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0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
1.(2020·山西)如图所示,工作人员手托的是“越王勾践剑”。这把剑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仍锋利无比,剑身丝毫不见锈斑,令世人对古人的铸造技术惊叹不已。根据图片信息,对这把剑的长度估测合理的是( )
A.0.5m B.1.5m C.2m D.2.5m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正确使用仪器的问题上进行了下列讨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定要选择合适量程的仪器
B.仪器的分度值越小越好
C.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需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测量某长方形的面积时,应先用刻度尺测量出它的长和宽
3.(2020·广州模拟)小凯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是1.242米,若他的测量过程及读数是正确的,则下列说法正确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单位标度一定是米
B.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
C.估计值是2
D.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
4.(2019八上·合肥月考)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3.6km=3.6km×1000m=3600m B.3.6km=3.6km×1000=3600cm
C.3.6km=3.6×1000=3600m D.3.6km=3.6×1000m=3600m
5.(2019八上·大祥期中)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A. 该木块的长度为2.00cm
B. 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
C. 该木块的长度为2.0cm
D. 视线与尺面的位置
6.(2019八上·成都期中)某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记录为:17.80cm、17.81cm、17.28cm、17.81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应为( )
A.17.68cm B.17.807cm C.17.8cm D.17.81cm
7.(2019八上·辽阳期中)用最小分度值是厘米的刻度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测量结果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1.625m B.16.25dm C.162.5cm D.1625.0mm
8.(2020·金平模拟)如图所示,木块长度是 cm。
9.(2020·石城模拟)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甲的测最结果是12.82cm,乙的测最结果为12.8cm,那么:
①若这两位同学在测景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
②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都为mm,则 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
10.(2019八上·合肥月考)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测得1枚硬币的直径是 cm。
11.(2019八上·永定月考)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铁块的长度是5.83cm、5.84cm和5.85cm,则他测量的结果是铁块的长度为 cm。
12.(2019八上·九龙坡期中)剑桥同学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对8年级物理书的长度先后测量了5次,记录的结果分别是25.86 cm、25.82
cm、25.87 cm、25.9 cm、25.84 cm,其中一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这个数据是 cm,则物理书的长度是 cm。
13.(2019八上·安徽月考)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D.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E.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分别是 和 。
(2)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
(3)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下面哪个不是产生误差的原因?______。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二、时间
14.(2019八上·永年月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眼睛迅速眨一下 B.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
C.人做一次深呼吸 D.人跑50m
15.(2019八上·蚌埠月考)图是运动场上计时员记录;的时间,则运动员的成绩是( )
A.1分39.8秒 B.1分9.8秒 C.69.8秒 D.39.80秒
16.如图所示的秒表记录的时间是( )
A.2min10s B.34s C.1min34s D.4min1s
17.(2020·新疆)下列测量时间的工具中,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精确测时的是( )
A.日晷 B.沙漏 C.电子手表 D.铯原子钟
18.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该次列车从“武昌”到“广州东”的行驶时间为( )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
1 宜昌东 始发站 16:50 0分
2 武昌 19:11 19:45 2小时21分
3 广州东 06:05 终点站 13小时15分
A.2小时21分 B.10小时20分 C.13小时15分 D.无法判断
19.(2019八上·景县月考)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的钟表,其分度值为 ,显示的时刻为15 h min s。
20.(2018八上·海口月考)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min, s
三、误差
21.(2019八上·融安期中)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B.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
D.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2.(2020·青岛)以下测量中,三次测量求平均值,不能减小误差的是( )
A.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
B.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
C.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鹅卵石的体积
D.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
23.(2019八上·高州期中)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是为了( )
A.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B.减小由于刻度不精密而造成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视线不垂直于尺面而产生的误差
D.减小由于估读时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24.(2019八上·广饶期中)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读数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准确
C.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误差
25.(2019八上·合肥月考)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在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会( )
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
B.测量值将是错误的
