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学习要点】
1. 感悟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 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
3.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张若虚
◆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水平一般。
《春江花月夜》,历代传诵的名篇。人以文传,张若虚就是靠这首诗流传闻名的。
【作者简介】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
“春风第一花” 、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古今评说】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
【古今评说】
日本汉学家还居然说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古今评说】
背景
《春江花月夜》
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 《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解题明意】
思考1:文章标题点出几种意象?
【整体感知】
1、欣赏录音朗读
正音:
滟滟 皆似霰 纤尘
扁舟 捣衣砧 碣石
yàn
xiàn
xiān
piān
dǎo zhēn
jié
张 若 虚
《春江花月夜》
配乐诗朗诵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春江水涨,江海难分。月共潮生,光照万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静谧、清新、隐秘、皎洁、美丽。
月光下的景色梦一般地神奇,它蕴含着宇宙人生的许多秘密。这一明净的春江月夜之美,使人沉浸于生命的美好的感受之中,进而思索人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二句可看作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结月色的皎洁、夜空的明净。用一“孤”字显出天宇之广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问月的构思,影响了之后的许多诗人词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天问
一番“天问”表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深思遐想和探索。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的巧妙之处在于:由眼前飘然而过的一片白云起兴,用白云的“去悠悠”暗寓游子的离家远游,从而巧妙地引出了月下的人物。
以下诗句具体写月下人物愁思的情状: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二句化用曹植《七哀》诗的诗意: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由月鉴人,“月徘徊”也是人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玉户”二句,是明写月光普照大地,无处不在,暗喻思妇的愁思之深无法排遣。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时此刻,明月可以共望,音讯却不相通。但愿我能跟随这流水似的月光,来到远方亲人的身旁。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两人相距遥遥,连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也不能随月光飞度到她爱人的身边。那潜游水中的鱼儿,同样也只能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波纹难以游到她思念的人跟前。
此两句生动地写出了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痴情痴想和无可奈何。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闲潭梦落花”是“梦闲潭落花”的倒文,可看作思妇思极后的怀想之词。
“梦落花”暗示春将去,故有“可怜”(可惜)之说。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掉了春天,也流掉了游子思妇的青春和幸福,实在是辜负了这大好的“春江花月夜”!
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碣石潇湘: 是泛指,即指由此到彼,由北到南。
明月终于慢慢沉落藏于海雾之中,双方仍相隔天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在这美好的月夜,能有几个游子乘月归家?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花树。
(一)通读全文 寻找诗魂
“春”、“江”、“花”、“月”、“夜”五景,你觉得哪一景在本诗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
赏析与探讨
月是诗之魂
1、是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2、是景物描写中的主体。(共“十五见”,并有意突出各种景物在月下的清丽、明净)
3、是哲理思考的凭据。(“孤月轮”承上启下)
4、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月与思念之情)
明月初升:
月上中天:
月渐西落:
月沉江海: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本诗以“月”为中心、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
思考全诗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顺序为线索展开?
感知全诗,划分层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
(1——10句)
(11——16)
(17——36)
第一层: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1、开头十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春江花月图——画面美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2、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
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春潮高涨,江水连接大海,江海不分。明月初升,似从浪潮中涌出。一泻千里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闪烁着,春天的江上哪个地方没有明亮的月光呢。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成一片,分不清彼此。江天一色,天空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只有那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中天。意境——幽美恬静
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画面清丽,色泽柔和,幽美宁静,澄澈明净——良辰美景
(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2)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3)意境——壮丽高远、幽美恬静、空灵梦幻
第二部分:月下之思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哲理美
二、名句赏析——哀而不伤
永恒而宁静的月亮,不仅引发着张若虚,也曾引发了无数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悠悠情思!它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已不再有一般咏物作品的轻盈明快,而往往是一种深沉的浩叹。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比较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哀而不伤
第三层: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离别地点。
胜: 能承担,能承受。
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
(1)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2)思妇怀远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1、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思妇怀远,
相思无着落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文字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意象:落花、残春、流水、落月
①时间上,“落花、残春”,表伤春惜春,含思归之切。在梦中也想归家。(虚实相生)
②空间上,“竭石潇湘无限路”, 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表有家难归之无奈。
③借“落月”意象,烘托思家不得的凄苦伤感。
结尾落在一个“情”字。花落了、春尽了、月沉了,全化作了浓浓的情。
情感内容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语言清新,意境深邃而优美)
回顾全诗结构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美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之哲思
永恒---短暂
情:
游子思归
思妇怀远
凄清婉转
写作特色
1、写景、叙事、抒情、说理融为一体
2、联想丰富,情感细腻
3、色彩斑斓,富于变化
4、章法、词句、韵律优美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AC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
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树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安适。
拓展延伸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古诗中关于“月”的意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白居易《长恨歌》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白居易《长恨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
娉娉褭褭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二首》
小结
(一)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三)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
(四)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