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四》两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四》两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13:12:45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四》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体会片段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2.朗读、背诵积累古诗《回乡偶书》,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片段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词句段运用
(一)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词句段运用”。(板书:词句段运用)
1.引导:读这两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预设:这两段文字都是心理描写,都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板书: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引导:请你说说桑娜此时的心情以及你对桑娜人物形象的理解。
预设:桑娜先是非常不安、紧张、犹豫不决,后来又下定决心要收养西蒙的孩子。从她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中,我看到了桑娜的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
点拨:第一个语段直接从人物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感受到了人物的朴实、善良。从五个省略号、四个问号、三个感叹号来表现桑娜从忐忑不安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她善良的品质。桑娜具体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体恤丈夫——又害怕丈夫突然回来——责怪自己——做好决断。
引导:仿照第一个语段的分析,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的?
预设:心紧缩着——担心会跳会叫——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又忍不住不看——心里像刀绞一般,这些充满矛盾的内心活动,既包含着对战友的一片真情,也从侧面反映出此时此刻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要经受巨大的痛苦和煎熬。
点拨:第二个语段从人物紧张、担心的矛盾心理侧面烘托人物高尚的英雄形象。
2.拓展练习。
引导: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提示:用省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安或用内心不断的变化体现心理活动。
预设:怎么办?怎么办?我心里非常着急,双手变得越来越冷。我不停地搓着手,考虑着要不要翻翻桌子里的字典。翻吧,翻吧,没关系。我假装不在意地瞟了瞟四周的考生,觉得没人注意自己,僵硬的手开始想往桌子里伸。不行!虽然这只是一场小测验,但作弊不是光明磊落的做法。额头上的汗不自觉地流出,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儿,翻江倒海似的,很是煎熬。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然后通过拓展练习为学生创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升华学生对心理活动的学习理解,同时又积累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通过实践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日积月累
导入:简短的古诗也向我们讲述了诗人的故事和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日积月累”,读一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吧。(板书:日积月累 《回乡偶书》)
1.理解、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1)诵读正音。
①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准字音,可播放音频帮助学生正音。
点拨:“鬓”读作“bìn”,“衰”读作“shuāi”。
②同桌之间练读古诗,教师指名朗读。
(2)知人论世。
①作者介绍: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杭州市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唐代诗人。少以文词知名,与包融、张旭、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性放旷,好饮酒,善谈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今存诗20首,其中七绝5首都很出色。《回乡偶书二首》,用浅易的语言,真切表现了许多久客还乡者经历过而又道不出的复杂感受,令人体味不尽。
②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3)疏通诗意。
①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结合创作背景,读懂诗意。
②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A.理解词义:
老大:年纪大了。
无改:没什么变化。
鬓毛: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衰:疏落、减少。
B.疏通诗意: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说话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古诗赏析。
引导: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诗人“乡音无改鬓毛衰”有何作用?
预设: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诗人“乡音”虽未变,但外貌却变了,为后两句写“儿童相见不相识”而发问作铺垫。
引导:诗人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诗人一定非常激动,因为他这么多年没有回到家乡,现在终于如愿了。他也一定很失望,也会有些忧伤,因为家乡物是人非,几乎没有人能认出自己了,此时的他,虽然是回乡,却被当成了“客”。
(5)情境诵读。
①诵读时注意语调和重音的变化。
②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慨之情。
(6)情境背诵。
同桌、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可以用《回乡偶书》的情境课文背诵版检验学生的背记情况。
过渡:同学们,诗人这次回乡,感慨很多,除了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一首诗,他还写了另外一首《回乡偶书》。写完这首诗不久,诗人便离开了人世,好在他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回乡偶书》(二)吧!(板书:《回乡偶书》(二))
回乡偶书(二)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理解、熟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
(1)诵读正音。
①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点拨:“惟”读作“wéi”。
②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2)疏通诗意。
①小组合作:结合创作背景,联系生活经验,读懂诗意。
②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A.理解词义: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B.疏通诗意: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4)古诗赏析。
引导: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全诗运用了“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使全诗笼罩在无限感伤的氛围中。
引导: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全诗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之情。
设计意图:先通过自读和互助学习,帮助学生较轻松地了解古诗大意,体会情感,背诵积累。再拓展学习一首内容和情感类似的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而乐于多诵读、多积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了桑娜的内心世界,体会了心理描写对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理描写这么重要。我们还学习了一首看似平淡,实则包蕴了深沉情感的诗——《回乡偶书》,大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了这首诗,虽然我们阅历尚浅,还无法感受离家几十载后重回故乡的那份深沉的情感,但大家通过想象的方式,体会出了诗人那种既高兴又难过的心情。古诗重在品,大家可以多读一读这首诗,再仔细品一品,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回乡偶书》。
2.熟读《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词句段运用 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语文园地四 《回乡偶书》
日积月累 《回乡偶书》(二)《语文园地四》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梳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初步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小说。
2.能体会小说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读出张飞的神勇。
【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小说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读出张飞的神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小说都是虚构的,但都有生活的影子,印象深刻的地方往往都能打动我们,让我们的心情随之起伏,心灵为之震颤。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小说,谈谈你的阅读体验吧!
