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星星,天上的鲜花,在我们头上发光。
——雪莱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孤篇压全唐
春风第一花
盛唐第一诗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之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录存《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
解题
《春江花月夜》
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春
江
花
月
夜
文章题目点出了几种意象?
胡应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沈德潜: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唯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
李泽厚: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王夫之:句坷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
作品简评
作品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
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知识链接
1.意象与意境
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等,“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是指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境: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如:王伟的《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明月、清泉、翠竹、浣女、渔舟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明丽的画面。
知识链接
2.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时、几百句。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即允许换韵;近体诗每首诗只能有一个韵,即使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近体诗只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外,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平仄: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大的区别是古体诗不讲究平仄,而近体诗敬酒平仄。唐以后,古体诗也有讲究平仄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梳理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⑴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⑴滟(yàn)滟:水波荡漾闪光的样子。此处实指月亮照映在浩阔的江面上反射出来的荡漾的波光。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明确诗意
江流宛转绕芳甸⑵,月照花林皆似霰⑶;
空里流霜不觉飞⑷,汀上白沙看不见⑸。
⑵芳甸(diàn):开满香花芳草的江边郊野。甸,郊外之地。
⑶花林:繁花似锦的树林。
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雪珠。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⑷流霜:飞霜。月色洁白如霜,而波光流动,故称“流霜”。
⑸汀(tīng):江边的沙洲。
甸:①郊外。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杂英满芳甸。
②田野的产物。《礼记·少仪》:「纳甸于有司。」
③治理。《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汉·毛亨·传:「甸,治也。」
④甸tián动,狩猎。
【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合作探究
(1)开头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生”后才能有下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眼界之广,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
(2)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明确:①春江、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明月。②春江花月夜图,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⑶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
3分钟思考
合作探究
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神话般美妙的春江月夜风景图。
春江
潮水
明 月
芳甸
花林
流霜
白沙
春潮涨起,似与大海相连
江流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春之原野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无从分辨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
月色洒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
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似与大海连在一起。
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
⑶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2)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3)意境——幽美恬静。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开头八句是要描写的是江还是海?
明确:江。在江面上一轮孤月,面对江天一色的辽阔之境产生了江阔似海的感觉,海在这里是虚指,增添了全诗宏阔的意境。
(5)春天的夜晚为何会出现“霰”、“霜”?
明确: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句不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清凉,用感受从侧面来营造整体的意境。
(6)如何理解本段最后一句?
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里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深入其境,是由虚变实。
而“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够看到的白沙呢他却说看不见,因为它跟月光都是白色,那就反衬出月光是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入虚。
合作探究
赏析诗境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没有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⑹,皎皎空中孤月轮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⑹纤尘:微细的灰尘。
⑺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译文】: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明确诗意
人生代代无穷已⑻,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⑻穷已:穷尽。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明确诗意
合作探究
(1)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
明确: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
人生——月(大自然宇宙)
(2)请找出承接上文与启发下文的文字,并说一说其作用。
明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月色的皎洁,夜空的明亮。“孤”——显示出了天地宇宙的广阔。
合作探究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怎么理解“初见月”、“初照人”?
明确:当第一个人注视太空中的明月,开始去领略其中的美时,人类就出现了。因为,人类是会欣赏美保存美的动物。
在人注视着明月的同时,明月不是被动的处于被欣赏的地位,而是也在深情的注视着人。在这样的相互观照之中,孤独得以慰藉,忧愁得以诉说。在这世上匆匆活一朝的不同时空的人们,也通过仰望同一轮明月,在短暂和变化中感受永恒。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月”意象: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合作探究
(4)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
明确: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5)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哀而不伤
赏析诗境
“江天”两句写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由江天月色引发对人生的思索。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⑼,青枫浦⑽上不胜⑾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⑿?
