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松苑中学 李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是齐家强国得根本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自读法、
[课型、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富有哲理的文言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 确立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解“人和” 的思想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 简介作者、作品
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3、教师补充: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理解孟子的思想;感受孟子的文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 、 停顿、 重音 、 节奏。
(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其雄辩的气势。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并说明理由。
五、理解文意
1.明确 翻译步骤:
读一读 文章
想一想 意思
看一看 注释
议一议 难点
说一说 理解
评一评 正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3、请学生质疑、补充
4、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并明确。
字词解释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翻译句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 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
七、研读赏析
1、本文的论述就是围绕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展开的,为了论述这个观点,文章选用了哪些事例?(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
(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4、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 “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
(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
八、探究讨论: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九、一分钟试背,引导学生理解记诵。
十、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毛泽东说过: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八百万正规军的国民党----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持久战》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事例可大到国家小到集体、个人)
十一、推荐书目:《孟子精华》、《孟子说》、《孟子现代读》。
十二、小结
十三、布置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今政府是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政府为民办了哪些实事?)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 查找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抄在笔记本上。
结束语:同学们:一节课的学习毕竟有限,但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刚刚开始,虽然孟子离我们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却穿越时空一路伴我们同行。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孟子的思想和智慧永远不会过时,最后让我们满怀激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板书设计
三里、七里
不 胜 天时不如地利
还而攻之
(攻城为例)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地利不如人和
米粟非不多也
(守城为例)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背诵。
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文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
整体感知
朗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mp3
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思考: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研读赏析
翻译步骤
读一读 文章
想一想 意思
看一看 注释
议一议 难点
说一说 理解
评一评 正误
重点检测
字词解释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翻译句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外城 )
(泛指武器装备 )
(限制 )
(舍弃) (这) )
(通“叛”:背叛)
翻译句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地理条件,有利于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研读赏析
本文的论述就是围绕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展开的,为了论述这个观点,文章选用了哪些事例?
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语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研读赏析
三里、七里
环而攻之
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返回
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研读赏析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地利不如人和
返回
研读赏析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返回
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 人和”思想的重要性.
拓展反思
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孟子说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五分钟练习。
3、查找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抄在笔记本上。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九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规划
教 学 目 标 课 文 教 学 重 点 课时
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主要学派的思想、代表人物及著作,认识古代社会,借古鉴今。 了解《墨子》、《孟子》、《庄子》散文的不同特色。读懂并了解所选课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及表达方法,掌握文言字、词、句。 17《公输》(记叙文) 了解墨子其人及思想。分析本文按事件始末顺序记叙的结构特点及比喻、排比说理的方法与作用。掌握文言字词句(重点是疑问句、宾语前置)。 2
18《〈孟子〉二章》(议论文) 了解孟子其人及思想。懂得“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理解、分析课文,体会孟子散文以排比句、对句增强气势和逻辑力量的特点。 2
19《鱼我所欲也》(议论文) 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正确理解孟子所说的“义”及“舍生取义”。分析本文从类比着手、逐层深入议论的特点,掌握文中字、词、句(“莫”“与”)。 2
20《〈庄子〉故事两则》(寓言) 理解寓言中“鹓雏”的形象及体现的精神。理解“鱼之乐”的精神境界。掌握文言字、词、句(“安”、“固”)。 2
综合性练习 收集有关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材料,以孔、孟的名言为论点(或论据)写一篇议论文。 2
单元复习 根据大纲,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归纳字词句的含义。 2
关于先秦诸子百家: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九流十家”之说,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其核心理论为“仁”(以“爱”为中心的待人之道)、“礼”(包括制度和为人准则),倡导“德治”、“王道”、“仁政”,强调个人修养。后世把阐述、研究和发展儒家的学说称为“经学”,其他各家称为“诸子之学”(子书)。经学著作有“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之说(《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出“道”的概念,倡导“道法自然”,取法于道的自然性,返朴归真,无为无求,至庄子又发展为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的相对主义,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无待”“逍遥游”)。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提出“法”(建立法律法治)、“术”(权术)、“势”(君主集权)。
墨家以墨子(墨翟)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非乐、非命、尊天、节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反思课堂“得”“失”
松苑中学 李文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八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学生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问题的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天上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课,借着写教学反思的机会,我就谈谈在这次开课中的“得”与“失”。
1、教学思路: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
2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这样活动就能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3、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
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4、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想面
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1、因为第一次上这个班级,师生默契不够。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此外,学生不会提问题,使得气氛略现沉闷,所以课前彼此间有些拘束。
2、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因而,在课堂开始时导语设计很关键。在上课时我说:“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大家说他是谁?”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张呢?”我接着问。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出乎了我的意料,。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3、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接触文本,时间上有点赶。
4、我设计的整理活动形式,但学生要有时间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学完后做效果会更好。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设计必定会绽放异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分钟)练习设计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____________的重要性,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答案:
1.①却、可是②这③护城河④放弃 2.①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