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文科)
总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西周的文献多为政典或史书。到春秋战国时儒墨渐成显学,阴阳、道、法、名、农蜂起,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不可胜道。出现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礼乐制度崩坏 B. 士阶层的崛起
C. 学术文化下移 D. 生产力大发展
2.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重见于时。”该论述意在说明
A. 秦国利用法家思想统一天下 B. 汉代利用黄老之学恢复经济
C. 儒家思想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D. 治国方略应与国情有机结合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成为了新的儒学之核心 B. 王霸之道倍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C. 儒家思想已失去原有民主特色 D. 儒学地位体现了法家的专制原则
4.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学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创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儒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A. 吸收佛、道的思想主张 B. 否定“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
C. 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D. 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体系
5.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B.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C.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D.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6. 董仲舒提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朱熹认为"'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二者的主张
A. 与传统儒家思想根本不同 B. 在"德政"方面明显对立
C. 有利于统治者施行"仁政" D. 分别吸收了道、佛的思想
7.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认为:孝,德,道等都出于本心,“人欲”只要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利益,便可“随心而动,随意而发”。相对而言,王阳明更
A. 重视道德培养 B. 强调主体意识 C. 注重知行合一 D. 追求民主自由
8. 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黄宗羲说:“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反映出他们
A. 具有离经叛道思想 B. 反对传统经济政策
C. 抨出明末社会黑暗 D. 主张发展民族经济
9. 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他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相同之处有
A.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 B.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 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D. 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10. 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中心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B. 美德即知识,知德合
C. 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 D. 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11. 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这里的“反照”是指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科学革命 D. 启蒙运动
12. “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嫁娶、过世俗生活。”马丁·路德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 人要追求物质生活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宗教信仰 D. 强调王权至上
13. 在研究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大兴土木”是指
A. 解除人的精神枷锁 B. 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 大力张扬人个性 D. 构建民主法制社会
14. 某学者认为“对古代希腊人来说……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下列选项中与上述观点相接近的是
A.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苏格拉底认为追求灵魂的善,对于人来说更为根本
C.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存在于人类灵魂中
D. 亚里士多德认为庄重是自傲和顺从的中庸
15. 18世纪,孟德斯鸠认为“当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君主专制的存在”“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这表明盂德斯鸠
A. 主张君主立宪制 B. 寄望开明君主 C. 主张主权在民 D. 主张分权制衡
16.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A.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D.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17.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
A.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B.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C. 倡导君主立宪的政体形式 D.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18. 下列是对中国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思想的评论,最恰当的是
A. 前者侧重对古代正统思想的扬弃,后者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B. 前者在当时中国居于主导地位,后者被当时欧洲社会视为“异端”
C. 前者是古代思想的重生,后者是古典文化的复兴
D. 前者是为君主专制辩护,后者是对君主专制批判
19.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材料认为三大发明
A. 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B. 改变了西欧社会发展的趋势
C. 在西欧才开始发挥其应有价值 D.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
20. 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A. 逻辑体系严密 B. 理论体系完整 C. 重视科学实验 D. 重视实用技术
21. 元代曾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画家。元代赵孟頫等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元中晚期黄公望等则以寄兴谴情的写意诗为旨,作品以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等题材为主。据此推知,这些画家的画作
A.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B. 突出个性表现并且追求抒情写意
C. 特别讲究画面的布局与构图 D.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22. 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 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统治地位 B. 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 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D. 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23. 马克思认为所有社会制度都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自人类有史以来,一种社会已让位于另一种社会。……所以,他满怀信心的预言,资本主义制度将让位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自然科学方面与马克思这一认识不谋而合的是
A. 经典力学理论 B. 光电效应理论 C. 生物进化理论 D. 量子力学理论
24. 某书法作品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满纸如云烟缭绕,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该书法作品,最有可能是
A. 李斯的篆书 B. 王羲之的行书 C. 张旭的草书 D. 赵孟頫的楷书
25. 1967年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下图与“信息化”密切相关,该图主要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A. 推动着社会众多领域的变革 B. 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结构
C. 加速了世界生产的融合趋势 D. 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26.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造出来,如“商务”“商战”“商业”“商办”“商局”“商部”“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体现
C.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D.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27.1916年,陈独秀在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旨在说明
A.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B.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不得人心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 D.中国已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
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9.“何谓三民主义呢 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理论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30.某学者指出: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始终立足于
A.现实国情 B.社会主义 C.武装斗争 D.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2题共40分)
31.(20分)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32.(20分) 中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受到了基督教会统治的压抑;14世纪以后,人文主义被唤醒,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正是从理论上一步步证实了封建神学的虚伪与不合理性,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做好理论准备……启蒙思想家的优良品质不是单纯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而是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设计了一整套高效可行的理论探索和制度设计。……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思想条件。
(2)据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文艺复兴相比有何发展与创新?伏尔泰与卢梭提出的哪些主张使路易十六产生了“毁了法国”的感慨?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对欧洲历史有何积极影响?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文科)
一、选择题
1-5 DDDDB 6-10 CBBAC 11-15 ABDBD
16-20 DDAAD 21-25 BCCCA 26-30 DACCA
二、非选择题
31题共(20分)(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4分每点2分)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分)
(2)思想体系:理学。(2分)影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6分)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3分每点1分)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理学走向极端。(3分每点1分)
32题(共20分)(1)特点: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4分每点2分)思想条件:古典文化遗存的影响。 (2分)
(2)发展与创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了理性王国的设想(提出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的政治制度)。(2分)主张:天赋人权,君主立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任答3点6分)
(2)(3)积极影响: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提高资产阶级社会地位,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开辟了道路;推动了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推动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任答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