C.测量值的误差小,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D.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26.(2019八上·安徽月考)误差是 (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若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为8.53cm、8.37cm、8.38cm、8.36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27.(2020·顺义模拟)请阅读《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任何物理实验测量中都存在误差,它不等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少。在实验的评估环节,要进行误差分析。按照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性质,可以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系统误差可能是由于仪器结构上不够完善或仪器未经很好校准等原因会产生误差;也可能是由于实验本身所依据的理论、公式的近似性,或者对实验条件、测量方法的考虑不周造成误差;还可能是由于测量者的生理特点,例如反应速度,分辨能力,甚至固有习惯等造成的误差。以上都是造成系统误差的原因。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测量结果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按一定规律变化。我们应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系统误差的特点,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它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会出现测量值时而偏大,时而偏小的误差现象,这种类型的误差叫做偶然误差。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很多,例如测量点的位置不准确,实验仪器由于环境温度、电源电压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微小变化,因此偶然误差难以找出原因加以排除。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并且用它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物理量的测量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减少偶然误差。
下面是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砝码、小烧杯和量筒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步骤:
①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酸奶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酸奶的质量m2;
③将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
④根据公式ρ= = 算出密度。
小组同学计算出酸奶的数值后觉得误差太大,经过讨论后提出两条改进建议:
⑴由于步骤③中无法将烧杯中的酸奶全部倒入量筒中,体积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导致所测得密度值偏大,可将步骤顺序调整为②③①④;
⑵要进行多次测量求密度的平均值。
请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以上减小误差的两条改进建议中,建议(1)是从 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建议(2)是从 的角度进行分析的。(选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信息知道的,这把剑的长度接近人身体的宽度,大约是0.5m,故只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和已知物体的长度对比,估计物体长度大小。
2.【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仪器的分度值越小,其精确程度越高,但很多测量并非是越精确越好,只要达到实际的要求即可,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称为误差,误差不可以被避免,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实现。
3.【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是1.242m可知,刻度尺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则刻度尺的单位标度可能是米或者分米,估读值是0.002m;测量长度需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由此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即刻度尺的测量结果可以精确到1cm。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为了减小误差,最后位数是估计值。
4.【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因为1km=1000m 所以3.6km=3.6×1000m=3600m,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根据长度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
5.【答案】A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解:A、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0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A符合题意。
B、图中刻度尺倾斜了,没有放正,B不符合题意;
C、图中刻度尺在使用时,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并放正重合;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cm,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C不符合题意;
D、图中视线未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尺和被测量的边平齐,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记录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测量数据17.28cm与其他数据的准确值不同,是错误数据,应去掉;
物理课本的宽度:L= ≈17.81cm。
故答案为:D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称为误差,误差不可以被避免,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实现。
7.【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1.625m=162.5cm,准确到cm,该数据是正确的,A不符合题意;
B.16.25dm=162.5cm,准确到cm,故该数据是正确的,B不符合题意;
C.162.5cm,准确到cm,该数据正确的,C不符合题意;
D.1625.0mm,准确到mm,该数据是错误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用厘米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读数应准确到厘米,在厘米以下还应再估读一位,据此判断各记录数据是否正确。
8.【答案】2.70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的左端对应的刻度为10.00cm,右端对应的刻度为12.7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2.70cm。
【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量,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9.【答案】这两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乙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①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从右边数起,第一个数字就是估读数字,第二个数字所在的单位就是分度值;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这俩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②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都为mm,则乙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
【分析】①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②根据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分析。
10.【答案】2.50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圆形硬币的直径通过三角板平移到刻度尺上,物体的长度为7.50cm-5.00cm=2.50cm。
故答案为:2.50。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的刻度尺上的刻度值的差计算物体的长度。
11.【答案】5.84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三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为 =5.84cm。
故答案为:5.84。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更精确些,根据四次测量的数值求平均值,注意平均值所取位数应该和原来的测量值位数相同。
