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文档属性

名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4 09: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会城镇华侨中学 小林
会城镇华侨中学 小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仁义和富贵
在《论语》中, “仁义”是中心思想,而“富贵”常被简称为“利”。实际生活中,如何处理“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1【原文】
子曰:“富而(1)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2)从吾所好。”
【基础积累】
通假字: (1)而,通“如”,如果。 省略句: (2) 如(富贵且合于道)不可求,从吾所 好。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第一章
【评析】
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讨论:是财富重要还是道德重要
《青年报》2006年6月22日B13版报道,邹云翔2004年被评为“中华食雕九大赚钱名刀”,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烹饪雕刻大师”、“中华厨神”,可现在一个大厨师彻底被各大酒店拒之门外,原因是他
拒烹野味
一个厨师要与传统的习惯和人性的贪婪去较量,看上去有点“自不量力”,引来很多人的嘲笑,认为他太傻。
他也认识到:只有融入社会中去才有更大的作为
办食雕学习班,教授烹饪理念、知识、技巧
组织弟子宣传以各种方式“拒烹野味”
号召其他饭店厨师加入“拒烹野味”活动
发起百万厨师参与全国“拒烹野味”签名活动
财富与道德,他毅然选择了道德。
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拿他人钱财是否合乎“义?”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年轻保安员许霆到位于广州市黄埔大道西平云路上的一家商业银行的ATM取款机上取款,在取款过程中他发现取款机系统出现错误,本想取款100元,结果ATM出钞1000元,而银行卡存款账户里却只被扣除1元。于是,许霆连续用自己的借记卡取款54000元。当晚许霆的同伴郭安山得知后,两人结伙频繁提款,等郭回住所拿了借记卡后,许霆再次用银行卡取款16000元,随后两人离开现场。4月22日凌晨零时许,两人第三次返回上述地点,本次许霆取款10万余元,连同前两次总计取款17.5万余元。
最后,广州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许霆以非法侵占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遂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1)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2)”公明贾对曰:“以(3)告者过(4)也。夫子时(5)然后(6)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7)然?岂其然乎?”
【基础知识】
文言句式:(1) 状语后置 (2)主谓倒装 (3)省略句 词类活用:(4)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过错 (5)时:名词作状语,在适当的时候
古今异义: (6)然后:这样/以后
文言虚词: (7)其:语气副词,表反问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这样的例子呢?
201年11月15日晚上,发帖者骑车经过河北省邢台市中兴西大街和钢铁路交叉口(辰光超市西南角),闻到了一股烤红薯的香味,便停下来挑了一个,然后拿出10元钱给卖红薯的大哥让他找钱。
  “红薯大哥”一边找零钱一边说:“你给了我多少钱?”“10块钱啊”,发帖者不耐烦地回答。“你再好好看看”,“红薯大哥”又把发帖者给他的钱递了回来。发帖者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50元的,晚上昏暗路灯下他当成了10元给了“红薯大哥”。“该多少钱就收多少钱,咱不能多要,谁挣钱也不容易。”“红薯大哥”说。
此贴一出,很多人不惜开车去买“红薯哥”的红薯,可谓名利双收。
“红薯”哥
2000年9月19日晚,中国头号悍匪张君被重庆警方擒获,扑地。时任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文强,一脚踏于其脸一侧,厉声喝问:“你服不服?”是役,文强声名远扬,成为公安英雄。
相反,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
但10年后的 2010年2月2日,原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受审 , 起诉书中,指控文强受贿110余起,受贿总额1810万元。并于7月7日执行死刑。
3【原文】 子曰:“饭(1)疏食饮水,曲(2)肱而(3)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4)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1)饭,名词作动词,吃。 (2)曲,形容词作动词,使弯曲。
文言虚词:(3)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4)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第三章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后世有人认为,“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 ”,你同意吗?
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做子贡。一次,吴越大军隆冬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造成丝棉紧缺,价格走高。子贡抓住商机,从各国低价收购,然后到吴国高价贩卖,被抢购一空。还有记载,他是依靠智商生财。子贡预测市场凭的是智商,使其经商获得了空前成功。为追忆先师,他用木头雕刻孔子像,诸侯将相前来祭拜时,都想用重金请一尊雕像。子贡从中看准商机,就招募专业工匠批量生产,回报颇丰。此外,他还跨国经营。《史记》记载,子贡很善于贱买贵卖(“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在曹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他发现各国王侯贵族以佩戴珠宝为时尚,他就专门生产贵重配饰跨国营销,赢得收益。子贡到各国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这足以说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时代的商界巨子。
后世称子贡为“儒商第一人”。他能够做到义中取利,从而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1),不以(2)其道得之,不处(3)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4)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5)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第四章
基础知识
判断句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省略句: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之,代指富与
贵)也。
虚 词:不以(介词,用)其道得之
古今异义词:不以其道得之,不去(摆脱、离开/
不前往、不到)也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第四章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5【原文】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之知(2) ,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3)之以礼乐(4) ,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5)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6)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成年人。
(5)必然:一定,这样 通假字:(2)知:通“智”,聪明 (6) 要:通“约”,贫困
古今异义:(3)文:名词作动词,修饰
文言句式:(4)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孔子认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也认为只要能够先满足精神再满足物质的人也可以成为完美无缺的人。
体悟探究: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孔子所执著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著。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中注音及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不可求,从(顺从)吾所好(hào)。
B.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C.子曰:“其(语气副词,表反问)然?岂其然乎?”
D. 君子去仁,恶(厌恶)乎成名。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文之以礼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乐然后笑 ,人不厌其笑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D.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文之以礼乐
B.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C.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富贵且合于道)不可求,从吾所好。
B.以(之)告者过也!
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之)也。
D.(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亦可以为成人矣!
5.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B.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可是在精神上他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
C.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
D.孔子认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要具备“智”“不欲”“勇”“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来修饰自己,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