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两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桥》两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13:10:27

文档简介

《桥》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想象老支书的心理,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2.发现小说结尾表达之妙,感受老支书的伟大。
3.紧扣课题“桥”,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发现小说结尾表达之妙,感受老支书的伟大。
【教学难点】
紧扣课题“桥”,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情节。
(1)听写词语: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2)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小说的主要情节。
黎明的时候,山洪咆哮,全村一百多人惊慌失措,跌跌撞撞奔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全村人拥戴的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并要求党员排在后边。情况越来越危急,木桥开始呻吟,最终老支书和他的儿子都被洪水吞没了。洪水过后,一个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跟儿子。
2.学生回读描写环境和人物的句子,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通过回读描写环境和人物的句子,你进一步感受到老支书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1:洪水肆虐,从“盯着、凶得像只豹子”神态描写中,我可以感受到老支书临危不乱、不徇私情。
预设2:从“冲上前、揪、推”等一系列动词中,更让人体会到老支书在群众和亲人面前以身作则,又爱子心切的崇高形象。
预设3:文中两次写到“吼道”,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他第一次吼是站在“党员”角度,第二次吼是站在一个“父亲”角度,在对人民群众的大爱中,也深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真爱。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读描写环境和人物的句子,进一步感受老支书的人物形象。
二、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1)发现小说结尾表达之妙,感受老支书的伟大。
(2)紧扣课题“桥”,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探究方法
(1)自由读结尾,交流小说最后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
(2)聚焦老支书对儿子的那一“揪”一“推”的语句,置换称呼,书写老支书内心的独白,进一步体会结尾写法的妙处。
(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小组交流。
(4)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读小说结尾,感受表达之妙。
①学生自由读结尾。
②学生讨论: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最后点明老支书与小伙子的关系,照应前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设计悬念使文章构思精巧,情节曲折。出乎意料的结尾,更能震撼人心,烘托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2)置换称呼,朗读体验。
引导:当我们知道结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他对儿子的那一“揪”一“推”,试着把角色的身份直接代入课文读一读。
老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水,爬上了老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老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3)学生比较:和原文相比,哪种表达方式更好?
预设:原文更好,更有悬念,出人意料的结尾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与震撼,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老支书的伟大。
(4)练笔:选择一处,书写老支书一“揪”一“推”时内心的独白。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此时此刻他想: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电光火石之间,他想:
预设: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此时此刻他想:我的儿啊!作为一名党员,我们的责任就是保护好老百姓,要知道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爹爹相信你一定会理解的。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电光火石之间,他想:儿子,你快走,爹对不住你!身为党员我们就应该忠于职守、舍己为人,请你不要怪我啊,我的孩子!
(5)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体会悬念揭开时的震撼,再次感受老支书光辉的形象。
(6)回扣题目,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①提问:课题里的“桥”,仅仅指的是故事中最后被洪水冲塌的这座桥吗?
预设:还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挽救村民的桥。
②思考: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什么要以“桥”作为题目?
预设:木桥塌了,如山的老汉牺牲了,但他留下的这座“生命桥”,却永远刻印在村民们的心中。这座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板书:桥 感情纽带 希望桥 生命桥)
设计意图:转换称呼朗读,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体会结尾这样写的好处,再次感受老支书的伟大。回扣题目,理解“桥”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小结:课题里的“桥”,不仅仅指的是故事中最后被洪水冲塌的这座桥,更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老支书的伟大。(板书:感受老支书的伟大)
四、拓展延伸
过渡: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位心系村民、临危不乱、不徇私情、爱子心切的老支书,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基层干部“老田”,感受人物的崇高形象。
我的第一个上级(节选)
马烽
老田一面叫喊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乡党委翟书记挽着一串人在对面下到河里,挣扎着往这边移动。老田和翟书记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堤上的人都急得要命,都替他们提心吊胆。
蹲在地上的老姜头,猛一下站了起来,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电线杆很快抬来了,老田和翟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起来,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是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欢呼起来,水里的人叫喊着爬上堤岸。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慢慢睁开眼看着老姜头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老姜头哭着说:“孩子,别说这话,你骂得对……”
两个月之后,老田出院了,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1954年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①引导:从这段文字中,你找到了哪些环境描写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预设1:“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写出了河水的湍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侧面烘托了老田和村民不畏艰险,积极抗洪。
预设2:“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起来,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写出了风浪的凶猛,当时形势的紧急、危险,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侧面烘托了老田和村民群策群力、顽强拼搏、敢于胜利。
②引导:从这段文字中,你找到了哪些描写“老田”的语句,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1:“老田一面叫喊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这段话重点描写了人物的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田身先士卒、临危不乱、抗洪抢险的勇气和决心。
预设2:“两个月之后,老田出院了,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这段话描写了老田的动作、外貌,更加突出了老田作为基层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舍已为人的崇高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类文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老支书、老田等基层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舍已为人的伟大形象。
五、布置作业
老支书的故事感人肺腑,震撼人心。你想怎样赞颂这位老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板书设计】
感情纽带
桥 希望桥
生命桥
感受老支书的伟大《桥》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2.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一座桥连接两岸,一座桥跨越天堑,一座桥甚至能带来生存的希望。今天咱们就来读一篇以“桥”为题的小说。(板书:桥)
2.学生交流:关于小说这种文体,你都知道些什么?