12.【答案】25.9;25.85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差距较大的是25.9cm,数据错误,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故答案为:25.9;25.85。
【分析】根据多次测量的长度平均值,计算物体的长度。
13.【答案】(1)A;E
(2)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3)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在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实验中,不需要测出细铜丝的长度,即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 根据测量步骤可知,错误的步骤是E ,原因是计算细铜丝直径的方法错误。 (2)结合步骤B、E可知,错误的步骤E应更正为: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 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粗心导致读数错误,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分析】(1)测量细丝直径时,不需测量其长度;不利于长度计算;(2)应该利用多圈细丝的长度总和计算单个长度,即为直径;(3)多次测量时,读数有差异是正常情况,测量中必然存在误差。
14.【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
【解析】【解答】A.人眨一下眼睛所用的时间约为0.3-0.4s,不符合题意;
B.正常成年人在平静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左右,故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约为1秒。符合题意;
C.人做一次深呼吸的时间在5s左右,远远大约1s;C不符合题意;
D.人跑步的速度小于10m/s,50m路程所用的时间大于5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时间的估计,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即可。
15.【答案】A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图像可知停表小针位于1min,2min之间靠近2min,大针位于39.8s处,因此记录的时间为1min39.8s,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时间时,根据分钟盘的指针测量分钟,根据超过半格判断秒钟指针位置,并读数。
16.【答案】A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0min中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2”和“3”之间,略偏过“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2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0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1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s,即秒表记录的时间为2min10s.
故选A.
【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17.【答案】D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BCD.日晷 、沙漏属于古代的时间测量工具,测量比较粗略。电子手表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测量工具。原子钟精准准到千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原子钟精准准到千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测量更精确。
18.【答案】B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列车从武昌到广州东的行驶时间为t=24:00﹣19:45+6:05=10h20min.
故选B.
【分析】由列车运行时刻表找到武昌到广州东的发车时间及到站时间,可以得到列车行驶时间.
19.【答案】1S;9;2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钟表的最小格可以测量1s,分度值为1s,时针刚超过3,分针超过9,不到10,为9min,秒针指向5,为25s。
故答案为:1s;9;25.
【分析】根据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秒针的指向位置读取时间的大小。
20.【答案】5;10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一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5”和“6”之间,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1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10s.
故答案为:5;10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21.【答案】B,C,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可以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A不符合题意,BC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的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来减小。
22.【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书本的长度是一定的,可以通过刻度尺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A不符合题意;
B.橡皮的质量是一定的,可以通过天平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B不符合题意;
C.鹅卵石的体积是一定的,可以通过量筒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C不符合题意;
D.早中晚气温有差别,人的体温也因此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不能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去平均值,减小误差;只能多次测量某个时刻的体温取平均值,减小误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3.【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A、测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是为了取平均值减小误差,而不是为了避免测量中的错误,A说法错误;
BD、测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估读时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而不是为了减小由于刻度不精密而造成的误差,B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
C、读数时视线不垂直于尺面,产生的是错误,而不是误差,C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称为误差,误差不可以被避免,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实现。
24.【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可以从其它刻度处开始测量,读数时减去前面的刻度就可以了,不合题意;
B、刻度尺读数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是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但估读位数过多便失去了意义,也无法实现,不合题意;
C、误差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认真测量也不可以避免误差的,不合题意。
D、每次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都可能有误差,为了减小误差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称为误差,误差不可以被避免,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实现。
25.【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误差变大。
故答案为:D。
【分析】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存在的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26.【答案】不可以;8.37cm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误差是指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8.53cm与其它数值偏差太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体的长度
【分析】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求平均值测量长度。
