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2 16:3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诗海探珠
与浩初上人同看
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当时柳宗元被贬柳州。政治上,有抱负不得施展;生活上,远离了亲朋故旧,生性敏感的诗人在此愁绪满腹、痛苦抑郁。这时,好友浩初上人从临贺到柳州看望诗人。秋高气爽的时节,诗人与友人登山观景,或许本意是想借山光水色消解愁怀,不想却反而触动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诗人登上山顶,所见何物?是满目“海畔尖山”么?非也,乃是把把利剑!一把把切割着他的寸寸愁肠。这样化虚为实的笔法,不但把握住了胸中的“痛思”,而且把这痛思成功地传达给了读者,使得读者仿佛也面临利剑割肠的切肤之痛,通过这样的“同感”而感受到诗人真切而沉痛的思乡之情。
【思考】 此诗中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基础自主学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一词多义
道路
城墙上的女墙
不超过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欸乃一声山水绿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____,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子厚
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除了写出了许多抒发自己孤寂苦闷之情的诗歌(如《江雪》等)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__________。
《永州八记》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西部边缘地带。本文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之情。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婉转,余味无穷。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 “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提示】 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
3.文章是怎样写得一波三折的?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名师点拨】 作者在文中,特别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制造了很多波澜,使文章表现出一波三折之妙:“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以为诚有”——“则其果无乎”——“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这样写不仅是追求行文的变化,以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还曲折写景,委婉抒情:“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4.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
【名师点拨】 没有。首先,从“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一句可以看出。这里的“有无”是偏义复词,偏指“有”。可见,柳宗元从来就是一个无神论者。其次,作者之所以“愈以为诚有”,是因为小石城山的风貌太神奇、太美好了,作者叹为观止,以为是造物者之所为。故云。再次,从“神者傥不如是,则其果无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了“愈以为诚有”的看法。最后,从“是二者,余未信之”可以看出作者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细剖·深析]
[楼主]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最扣人心弦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因此有人说,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沙发]
并不是所有的好作品都一定是贬官写的,但可以说,最有可读性、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这些贬官文学。这正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穷而后工,痛苦出诗人。
[板凳] 
柳宗元被贬到人际罕至的永州,苏轼被贬到黄州赤壁,他们精神上都经受了巨大的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自暴自弃。不平则鸣,他们拿起笔,将满腔的悲愤化作读来满口余香的诗歌和散文,将怀才不遇这一主题演绎得有滋有味。他们的被贬实在是他们自己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三楼]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特定历史特定环境的产物。不是被贬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晏殊一生富贵不也以词作闻名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内心的敏感与责任,以及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才让他们一吐为快,成为好的文章而流传。
写作素材积累
借景抒情
虽然是游记,但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着墨并不多,简洁而直切要点,像是绘画中疏落淡淡的水墨画,只三两笔勾勒出精髓,而后是大片大片恰到好处的留白,因留白倚着深邃而富于联想的线条色彩,便飞溢出无限的遐想空间,由着自己的心臆而幻化出更为绮丽生动的景色,所以,即使是简洁的三点两画的笔墨,却起到点石成金、抛砖引玉的效果。
技法借鉴
其实,同一景色因人、因地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是很正常和必然的。柳宗元因为政治主张不合当权者的思想,遭到无情的贬谪,自然是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他与小石城山同病相怜,小石城山不是用来安慰自己的,而是自己能够发掘、欣赏它这被遗弃的美好风景。小石城山因为柳宗元的发现,才被世人了解、认识。也可以理解为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柳宗元在小石城山中发现了自我。他把小石城山当成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因此,此处再完美的风景,在他的眼中也会笼罩着不完美的主题——景色是美,却因地理位置偏僻,白白浪费了其优美的欣赏价值,造物主真是糟蹋、辱没了如此奇异的风光啊!
随堂练笔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发挥想像,将下面一句话扩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1.课内素材开发 
“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作品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异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来表达不平之情。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喻自己。作者很耿直,很执着,他笔下的山也是如此。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善于发现美”“换一种心态”“面对挫折”“得到与失去”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千余年以后,在柳宗元人生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三个地方——永济、永州、柳州,都分别成为研究柳宗元文化的重要基地。此外,山西省沁水县作为柳宗元后裔的聚居地,也位列其中。四地现在都在争夺柳宗元。2010年10月中旬,第五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永州市召开。年轻柳学学者李春雷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感悟颇深:“柳宗元是柳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是市民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他认为,柳宗元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有限的、不均衡的,而今人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借鉴与创新”“名人效应”“争夺的背后是利益”“文化的延承”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