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粤教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3课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课件:粤教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3课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2 16:3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23课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第23课 山水风光散曲二首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诗苑花絮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叠字曲与“一”字曲
  元代散曲作家乔吉,曾作过一首《天净沙》曲,整首曲全用叠字:“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整首词28字,全部由14组叠字词构成,恰到好处地写出春天景色中少女的形象。
诗苑花絮
元代还有人写过一支散曲《雁儿落·得胜令》,全曲用了有22个“一”字:“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整首小曲竟用了22个“一”字,写人生光景,别具一格,意味深长。
基础自主学案
上天的织机
直挂
云霄与银河。喻天空极高处
害怕
山间流水的沟
四、名句积累
①天机织罢月梭闲, _______________ 。
(乔吉《双调·水仙子·午观瀑布》)
②一樽别酒断肠词,____________。(乔吉《别楚仪》)
③正万里西风,_________,_________。(乔吉《秋思》)
④鸳鸯一世不知愁,_______________?
(乔吉《席上赋李楚仪歌以酒送维扬贾侯》)
石壁高垂雪练寒
难说心间事
一天暮雨
两地相思
何事年来尽白头
⑤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⑥岁华如流水,消磨尽,自古豪杰,盖世功名总是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白朴《双调·乔木查·对景》)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方信花开易谢
始知人生多别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乔吉(约1275—1345),字______,号________、惺惺道人。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寓居杭州。落魄江湖四十年,一生无意仕进,以
“江湖状元”自居。在元代散
曲作家中,常与张可久并提而
成就过之,被称为元代
“__________”。
梦符
笙鹤翁
曲家翘楚
乔吉散曲写得最好的是咏物写景、抒怀遣兴一类,后人评其曲说“句句用俗,而不失之文”,言下之意是说其曲语言上将“文”与“俗”融为一体。著杂剧十一种,现存《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三种。散曲有《梦符小令》一卷。
白朴(1226-1306),名朴,字_____,又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县)人。元代杂剧家、散曲家。终身不仕,一生过着优游阀居生活。其散曲或清丽典雅,或通俗活泼,不拘一格,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诗文多不存,词作有《天籁集》传世,杂剧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二种。散曲今存小令37首。
仁甫
2.资料链接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是一支咏物的小令。咏物作品最忌落陈套,最贵出新意。这曲小令运用了神奇而大胆的想像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比喻,将瀑布的动态、静态、色相和神韵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主要写出了飞瀑壮丽雄伟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神奇壮美的大自然的赞颂。
【越调·天净沙·春】
是白朴歌咏春夏秋冬四景的组诗中的第一篇。这首小令从多个角度抓住典型特征采用意象罗列的手法,仅用28个字就描画了14幅春天实景,从而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绚丽多姿的“春景图”。
六、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重观瀑布》写瀑布由远而近,比喻奇妙,夸张惊人。《春》写春色浓美,春意盎然,写得动静有致,惟妙惟肖。请就作品具体词句作深入赏析。
【提示】 ①写瀑布由远而近,远观“石壁高垂雪练寒”,近处“露华凉,人怯衣单”,感觉凉意。比喻奇妙,用“雪练”比喻瀑布的颜色形状;用“白虹”比喻瀑布飞驰而下、栽入涧底的动态;用“玉龙”比喻瀑布撞击泻下时随山势蜿蜒曲折、摇曳生姿的状态;用“晴雪”比喻瀑布撞击山石溅起朵朵飞沫,飞洒在滩头的情况。夸张惊人,说“几千年晒未干”。
②写春色,前三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燕子飞舞,黄莺鸣叫,片片落花随水漂流。
2.比较《【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与李白《望庐山瀑布》表现手法的异同。
【提示】同:都由远及近写;都运用了夸张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与“几千年晒未干”;想象奇特,前者联想到织女,后者联想到银河。
异:《重观瀑布》运用了比喻,并且接二连三,比喻和描述打破了语言常规,而《望庐山瀑布》则不这样。
3.《【越调·天净沙】春》仅用28个字就描画了14幅春天实景,从而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绚丽多姿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本曲是如何构造这幅“春景图”的?
