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作文的写作思路例谈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述类作文的写作思路例谈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2 16:5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课题:论述类作文写作例谈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因为他“在美国歌曲传统范畴内开创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有人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不过是评委的行为艺术,缺乏纯文学应有的严肃性;也有人认为,歌词也是文学形式的一种,优秀的歌词作者为什么不能获文学奖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鲍勃 ·迪伦
歌词能否成为文学作品?
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你的观点是?
我的观点是:
歌词就是文学作品
怎样论述我们的观点呢?
1.就事论事
我的思路:
《答案在风中飘扬》(部分):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
才能称得上男子汉?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
才能安歇在沙滩上?
炮弹要飞多少次
才能将其永远禁止?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
《暴雨将至》 (部分):
你去了哪里,蓝眼睛的小孩
你去了哪里,我亲爱的小孩
我蹒跚在十二座云雾缭绕的山麓
匍匐前行在六条蜿蜒的高速路上
踏进七座悲伤的森林深处
直面十二片死去的大海
走进坟墓之口有万里之遥。
从鲍勃·迪伦的两首歌曲中你读到了什么?
在他的《答案在风中飘扬》的歌词里,有对生命、和平、正义、公平这些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思考,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从中你能感觉到他的呼唤,如同微风,轻抚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我读到了:
在他的《暴雨将至》里,你能看到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痕迹,能看到超现实主义诗人兰波的幻象,能看到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颓废,当然还能看到他对人类精神家园丧失的深深担忧。
我读到了:
如果仔细品味迪伦的歌词,很多人都会达成共识,迪伦创作的歌词无疑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在《答案在风中飘扬》里,你能感觉到他有对生命、和平、正义、公平这些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思考,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从中你能感觉到他的呼唤,如同微风,轻抚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在他的《暴雨将至》里,你能看到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痕迹,能看到超现实主义诗人兰波的幻象,能看到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颓废,当然还能看到他对人类精神家园丧失的深深担忧。
这种情怀,这种呼唤,这种担忧,难道不是文学真正的力量,真正的价值吗?
结论:
2.迁移论述:
从一个点想到另一个点
从一个点想到整一个面
我的思路:
想一想:
现代歌曲中哪些歌词是很有思想深度的,能引起共鸣?
从一个点想到另一个点
王菲《红豆》:
1.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2.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我喜欢的歌词:
(经历了生命悲欢后的反思和彻悟,其实很多让我们沉迷的东西,会使我们痛苦、焦虑、迷失,实际上没有多少真正的价值,不会永垂不朽。)
(生命迟早要回到简单和平凡,只有陪伴的简单,只有细水长流的平凡,才是生命真正的滋味。)
这些歌词的作用和意义,岂是很多所谓的“文学作品”能够比的吗?
结论:
优秀的歌词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一个点想到整一个面
一切优秀的歌词,在脱离音乐背景时具有独立品格与气质,同样可起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这一切无不与文学发生着种种关联。
3.深入挖掘:从表层到深层
从现象到本质
我的思路:
歌词的文学性到文学正统
你怎么论述?
仅以我们熟知的中国文学史来看,歌词是最初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散文的源头,理应在文学正统中占一席之地。最突出的例子是宋词,但是,宋词最初也不被视为文学正统,放到当年,柳永这样的大词人并不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宋词高度依赖于曲,充其量不过是文人骚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而已,但时过境迁之后,你能说宋词不是文学正统吗?
优秀的歌词肯定具有文学性。至于,能不能被列入文学正统,是否具有文学的严肃性,就看我们的眼光了。其实,无论中外,最初的创作就是劳动中无意识的号子,或者说歌词。它是后来诗歌和散文的源头,并且比文人的作品多了一种难得的朴素、单纯。《诗经》的很多诗句,就是歌词,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芳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鲍勃·迪伦获奖,是对当下很多“文学作品”的彻底否定,是对一些人因陈守旧的“文学”的彻底否定。
还可以这样论述:
结论:
鲍勃·迪伦的歌词就是文学作品,优秀的歌词就是文学正统。迪伦的获奖,对将来正统文学的创作,肯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例文欣赏
歌词能算文学作品吗?
是的,诺贝尔官方又“调皮”了,把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世界著名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奖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给了一个音乐奖”,更有人说歌词并非文学作品,评委们的行为艺术令人费解与失望。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向来是“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那么问题就来了:迪伦的歌词是一种文学作品吗? 毋庸置疑,他的歌词超越了无数的文学作品,正成为一种经典,进而改变了文学的语调。
如果仔细品味迪伦的歌词,很多人都会达成共识,迪伦创作的歌词无疑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在《答案在风中飘扬》里,你能感觉到他有对生命、和平、正义、公平这些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思考,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从中你能感觉到他的呼唤,如同微风,轻抚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在他的《暴雨将至》里,你能看到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痕迹,能看到超现实主义诗人兰波的幻象,能看到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颓废,当然还能看到他对人类精神家园丧失的深深担忧。这种情怀,这种呼唤,这种担忧,难道不是文学真正的力量,真正的价值吗?
生活中其实不乏优秀的歌词。王菲唱的《红豆》里有“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这是经历了生命悲欢后的反思和彻悟,其实很多让我们沉迷的东西,使我们痛苦、焦虑、迷失,实际上没有多少真正的价值,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生命迟早要回到单纯、简单和平凡,只有细水长流的平凡,只有陪伴的简单,才是生命真正的滋味。而很多人,只是跟着人习惯性奔跑而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十分朴素的歌词,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却凝聚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唤醒了民族为生存而顽强斗争的决心和信念。这些歌词的作用和意义,岂是很多所谓的“文学作品”能够比的吗?
所以,一切优秀的歌词,在脱离音乐背景时具有独立品格与气质,同样可起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这一切无不与文学发生着种种关联。
优秀的歌词肯定具有文学性。至于,能不能被列入文学正统,是否具有文学的严肃性,就看我们的眼光了。其实,无论中外,最初的创作就是劳动中无意识的号子,或者说歌词。它是后来诗歌和散文的源头,并且比文人的作品多了一种难得的朴素、单纯。《诗经》的很多诗句,就是歌词,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芳香。时过境迁,很多人接受了人文骚客的叽叽歪歪,嘲笑“忍把浮名,换了浅唱低酌”的朴素了,似乎“文学作品”中的灯红酒绿、靓女帅哥,才是真实的世界。于是,人们不断失望,不断焦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鲍勃 ·迪伦获奖,是对当下很多“文学作品”的彻底否定,是对一些人因陈守旧的“文学”的彻底否定。
迪伦的获奖表明,诺奖评委会正在打开这个场域,而不是试图将之封闭。他们在打破以往文学奖只有传统作家能得的固有印象,扩大文学的边界。这对将来严肃的文学创作,肯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答案可能只有一个:鲍勃·迪伦的歌词就是文学作品!
总结:
1.要能就事论事。
2.要有事物之间的迁移论述。
3.要善于深入提炼挖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