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2013年高考备考的思考及指导意见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 2013年高考备考的思考及指导意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0-02 17: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1张PPT)
2013届高考化学备考的思考
新课标人教版
相互学习,
友好交流,
共图发展.
教育是:
一种启迪 一种激励 一种期待 一种关爱 一种给予
新课程教育理念
一个都不放弃、一直都不放弃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善了学习方式,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
一 、认真研究新课程高考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课标《考试说明》与原《考试大纲》的比较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的策略
五、高三备考过程中一些注意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
永远争先! 再创辉煌!
一 、认真研究新课程高考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6题为生物题(共6题)
7——13题为化学题(共7题)
(一)新课标卷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分布
总体特点:非选择题超量供题限量做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4——21题全为物理题(共8题)
第Ⅱ卷(必考题129分,选考题45分,共174分)
本卷包括秘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做答;第33题—4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1道题,129分)
22——25题为物理题(共4题)
26——28题为化学题(共3题)
29——32题为生物题(共4题)
(二)选考题(每科选做1题,共做3题)
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1题解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涂黑。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物理选考题(15分)
33.[物理选修3-3模块](15分)
34.[物理选修3-4模块](15分)
35.[物理选修3-5模块](15分)
36.[化学—选修化学与技术](15分)
37.[化学一一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38.[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15分)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
(二)对新课程化学高考的认识
1、课标、教材在变,学科知识不变
2、高考模式在变,试题呈现方式在变,考查的知识点不变
3、理念、观念在变,高考选拔的方式不变
4、阅卷的形式及评卷的标准在变,考题的形式不变
二、新课标《考试说明》与原《考试大纲》的比较
走进新课程,从高一起就要关注新课程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方向永远大于速度
把握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让学生的学习螺旋式的上升。必修内容适当拓展。
Ⅰ.考试性质
新课标《考纲》与原《考纲》考试性质定位一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能力要求
新课标《考试说明》将原《考试大纲》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新的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在考试中如何体现?
示例:
2008年第7题.图标 所警示的是
A.当心火灾——氧化物 B.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C.当心爆炸——自燃物质 D.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考查内容是对化学实验安全图标的识别。
考查能力是公民的科学素养和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必修Ⅰ第4页)
(3)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在考试中如何体现?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到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中,装置B、C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 、 ,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2具有的性质是 和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
(4)尾气可采用 溶液吸收。
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2009宁夏理综)28. 2SO2(g) + 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g)的△H=-99kJ·mol-1
(原理序言第3页、正文第22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分别表示 、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 ,理由是 ;
A.
B.
C.
D.
2010年12.根据右图,可判断出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原理第71页)
重组后,对“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Ⅲ. 考试范围与内容
原《考试大纲》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
新课标《考试说明》将化学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和“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比较新课标《考试说明》与原《考试大纲》,新课程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增加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这一内容,删去了原考纲化学计算部分内容,将化学计算的要求分散,与相关知识内容整合。
新课标《考试说明》具体考试内容及其要求的变化如下:
一、必考部分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包含化学科学特点和价值、科学探究、化学反应本质、定量研究和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5个子项的内容,其中,除“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外,都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也是以前教学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的内容。具体如下: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删去原《考试大纲》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将原考纲中“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的考试要求,降低为“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溶液:
增加“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在“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增加“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删去“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将“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降低为“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增加“了解核素的含义”“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等内容。
将“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等内容移至选考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考试内容。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5、化学反应与能量:
增 加
“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
“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 △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理解盖斯定律,并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等。
