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结晶现象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4结晶现象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23 09:0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4 结晶现象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或现象,与晶体的结晶无关的是 (  )
A.盐田晒盐 B.利用食盐溶液作窗花
C.晶体的“长大” D.配制食盐溶液
2.小金自制了一个气象瓶,其密闭玻璃容器内装有硝酸钾和氯化铵及蒸馏水,当外界温度改变,物质溶解度相应变化,会出现不同形态的结晶。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
图1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C.溶剂质量减少 D.溶质质量减少
3.某同学进行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实验的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
图2
4.t ℃时,200 g某物质的溶液,蒸发15 g水后,析出6 g 晶体;又蒸发10 g水,析出10 g晶体;再蒸发10 g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  )
A.4 g B.6 g C.10 g D.15 g
5.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3
A.溶解时玻璃棒用于搅拌
B.过滤时玻璃棒用于引流
C.蒸发至滤液被蒸干后再移去酒精灯
D.图中“操作1”是称量
6.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分离的是 (  )
A.氯化钠和蔗糖 B.氯化钠和泥土
C.二氧化锰和泥沙 D.酒精和水
7.图4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4
A.甲和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从t3 ℃降至t2 ℃时,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B.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升高溶液温度的方法
C.甲中含少量乙时,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D.t1 ℃时,30 g丙物质加入50 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80 g
二、填空题
8.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泥沙,应选用的分离方法是    ;除去食盐水中的水,应选用的方法是     ;t ℃时,将80 g KNO3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56%)降温到20 ℃,则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9.根据所给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NaCl 溶解度/g 35.7 35.8 36 36.3 36.6
Na2CO3 溶解度/g 7.0 12.5 21.5 39.7 49.0
图5
(1)根据所给信息推断t1的范围:      。
(2)t2 ℃时,将40 g Na2CO3固体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Na2CO3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3)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Na2CO3应采取的方法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10.工业上用海水获取粗盐以及实验室用粗盐制得精盐都包含许多化学实验知识,分析图6所示过程后填写下列空格。
图6
(1)操作Ⅰ的名称是      。
(2)海水晒盐与图7所示操作中    (填字母)的原理相同。
图7
(3)上述操作可能用到以上装置,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用甲制取淡水可选用装置     (填字母);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装置A中,当观察到蒸发皿内       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11.将由128 g硝酸钾、60 g氯化钠组成的混合物投入200 g热水中溶解,对该溶液进行如图8所示实验(假设实验过程中无损耗)。
图8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 度/g 硝酸钾 20.9 31.6 45.8 64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8 36 36.3 36.6 37.3 38.4 39.8
(1)溶解两种物质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2)实验时t的范围为    。
(3)下列实验仪器在操作1中用到的有    。
A.酒精灯 B.铁架台 C.漏斗 D.玻璃棒 E.蒸发皿
(4)定量描述晶体1的组成:        。
(5)溶液2为          (填物质名称)的饱和溶液。
(6)关于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溶液1    (填“>”“<”或“=”)溶液2。
(7)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晶体1与晶体2比较,晶体1中KNO3的纯度更高
B.溶液1为KNO3的饱和溶液,NaCl的不饱和溶液
C.溶液1恒温蒸发90 g水后,与溶液2的成分相同
D.溶液2将水蒸干就可得到纯净的KNO3固体
【能力提升】
12.[2021·苏州] 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9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9
A.KNO3的溶解度一定大于NaCl
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比KNO3大
C.40 ℃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3.9%
D.将60 ℃时210 g 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析出KNO3晶体78.4 g
13.[2021·泰安] 如图10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0
A.使a、c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都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B.t1 ℃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a>b>c
D.在t2 ℃时,将30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80 g
14.[2020·德州] 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1中Ⅰ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Ⅱ所示实验,R是硝酸钾、氯化铵中的一种物质。
图11
(1)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    。
(2)由图Ⅰ可知:t1 ℃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
(3)结合图Ⅰ和图Ⅱ判断:烧杯内的物质R是    。①②③三种情况下,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有    (填序号)。
答案
1.D [解析] 配制食盐溶液是食盐溶于水的过程,没有晶体析出,与晶体的结晶无关。
2.D [解析] 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说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3.C [解析] 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
4.C [解析] t ℃时,200 g某物质的溶液,蒸发15 g水后,析出6 g晶体,说明这时的溶液是饱和状态,又蒸发10 g水,析出10 g晶体,因此再蒸发10 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仍为10 g。
5.C 6.B 
7.B [解析] 没有给出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甲和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从t3 ℃降至t2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比较;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可以让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应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甲;t1 ℃时,丙的溶解度为40 g,所以50 g水中最多溶解20 g丙,溶液的质量为70 g。
8.过滤 蒸发 减小
9.(1)20[解析] (2)由图可知,t2 ℃时,Na2CO3的溶解度为40 g,50 g水中最多溶解20 g Na2CO3固体,所以所得Na2CO3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 g∶50 g=2∶5。(3)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比NaCl大,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Na2CO3应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10.(1)溶解 (2)A
(3)漏斗 C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滴飞溅 (4)出现较多固体
11.(1)加速固体溶解 (2)t≥40 (3)BCD 
(4)32.4 g硝酸钾 (5)氯化钠和硝酸钾
(6)> (7)CD
[解析] (4)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溶液中不会析出氯化钠,所以晶体1为硝酸钾,质量为64 g-31.6 g=32.4 g。(5)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晶体2中含硝酸钾和氯化钠,所以溶液2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6)溶液1中水的质量为100 g,KNO3的质量为31.6 g,NaCl的质量为30 g,NaCl的质量分数为=18.6%;溶液2中水的质量为10 g,KNO3的质量为24.6 g,NaCl的质量为3.98 g,NaCl的质量分数为=10.3%,故溶液1中NaCl的质量分数大于溶液2中NaCl的质量分数。(7)溶液1恒温蒸发90 g水后得到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溶液2也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因为两种溶液的温度不同,所以成分不同;溶液2将水蒸干得到的固体中含有氯化钠和硝酸钾。
12.D [解析] 未说明温度,无法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度的大小;由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比氯化钠的大;40 ℃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9%;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 g,210 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110 g,含有溶剂100 g,降温至20 ℃,溶解度为31.6 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是110 g-31.6 g=78.4 g。
13.C [解析]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a物质的饱和溶液能够析出晶体,c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析出晶体;t1 ℃时,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a、c两种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b>c;在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将a物质30 g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25 g+50 g=75 g。
14.(1)增大 (2)2∶7 (3)硝酸钾 ②③
[解析] (2)由图Ⅰ可知:t1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 g,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40 g (100 g+40 g)=2 7。(3)t1 ℃时向200 g水中加入60 g R,升温到t2 ℃并且蒸发100 g水,烧杯中没有析出固体,说明t2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60 g,由图Ⅰ信息可知,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 g,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60 g,因此烧杯内的物质R是硝酸钾。①中200 g水溶解60 g硝酸钾形成不饱和溶液;②中100 g水溶解60 g硝酸钾恰好饱和;③中有固体析出,一定是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