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即避讳,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为尊者讳,为亲
者讳,为贤者讳”,这是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B.县男,也叫开国男,是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属于从五品。男,指男爵,古代五等
爵位的最末等
C.廷尉,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始置,列位九卿,主管全国军事和武官选用
D.卒,古代对“死”有不同的表达,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受敬服。武则天当政,株连钩捕,朝野震恐,没有人敢说真话,只有
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徐有功为人正直,执法公正。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官后就死去,但他家还是受到牵连
抄家的圣旨下达后,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减免韩家的罪,类似情况的有几十家也因此得到敖
C.徐有功心胸开阔,不计私怨。他为李仁褒兄弟说情不成,反遭周兴弹劾,以致最终被免官
被重新起用后,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后皇甫文备因事入狱,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
救出了他
D.徐有功秉公办案,坚持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断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
深受武则天器重,对酷吏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2)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
4.徐有功被人评价胜过张释之的地方有哪些 请根据文意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老①
杜甫
野老②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闾,片云何意傍琴台③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释:①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年),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
流离才有一个栖身之所。②野老:杜甫自称。③琴台:四川名胜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
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高三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漫步江边,观赏江岸曲回、竹篱茅舍之景。以“不正”写“柴门”,似乎柴门是
随意安装上去的,充满了村野之趣。
B.颔联描写了渔人撒网捕鱼,商船正映着晚霞纷纷靠岸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和谐平静的生活图
C.颈联中诗人以“片云”自喻,表达了诗人流寓蜀中、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
心情。
D.本诗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全诗,符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
贯风格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诗词有“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和“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区别,这两种境界
在本诗中都有体现,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写天上的明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
游人一样深深地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2)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困境,只要不气馁,坚持正确的方向,往往就会峰回路转,绝处
逢生,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正如《游山西村》所说:
(3)“草”本无情,但诗人有情,在诗人笔下,“草”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意蕴。在唐代诗人笔
下,“草”这个意象被用来象征生命,抒发离别相思、吊古伤今、愁苦、向往隐逸等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9分)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网络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与
此同时,给管网治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各类服务端APP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虽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容疏忽的漏洞。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带来
事实上,不仅未成年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
成年人
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家长们优
)2网络
水军、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反复兴风作浪,淫秽色情、赌博诈骗信息屡禁不绝,
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普遍期待开展一场网络大扫除
18.文段中的下列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欣欣(xing)向荣百花齐放
管网治网
便捷(jie)
B.令人瞩(zh0)目
不容疏忽异军突起
打赏( shang)
C.忧心忡忡( chong)沉迷网络顽瘴( zhang)
清朗
反映(yin
D.屡禁(i1n)不绝
兴风作浪赌博诈骗
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2021 年下学期高三 11 月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D“也是道德教育”错误。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是道
德教育的方式或手段。二者不是同一概念。
2、C “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错误,根据材料三的第一句话可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
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必然结果。
3、C(墨子的观点没有表现出音乐对人的积极影响和教化作用。)
4、论证思路: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1 分)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
学的总体特征;(1 分)然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青春型文
化、“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气息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五四”
文学的青春性特点。(2 分)
5.①具有欢乐、光明(健康)、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②多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多参与各种艺术
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③积极接受审美教育,重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审美教
育,提升审美旨趣。(每点 2 分)
6.【答案】C。
【解析】A 项,表现日伪军邀功心切的急迫心理。B 项,“他”的认识应是清醒的、充分的,根据
文中“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
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他”以后的处境和结果进行了充分说明。D项,“直接揭示小说的
主题”错。小说的主题也不止停留在捍卫人格尊严和国家尊严之上,更在歌颂和赞美为国献身、
坚贞不屈的伟大爱国精神。
7.【答案】A。【解析】倒叙手法错。
8.答案:《林教头》一文中多处描写风雪,主要作用是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2 分)本文中多
处描写风雪,主要是为了突出抗战环境之险恶严酷,从而彰显小说主题。(2分)
9.答案:原题更好。理由:①从情节来看,原题“最后八小时”能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
心。(2 分)②从人物来看,小说把“他”英勇抗日的一生融注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了他为国
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更利于表现人物个性。(2 分)③从主题来看,小说通过主人公生
