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15: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学习目标:
1.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诗人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婪》(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的姐姐)《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诗人简介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诗人简介
诗人简介
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
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了解现代新诗
【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了解现代新诗
【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
时期 特点 代表作 内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文本解读
1.“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请作具体分析。
景象:晴朗的天空,无数的白云翻卷,正在空中怒涌。
“无数”“努涌”——排山倒海般的力的感受
“好”“晴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激动、喜悦、赞美
文本解读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拟人
广袤无垠的太平洋,要提起全身的力气来把地球推倒。“无限”形容太平洋面积广、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文本解读
3.“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联系写作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诗人。洪涛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文本解读
4.“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如何理解“毁坏”“创造”“努力”?
表面上指自然之力摧枯拉朽之势,
实际上指五四运动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思想罗网,同时以巨大的创造力建立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感情抒发更加强烈,增强了感染力。
文本解读
5.“啊啊!力哟!力哟!”这句话好在哪里?
“啊啊”反复出现,是对力的直接赞美。“力哟!力哟!”突出了“力”的形象。
文本解读
6.“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绘画),突出形态(舞蹈),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音乐、诗歌),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诗歌里“力”的形象非常鲜明。它是自然之力,也是宇宙之力;是毁坏之力,也是创造之力。
“力”是五四精神的象征,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诗人对“力”的赞美,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试从修辞、句式和标点等的运用上简要赏析。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象征、拟人)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
(4)叹号的使用
这首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沸腾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小结
峨日朵雪峰之侧
作者简介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作者简介
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一枝红玫瑰》。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写作背景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1962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各种政治运动纷至沓来,人们充满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同时社会环境也弥漫着狂热、嚣张的气氛。写这首诗的时候,昌耀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正在距峨堡镇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热爱。坎坷的命运和艰苦的生活,磨砺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8. 2初稿
1983.7.27删定
文本探究
1.本诗起笔突兀,试分析首句有何含义。
给读者一个未登上山顶的不高大的登山者形象。
“这”巧妙点题,交代了“我”所在的位置。
“仅能征服”暗示这高度是“我”尽了自己全部努力达到的,也暗示“我”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
由于未登顶,所以接下来描写的视角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这也照应了诗题。
2.“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看到了什么?联系诗人的境遇,分析写这样场景的原因。
“惊异”地看到了一幅“太阳跃入山海”的雪峰落日场景。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严厉的答复,他对生活内涵体认更深刻,对生活保持着审慎与清醒。选择日落来写,与攀登者的心境相吻合。
3.“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是从哪些感官的角度来描写的?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场景?
视觉、听觉
写攀登者攀登时脚下的险情,在壮美之外,又营造出一种紧张感。这不仅是攀登者当下即时的场景,也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及精神生活的写照。
4.怎样理解“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这是“我”在坚守自己的“高度”时所做出的努力,哪怕“血滴”渗出,鞋底“撕裂”,“我”也要坚守这来之不易的“高度”。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对攀登者的不息奋斗和艰辛有了深刻的理解。
5.“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这是一个登山者的呼告,也是一个理想追求者的自白。“雄鹰或雪豹”威猛而强大,是高原上的勇者和强者,诗人用它们鼓舞自己,即使他征服的不是最高峰,也足以表明他奋斗不息的精神。
6.诗人写蜘蛛的用意是什么?
小得可怜的蜘蛛,与太阳、山海、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但是它也登上了高山,说明真正的强大与坚韧不在于外在形象,而在于精神、意志和心灵。诗人几乎在刹那间改变了自己,与蜘蛛取得了认同和默契,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礼赞。
7.如何理解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个登山勇士的形象。他自始至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
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
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1.虚实结合是第一节诗的突出特点,请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的诗句。
迁移训练
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2.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骆驼”象征着坚忍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一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