⑼悠悠:渺茫、深远。此句象征游子如白云飘荡远去。
⑽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又名双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点思妇伤离。
⑾胜: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
⑿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译文】: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明确诗意
拓展
白云:①喻思亲。②喻归隐
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喻美好但很难得到的东西。
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比喻变化快,世事变幻无常。
意象——“云”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明)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合作探究
(1)这四句主要写了什么景物?这四句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白云、渡口、扁舟、楼台……借眼前飘过的一片云影,想到了渡口(离别的象征),由此延伸到月下楼台的人。
“白云”的飘忽比喻游子的萍踪不定;
“青枫浦”是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
“明月”则是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
“楼”是思妇望月怀人之所。
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这些意象将相思之苦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
合作探究
(2)月下之人,又是怎样的一副情状?请从诗歌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描述。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拓展:这一句化用曹植《七哀诗》的诗意: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由月及人,运用拟人手法,月徘徊正是人徘徊。
赏析诗境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裴回⒀,应照离人⒁妆镜台。
玉户⒂帘中卷不去,捣衣砧⒃上拂还来。
⒀可怜:可爱。
月徘徊:月光流动的样子。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⒁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
⒂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⒃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透过玉窗珠帘,照进闺室,引动思妇的离愁,故希望它不要透帘入室,但却无法卷之而去,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勾起思妇对远方游子的思念,想拂之使去却拂而还来。
明确诗意
拓展:可怜:
①令人怜悯。
②哀悯。《三国演义.第二回》:「可怜汉室天下,四百余年,到此一旦休矣。」
③令人喜爱,可爱。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④令人羡慕。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⑤令人惋惜。李商隐〈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拓展:意象——捣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如此,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此时相望不相闻⒄,愿逐⒅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⒆。
⒄相闻:互通音信。
⒅逐:追随。月华:月光。
⒆文:同“纹”。古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两句暗含对方所在遥远,鱼、雁亦难传书之意。
【译文】: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虽然能飞越万里长空,却不能超越月光照及的范围;月光照进深水,使深藏水底的鱼龙也感受到光照,跃动起来,形成层层水纹。
明确诗意
拓展:意象——鱼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饮马长城窟行》
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尺素,书信别名。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合作探究
(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一句在描写什么?
明确:月光……
(2)那么这一句却上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用意何在?
明确:这一句明写月光普照大地无处不在,其实暗喻思妇的愁思太深而无法排遣。
(3)到底是什么样的愁思,深到如此而无法排遣?请用原文诗句解释。
明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时此刻,明月可以共望,音讯却不相通。只愿“我”能跟随流水似的月光,来到远方他的身边。
合作探究
(4)那么这种愿想是否实现了?
明确:没有。
(5)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没有实现?
明确: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人相距遥远,连善于长途飞越的鸿雁都无法随着月光飞到她所爱的人身边……这一句生动地写出了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痴情痴想和无可奈何。
(6)这种无可奈何的痴情痴想,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哪些句子表现出来的?
明确: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赏析诗境
“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夜闲潭⒇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21)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⒇闲潭:平静寂寥的深潭。
(21)江水流春:承上“闲谭落花”,谓江水漂送着落花,像是把春天都流送尽了。
【译文】: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明确诗意
斜月沉沉藏海雾(22),碣石(23)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24)几人归,落月摇情(25)满江树。
(22)海雾:从海上升腾起而弥漫笼罩一切的迷雾。
沉沉:深貌,形容雾之深。
(23)碣(jié)石:山名,在渤海边上。
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4)乘月:趁着月光。(25)摇情:摇曳牵引思妇的离情别绪,犹言牵情。
【译文】:斜月慢慢下沉,隐没在海上升起的深浓迷雾重,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明确诗意
合作探究
(1)这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思妇对游子的相思?
明确: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春梦、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合作探究
(2)“复”“沉沉”“无限路”“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
明确:“复”写游子日复一日,夜夜望月思归,直至夜深月落,从持续时间的角度表现相思之苦。
“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最后写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洒满江树的月光象征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一个“满”字写出愁思的深厚。
赏析诗境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情韵袅袅,摇曳生姿,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画意
哲理
诗情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春江花月夜
全诗小结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文本特色
(Ⅰ)多角度写景如写江,有时江潮连海,有时波光潋滟,有时奔涌万里;忽而雄阔,忽而辽远,忽而明丽,写出了春江的多姿多彩。又如写月,随时间的推移写了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依据情感变化写了明月、孤月、藏月、落月。故而诗中江水无处不在,月色无所不包,描绘出春江的开阔美和恬静美。
(Ⅱ)多层次抒情这里有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有对人生的哲理之思,还有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有赞誉,有感叹,有痛苦,有惆怅,感情富于变化。
(Ⅲ)景、理、情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说理、抒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由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组成的美妙画面。其中,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说理和抒情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对人之初与宇宙之初的关系的探讨,引出了下文对人间最常见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抒发。
(Ⅳ)韵律优美本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九韵。以平声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婉转悠扬,音乐的节奏感强而且旋律优美。
(Ⅴ)章法有序,极善铺陈渲染,辞藻华丽,句式多样。这首诗或复叠咏叹,或偶句反复,或前呼后应;用韵多变,抑扬交错,声韵和谐。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一作代悲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比较阅读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一幅境界深远的图画: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与此相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理解性默写
(4)《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托物寓情,白云飘忽,“扁舟子”的行踪不定。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5)《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写思妇与离人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6)《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的境界: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颜色。
(7)《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束
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