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2.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分层作业(人教版)
一、单选题
1.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2.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什么变化都没有
3.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
A.密度 B.硬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4.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
5.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把蜡烛切成小块
B.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
6.下列是蜡烛燃烧实验中对相关现象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下列气体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空气
8.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我们必须做到
A.及时记录活动所需时间
B.善于观察合作者言行
C.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D.观察并记录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9.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A.食盐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
10.下面记录的是探究普通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
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
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11.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下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变旺 B.a变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
12.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13.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石蜡性质的是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二、填空题
14.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层,_______温度最高,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将烧杯倒过来后,迅速向烧杯中滴入少许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的现象是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
15.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这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6.同学们都点过生日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产生淡淡的黑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________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________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__________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_________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 _________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 。
四、科学探究题
17.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如下内容:
①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
②点燃蜡烛,可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你如何知道哪层温度最高:_______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层温度最高。
③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_______和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错误、D正确;我们在做实验时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误。故选D。
【点睛】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2.C
【详解】
蜡烛燃烧过程中的蜡烛熔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蜡烛燃烧则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3.D
【详解】
用小刀能切下,说明石蜡质软,放入水中不溶解,且浮在水面上,则密度比水小,而可燃性无法说明;
故选D。
4.A
【详解】
根据叙述可知“可以用磁铁来吸一下”是设计操作实验阶段。实验法是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操作来探究学习和研究利用物质的性质、制取和变化规律的最常用的一种探究方法。
故选A。
5.C
【详解】
A、把蜡烛切成小块,只是蜡烛形状和大小的改变,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 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是气态蜡烛液化形成的,只是蜡烛状态的改变,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和水,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只是蜡烛状态的改变,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6.C
【详解】
A、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选项正确;
B、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选项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是实验现象,而是实验结论,选项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项正确,故选C。
7.B
【详解】
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B。
8.D
【详解】
进行科学探究时,应该观察现象,并记录反应前、反应时、反应后的现象,与及时记录活动所需时间 ,善于观察合作者言行无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实验探究活动也不够严谨,故选:D。
9.B
【详解】
A、二氧化碳通入食盐水没有明显的现象,不能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错误;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石变浑浊,可以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正确;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不能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错误;D、二氧化碳通入蔗糖水没有明显的现象,不能用于二氧化碳的检验,错误。故选B。
点睛: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B
【详解】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选项与事实相符,不符合题意;
B、石蜡密度比水小,所以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不会下沉,选项与事实不相符,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选项与事实相符,不符合题意;
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可以被点燃,选项与事实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详解】
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如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a中燃烧更旺,而b中木条熄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B
【分析】
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发现了问题,就应该探究形成原因,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可以反复实验,来探究黑色的物质的成分;也可以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咨询老师,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详解】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根据产生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此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找资料,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出现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A
【详解】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不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A正确;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错误;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错误;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A。
14.三 外焰 水雾生成 水##H2O 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2
【详解】
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将一根火柴梗水平放进蜡烛火焰大约三秒钟,拿出观察,发现和外焰接触的地方最先碳化,说明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看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将烧杯倒过来后,迅速向烧杯中滴入少许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故填:三;外焰;水雾出现;水(H2O);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CO2)。
15.白烟燃烧并引燃蜡烛 白烟是石蜡蒸气
【详解】
蜡烛燃烧产生的蒸气是石蜡蒸气。熔化的蜡烛,由焰心产生石蜡蒸气,在外焰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刚熄灭时,从内焰蒸发出的石蜡蒸气没有燃烧,遇冷凝结成白烟。
16.abcde 外焰 水雾 水 熄灭 二氧化碳 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1)蜡烛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发出黄色火焰,先融化后燃烧,发光、发热,有淡淡的黑烟,火焰并分层;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外焰部分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2)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可判断黑色物质是炭黑;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小水珠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
(3)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说明燃烧产生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4)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17.小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发现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变化最大 外 水 二氧化碳
【详解】
①由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故填:小。
②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将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层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层温度最高,故填: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发现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变化最大;外。
③水蒸气遇冷液化,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石蜡燃烧生成水;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石蜡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水;二氧化碳。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