5、化学反应与能量:
删去原《考试大纲》中“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将“理解氧化还应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调整为“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年又增掌握常见氧化还应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增加“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等内容。
(07-09为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转化率的计算。)
删去“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
将“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调整为“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增加“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没有提及“酸碱中和滴定”的要求。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该部分内容变化幅度最大,新考纲除了删去原《考试大纲》中“IA和ⅡA族元素 ——典型的金属”、“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等内容。
对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的考试要求只界定为“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对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的考试要求只界定为“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注意虽然该部分没有呈现有关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关系的内容,但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中仍然明确要求“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新课标《考试说明》该部分必考内容要求比较低,只突出烃及其衍生物部分典型代表物的主要性质与重要应用,不要求用同系列原理拓展到类属,也不要求从官能团的角度去分析物质性质及其反应机理,凸显必考内容的“基础性”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5、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6、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4、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把“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调整为“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把“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降低为“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五年的考纲上都为绘制和识别)
(五)化学实验基础
1、增加“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等内容;
(六)化学计算
对纯数学运算的要求降低,删去原《考试大纲》中的化学计算专题。将化学计算穿插分布在各模块的不同部分,强调化学计算与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流程等结合,体现计算为化学应用服务。
3、在实验能力要求方面,原《考试大纲》要求“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而新《考试说明》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要求考核“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选考部分
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
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三部分。变化的主要内容有:
1、增加的内容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及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价电子的排布”、“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10开始增加了“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
1、增加的内容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10年开始增加了“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了解晶格能的概念及其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Π
2、将“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调整为“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了解共价键的形成,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将“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调整为“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二)有机化学基础
新课标《考试说明》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四部分,变化的主要内容有:
1、增加“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某些物理方法”;
2、将“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调整为“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3、增加“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4、将“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调整为“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5、新课标《考试说明》更加突出有机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
“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等。
三、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
(一)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题型
(二)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考查的内容
(一)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题型
第Ⅰ卷:七个选择题,42分。
第Ⅱ卷:六个大题,58分。
必考三个大题,实验题、无机推断题、化学反应原理,43分。
选考三个大题,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各15分。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00mol 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
B. 1.00mol NaCl中,所有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
C.欲配置1.00L ,1.00mo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g NaCl溶于1.00L水中
D.电解58.5g 熔融的NaCl,能产生22.4L氯气(标准状况)、23.0g金属钠
8.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6种 B.7种 C. 8种 D.9种
2011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
9.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CCl4
①CH3CH=CH2+Br2 → CH3CHBrCH2Br
②CH3CH2OH → CH2=CH2+H2O
③CH3COOH+CH3CH2OH → CH3COOCH2CH3+H2O
④C6H6+HNO3 → C6H5NO2+H2O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浓硫酸
 

浓硫酸
 

浓硫酸
 

10.将浓度为0.1mol·L-1HF溶液加水不断稀释,下列各量始终保持增大的是
A. c(H+) B. Ka(HF) C. D.
11.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
Fe+Ni2O3+3H2O=Fe(OH)2+2Ni(OH)2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Ni2O3、负极为Fe
