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教案(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教案(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12:25: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第二十二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1个字,正确读写“严肃、清晰、抱负”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能边读边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搜集周恩来的有关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列出文中描写的三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
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严肃、清晰、抱负”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看了短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指名回答。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十分落后,人民受尽了欺辱,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一起走近周恩来,认识这位有远大抱负的少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表面文字体悟背后的情感的能力。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做了情感铺垫。
二、解题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我们先来看看“崛”的字形,“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是说山突起。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中华指“中国”;“崛起”是“兴起,振兴”的意思。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课件出示:
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师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读课文题目,品课文题目,使学生快速明白本课教学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纵观全局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会认字有“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
(1)按结构分类。
说说生字的结构是什么。
课件出示:
左右结构的字:晰、振、胸、怀、效、顾、训
上下结构的字:赞
独体字:肃、凡、斥
学生读生字,分组讨论,组词。
(2)读音指导。
读准字音,重点关注三拼音节和后鼻音,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
三拼音节:胸、怀、效
前鼻音:振、赞、凡、训
提醒学生注意:“振”读zhèn,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2.教师谈话:我们要有方法去识记。
1.谜语识字: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赞)
坏土去掉心自来。(怀)
2.换一换:校——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认读汉字,通过小组合作,然后说出自己认识汉字的方法,在全班汇报,集思广益,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四、指导书写
1.请大家认真观察本课的生字,揣摩笔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左窄右宽:晰、振、胸、怀、训
左右相等:效、顾
上下相等:赞
2.师生交流易错字,老师示范指导书写。
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的小活动,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的生字,大家“评头论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让学生养成分析汉字,归类书写的好习惯。
五、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
课件出示: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2.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3.指名轮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若有所思”“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
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内容,列出小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作业设计
本节课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严肃、清晰”等词语。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一起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主要部分,让学生把内容串联起来,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降低了难度。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第1~10自然段。思考: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讨论。
课件出示: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__;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
教师小结: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父亲、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课文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2.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预设: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
3.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赞叹,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有志者当效此生!)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赞叹,对少年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4.分角色朗读。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少年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我们共同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设计意图】把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同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角色,体会主人公的远大志向。同时,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11~14自然段。思考: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吗?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师引导: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疑惑不解)有了疑惑,周恩来是怎么问的?(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伯父是怎么回答的?(中华不振哪!)
课件出示:
中华不振:意为中国不振作,软弱无能。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2.分角色朗读。
(1)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可以让学生想象周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悲愤、难过)
(2)伯父的话要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悲哀、无奈)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周恩来的疑惑和伯父的悲痛,为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埋下伏笔。
学习第三部分
1.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师引导:扣住“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句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预设:这里热闹非凡,这里外国人多。
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2.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设想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②外国人的嚣张。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师引导:抓住“不但不……反而……”句式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从中感受中华不振!
3.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当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他可能在想:中华不振啊,我该怎么办才能使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为什么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这些问题一直在周恩来的心中激荡,所以当校长提问时,周恩来才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
周恩来不是为(父亲)而读书,不是为(明理)而读书,也不是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抓住“大不相同”等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填一填等方式,体会少年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深思熟虑,立下志愿的激愤心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
五、总结本课
同学们,与那时相比,我们的国家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早日实现中国梦。课下我们可以读一读《周恩来传》,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设计意图】从课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把现在和过去相比,体会国家的繁荣富强,体会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小练笔”更有利于学生直抒胸臆,达到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业设计
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深化感悟。读写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化书本语言为自己的语言。文中那位妇女受到外国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首先,让学生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外国人会说些什么?然后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再以“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看见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
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本课时仅局限于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上,局限于钦佩周恩来少年读书立志,所以并没有完全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讲述有关周恩来的三个小故事,让学生直面历史,及时进行拓展,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心中根植民族情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加强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最后,制作课件时,对课外内容穿插过多,导致课本内容较少。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二十二课
语文
部编版 四年级上
第七单元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解 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
兴盛、繁荣、富强

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语文要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会认“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1个字,正确读写“严肃、清晰、抱负”等15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难点)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 安徽芜湖人。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也是一位杂文作家,曾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余心言杂文选》《人生解方程》《给小红的信》等。
走近作者
我会认
崛 范 魏 晰 效 淮
惑 惩 斥
jué fàn wèi xī xiào huái
huò chéng chì
我会写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fán gù xùn chì mò




怀







我会写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结构



怀








我会写
三拼音节
前鼻音

怀





书写指导
晰、振、胸、怀、训

效、顾
左窄右宽
左右相等
上下相等
词语释义
严肃:
抱负:
胸怀:
惩处:
(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远大的志向。
心胸、内心。文中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
处罚。
屈辱: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心里不明白,有疑问。
向左右两边看,或形容顾虑重重,犹豫不决的样子。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
(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整体感知
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10):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1~14):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15~17):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边读边思考,画出令你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随堂练习
初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写的是___________(填人名)少年时代的 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________里受外国人________ 却无处________ 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___________”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_______________而读书,表现了少年__________(填人名)的博大胸襟和___________。
周恩来
欺凌
租界
说理
中华不振
周恩来
中华之崛起
远大志向
复习导入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一起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品读课文
默读第1~10自然段。思考: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____;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
为父亲而读
为明理而读
为光耀门楣而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读书目的
满足自己的需求
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品读课文
思考交流
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
从校长的话中能感受到什么?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神态描写

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
睁大眼睛
鼓励
肯定
支持
品读课文
默读第11~14自然段。思考: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吗?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
品读课文
悲愤、难过
悲哀、无奈
分角色朗读
品读课文
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这里热闹非凡,这里外国人多。
大不相同
品读课文
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不但不
反而
可以看出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说明了中华不振。
品读课文
思考交流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②外国人的嚣张。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设想一下那
位妇女可能
在哭诉什么?
思考交流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当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他可能在想:中华不振啊,我该怎么办才能使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为什么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这些问题一直在周恩来的心中激荡,所以当校长提问时,周恩来才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思考交流
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不是为(父亲)而读书,不是为(明理)而读书,也不是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总结
同学们,与那时相比,我们的国家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早日实现中国梦。课下我们可以读一读《周恩来传》,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结构梳理
立下宏志
同学读书:光耀门楣——满足个人
远大抱负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亲身感受
周恩来读书:振兴中华——心系祖国
热闹非凡,外国人横行
读书目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女含冤,无处申辩
深刻体会
“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
课文主旨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因是他耳闻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又目睹了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凌,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随堂练习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1)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从小就热爱_________ ,立志振兴中华。
(2)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 ,突出表现了周恩来一直在思考振兴中华的出路。
祖国
比喻
问题
烈火
课后作业
完成本节课习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