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
节
3
地球的结构
岩石圈
内力作用
超过岩石承受限度
破裂
内能释放
地震波
地面振动(地震)
(1)地震的概念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地震结构示意
在图中找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地震的结构
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②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震级: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
注意:
(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我国“5 12”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示意图
此次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震级大;
地处大断裂带上;
建筑物防震能力差。
地震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纵波(P)
横波(S)
分类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横波 较慢 固体 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4).地震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纵波,上下颠簸
D. 横波,左右摇晃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
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 );
坐在船上的人会感觉到:( )
思考
A
C
地球的
内部圈层
1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地核
17km
莫霍界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 地壳的概念
在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中的元素
地壳
大陆地壳:39-41km
(平均厚度)
海洋地壳:5-10km
(平均厚度)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17km
(平均厚度)
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大陆和海洋的厚度有何差异?
1
思考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地核
17km
2900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6370
5150
2900
900
400
80
0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下地幔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核
地壳
深度 /km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山地
海洋
岩石圈
地壳
软流层
莫霍界面
平原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地核
17km
2900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400
300
200
100
深度/千米
大洋地壳
大陆地壳
莫霍面
软流层
岩石圈
上地幔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面
6371千米
2900千米
地壳
软流层
岩石圈
圈层名称 特征 状态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固态
不连续面:莫霍界面 — 深度平均17km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 — 深度约2900km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固态
地核
外核
内核
固态
液态/熔融状态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
气
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
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
物
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是、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