 锌粒铜片
(1)若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
(2)上述柜子中的有些物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请从柜中选择两种物质,写出它们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4.某同学对蜡址(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在 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在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收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例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 、 元素。
25.有四阻物质:(1)MgO、CaO、Fe2O3、CO2;(2)Zn、AL、Fe、Cu;(3)H3PO4、H2O、HNO3、H2SO4;(4)NO、CO、O2、CO2。经观察比较上述各组中均有一种物质在性质或类别等方面与众不同,则这四种物质依次是 ;它们在一起可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
26.在自然界中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常用的金属冶炼是通过氢气、一氧化碳、炭粉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来实现的。请同答下列有关题
(1)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 。
(2)氢气、一氧化碳,炭粉都参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氢气、一氧化碳、炭粉都发生了氧化反应 B.都属于置换反应
C.反向最终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D.反应都要加热
(3)右图是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示意图,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试管里红色的物质又变成黑色,原因是 。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具体的处理方法可以 。
27.高温下钛(Ti)不和非金属、强酸反应,强热时却可与许多常见非金属单质反应。地壳中含钛矿石之一称金红石(Ti2)。目前大规模生产钛的方法为:
第一步:金红石、炭粉混合后,在高温条件下通入氯气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
第二步:在氩气的气氛中,用过量的镁在加热条件下与TiCL4,反应制得金属Ti。
(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如何从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中获得纯净的金属钛?简述主要实验步骤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8.如图所示,某同学分别将浸过食醋的钢丝绒、浸过水的钢丝绒和干燥的钢丝绒放入大小相同的试管A、B、C中,测得玻璃管中水上升的高度,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试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小时 0 0.5 1.0 1.5 2.0 2.5 3.0
A上升高度/厘米 0 0.4 3.3 5.6 6.8 9.8 13.5
B上升高度/厘米 0 0 0 0 0 0.5 1.0
C上升高度/厘米 0 0 0 0 0 0 0
(1)本实验中,可能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①试管大小;②烧杯中的水;③钢丝绒浸过的液体;④实验时间,其中能确定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 (填写序号)。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
(2)如果使用较细的玻璃管,则A试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将 (选填“增加”或“减小”)。
(3)A试管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长期搁置,C试管水面 (选填“会”或“不会”)上升。
(4)A、B、C三支试管内,钢丝绒生锈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材料一: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补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燕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聚氨酯泡沫塑料属于 (选填”有机”或“无机”)材料。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填标号)
A.提供氧气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 (答一点)。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探究题
30.图中的两个圆分别代表酸和碱的有关信息,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它的的共同特征(相似点)。
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他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请你参照图A,在图下的空格内填写与图B、图C中的(1)、(2)、(3)、(4)对应的适当内容(每处只要填一点)。




31.固体酒精燃烧时无烟尘、无毒气、无异味、火焰温度均匀,可达到600℃左右。250克固体酒精
可持续燃烧1.5小时以上,比使用电炉、酒精炉都要经济、方便、安全。因此,固体酒精是火锅、烧烤、野外作业等的理想燃料。请你参与以下对固体酒精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I】固体酒精是固态的酒精吗?
【查阅资料I】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为C2H6O,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实验探究】取少量固体酒精置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蒸发皿中残留了少量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Ⅱ】白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Ⅱ】以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作为凝固剂,将酒精填充在硬脂酸钠骨架间隙中,即可得到固体酒精。固体酒精在较高温度下燃烧时,硬脂酸钠可完全转化为硬脂酸和氢氧化钠,硬脂酸和酒精均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Ⅱ】验证白色固体的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即使不了解固体酒精的制作方法,也能判断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因为 。
(2)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根据资料Ⅱ可以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验证,将实验操作和支持结论的现象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② 。 ① ;② 。 白色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四、分析计算题
32.生产、生活中的废物、污水未经处理究直接排放,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河水被污染的重要原因。如图是汉江中游某水质监测站在2003年6月的某天测得DOC(溶解氧)的实测数据,下表为不同温度下DO(溶解氧)饱和值表。
不同温度下DO(溶解氧)饱和值表
水温/℃ 25 26 27 29 31 32 34
DO饱和值/毫克·升-1 8.15 8.00 7.85 7.65 7.43 7.30 7.20
仔细观察实测数据和上表,回答问题:
(1)在凌晨0点时,河水中的DO仅为该温度下的DO饱和值的75%∽80%;但在午后,DO出现过饱和,如在18点时,DO饱和度可高达110%,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2)河水里的微生物使有机物(如C6H10O5)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作用而转化为CO2和H2O的过程中所需的O2的量叫作BOD(生化需氧量),BOD是衡量水体质量的一个指标,当天该水质监测站测得河水中所含有机物的质量折合成C6H10O5为0.010克·升-1通过计算回答:①该河段水体的BOD为 毫克·升-1;②该河段适合鱼类生存吗?结论及理由是: 。
3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20克假黄金置于烧杯中,用某浓度的稀盐酸50克,分5次加入,每次充分反应后,取出固体,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重,各次稀盐酸用量和剩余固体质量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稀盐酸的用量/克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1 10 18.375
2 10 16.750
3 10 15.125
4 10 13.500
5 10 13.500
(1)求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2)从图可知,当所用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 时,表明锌恰好完全溶解。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4.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但茶在空气中极易发生自然氧化,使茶叶质量发生劣变,失去原有的色、香、味。使用“脱氧剂”能保持茶叶的原有风味,某“脱氧剂”小包装成分为Fe粉、活性炭及少量NaCL、水。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的Fe粉会转变成Fe2O3而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使用过的“脱氧剂”的变质程度(已变质的Fe粉占变质前Fe粉的质量分数),设计并进行如下探究过程。
步骤一:取茶叶包装袋中的“脱氧剂”一袋,将里面的固体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滤渣。
步骤二:取步骤一中的滤渣8.0克,加入足量的稀H2SO4,与滤渣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固体1.2克。
步骤三:取步骤二中的滤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的固体经洗涤后转移到坩埚中,充
分加热、冷却、称量,得到8.0克FeO3(注:滤液中的Fe元素已全部转化为Fe2O3)。求:
(1)8.0克能渣中Fe和Fe2O3,两种物质的总质量。
(2)该“脱氧剂”在未变质前,Fe粉和活性炭的质量之比。
(3)该“脱氧剂”的变质程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