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课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01
02
0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ONTENTS
目
录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 请看如下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魏源《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各阶层探索救亡探索均告失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末“新政”(1901-1905)
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堂、改革官制
预备立宪(1906-1911):实行君主立宪制
五大臣出洋考察团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徐世昌(汉族)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皇族内阁
失败
失望
失去
清朝统治腐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自救)的失败
改良之路行不通
● 请看如下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条件。(孙中山的努力)
兴中会1894
同盟会1905
一系列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尤其同盟会的成立。
组织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
思想条件
同盟会纲领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平均地权(社会革命)补充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前提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核心
意义:反映了中国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是进步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民生主义并不确实可行,是一种空想。
各地的武装起义
一系列武装起义促进军事力量成长。
军事条件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经济、阶级条件
1872-1894年 1895-1911年
厂矿 74家 447家
资本 总数 有100万以上资本6家 有100万以上资本14家
棉纺织资本总数 9862千两 26232千两(1913)
装备先进的湖北新军
走,去四川镇压
四川保路运动
清政府调集湖北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武昌兵力空虚。
有利时机
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a.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各阶层探索救亡探索均告失败。
b.清朝统治腐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说明改良之路行不通。
a.组织条件:一系列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b.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
c.军事条件:一系列武装起义促进军事力量成长。(黄花岗起义)
d.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e.有利时机:清政府调集湖北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武昌兵力空虚。。
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1.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形势图及武昌起义形势图
武昌起义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
③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中华民国的建立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①原因:
2.中华民国的建立
施压
攻陷汉口
、汉阳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封济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革命阵营
清政府
软弱妥协
袁世凯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②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溥仪(幼年)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③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1.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剪辫子 放足运动 中山装 西式婚礼
2.局限性: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课堂检测
1.近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他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
【详解】
根据“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得出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BCD项与“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2.1912年民国成立后,唐群英、张昭汉、沈佩贞等60余人以中华民国女界代表的名义,上书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提出将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议案被否决后,女界中激进分子于3月19日以“武装的状态”闯入参议院的议事厅。因有众多警卫把守,求见议长未果,遂将议院会场门窗玻璃击破,并将欲阻止其行动的一个警卫兵踢倒在地,唐群英等坚持几个小时才散去。这表明
A.辛亥革命后女性参政意识深入人心 B.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C.民国初期民主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革命与女权革命同步交织进行
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女子参政权历经波折,但还是未果,这体现出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曲折与艰难,B正确;深入人心不能体现,排除A;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与材料的主旨,排除C;“同步”表述错误,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