27.【答案】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由于步骤③中无法将烧杯中的酸奶全部倒入量筒中,体积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导致所测得密度值偏大,测量结果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按一定规律变化,符合系统误差的特点,所以建议(1)是从系统误差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并且用它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物理量的测量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减少偶然误差。
所以建议(2)是从偶然误差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故答案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分析】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是多次测量中表现出一致性的误差,而随机误差指的是在多次测量中表现出互补性的误差。
1 / 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0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
1.(2020·山西)如图所示,工作人员手托的是“越王勾践剑”。这把剑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仍锋利无比,剑身丝毫不见锈斑,令世人对古人的铸造技术惊叹不已。根据图片信息,对这把剑的长度估测合理的是( )
A.0.5m B.1.5m C.2m D.2.5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信息知道的,这把剑的长度接近人身体的宽度,大约是0.5m,故只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和已知物体的长度对比,估计物体长度大小。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正确使用仪器的问题上进行了下列讨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定要选择合适量程的仪器
B.仪器的分度值越小越好
C.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需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测量某长方形的面积时,应先用刻度尺测量出它的长和宽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仪器的分度值越小,其精确程度越高,但很多测量并非是越精确越好,只要达到实际的要求即可,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称为误差,误差不可以被避免,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实现。
3.(2020·广州模拟)小凯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是1.242米,若他的测量过程及读数是正确的,则下列说法正确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单位标度一定是米
B.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
C.估计值是2
D.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是1.242m可知,刻度尺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则刻度尺的单位标度可能是米或者分米,估读值是0.002m;测量长度需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由此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即刻度尺的测量结果可以精确到1cm。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为了减小误差,最后位数是估计值。
4.(2019八上·合肥月考)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3.6km=3.6km×1000m=3600m B.3.6km=3.6km×1000=3600cm
C.3.6km=3.6×1000=3600m D.3.6km=3.6×1000m=3600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因为1km=1000m 所以3.6km=3.6×1000m=3600m,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根据长度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
5.(2019八上·大祥期中)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A. 该木块的长度为2.00cm
B. 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
C. 该木块的长度为2.0cm
D. 视线与尺面的位置
【答案】A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解:A、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0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A符合题意。
B、图中刻度尺倾斜了,没有放正,B不符合题意;
C、图中刻度尺在使用时,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并放正重合;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cm,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C不符合题意;
D、图中视线未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尺和被测量的边平齐,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记录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2019八上·成都期中)某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记录为:17.80cm、17.81cm、17.28cm、17.81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应为( )
A.17.68cm B.17.807cm C.17.8cm D.17.81c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测量数据17.28cm与其他数据的准确值不同,是错误数据,应去掉;
物理课本的宽度:L= ≈17.81cm。
故答案为:D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称为误差,误差不可以被避免,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实现。
7.(2019八上·辽阳期中)用最小分度值是厘米的刻度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测量结果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1.625m B.16.25dm C.162.5cm D.1625.0m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1.625m=162.5cm,准确到cm,该数据是正确的,A不符合题意;
B.16.25dm=162.5cm,准确到cm,故该数据是正确的,B不符合题意;
C.162.5cm,准确到cm,该数据正确的,C不符合题意;
D.1625.0mm,准确到mm,该数据是错误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用厘米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读数应准确到厘米,在厘米以下还应再估读一位,据此判断各记录数据是否正确。
8.(2020·金平模拟)如图所示,木块长度是 cm。
【答案】2.70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的左端对应的刻度为10.00cm,右端对应的刻度为12.7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2.70cm。
【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量,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9.(2020·石城模拟)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甲的测最结果是12.82cm,乙的测最结果为12.8cm,那么:
①若这两位同学在测景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
②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都为mm,则 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
【答案】这两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乙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①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从右边数起,第一个数字就是估读数字,第二个数字所在的单位就是分度值;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则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这俩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②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都为mm,则乙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