B. 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Fe+2OH--2e-=Fe(OH)2
C. 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
D. 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2Ni(OH)2+2OH--2e-=Ni2O3+3H2O
1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 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S+2H+=Fe2++H2S ↑
B. 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32-+H2O
C. 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C6H5O-+SO2+H2O=C6H5OH+HSO3-
D. 大理石溶于醋酸中: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 ↑ +H2O
13.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人。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 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 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 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26.(14分)
0.80gCuSO4·5H2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____(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2)取270℃所得样品,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把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经浓缩、冷却,有晶体析出,该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其存在的最高温度是_____________;
(3)上述氧化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Cu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在0.10mol·L-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请氧化铜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8时,c(Cu2+)=________________mol·L-1(Kap[Cu(OH)2]=2.2×10-20)。
若在0.1mol·L-1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使Cu2+完全沉淀为CuS,此时溶液中的H+浓度是___________mol·L-1。
27.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已知H2(g)、CO(g)和CH3OH(l)的燃烧热△H分别为-285.8kJ·mol-1、-283.0kJ·mol-1和-726.5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太阳能分解10mol水消耗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kJ;
(2)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在溶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由CO2和H2合成甲醇,在其他条件不变得情况下,考察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T1、T2均大于3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①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
v(CH3OH)=
mol·L-1·min-1
②该反应在T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小 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④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
增大
(4)在T1温度时,将1molCO2和3molH2充入一密闭恒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CO2转化率为a,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______;
(5)在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酸性,负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正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理想状态下,该燃料电池消耗1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kJ,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________(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是指电池所产生的最大电能与燃料电池反应所能释放的全部能量之比)
28.(15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_____(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_________(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标号)。
A.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断,上述实验确有CaH2生成。
① 写出Ca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同学的判断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钙与氢化钙,写出实验简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5)登山运动员常用氢化钙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
氢化钙固体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长拟选用如下装置制备氢化钙。
36.【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普通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在早期的纸张生产中,常采用纸表面涂敷明矾的工艺,以填补其表面的微孔,防止墨迹扩散,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发现纸张会发生酸性腐蚀而变脆、破损,严重威胁纸质文物的保存。经分析检验,发现酸性腐蚀主要与造纸中涂敷明矾的工艺有关,其中的化学原理是______。
为了防止纸张的酸性腐蚀,可在纸浆中加入碳酸钙等添加剂,该工艺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为了保护这些纸质文物,有人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①喷洒碱性溶液,如稀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等,这样操作产生的主要问题是______。
②喷洒Zn(C2H5)2。 Zn(C2H5)2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氧化锌和乙烷。用化学(离子)方程式表示该方法生成氧化锌及防止酸性腐蚀的原理______、 ______ 。
(3)现代造纸工艺常用钛白粉(TiO2)替代明矾。钛白粉的一种工业制法是以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为原料按下过程进行的,请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氮化硼(BN)是一种重要的功能陶瓷材料。以天然硼砂为起始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BF3和BN,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B2O3制备BF3、BN的化学方程式依次是_____、______;
(2)基态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B和N相比,电负性较大的是_____,BN中B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3)在BF3分子中,F-B-F的建角是____,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BF3和过量NaF作用可生成NaBF4,BF4-的立体结构为_____;
(4)在与石墨结构相似的六方氮化硼晶体中,层内B原子与N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为________,层间作用力为________;