命垂危的最后八小时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歌颂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
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坚强意志。(2 分)若改为“赵尚志”,除了突出主人公以外,其余效果都不如
原题。(说明:若认为改题更好,能言之成理,酌情计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共 4页 第 1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D
11. C【解析】廷尉,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
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负责诏狱。大臣犯罪,由其直
接审理、收狱。故 C项错误。其实从文中将张释之和徐有功并举就可以推知,两人的职责应该相
同,都是司法断狱才对,而不是掌管军事。
12. 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
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后皇甫文备借
事使周兴入狱”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
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分析可知,不是徐有功和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不是
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下狱,而是皇甫文备下狱。故选 C。
13. (1)唯独徐有功多次冒犯威严争辩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却争辩得更加
坚定。(得分点:“枉直”,曲与直,指是非、对错、好坏;“折抑”,压抑、压制;“牢”,坚定。
以上各 1 分,句意 1 分。)
(2)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旨意诡辩言辞,
来求得暂时躲避祸患。(得分点:“所亲”,亲近的人;“大理,人命所系”,判断句;“阿旨诡辞”,
阿附旨意诡辩言辞;“苟”,暂时,暂且。以上各 1 分。)
14. (1)徐有功所处的时代动荡交替,而张释之所处的时代相对安定;(2)徐有功要对抗压制
正义的酷吏,而张释之依法审案即可;(3)徐有功维护法律,申张正义,几次差点被杀,张释之
没有。(答对一点得 1分,答对两点得 3分)
参考译文:
徐有功名叫弘敏,因为避孝敬皇帝李弘的名讳,用字代替名,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
他被举荐为“明经”,累次候缺才补上了蒲州司法参军的官缺,袭封为东莞县令。他治理政务有
仁爱之心,不忍用杖责来处罚人,民众敬服他的恩德,都互相约定说:“如果有谁犯了法,受到
徐有功杖责,我们一定痛斥这个人。”徐有功一生也没有侮辱过一个人,累官升迁至司刑丞。当
时武则天僭位称帝,担心唐朝的大臣谋害自己,于是设置了总监牧院等许多监狱,捉来将相,让
他们互相攀咬,牵连抓捕。朝廷和地方都震惊恐慌,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唯独徐有功多
次冒犯威严争辩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进行压制,他却争辩得更加坚定。。
有一个叫韩纪孝的人,接受了徐敬业的官职,在追究他的罪责之前已经死去了,推事官派遣
顾仲琰去抄他的家,诏书已经下达,认为可行。徐有功进谏说:“按照刑律,谋反的人应该斩首。
他自己已经死了,就没有什么斩首之法可以对待他了;没有了斩首之法,就不能按照斩首之法来
实行与此相联系的法令。有牵连的人死了,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罪行也就可以免去了。”诏令采
纳了徐有功的意见,凡属这类情况也都被赦免,因此获得宽恕的有几十、上百个家族。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人诬陷,徐有功为他们力争也没有成功。刑部侍郎周兴弹劾徐有功说:
“按照汉代的法律,依附下属蒙蔽主上要斩首,当面欺君的也要斩首。在古代,陈述言辞触犯刑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共 4页 第 2页
法的要杀头。徐有功有意为反囚开脱,他的罪行应该杀头,请查究治他的罪。”武后没有答应,
但徐有功还是因此被免去了职务。
他被起用任命为司法郎中,又转任司刑少卿。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
放纵逆党。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设法救出了他。有人说:“皇甫文
备曾陷您于死地,现在您却救活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回答说:“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
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公家法律。”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理
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旨意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躲避祸患。”所以在他审理案
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
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因此很器重他。
有人评论说,从前称赞汉朝的张释之担任廷尉,天下没有遭受冤屈的人,我朝徐有功断案,
也是天下没有遭受冤屈的人。但是张释之身处汉文帝时代,朝廷内外平安无事,依法办事就行了。
徐有功处在唐、周交替的时代,周兴、来俊臣等人压制正义,包庇邪恶,喜爱讲颠倒是非的坏话,
诬陷道德崇高的人,徐有功坚持到死申张正义,多次差点被杀,这些都胜过张释之是明显的很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15.【答案】D。【解析】后两联也有借景抒情。
16.【参考答案】
①前四句情景交融,诗人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心境淡泊闲静,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可谓无我之境。(2 分)
②后四句景中含情,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无论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
可谓有我之境。(2 分)
③两种境界,互相映衬,共同表达出作者漂泊无助、忧国忧民的痛苦心情。(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
遥看近却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答案】B。
【解析】A 项“欣(xīng)”应为“欣(xīn)”;C项“忡(chóng)”应为“忡(chōng)”;D 项
“反映”应为“反应”。
19.【答案】B。
【解析】括号前的句子是主体(未成年人)在前,网络环境在后,括号内的句子也应当是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在前,网络空间在后,排除 CD 选项;A选项滥用介词“对”,导致句子无主语,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共 4页 第 3页
可排除。
20.【答案】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等问题,令
家长们忧心忡忡。
【解析】划线句有语病:一是滥用介词“随着”,导致句子无主语,可删掉“随着”;二是谓语
动词“带来”缺宾语,应是“带来了…….等问题”;三是 “家长们忧心忡忡”的主语与上一句
不一致,应改为“令家长们忧心忡忡”。
21.【答案】①不仅包括病有所医;②健康既是一种权利;③也要靠社会各部门协同配合
【解析】第一空,语段的内容是人民群众重视健康安全,横线后的内容是“还包括预防疾病、运
动健身、宜居环境等内容”,可知横线上的句式应为“不仅包括……”,联系后文“要从以治病为
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可知横线上可填“不仅包括病有所医”。第二空,结合语段内容,
可知主语应当是“健康”,横线后的句子为“也是一种责任”,此处应填“健康既是一种……”,
根据后文“每个人都拥有维护自己健康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可知此
处可填“健康既是一种权利”。第三空,根据前文“既要靠……”,可知横线上的句式为“也要靠……”,
根据后文“工业、农业、交通、税务、教育等部门制定的政策”,可知横线上应该填“也要靠社
会各部门协同配合”。
22.【答案】
1 要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管理能力;
2 要树立全民预防意识,积极建立健康制度;
3 要调动全社会的能动性,努力提高健康意识。
【解析】(对一句给 2分,对两句给 4 分,对 3 句给 5分)
第二段,由“没有科学的健康知识,就没有够强的健康管理能力”“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自
我健康管理能力,既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也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可知,本段可概括为“要主
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管理能力”。
第三段,由“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可知,本段
可概括为“要树立全民预防意识,积极建立健康制度”。
第四段,由“既要靠医疗卫生部门努力,也要靠社会各部门协同配合”“要将健康意识融入所有
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知,本段可概括为“要调动全社会的能动
性,努力提高健康意识”。
四、写作(60 分)
参照高考要求计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共 4页 第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