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28、马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4 08:55:07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马说 韩愈
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马”的成语
马到成功 快马加鞭 车水马龙 害群之马
马革裹尸 一马平川 非驴非马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厉兵秣马 马失前蹄 指鹿为马 蛛丝马迹 鞍前马后 伯乐相马 走马观花 兵荒马乱 人高马大 马首是瞻 青梅竹马 策马扬鞭 人仰马翻 心猿意马 走马上任 龙马精神 塞翁失马 老马识途 五马分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作者简介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文体介绍
类似的文体如:
《爱莲说》、《捕蛇者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诵课文
zhǐ
pián
shí


shí
xiàn
dàn
自学指导一: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 之: 2、世有伯乐 伯乐: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 辱: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槽枥:
6、不以千里称也 以: 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尽: 8、才美不外见 才美: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 等: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 通:
14、执策而临之 临: 15、其真不知马也 知:
16、安求其能千里耶?安:
助词,无义
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只是
辱没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
凭,凭借
著称
吃一顿
吃完
才能,美好的素质
普通的
等同,一样
有时
方法,正确的方法
竭尽
马鸣叫
通晓
面对
识别,了解
怎么
自学指导二: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不饱,力不足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鞭子,名词
用鞭子打,动词
}shí,吃
}s ,通“饲”,喂
指代“千里马”
难道,表反问语气
恐怕,表推测语气
“的”,结构助词
指代“千里马”
无意义,调节音节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自学指导三:翻译句子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通“饲”,喂养
驾驭,用鞭打
怎么
有时
当堂训练:中考试题选(共23张PPT)
伯乐相马
马 说
韩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及背诵训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3、分析文章第一段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作者简介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25岁中进士以后,长期不被重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背景资料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文体介绍
请选择与“马说”的“说”不相同的项( )
A.《周公说梦》
B.《爱莲说》
C.《捕蛇者说》
D.《说勤》
A.D




读准字音
节奏准确
读得流畅
感情充沛
课文分析
1、结合课文自主翻译第一段。
2、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的重要性。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本文的论点。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千里称也。”
——千里马的悲惨结局。
课时总结
随堂练习
1、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 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与 并称为“韩柳”。
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 为主,类似于今天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 、 等。
3、划分句子的停顿,不准确的是( )
A.千 里 马\ 常 有,而 \伯 乐\ 不 常 有
B.骈 死 \于 槽 枥 之 间
C.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D.且 \欲 与 常 马 等\不 可 得
韩愈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议论
杂文
《捕蛇者说》
《爱莲说》
C
4、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伯乐的诞生在先,千里马的出现在后。
B. 千里马其实一直都有,只是在被伯乐发现后,千里马的才能才被世人认识。
C. 这句话表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D. “千里马”其实是人才的喻称。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然后有千里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不以千里称也
A
这样以后
仆役、马夫
一起
称呼
6、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哪句话表明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被埋没的千里马结局怎样?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二、三段。
2、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聊聊关于“人才”的话题。
课文分析
1、综观全文,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文字表现了对“食马者”的愤慨和嘲讽之情?
3、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4、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什么?
5、你觉得本文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千里马被埋没的故事吗?故事里的深意是什么?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罪行,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千里马”?
深入探讨
如果你是“千里马”却怀才不遇,你会向哪个古人学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终成材
C.诸葛亮 蛰伏隆中待明主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E.苏轼 举杯邀月品人生
F.李白 扁舟一叶醉江湖
知识拓展
随堂练习
1、选出注音有误的项(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 才没不外见(xiàn)
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 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A
A
3、解释“其”在各句中的不同含义。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
3)其真不知马也
4、不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才没不外见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其真无马邪
代千里马
难道
恐怕,表推测
C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本文运用了 的写法,“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
食马者比喻 。这篇文章尖锐地讽刺了 ,抒发了 的愤慨之情。
7、理解背诵课文。
托物寓理
人才
识别和重用人才的人
埋没、摧残人才者
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怀才不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共14张PPT)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分 析 课 文
1、
2、
3、
4、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
了什么问题?
2、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
样的遭遇?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
原因。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
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
旨?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
麽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
类人?
5、
自学指导一:回答问题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
强调了什么问题?
考考你:
分 析 课 文
简析:
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2、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
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考考你:
分 析 课 文
简析:
文段一告诉我们,当千里马没有
遇到伯乐时它的遭遇只能是“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考考你:
分 析 课 文
简析: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考考你:
分 析 课 文
简析:
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段中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
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考考你:
分 析 课 文
简析:
文中的“伯乐”实际上比喻的是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千里马”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自学指导二: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课文分析
反面论证,得出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主旨)
第三段
主题:
全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自学指导三:
总结本文的主题及写作方法。
写法:
《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自学指导四: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比三旦立于市 伯乐还而视之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接连
环绕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离开时再回过头去看一了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1、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2、名家的赏识很重要。真正好的东西,又得到名家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
3、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谢谢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