预设1:《桥》这篇课文中,老村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预设2:《穷人》这篇小说写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桑娜毅然收养邻居的两个孩子。
预设3:《金色的鱼钩》叙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2.过渡: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你在阅读小说时,一般会怎样理解人物形象呢?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四》,结合“交流平台”说一说。(板书:语文园地四 交流平台)
3.出示“交流平台”第2-4自然段: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善良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梳理结果:
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板书: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板书: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②关注小说情节。(板书:小说情节)
③借助小说的环境描写。(板书:环境描写)
4.引导学生以课文《穷人》为例,整理成表格。
成果展示:
5.请你从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中任选一篇,照样子填写理解人物形象的图示。
预设:
(1)《桥》
(2)老汉的语言、动作等。
(3)镇定冷静、先人后己。
(4)老汉指挥村民过桥。
(5)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6)山洪咆哮、窄窄的木桥。
(7)临危不惧、沉着无畏。
6.拓展练习。
阅读小说《烛心》,简单填写理解人物形象的图示。
烛心
李丰春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视……
预设:
(1)小薇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2)小薇从一开始的猜疑、冷漠、圆滑推托,到后来顿悟、愧疚的转变,反衬出邻居母子的热心肠、与人为善。
(3)停电后,邻居母子为刚刚乔迁新居的小薇送蜡烛。
(4)感受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温暖与美好。 (5)乔迁新居,突然停电。
(6)不仅为下文送蜡烛作铺垫,也衬托了邻居母子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以及小说情节与环境描写,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课文,引导学生梳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且带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为学生后期更好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词句段运用
(一)从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过渡:经典的情节往往因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让人印象深刻。《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走进“词句段运用”去看看吧!(板书:词句段运用 从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1.引导:朗读《三国演义》中“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片段,读出张飞的神勇之气。
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1)背景分析。
“长坂桥张飞退曹军”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曹操亲率大军在长坂坡追上了仓皇南撤的刘备。在混战中,赵云及两位夫人与刘备失散。麋(mí)芳认为赵云已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相信,但张飞却信以为真。于是,张飞带着二十多名骑兵来到了长坂桥前。看到曹操亲自前来,张飞毫无畏惧,大吼一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这声大喊令曹操心生退意。张飞见状,再次大喊一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张飞话音刚落,曹操身边的夏侯杰便被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被活活吓死。曹军一片混乱,一起向西败退。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2)诵读正音。
①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准字音。
点拨:“坂”读作“bǎn”,“旄”读作“máo”,“钺”读作“yuè”,“旌”读作“jīng”。
②同桌之间练读片段,教师指名朗读。
(3)疏通片段。
①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结合背景分析,读懂段意。
②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A.理解词义:
环眼:圆眼,大眼睛。
青罗伞盖:显贵的一种伞名,是功劳过大的象征。
旄钺旌旗:指的是军队。
尽皆股栗:形容所有人都非常害怕,双腿都颤栗了。
B.理解片段:
张飞睁圆了他的眼睛,隐约看见对面的军队顶着青罗制成的伞盖、举着旗帜来到对面的桥边,估计是曹操心里怀疑,亲自来看看。张飞就厉声大喝说:“我是燕地人张飞!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音如同巨雷一般响。曹军听了,全部吓得大腿发抖。
(4)引导: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张飞的神勇之气?
点拨:
神态描写:“睁圆环眼”“厉声大喝”表现了张飞不畏强敌的性格。
语言描写:“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虽只有一句话,但表现了张飞的勇敢粗狂。
(5)引导:作者已经描写了张飞的神态、语言,为什么还要写曹军“尽皆股栗”呢?
预设:通过对众人的侧面描写体现出了张飞的威猛骁勇,令人生畏。
(6)引导学生带着理解练读,读出张飞的神勇之气。
点拨:朗读关于张飞的神态描写时应读得干脆利落,语言描写要读出“厉声大喝”之感。读“尽皆股栗”时应低沉有力,速度放缓,略作停顿,反衬张飞之神勇。
2.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朗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1)背景分析。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2)诵读正音。
①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准字音。
点拨:“华”读作“huà”,“教”读作“jiào”,“酾”读作“shī ”,“鸾”读作“luán”,“掷”读作“zhì”。
②同桌之间练读片段,教师指名朗读。
(3)疏通片段。
①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结合背景分析,读懂段意。
②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A.理解词义:
教:让、吩咐。
酾:斟酒。
B.理解片段:
关羽要出去迎战华雄,曹操叫人温酒一杯,让关羽喝了好上战场,关羽说:“先把酒给我斟满,我去去就回。”然后提刀就出去了。一会儿,外面鼓声如雷,喊声大响,大家都吓一跳。曹操正准备出去看看外面的情况时,关羽已经回到军中帐篷了,手提华雄的头颅扔在地上,这时候看看开始斟满的酒都还是温热的。
(4)引导: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关云长?
预设:武功高强、英勇无敌。
(5)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点拨:
语言描写:“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其语言斩钉截铁,显出其自信满满。
动作描写:“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动作干净利落,显出其神勇无比。
侧面描写:“众皆失惊”通过写他人的反应衬托出关云长本领高强,超出众人意料。
场面描写:“关外鼓声大振”场面之热烈,烘托出关云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擒贼首的英勇无敌。
(6)引导学生带着理解练读,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提示:朗读关羽的语言描写时要读出果敢豪迈之气,朗读动作描写时要读得干脆利落,朗读场面描写时语气要稍重,节奏要有顿挫感,让人感觉心惊胆战,抓住结尾“其酒尚温”略作停顿,读出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视野从课内走向课外,从阅读课本到遨游书海,不仅是巩固学生课内所学,更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堂小结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语文园地四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一)从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两个板块。梳理出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以及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形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不断地运用这些方法,争取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四、布置作业
读一读《小英雄雨来》,试着分析雨来的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交流平台 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情节
语文园地四 环境描写
词句段运用 从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