【名师点拨】 这首小令没有华丽的辞藻,几乎全是白描。重点在于把握“春景图”的构图艺术。首句是广阔的春天背景,二、三句写大背景衬托下的人家,但并非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写“小桥流水人家”里的那户小小的独户之家,而是一个宁静
和谐、充满生机的大院人家。在这院子里有别致的栏杆,雅致的楼阁,可凭窗远眺的帘栊,吐翠的杨柳,摆动的秋千,似乎让人听见大院中少女嬉戏的笑语声。二、三两句的这种描绘,可谓结构中的主体,犹如文章中的“猪肚”,它使读者感悟到“春景图”里的主人公不是自然景色,而是活跃的人家。有了如上所见的“背景”和“主体”还不完整,也不完美。最后一句写“氛围”,以院外大自然的景色(莺啼燕舞,小桥流水飞红)入曲,殷实的大院就显得更加和谐与春意盎然了。
[细剖·深析]
[楼主]
白朴有一首《【越调·天净沙】秋》的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在白朴之后不久的马致远,也有一首《【天净沙】秋思》,元代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其实马致远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之前,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就有类似意象了。说得更远一点,宋代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斜阳下,寒鸦数点,流水绕
孤村”句似乎已开此类意象之先河。请你结合其中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沙发]
马致远继承了白朴与秦观二曲的意象,但又有创新,如“枯藤”与“老树昏鸦”并写,比白曲“轻烟”与“老树寒鸦”并写,意境更鲜明,氛围更凄凉。
[板凳] 
马致远运用对比。马曲“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与“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形成对比,更增添了旅人的思乡之情,而秦词“流水绕孤村”与白曲“孤村落日残霞”句只写了“孤”的凄凉。
[三楼] 
马曲中的“昏鸦”有巢可觅,“人家”有地可居,正反衬出“断肠人在天涯”,无家可归的凄凉,前后浑然一体,而白曲仅以“百草红叶黄花”作结,意境远不如马曲。
知能优化演练
小桥流水共悠悠
          ——鉴赏元曲
蒙古人剽悍的铁骑裹挟着凛冽的寒风,踏碎了南宋朝廷十里繁华扬州梦;曾在大漠上空游弋的盘雕,挥动强劲的翅膀,击碎了二十四桥下那轮在波心荡漾的冷月;那支射月的响箭,
洞穿了一颗“化作啼鹃带血
归”的耿耿丹心。
美文佳作欣赏
大江东去的涛声,醉里看剑的灯火,在烽火硝烟中淡了,散了。《满江红》的壮怀激烈,《雨霖铃》的凄清哀婉,随沉沉暮霭,消失在历史的茫茫烟波里。
带着千古兴亡的沉重叹息,飘散着山野市井的慢歌快板,在古道西风中,元曲骑着一匹瘦马,悠悠的,向我们走来。
“酒杯浓,一葫芦春色醉疏翁,一葫芦酒压花梢重。随我奚童,葫芦干,兴不穷。谁人共?一带青山
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一样的挥挥洒洒,一样的长长短短。可是,这是一个元朝的野叟醉酒山坡,吟咏而出的。
宋词是一品女儿红,被宋朝的风风雨雨酿造得醇香,绵长;元曲是一杯二锅头,被元朝的山山水水漫润得散淡,辛辣。宋词是深宫大院里的青花瓷,精致,优雅;元曲是房前屋后的红土陶,粗犷,朴实。宋词是文人墨客眼里的清泪,心中的忧伤;元曲则是飘散在街头巷尾的微风,是蜿蜒在蒙古高原的涓涓溪流。
“草茫茫秦汉宫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千古兴亡,朝代更迭,元代的诗人们怎能不心生感慨呢?见惯了刀光剑影,听熟了鼓角争鸣,就看淡了富贵功名。因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豪言在元人的笔下也化为诙谐尖刻的“明月闲旌旆,秋风助鼓鼙,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虞美人兮!不如醉还醒,醒而醉”。
在马致远看来,什么人杰,什么英雄,都不如“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来得逍遥,来得惬意。
也许蒙古人的粗犷豪爽,不拘小节深深烙在元代诗人的脑海中,他们的诗句从高深的宫廷流向散落的巷陌。再也不是南宋那浩瀚的长江大河,而是夹杂着高原泥土的溪流,虽不能那样雄浑恣肆,却也浪花朵朵,灵动而璀璨。“路迢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轻巧的语言却揭示了人间的悲喜辛酸。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语句之精巧,意境之雅致,可与易安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较高下。
也许南宋的遗老遗少们厌倦了宋词的呐喊与忧伤,将一份轻松和幽默注入元曲的灵魂里。少了些许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唱出的却是“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就像宋人不肯循规蹈矩地照写唐诗,将工整的“七言”“五言”拆散,铺叙在苏轼的明月中,秦观的纤云里,李清照的黄花上。将一川烟雨,满怀愁绪吟咏得明明暗暗,深深浅浅,长长短短。元人从宋词的烟雨里走出来,抖落蕴涵在长短句上晶莹的泪花,脱掉披挂在上下阕上华丽的外衣,将嬉笑怒骂写入
诗篇,叫村言俚语皆成佳句。少见了红袖添香的温存与浪漫,却将文人的雅兴唱成百姓的小曲,唱进作家的小说里,唱到了民间的舞台上。
是元代的诗人将书斋里的诗词翻唱成坊间的散曲,将高雅唱成了通俗,将古典唱成了生动,唱醒了诗的灵魂,唱响了诗的生命。
元曲是一位邻家的女儿,清清爽爽,自自然然,拈花俏立。将一曲“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吟唱得如痴如醉。
元曲是一位山野农夫,行走在残垣断壁中,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吟唱得慷慨苍凉。
元曲是马致远用一匹瘦马驮着乡愁走向悠悠古道,用数点昏鸦带着孤寂散向渺茫的暮色中。
元曲被关汉卿借飘飘风、潇潇雨抒写在零零细雨轻吻的芭蕉上。
元曲是一曲“小桃红”,元曲是一阕“卖花声”。
元曲是小桥,是流水,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悠悠,悠悠……
【赏评】   本文可以看做是用诗意的文学语言写就的元曲简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元曲兴盛的社会原因、元曲与宋词的联系和区别、元曲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也可以了解著名元曲作家的风采。“元曲是一杯二锅头,被元朝的山山水水浸润得散淡,辛辣。宋词是深宫大院里的青花瓷,精致,优雅;元曲是房前屋后的红土陶,粗犷,朴实”,“元曲是一位邻家的女儿,清清爽爽,自自然然,拈花俏立”等妙喻信手拈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