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走近那些花儿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交流
邹平经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李君
解题:本书题为“朝花夕拾”,思考这四个字的含义。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
悦读——分享
青 年 8.《琐记》 9.《藤野先生》 10.《范爱农》
少 年 7.《父亲的病》 童 年 6.《无常》 5.《五猖会》 4.《二十四孝图》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幼 年 2.《阿长与山海经》 1.《狗·猫·鼠》 时间 地点 绍 兴 南 京 东 京 回 国
关注题目、目录和小引,走进《朝花夕拾》
童年生活
异地求学
父亲离世
重回故乡
你知道这些插图是《朝花夕拾》里的哪些篇目吗?看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悦读——分享
记忆顺口溜:
阿狗常记范爱农
藤野父亲二百五
精彩展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表演,个人,小组合作等)展示自己喜欢的片段。
2.读书感受(就某一段,某一篇,某个人物形象,整部作品)。
悦读——分享
读下面的几则材料,说说作者在这本书中回忆了以往的哪些人?哪些事?(篇目,人物,事件)
材料一: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材料二: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 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材料三: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材料四: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材料五: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
长妈妈——愚昧粗俗、勤劳善良、热心助人的保姆。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没有民族歧视的日本恩师。
范爱农——正直、倔强、觉醒的知识分子,作者的朋友。
父亲——严厉、慈爱。
衍太太——个自私、阴险伪善、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私塾老师。
朝花——往日时光的回忆
其他人物:
《父亲的病》中两个庸医陈莲河和叶天士:自抬身价,毫无真才实学,医蛊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
无常:爽直,公正,善良,颇具人情味。
《藤野先生》中的“正人君子”之流:虚伪,追名逐利,迂腐。
朝花——往日时光的回忆
思考探究:记忆中的这些人和事都是美好的吗?试着给他们分类。
第一类:可亲可爱可敬之人,如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寿镜吾先生,活无常。
第二类:可恶可恨可厌之人,如衍太太,庸医陈莲河和叶天士,“正人君子”之流。
1.有的地方都不懂怎么办?
2.读书笔记怎么写?
3.“朝花”为什么要“夕拾”?
悦读——质疑
结合导读,课下注释,借助背景资料读懂文章;合作者生平经历理解;
跳读、猜读等方式理解大意。
2.读书笔记怎么写?
悦读——质疑
A摘录式(景物类、人物类、状物类、警句类)
B体会式(自己读书的收获、心得、或认识、感想等,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
C提纲式(用文中语句与自己的语言结合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写作思路。)
D批注式(圈点批画重点词句或语段,在旁边写出批语、心得体会、意见。)
E书签式(把要记背的内容写在书签上,方便随时拿出记诵。)
F卡片式(分门别类摘记并保存。)
朝花——往日时光的回忆
夕拾——今日此时的记录
悦读——质疑
3.“朝花”为什么要“夕拾”?
小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小引》)
背景: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2.阅读以下材料,思考:作者为何在这个时候写下这些回忆?
材料六: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
材料七: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二十四孝图》)
往昔的美好,给人以温暖和鼓励。
3.作者在这本书的叙述中,既有过去儿童的视角,又有现在成人的视角。
阅读以下材料,找到两种视角的变化,并说说这样两种视角的叙述有何妙处?
材料八: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五猖会》)
柔情与批判
回望往昔的美好:记忆里的人仍然给作者激励与温暖。
讽刺当下的丑陋:“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鲁迅在《小引》中写到:“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当四十六岁的鲁迅回看往事,他有了许多感慨,几多怀念与反思,而当我们一步步走到时间里去,走到作者的儿时,走到旧中国的那个时代里去,我们离鲁迅越来越近,离经典也越来越近。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他是一个高而且很瘦的老人,像百草园里清瘦的竹子;须发都花白了,像三味书屋外面煤堆上的雪花;还戴着大眼镜,显得儒雅、博学。
提示:抓住人物突出特征;文字要准确简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 “白描圣手” 鲁迅
悦读——写法
范爱农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藤野先生
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
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
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精准式动作描写
分解动作:第一步是扫出空地,用到的动词有 ;第二步是做捕鸟前的准备工作,用到的动词有 、 、 ;第三步是捕鸟,用到的动词有 、 、 ,表现了儿童活泼好动。
扫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斟酌用词:动作分解好了,根据人物行动的特点,精炼、准确的选择动词。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 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个性化语言描写
写 作 方 法
白描式外貌描写——抓住特征,简单勾勒
精准式动作描写——细化动作,用词斟酌
个性化语言描写——贴近人物,重点突出
走近那些花儿,收获满满
名著悦读,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