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 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计 45 分。)
1.“工人和起义士兵建立起了革命领导组织,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延续 300多年的 寿终
正寝。”“ ”处省略的是
A.罗曼诺夫王朝 B.波旁王朝 C.斯图亚特王朝 D.都铎王朝
2."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国家编户齐
民的稳定"。该制度
A.以德才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
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4.1954 年 9月 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
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5.下表是根据《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整理的信息。据此判断
朝代 官职 地位
西汉 尚书令 内朝官员,位低而权重
东汉 尚书令 朝会时与丞相并列而坐的“三独坐”之一
唐 尚书令 尚书长官,宰相之一
宋 尚书令 只是授予臣属的虚衔,无实际职权
A.尚书令位高而权重 B.宰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的趋势
C.中书机构不断精简 D.最高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6.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
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
理藩院 管理
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高三年级 历史学科 第 1 页,共 4 页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B.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7.以下各项对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进一步完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将小农经济升级改造成集体经济 D.寻找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
8.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
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这场革命”和“向西方学习”分别是指
A.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和清未新政 D.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
9.小明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字汇特别多,而后来在
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少了许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与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10.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在“求富”的号下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企业。属于该口号下兴
办的企业有
①江南制造局 ②福州船政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开平矿务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清代学者方子颖在《温州竹枝词》中写道:“三更灯火映窗栈,宵市居然晓市同。夜禁七城
都上锁,轻舟还有水门通。”这说明清代温州
A.商品经济繁荣 B.经商不受限制 C.市民文化活跃 D.水陆交通发达
12.下图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 1950—1998 年美国与其他国家人均 GDP 水平的双边比较图。
根据所学判断,a、b、c 三国分别对应的是
A.苏联、日本、英国 B.英国、苏联、日本
C.日本、苏联、英国 D.苏联、英国、日本
13.“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此观点出自
A.魏源《海国图志》 B.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C.严复《天演论》 D.郑观应《盛世危言》
14.胡适评价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
高三历史 第 2 页,共 4 页
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15.按时序排列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正确的是( )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解决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
③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④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③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共计 55 分,其中第 16 题 13 分,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6 分,
第 19 题 12 分。)
16.(本题 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20 世纪改变世界的两座城市,一座是亚洲的武昌,一座是欧洲的彼得堡。
它们在时隔 7 年举行的革命暴动,摧毁了两块大陆上最为顽固的君主统治,改变了两大国家的地
位,促成了两大民族的崛起,从而以其城市英名震撼世界。
——摘编自罗时汉《武汉往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 1921 年建立到 2008 年的 87 年间,共举行过 1200 多次会议。这些
会议内容各不相同,它们都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 年召开的八七会议是其中一次非
常重要的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挽救革命、挽救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
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标志。
——摘编自赵晓琳《论八七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武昌成为“20 世纪改变世界的两座城市之一”的理由。(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八七会议“为挽救革命、挽救党”所作出的决议。举例说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践行这些决议的。(10分)
17.(本题 14 分)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
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
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
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
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
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
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
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4分)
高三年级 历史学科 第 3 页,共 4 页
18.(本题 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但其
“特”之形成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尤其要打破党内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杰出人士长期以来推演
出的对俄国革命范式的盲目尊崇。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等率领工农革命军向罗霄山脉进军,
到达三湾村后,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做了大量社会调查,
形成了《兴国调查》等著名长篇调查报告针对当时红军中的旧部队习气严重问题,对部分地区的
党组织进行了重组。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颁布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法令,实施了许多有益
于老百姓的举措。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篇
章,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索并成功实践了井冈山道路。
——摘编自孙伟《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
材料二 自 1980 年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以城
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
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据统计,从党的十八大闭幕到 2017
年 10 月 9 日间,习近平到基层考察调研 50 次,累计 151 天,纵横跨越中国版图。党的十八大以
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800 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
贫。
——摘编自王东京《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与“俄国人的道路”的不同之
处,并简析“党内对俄国革命范式的盲目尊崇”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建设道路的同一性。(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变化趋势。(3分)
19.(本题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可谓是“光荣革命”后又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传统议会在选
区的划分上弊端丛生,极不合理,这次议会改革打开了英国社会的新篇章,改革的顺利实施为英
国整个 19 世纪称霸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国内政治基础。英国政治变革趋于稳定,不同于欧洲大陆
的其他国家,英国独特的前进道路使得英国历史呈现出较平稳的状态,这是功不可没的。“光荣
革命”告诉英国人内战等暴力革命方式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妥协协商也完全可以达成目的。1832
年议会改革几乎陷入内战的局面,“光荣革命”的机制就启动了,各阶层纷纷妥协,避免暴力,
并最终达成协议。这种方式防止了大革命的暴力破坏。而政治上的稳定又使英国 19世纪以来的
改革走上正轨并顺利实施。当革命和改革两条道路出现之时,英国用一次次自身实例告诉我们,
只要既得利益集团放弃自己的部分利益,渐进的改革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妥协中造就和平,在历史中寻找出路,才能更加强大。
——据阎照祥《18世纪:超稳定的英国议会制度》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突出特点。(6分)
高三历史 第 4 页,共 4 页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B
6.A
7.D
8.B
9.C
10.D
11.A
12.C
13.D
14.D
15.B
16.(1)理由: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加速了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灭亡。
(2)决议:批判和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践行:进行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反“围剿”);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17.(1)夷狄观: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
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
(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保存国粹”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醉心欧化”史实: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文明史观: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
全球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西方交流联系加强。
18.(1)不同:以农村斗争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俄国革命的成功;缺乏革命经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左”倾错误的影响;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宣传。
(2)同一性: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发扬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3)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19.
(1)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增强;自由主义社会思潮的推动;旧议会制度的弊病。
(2)特点: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采用妥协协商的办法;以和平渐进的方式推进;以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