(5)六方氮化硼在高温高压下,可以转化为立方氮化硼,其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硬度与金刚石相当,晶胞边长为361.5pm,立方氮化硼晶胞中含有__个氮原子、__个硼原子,立方氮化硼的密度是___g·cm-3(只要求列算式不必计算出数值,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
38.[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香豆浆是一种天然香料,存在于黑香豆、兰花等植物中。工业上常用水杨醛与乙酸酐在催化剂存在下加热反应制得;
以下是由甲苯为原料生产香豆素的一种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及副产物已略去)
已知以下信息:
①A中有五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②B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③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通常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羧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香豆素的分子式为_______;
(2)由甲苯生成A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
(3)由B生成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B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_____种,其中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出现四组峰的有_______种;
(5)D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_____中,其中:
①既能发生银境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________(写结构简式)
②能够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的是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B.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某溶液中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试剂的保存、常见物质的检验。液溴易挥发,在保存时应水封密封,A项正确;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除Cl2外,还有O3、HNO3等氧化性物质,B项错误;溶液中加入CCl4,CCl4层显紫时,说明溶液中存在I2,C项错误;D项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O 4 2-。
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
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基础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75%;太能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制造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为单晶硅;油脂是小分子物质;合成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本题选B项。
9.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B.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
C.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A
D.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解析】本题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考查NO2、CO2分子中均含有2个氧原子,故NA个CO2和NO2分子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乙烯和环丁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均为6/7,28 g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 28 × 6/7÷12 )×NA=2NA; 同样NO2和N2O4的最简式也相同,92 g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 92/46 ×3NA=6NA,故A、B、C三项均正确。D项因为常温常压下,22.4 L不是1 mol,故转移的电子数不是2NA。
10.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的化合物为醇,首先写出戊烷的同分异构体(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然后用-OH取代这些同分异构体中的氢原子,可以得到3+4+1=8种醇。
11.已知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1 的一元酸HA与b mol·L-1 的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
A.a=b B.混合溶液的pH=7
C.混合溶液中,
D.混合溶液中,c(H+ )+c(B+ )=c(OH-)+c(A-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溶液酸碱性的判断。A项中a=b,因无法知道酸与碱是否为强酸、强碱,反应后不一定呈中性;B项,温度不一定是25 ℃,因此也无法说明溶液呈中性;C项, =c(OH-),无论何种情况,溶液一定呈中性;D项为电荷守恒,无论溶液呈何种性质,均成立,故不能说明溶液就显中性。
12.分析下列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26项应为( )
A.C7H8 B.C7H14O2
C.C8H18 D.C8H18O
【解析】本题更像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分析表中所给物质的分子组成,每4种物质为一组,其所含碳原子数均相等,26=4×6+2,因此第25项物质分子式为C8H16,第26项物质分子式为C8H18。解答本题时应特别注意第一项是从2个碳原子开始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C2H4 C2H6 C2H6O C2H4O2 C3H6 C3H8 C3H8O C3H8O2 C4H8 C4H10
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而Z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上述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W<X<Y<Z
B.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C.W与Y可形成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
D.由W与X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总低于由W与Y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
【解析】本题以元素推断的形式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由X的一种核素可鉴定文物的年代,推知X为碳;则W为氢,Y为氮或氧,因Z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则Z为Ne。原子半径大小为W(H)<Y(N或O)<X(C),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不能与其他元素进行比较,故A项错误;四种元素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18或19,B项错误;H与O(或N)可形成H2O、H2O2或NH3、N2H4,其中H2O2、N2H4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C项正确;烃的沸点与碳原子数的多少有关,有的常温下为固态,其沸点高于H2O、H2O2(或NH3、N2H4),故D项错误。
26.(14分)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卤化物、氧化物以及高价铁的含氧酸盐均为重要化合物。
⑴要确定铁的某氯化物FeClx的化学式,可用离子交换和滴定的方法。实验中称取0.54 g的FeClx样品,溶解后先进行阳离子交换预处理,再通过含有饱和OH-的阴离子交换柱,使Cl- 和OH-发生交换。交换完成后,流出溶液的OH-用0.40 mol·L-1 的盐酸滴定,滴至终点时消耗盐酸25.0 mL。计算该样品中氯的物质的量,并求出FeClx中x值:________(列出计算过程);
⑵现有一含有FeCl2和FeCl3的混合样品,采用上述方法测得n(Fe)∶n(Cl)=1∶2.1,则该样品中FeCl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_。在实验室中,FeCl2可用铁粉和_______反应制备,FeCl3可用铁粉和_______反应制备;
