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模拟二试卷
本卷分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这一现象有助于
A. 扩大国家统一局面 B. 突出血缘宗法色彩
C. 调整地方行政体制 D. 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3.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名称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4.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
A.江南经济的繁荣 B.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D.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严格管理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初胡惟康案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 述 出 处
“群臣奏胡惟庸等罪,请诛之。于是,赐惟庸、陈宁死。” 《明太祖实录》
因汪广洋案株连,“出胡惟庸等并六部官揎自分给,皆处以重罪,翌年处死胡惟庸。” 《国初事迹》
“御史中丞……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明史》
A.胡惟庸因谋反被明太祖所杀 B .胡惟唐被杀的记载不符合史实
C .宰相胡惟庸是被冤枉的 D .胡惟庸被明太祖下令处死
6.19世纪70年代“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而贫苦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洋布了”。到90年代, 则“迄今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这一变化表明
A.机制产品因不耐用而不受欢迎 B.传统生活思想观念不断变化
C.传统手工业产品完全退出市场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7.康有为认为中国上古时期就产生了民权、平等、议院、选举、民主等政治概念,声称儒家的治世——尧舜之世“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人民享有“自主自立之权”。据此可知
A.近代民主思潮借助儒学的外衣呈现 B.近代儒学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延伸
C.维新变法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D.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8.历史记录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毛泽东问陈独秀:“先生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是落后的传统文化吗?” 陈独秀:“ 当然不是。”毛泽东又问:“那先生为什么要大力批判传统文化?”陈独秀说:“因为有的人把传统文化当做治国救国的指导思想。”他们的谈论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有利于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B .为科学理论的到来开辟新天地
C.培养具有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青年 D .探寻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道路
9.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日军投降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仅这-数字,就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总和。这反映出
A.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
B.中国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C.日本倾巢出动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D.国民政府-直没有获得国际的支持
10.如图为1949—1956年间 《人民日报》关于承载国家话语报道文本的核心词统计图。其中“丙”是
A.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土地改革
D.人民内部矛盾
11.“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上世纪 80年代起,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拍打着城市的门户,波及几乎全国各大城市。这表明改革
A.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弊喘 B.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C.培育了自由的农村市场 D.激发了农民的生产潜力
12.歌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下列歌词可能选自
A.《Again1977》 B.《我生在1978》 C.《恋曲1990》 D.《相约1998》
13.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轮流担任公职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时对相当多的公职人员任职实行相对公平的抽签制或抓阄制,但这令很多雅典人叫苦不迭,特别是穷人、家庭负担重的人。这表明
A.提供任职津贴的必要性 B .增强集体意识的紧迫性
C .实行精英政治的可能性 D .废除民主制度的可行性
14.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方面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交融
C.带来的物种交换了改变殖民地落后面貌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15.1711年,英国财政部拿著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跑到银行要钱,时任英格兰银行审计长格伦威尔发现上面没有国王盖的印章,于是坚决拒绝支付这笔军费。这说明
A.王权高于议会权力
B.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
C.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有一定的权力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任何权力
16.下表是1890—19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年度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统计简表。据此分析这一时期
国家 1890年 1910年 1930年
美国 147 483 762
英国 145 185 184
德国 71 158 177
日本 4.6 15.4 55.8
A.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D.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美国发展
17.苏(俄)联在实施某-政策后,出现了一下状况: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商业也活跃起来了,商店、面包房和咖啡厅也都开张了。这一政策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
C.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8.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双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
A.美苏关系友好 B.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C.美国取得竞争的绝对优势 D.美苏冷战的新特点
19.有经济学家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M型”社会(两端很高、中间很低)已经来临。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 B.推动新经济的形成
C.对发展中国家是双刃剑 D.加速世界贫富分化
20.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国际关系的重组,在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不断退群、阻挠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国际规则规范被削弱,全球治理遭遇严重挑战,国际体系呼唤新的领导者,加快联手,推动经济合作,维护全球化进程,打造新的国际格局。这表明
A.国际社会急需构建政治新秩序 B.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格局形成
C.反对霸权主义是当前重要任务 D.美主导世界格局引发世界问题
二、非选泽题: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条约原文:“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团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自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指出材料一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代官员怎样的心态?(4分)
(2)指出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条约?此款条约还包括哪些内容?(列举2个内容即可)(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6分)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你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4分)
22.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市外交辞令。中国建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材料三 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冷战的特点。举一例说明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中国什么外交方针?(8分)
(3)材料三中“多极合作时代”的提出反映了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之间的关系?(6分)
2021-2022年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模拟二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B D D D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B C C C D D A
21.[答案]
(1)争执内容:中英双方商谈时双方的座位、方向、次序(孰为上席)。
心态:天朝上国。
(2)《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3)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4)屈辱的服从地位。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22.[答案]
(1)特点: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热战并存(欧洲冷战,亚洲热战)
举例: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一例即可)。(6分)
(2)原因: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
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8分)
(3)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
关系:抑制大国霸权;加强合作,寻求理解,求同存异。(6分)
爷爷说那一年变化很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北京城开了
一冬天的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