【分析】①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②根据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分析。
10.(2019八上·合肥月考)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测得1枚硬币的直径是 cm。
【答案】2.50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圆形硬币的直径通过三角板平移到刻度尺上,物体的长度为7.50cm-5.00cm=2.50cm。
故答案为:2.50。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的刻度尺上的刻度值的差计算物体的长度。
11.(2019八上·永定月考)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铁块的长度是5.83cm、5.84cm和5.85cm,则他测量的结果是铁块的长度为 cm。
【答案】5.84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三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为 =5.84cm。
故答案为:5.84。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更精确些,根据四次测量的数值求平均值,注意平均值所取位数应该和原来的测量值位数相同。
12.(2019八上·九龙坡期中)剑桥同学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对8年级物理书的长度先后测量了5次,记录的结果分别是25.86 cm、25.82
cm、25.87 cm、25.9 cm、25.84 cm,其中一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这个数据是 cm,则物理书的长度是 cm。
【答案】25.9;25.85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差距较大的是25.9cm,数据错误,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故答案为:25.9;25.85。
【分析】根据多次测量的长度平均值,计算物体的长度。
13.(2019八上·安徽月考)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D.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E.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分别是 和 。
(2)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
(3)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下面哪个不是产生误差的原因?______。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答案】(1)A;E
(2)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3)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在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实验中,不需要测出细铜丝的长度,即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 根据测量步骤可知,错误的步骤是E ,原因是计算细铜丝直径的方法错误。 (2)结合步骤B、E可知,错误的步骤E应更正为: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 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粗心导致读数错误,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分析】(1)测量细丝直径时,不需测量其长度;不利于长度计算;(2)应该利用多圈细丝的长度总和计算单个长度,即为直径;(3)多次测量时,读数有差异是正常情况,测量中必然存在误差。
二、时间
14.(2019八上·永年月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眼睛迅速眨一下 B.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
C.人做一次深呼吸 D.人跑50m
【答案】B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
【解析】【解答】A.人眨一下眼睛所用的时间约为0.3-0.4s,不符合题意;
B.正常成年人在平静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左右,故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约为1秒。符合题意;
C.人做一次深呼吸的时间在5s左右,远远大约1s;C不符合题意;
D.人跑步的速度小于10m/s,50m路程所用的时间大于5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时间的估计,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即可。
15.(2019八上·蚌埠月考)图是运动场上计时员记录;的时间,则运动员的成绩是( )
A.1分39.8秒 B.1分9.8秒 C.69.8秒 D.39.80秒
【答案】A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图像可知停表小针位于1min,2min之间靠近2min,大针位于39.8s处,因此记录的时间为1min39.8s,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时间时,根据分钟盘的指针测量分钟,根据超过半格判断秒钟指针位置,并读数。
16.如图所示的秒表记录的时间是( )
A.2min10s B.34s C.1min34s D.4min1s
【答案】A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0min中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2”和“3”之间,略偏过“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2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0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1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s,即秒表记录的时间为2min10s.
故选A.
【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17.(2020·新疆)下列测量时间的工具中,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精确测时的是( )
A.日晷 B.沙漏 C.电子手表 D.铯原子钟
【答案】D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BCD.日晷 、沙漏属于古代的时间测量工具,测量比较粗略。电子手表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测量工具。原子钟精准准到千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原子钟精准准到千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测量更精确。
18.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该次列车从“武昌”到“广州东”的行驶时间为( )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
1 宜昌东 始发站 16:50 0分
2 武昌 19:11 19:45 2小时21分
3 广州东 06:05 终点站 13小时15分
A.2小时21分 B.10小时20分 C.13小时15分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列车从武昌到广州东的行驶时间为t=24:00﹣19:45+6:05=10h20min.
故选B.
【分析】由列车运行时刻表找到武昌到广州东的发车时间及到站时间,可以得到列车行驶时间.
19.(2019八上·景县月考)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的钟表,其分度值为 ,显示的时刻为15 h min s。
【答案】1S;9;2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钟表的最小格可以测量1s,分度值为1s,时针刚超过3,分针超过9,不到10,为9min,秒针指向5,为25s。
故答案为:1s;9;25.
【分析】根据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秒针的指向位置读取时间的大小。
20.(2018八上·海口月考)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min, s
【答案】5;10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一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5”和“6”之间,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1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10s.