⑶FeCl3与氢碘酸反应时可生成棕色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⑷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与MnO2-Zn电池类似,K2FeO4-Zn也可以组成碱性电池,K2FeO4在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新课程仍然考查化学主干知识.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考查其与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模块相结合(学科内综合)无机推断。所联系的重点知识点仍是H、C、N、O及第Na、Al、Si、S、Cl和Fe等及其相关化合物性质。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周期律表、原子结构、化学键、电化学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与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热和热化学方程式、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溶液pH、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等。
(二)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考查的内容
2009 年3 月
合肥八中 邓道山
选择题的重难点知识
(1)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及其重要应用。 (2)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 (3)离子共存问题。 (4)关于NA的基本计算。 (5)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的计算。
2009 年3 月
合肥八中 邓道山
选择题的重难点知识
(6)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7)常见有机物分子组成结构与性质。
(8)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
(9)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知识。
(10)实验的基础知识。
(11)电化学基本知识。
(12)化学与STS。
化学计算的重难点知识
(1)有关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计算。
(2)溶液pH的有关计算。
(3)关系式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有关计算。
(4)计算分析、评价等。
(5)焓变及盖斯定律。
(6)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7)沉淀溶解平衡及转化。
(8)电化学计算。
2009 年3 月
合肥八中 邓道山
无机框图题的重难点知识
考查知识的综合性:通过情景综合因素考查与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相结合(学科内综合)的无机推断;所涉及的重点知识点仍是H、C、N、O、Si、S、Cl、 Na、 Mg 、Al、Fe 和Cu等及其相关化合物性质, 考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化学式、方程式、推断依据或说明原因(理由)等。10年开始考查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
化学实验的重难点知识
重点考查两个方面,实验设计和评价。试题紧密联系实验基本操作和原理,考查实验过程,要求考生从实验目的、设计装置、仪器、试剂、步骤、现象、原理等各个实验环节来掌握实验知识、提升实验能力,具体:
(1)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鉴别以及气体的制备等。
(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3)教材实验的延伸和拓展。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型实验。
化学反应原理的重难点知识
(1)化学反应与能量。
(2)盖斯定律、并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3)氧化还原反应。
(4)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及有关的计算。
(5)电化学原理应用。
(6)溶度积常数计算等。
2009 年3 月
合肥八中 邓道山
有机化学的重难点知识
(1)有机化合物命名。
(2)有机物分子式、结构式的确定。
(3)典型官能团的判断、名称的书写及其重要性质。
(4)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5)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判断及方程式的书写。
(6)根据信息进行有机物的推断和合成。(7)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某些物理方法”,如核磁共振谱图峰的个数与有机分子中不同类型氢关系的应用等。
重点考查的内容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难点知识
(1)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的书写、价电子排布。
(2)杂化类型、分子的空间构型。
(3)熔沸点比较,氢键应用,电负性、第一电离能的比较。
(4)典型晶体结构、晶胞的相关计算、晶格能的比较等。
选考试题特点
1、选考试题基础、灵活
2、选考试题模块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3、选考模块试题难度、区分度、答题耗时等基本接近
4、试题体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5、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的开设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注重方法的探索。如何搞好这一年的化学复习呢?我们学校高三化学复习分为三阶段。
四、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的基本策略
第一阶段:整合教材进行知识点复习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第三阶段:最后三十天冲刺
第一阶段:整合教材进行知识点复习
第一阶段复习目的、时间
-----解读考试说明,以教材为本整合知识点, 夯实基础为主要目标。
-----高三第一学期8.2---高三第二学期2月底
以必修Ⅰ和必修Ⅱ为主线与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整合,进行系统的知识点的复习。夯实基础,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5、能让学生总结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
高三新课程第一轮复习建议
在复习教学中要做到“五让”:
1、能让学生观察的要尽量让学生观察;
2、能让学生思考的要尽量让学生思考;
3、能让学生表述的要尽量让学生表述;
4、能让学生动手的要尽量让学生动手;
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使80%的学生掌握80%的内容
立足课本、吃透课本
低起点、小台阶、快反馈
1、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2、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3、把握高考导向,科学训练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各省市的《考试说明》
各省市自主命题
命题依 据
命题人的关注点
出题人的总体想法:
理解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对课改进行引领—指挥棒
具体表现在:
注重评价学生化学学科思维品质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考查学习方法
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化学认识
体现化学的前缘性
新课程的高考命题原则
1.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立意鲜明、背景新颖、设问灵活、层次清晰;陌生之中考查熟悉,体现学科自身价值;
2.适当增加开放型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答案。
3.试卷布局安排首先考虑重点内容的排位,设定考查重点和层次要求,拓宽考查空间。
新课程的高考命题原则
4.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为评价核心,在试题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重大问题。
5.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考查思维能力; 6.入门宽,路子多,深入难;大开口,小出口,层层设卡,题题把关;
7.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
高考研究人员对命题趋势的看法
将具体知识能力化,将学科问题综合化,
将实际问题学科化,将大学内容初等化;
考核内容本质前沿,试卷结构稳定开放,
命题手段科学创新,答题要求重想轻写。
4、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
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
(1). 重点内容讲清讲透
课堂复习要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对于那些重点和难点,一节课要围绕重点知识和能力点进行讲清讲透,适度引伸,切忌蜻蜓点水.
