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写作专题学习指导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述文写作专题学习指导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2 17: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论述文写作专题学习指导(3)
选对·裁好·用精——选材与用材
素材=弹药
自以为”有力”的素材
选材的禁忌
材料贫乏,内容空洞。搜集时只记录事件概要,也没有了解材料本身的背景。议论时只会将相同的意思翻来覆去地说。
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材料缺乏新鲜感。
原样照搬,不加裁剪。事无巨细,拉杂无序。
搜索·提炼
一、选对——选材的四个原则
1.有“信度”。
要选剪真实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2.有“效度”。
对素材进行粗加工和粗分类,根据主题和关键词进行分类。必须要自己先确立一个主题,而不是简单的把市面上看到的素材都一股脑儿的往下抄
3.有“力度”。
选取某一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只要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好的。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最好。
4.有“新度”。
要选剪新颖生动的,即选取那些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的材料。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材料的信度
聂耳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然而他既没有进过专门的音乐学校,也没有请过导师,却在音乐上获得了成功。19岁,聂耳踏入音乐之门,全神贯注于音乐之中,立志要有所成就。没有钱,没有稳定的职业,没有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勤学苦练提琴。除吃饭下楼,去其他时间他都在练琴。功夫不负有心人,聂耳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提琴技术就有了飞跃的进步。当他拉给教师听时,教师都说好,一个外宾也称赞说:“拉到这样的水平,至少需要三四年的功夫啊!”
材料的信度
莎士比亚,为了谋生,为了追求他所热爱的戏剧事业,独自一个人来到伦敦闯天下,初到伦敦时,他举目无亲,人地两生,到处碰壁。后来总算进入了一家印刷厂做工。在剩余时间,他不顾一天的劳累,每天到伦敦各戏院去寻找工作,后来也如愿以偿。他认为:环境越恶劣,越能锤炼人的意志和聪明才干。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成功,登上了"戏剧大师"的宝座。
优质素材从哪儿来
一、从媒体中感悟
二、从阅读中挖掘
三、从课文中提炼
王德顺
小野二郎
现年86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被称为“寿司之神”。在日本地位崇高,“寿司第一人”的美誉更远播全世界,终其一生,他都在握寿司,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跟学徒,观察客人的用餐状况微调寿司,确保客人享受到究极美味,甚至为了保护创造寿司的双手,不工作时永远带着手套,连睡觉也不懈怠.
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远近驰名,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绩密计算,这间隐身东京办公大楼地下室的小店面,曾连续两年荣获美食圣经《米其林指南》三颗星最高评签,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美味。
电子竞技
《Free To Play》是一部纪录长片,影片跟随三位不同国家的职业电竞选手,讲述他们在首届Dota 2国际邀请赛中为一百万美元的奖金奋力拼搏的故事,近几年来,电子竞技开始大幅流行,已经跻身于当今人口基数众多的竞技运动行列中,百万奖金的赛事改变了整个电竞圈的格局,而对于正值丽峰时期的顶尖选手来说,这样的机会也是干载难逢,经过Valve的精心打造,影片完整地记录了选手们在顶尖对决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做出的牺牲.
历史文化
从阅读中挖掘
《我的名字叫红》素材搜集
1、适用主题:
文化的局限与冲突新与旧的冲突
2、材料引用(可以概括故事,可以摘录细节,也可以引用金句,但不超过50字):
时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重复着,因此如果没有老死一说,人们就无法察觉到还有时间这种东西的存在,重要的不是思想的内容,而是思想的形式。
3、围绕主题进行评价: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文化新与旧冲突的话题。细密画始终是贯穿本书的一个特殊情节,细密画画家通过神的眼睛来看世界,所以他们遵循的是一个完美的、想象中的社会里通行的规则,那个世界不仅完美,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永恒的,用西方传来的“看”的方式意味着割断一整个民族传统,抛弃一整套世界观,这里的碰撞是惨烈的。帕慕克戏剧化的表现不同世界观之间的碰撞,用小说艺术的形式表现东方之“东”和西方之“西”,他笔下的画家们走向了极端。《我的名字叫红》展现是一种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
《约翰·克利斯朵夫》素材整理
1、适用主题:
成长,生命的力量,人性
2、材料引用:
人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只能继续走自己的路;向后看是没有用的,只能看到你经过的地方,看到你住过的房屋升起炊烟,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消失在烟雾缭绕的回忆中。
3、围绕主题进行评价:
这个世界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在书中,勇敢的人也有胆怯的一面,慷慨的人也有他的私心,凶恶的人也有内心柔软的一面;有的人内心火热却表现的冷酷,有的人夸夸其谈却言过其实,有的人默默无闻却胸怀天下。这才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书中阐明了作者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真正体现了:看清生活本质后依旧热爱生活。
实践创新
内涵诠释: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1. 劳动意识
重点: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 问题解决
重点: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 技术运用
重点: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从课文中提炼