故答案为:5;10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三、误差
21.(2019八上·融安期中)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B.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
D.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B,C,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可以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A不符合题意,BC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的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来减小。
22.(2020·青岛)以下测量中,三次测量求平均值,不能减小误差的是( )
A.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
B.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
C.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鹅卵石的体积
D.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书本的长度是一定的,可以通过刻度尺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A不符合题意;
B.橡皮的质量是一定的,可以通过天平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B不符合题意;
C.鹅卵石的体积是一定的,可以通过量筒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C不符合题意;
D.早中晚气温有差别,人的体温也因此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不能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去平均值,减小误差;只能多次测量某个时刻的体温取平均值,减小误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3.(2019八上·高州期中)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是为了( )
A.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B.减小由于刻度不精密而造成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视线不垂直于尺面而产生的误差
D.减小由于估读时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A、测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是为了取平均值减小误差,而不是为了避免测量中的错误,A说法错误;
BD、测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估读时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而不是为了减小由于刻度不精密而造成的误差,B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
C、读数时视线不垂直于尺面,产生的是错误,而不是误差,C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称为误差,误差不可以被避免,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实现。
24.(2019八上·广饶期中)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读数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准确
C.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误差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可以从其它刻度处开始测量,读数时减去前面的刻度就可以了,不合题意;
B、刻度尺读数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是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但估读位数过多便失去了意义,也无法实现,不合题意;
C、误差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认真测量也不可以避免误差的,不合题意。
D、每次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都可能有误差,为了减小误差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称为误差,误差不可以被避免,为了减小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实现。
25.(2019八上·合肥月考)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在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会( )
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
B.测量值将是错误的
C.测量值的误差小,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D.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误差变大。
故答案为:D。
【分析】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存在的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26.(2019八上·安徽月考)误差是 (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若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为8.53cm、8.37cm、8.38cm、8.36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答案】不可以;8.37cm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误差是指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8.53cm与其它数值偏差太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体的长度
【分析】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求平均值测量长度。
27.(2020·顺义模拟)请阅读《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任何物理实验测量中都存在误差,它不等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少。在实验的评估环节,要进行误差分析。按照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性质,可以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系统误差可能是由于仪器结构上不够完善或仪器未经很好校准等原因会产生误差;也可能是由于实验本身所依据的理论、公式的近似性,或者对实验条件、测量方法的考虑不周造成误差;还可能是由于测量者的生理特点,例如反应速度,分辨能力,甚至固有习惯等造成的误差。以上都是造成系统误差的原因。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测量结果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按一定规律变化。我们应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系统误差的特点,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它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会出现测量值时而偏大,时而偏小的误差现象,这种类型的误差叫做偶然误差。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很多,例如测量点的位置不准确,实验仪器由于环境温度、电源电压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微小变化,因此偶然误差难以找出原因加以排除。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并且用它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物理量的测量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减少偶然误差。
下面是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砝码、小烧杯和量筒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步骤:
①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酸奶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酸奶的质量m2;
③将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
④根据公式ρ= = 算出密度。
小组同学计算出酸奶的数值后觉得误差太大,经过讨论后提出两条改进建议:
⑴由于步骤③中无法将烧杯中的酸奶全部倒入量筒中,体积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导致所测得密度值偏大,可将步骤顺序调整为②③①④;
⑵要进行多次测量求密度的平均值。
请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以上减小误差的两条改进建议中,建议(1)是从 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建议(2)是从 的角度进行分析的。(选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答案】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解:由于步骤③中无法将烧杯中的酸奶全部倒入量筒中,体积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导致所测得密度值偏大,测量结果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按一定规律变化,符合系统误差的特点,所以建议(1)是从系统误差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并且用它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物理量的测量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减少偶然误差。
所以建议(2)是从偶然误差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故答案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分析】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是多次测量中表现出一致性的误差,而随机误差指的是在多次测量中表现出互补性的误差。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