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导学单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导学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4 09:4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单
【学习目标】
1.通过补充资料、结合课后诗句,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围绕“为什么而读书”进行小练笔。
【学习重点】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学习难点】
通过设计挑战性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不对中国妇女伸出援手”,来入情入境地体会当时的屈辱情境,并在资料补充中,更加直观鲜明地感受何谓“中华不振”,以及不振的原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查阅资料,大家一定了解了我们中国曾经有过一段怎样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曾经怎样被欺侮,用伯父的话说就叫———“中华不振”。同学们读了都义愤填膺,有的同学认为周恩来当时应该“路见不平一声吼”,帮助那名中国妇女,才算是少
年英雄。你同意吗?
二、学习“中华不振”
1.下面就来认真默读课文第11~16 自然段,找出依据,标出关键词,在空白处批注感受,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思考。
为什么周恩来眼睁睁看着同胞受欺负,却不能伸手相助?
预设:
A.伯父的叮嘱已经强调那里是租界,洋人利益至上,没有法律与道德可言,所以出了事也“没有地方说理”。周恩来本来就是背着伯父去的,不能“惹出麻烦”。
B.文中交代那里“和别处大不相同”,热闹非凡,说明那里是外国人的天堂,他们享有特权。
C.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说明即便警察是中国人,
但毫无同胞之情,维护外国人,说明这里没有基本的法律,更别提惩恶扬善了。
D.文中用反问句强调围观的大人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何况周恩来只有12岁。
3.朗读第16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4.查找图片、视频等背景资料,了解当时国土被强占,国人受欺凌的屈辱历史,理解“中华不振”的原因。
三、学习立志读书
1.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后,感觉痛心不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回到那节修身课上,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中学毕业后,他便赴日留学。临行前,他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后来又写下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补充介绍周恩来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四、作业布置
在中华振兴的今天,你又为什么而读书呢?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课外阅读
鳝鱼骨里的妈妈滋味(节选)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
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 反)家的时间,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 低)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为什么要低着头呢?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 滩)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为什么洗也不洗?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鳝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 及)的美味。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忽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选自《新作文(冰心少年文学)》 2017年第6期)
1.联系上下文,在正确的字上面打“√”。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恳求( ) 滋养( )
3.划横线的句子中“勾”说明__________,“低着头绕着巷子”看出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简要写一写妈妈是怎么给我们增加营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以“鳝鱼骨里的妈妈滋味”为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