1《品质》:格斯拉注重品质的工匠精神固然令人敬佩,然而在科技进步的当下,改进、创新和效率应该成为工匠们新的聚焦点,如何在工程思维下,避免单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整体着眼,从追求性能与经济性比值最大化的角度,制造出既具品质,又物美价诚的商品。
2《像山那样思考》:在我们人类看来,山什么都不会想,但山也有他的“思考”。了解这些思考,我们也就能理解如何尊重规律,勇于承认人定胜天的妄念。
3史铁生《我与地坛》:“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史铁生已经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但他的思想却“走”得很远。
4、荀子《劝学》: “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君子生非异,善假物。”当自身能力受限时,可以试着拓展自己的边界,而科学和理性思考,正是人类拓展自身边界的利器。
5、韩愈《师说》:“吾师道也”中的道不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因为当传统经验已经束缚发展时,需要我们适时做出革新和改变。同时我们也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敢于超越前人的气魄和豪气
二、裁好——如何选材
1.选材要小中见大
2.选材要逻辑清晰
3.选材要逆向思维
1.选材要小中见大
2019年全国卷所考的“劳动”这一话题,在选材时我们可以从生活入手,想想过年时,“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在顺口溜中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准备着,这劳动中营造出的团圆祥和气氛,不真是劳动的幸福感吗?我们再细心一点,蹲坐在他们面前,静静地观察,可以发现那面与火的杰作。忙碌的奶奶,先舀出一瓢面,倒入面盆中,左手搅拌面粉,右手注水,不一会儿,一大块面团就成形了。水与面两种特性的事物,竟悄然地诗意融合了。这一段很好地阐明了劳动带来的幸福。想一想: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家人团聚,幸福快乐地张罗一桌好饭,亲情就浓缩在生活中的细节,用心为爱的人做一碗普普通通的面条,这就是幸福。
2.选材要逻辑清晰
话题“时不我待”,我们可以先从自然的角度,寻找素材:鲜花在等待中慢慢凋谢;农田在等待中渐渐荒芜;然后由此及彼,引出年轻人要积极主动把握时机的话题:青春的容颜在你的等待中渐趋苍老;理想在你等待中日趋荒废。聪明的你,还要等待吗? 这样,就达到了内容丰富,说理分析形象的要求。
3.选材要逆向思维
《过秦论》中,就大量采用对比论证方法选取素材,横向对比论证中。
三、用精——选材的针对性
围绕观点选用论据
围绕观点选用论据
观点:敬畏文字
1.围绕观点选用论据
病例分析
分论点:敬畏文字是一种享受
片段一 香菱她爱诗,她读诗读得废寝忘食,她认真对待每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两个普普通通的字被她品出了“这些字看似无理,想起来却有理有情”的道理,心里也很自然感到“妙了”这种恍然大悟的欣慰,欣喜怎不是一种享受?
片段一 香菱她爱诗,她读诗读得(“读”不是运用文字)废寝忘食,她认真对待每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两个普普通通的字被她品出(“品”不是运用文字)了“这些字看似无理,想起来却有理有情”的道理,心里也很自然感到“妙了”这种恍然大悟的欣慰,欣喜怎不是一种享受?(是“欣喜”“享受”而非“严肃、恭敬”)
众所周知,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减五次”,才完成了《红楼梦》这一旷世奇书的创作。可又有谁知,单就书名,他就推敲了好多次。曹雪芹先将作品定名为《风月宝鉴》,对书稿修改一番后,改名为《石头记》,后又题名《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书成一百回后,他又将书传阅亲友,以察效果,然后,再修改、加批、誊抄、传阅。最终于甲戌年定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些改名、题名、加注的过程,难道仅仅只是一个作家对文字的普通修改吗?当然不是。那是“批书人泪笔加批,著书人哭成此书”。曹雪芹对文字严肃、恭敬的态度堪称文坛的奇绝。(以赞叹的语气,在段尾点名观点)(将原片段的分论点“敬畏文字是一种享受”,改为“敬畏文字是对文字运用的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段内结构保持与原作一致。)
片段二 敬畏文字是一种态度。(分论点的提出符合命题要求,若将态度具体一些就更好。) 诗人王安石在“过”、“来”、“去”和“绿”几字中经过反复推敲,最后选择了“绿”来描写江南的春天,这才有了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事实论据切合分论点,选例恰当)中国有王安石,外国有托尔斯泰。(过渡自然、简洁)盛名久负的托尔斯泰为了完成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谢绝所有访客,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了,不要让任何人打搅。”(这是工作态度,不是运用文字的态度) 两位巨匠生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却有着对文字相同的敬畏态度(中外例子对举,显得内容详实)。正是他们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文字无比的敬畏,才成就了千古的名篇著作。也正是有千千万万的作家都有着这样一种态度,才有一篇篇作品问世。 是敬畏文字的态度,成就千古名篇。
片段二 敬畏文字就要对文字持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点明“严肃、恭敬”的态度) 诗人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斟酌出来的。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一个“绿”字化静为动,不仅给人以色彩感,还给人以动态感。(点示一下“绿”的表达效果,可以更有力地支撑观点,这样可以是观点与材料联系得更加紧密)中国有王安石,俄国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初发表时,托尔斯泰要求出版社将文稿交给自己校对,他常常将底稿修改得百孔千疮、不可辨识。然后叫妻子连夜誊抄,次晨,托尔斯泰又对誊抄稿重新涂改,如此反复几周或几月,才有可能定稿。有时稿子已发出了,他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修改。(叙事围绕“反复修改”展开,以突出托尔斯泰运用文字严肃、恭敬的态度)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两位巨匠,却对文字有着相同的敬畏。正是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文字无比的敬畏,才成就了千古的名篇著作。是敬畏文字的态度,成就千古名篇。 (修改思路:将具有多方面指向的托尔斯泰改稿的例子,修改为与观点契合的例子,扣住“运用文字”扩展内容叙例。)
写作前的准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