5、精讲细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 向练习试卷评讲要效率
5、精讲细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给学生作试题分析要分析什么?学生要做的准备有哪些?
1.试题涉及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学生归纳)
2.试题考查的能力点(老师总结)
3.主要错误及出错的原因(师生共同总结)
4.解答试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分析,寻找规律(师生共同总结)
(2). 向练习试卷评讲要效率
讲评的基本原则
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
准确性:言之有据,正误分明
系统性:纵横联系,前后衔接
启发性:注重点拨,启发思维,点拨题眼,引领思路
规律性:讲清思路,讲清方法,讲清规律
讲评课的注意事项
两个前提:要在学生做完的基础上讲,在进行试卷分析的基础上讲
三个避免:避免简单的点拨和提示,避免一般性的订正答案,
避免就题讲题
四个优化:试卷重组化、题目重点化、讲解能力化、题目知
识化。
5、精讲细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1、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规范(月考同高考完全一致)。
  2、考点与题序:选择题可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变化,非选择题一般是推断、实验、化学反应原理。
  3、命题:试题必须精选,或是改编、原创的,要针对性强。周练由教研组教师轮流命题,备课组长审核;月考由备课组指定命题。
6、周练与月考的跟踪、反馈及时有效
7、重视“究错”而不仅仅是“纠错”
对近期已做过的一些模拟题和近三年高考题做题情况进行分析,究竟出错在什么地方,特别是经常出现错误的一些问题,一定要重新进行纠错反思。
8、重视化学实验复习,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近年来,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逐渐增加,考查化学实验的过程尤为突出,同时实验复习也是同学们复习的薄弱内容,也是区别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后阶段特别要关注化学实验的复习。
复习实验时,一定要从每个课本实验出发,化学原理、药品、仪器、操作以及习题的讨论等,把看教材实验的过程当
应重视和该提高实验题文字题表述的完整性。
23
五、高三备考过程中一些注意问题
2、重视综合、及早入手
3、加强合作,共同进步
4、关爱学生,鼓励学生
5、注重和谐,共创大业
6、调试学生心理,增强学生信心
1、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方法
1、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方法
化学三二一工程
三种化学思维:
两种突破方式:
一种最高境界:
守恒、差量、极值
问概念想概念、问什么设什么
“画学”
2、重视综合、及早入手
3、加强合作,共同进步
新课程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施新课程更要注重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关爱学生,鼓励学生
学校要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让师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复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学生,调节气氛
家长搞好孩子的后勤工作。
领导切忌层层加压,指手画脚;
教师切忌讽刺挖苦,缺乏鼓励;
家长切忌唠唠叨叨,指责埋怨;
学生切忌怨天尤人,情绪波动。
5、注重和谐,共创大业
6、调试学生心理,增强学生信心
每天都保持微笑
偶尔失误也不要伤心
要和同学和睦相处
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
自 信
要有目标和追求
要敢于面对困难
我的总结一:高考有“真经”
■ 知识是解决懂不懂,能力是解决会不会。知识靠听,能力靠练,高考考能力。
■ 一节课,前10分钟讲的,学生能记住70%,以后讲的只能记住10%。
■ 课堂上学生光靠听,能记住10%,光看书学生能记住20%,既听又看能记住60%,又听又看又写能记住80%。
■ 综合起来算,1/3的时间教师讲,1/3的时间学生做练习,1/3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高考备考从战略上来讲,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战术策略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最后比较的无非是战术思想的贯彻是否彻底,广大师生的意志是否坚强。
希望各位领导带领老师们以强烈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科学有效的备考方法带领考生投入到高考总复习之中,进入备考的新境界:愉快不轻松、 量化不后悔、高效不盲目
我的总结二:高考无“真经”
考纲在心中,教材在手中,
方法在口中,学生在眼中。
回头看,反思:
1、实实在在是关键
2、提优补差不能少
3、无偿奉献不吃亏
4、师生关系要和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