3.教师补充小说三要素等相关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简单总结小说的相关知识,为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二、整体感知
听读任务
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
(1)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随文识字、集中识字)。
狞(níng)笑 蹿(cuān)上来 搀(chān)扶 祭奠(diàn)
(2)读准多音字。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3)学习词语。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描写老支书,第二组词语描写洪水。
③在第二组词语前面加上“洪水”,学生再读词语,感受洪水的威力。
洪水咆哮 洪水狞笑 洪水放肆 洪水势不可当
2.梳理课文信息,用关键词填写这篇小说的信息卡。
小说《桥》信息卡
环境:暴雨、山洪、桥
人物:老支书、村民、小伙子、老太太
情节:山洪逼近→疏导过桥→桥塌人逝→祭奠亲人
(板书:环境描写 暴雨 山洪 桥 人物描写 老支书)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集中识字,学习词语,讲练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通过填写小说信息卡的形式,让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课文内容,同时初步了解小说三要素。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聚焦环境,感受形势的危急。
2.探究方法
(1)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
(2)认真练读句子,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认真读一读。
(2)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3)朗读,感受形势危急。
①学生自由选择一句练读。
②指名朗读,抓住“咆哮、一米高、跳舞、狞笑、舔、爬”等词语读出洪水的肆虐。
③提问: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洪水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
预设2:语句都很简短,多是短句,形成了急促、紧张的节奏,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预设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洪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之猛,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预设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跳舞、狞笑、舔、爬”等词语将洪水拟人化,“发抖、呻吟”等词语将桥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的肆虐和桥的危险,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
(4)出示情境课文(跟读版),学生跟读。
设计意图: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分析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带领学生对环境描写有初步认识,感受当时形势的危急,为下文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作铺垫。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聚焦人物,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2.探究方法
(1)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批注对老支书的印象。
(2)整合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交流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总结。
3.探究活动
过渡:迟一分钟过桥就意味着多一分危险,那么主人公“老汉”是怎么做的呢?
(1)学生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批注对老支书的印象。
(2)反馈交流。
聚焦老汉的神态。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学生练读句子。
②学生交流: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老汉像一座山,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
预设:临危不乱,心系村民。
③引导: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点拨:对比村民的反应,再次体会老支书的临危不乱、心系村民。
聚焦老汉的言行。
①学生练读句子,借助提示语读好相应语气。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点拨:三个感叹号,三个短句,读得坚定、干脆、有力。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点拨:一个“吼”,读出愤怒与不容置疑。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点拨:又是一个“吼”,读出情急与不容置疑。
②引导学生关注动作“揪”“推”,进一步体会老汉的形象。
预设:老汉不徇私情、以身作则、爱子心切。
(3)整合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发现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①同桌对读描写环境和人物的句子,交流自己的发现。
第一组: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第二组: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第三组: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预设1:第一组句子,写出了在慌乱、紧急的环境中,他像一座山一样,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镇住了村民的慌乱,让我们感受到老支书的临危不乱、心系村民。
预设2:第二组句子,在洪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时,老支书“冲上前、揪出、吼道、凶得像只豹子”可见他非常愤怒,但这一切的对象竟是自己的儿子,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我们更能体会到老支书不徇私情、以身作则的伟大。
预设3:第三组句子,情况越来越危急,在老支书一揪一推中,将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儿子,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位爱子心切的好父亲。
②引导: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描写环境?
预设1:描写雨大,洪水凶猛,木桥窄、不结实,增强表现力,说明了情况的紧急、危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
预设2:为老支书心系村民、临危不乱、不徇私情、爱子心切的崇高形象作了背景铺垫。
(板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人物形象作背景铺垫 心系村民 临危不乱 不徇私情 爱子心切)
设计意图: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紧扣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使学生充分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生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咆 哮 嗓 淌 哑 揪 呻 废
点拨:
(1)“咆、哮、嗓、淌、哑、揪、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其中5个字带口字旁,“口”居左偏上。
(2)“废”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里面的“发”不要写成“犮”。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重点笔画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在暴雨、山洪肆虐的情况下,我们认识了一位心系村民、临危不乱、不徇私情、爱子心切的老支书,初步体会了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给父母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暴雨、山洪、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人物形象作背景铺垫
人物描写→老支书:心系村民 临危不乱
不徇私情 爱子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