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学案(打包6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课件+学案(打包6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19:29:24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逻辑的力量
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活动前期·筹备规划
活动组织·实施完成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活动前期·筹备规划
一、什么是论证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二、论证基本知识
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2.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
排除法:就是共有n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
归谬法: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则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3.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驳论: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1.反证法运用示例: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 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 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实事求是》
运用技巧:这段文字没从正面论述实事求是怎样,而是假设不实事求是会怎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运用了反证法。
2.归谬法运用示例:
“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唐弢《琐忆》
运用技巧:这段文字运用归谬法。先认同男女同学同泳的确有碍大防,接着又运用夸张联想的手法推出:但要彻底防止男女淆乱乾坤,就要一律带上防毒面具这一荒谬的结论,令人忍俊不禁。
3.学习驳论文写作技巧,明确“虚拟论敌”驳论策略。
驳论文写作要点:
(1)确立攻击目标
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
(2)抓住敌论要害
反驳,首先要找寻到突破口,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击中敌论的要害,取得论辩的全胜。
(3)讲究反驳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①反驳论点。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总括出对方的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事实证明其荒唐谬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反驳论点还可以运用反证法和归谬法。
②反驳论据。
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就颓然倒塌。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反驳论据也就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
  ③反驳论证。
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间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展开反驳。
活动组织·实施完成
  任务1: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
小组合作,先分头搜集典型的议论性文章,再共同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理清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推敲其论证的逻辑性,为议论文写作提供借鉴。
任务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小组一起先确定辩题,然后从逻辑角度对辩题分析,对辩论进行谋划。
任务3:尝试写驳论文。
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的一篇,针对其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学习活动一、二、三
1.分析下面的例子,看看它们分别违背了什么思维规律。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群众”这个整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违背同一律。
(2)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不矛盾律。
(3)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违背不矛盾律。
(4)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排中律。
(5)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违反同一律。这里的“幼稚”是指作品不成熟、不完善,并非是指内容适合“不成熟的人”阅读的文学作品。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学生一旦手机在手,就一定会把与网友微信聊天等当成自己的“事业”;一旦迷上微信聊天,就会造成学习下降,走向堕落。我们提醒学生、家长和老师深刻认识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危害性,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好了,学生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优秀的人才。
①不是一旦手机在手,就一定会把与网友微信聊天等当成自己的“事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是迷上微信聊天, 就一定会造成学习下降 ,走向堕落。
不是学习环境好了,学生就都会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优秀的人才。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①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4.请运用归纳推理的逻辑方式,自选主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不少于10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
孔子研读古书,韦编三绝,终于成为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杜甫苦读诗书,读书破万卷,终于成为人人敬仰的一代诗圣。周恩来博览群书,常常省下饭钱买书读,终于成为振兴中华、开创新中国的一代功臣。……纵观古今伟人,无一不是刻苦学习的典范。因此,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注意:归纳论证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
【示例】
观点: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所以核电站是不应该存在的。
归谬: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放射性就不应该存在”是对的,那么大自然也有微量放射性,所以大自然也不应该存在,可是,大自然怎么能不存在呢 所以不能仅因为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就说核电站不应该存在。
【问题】请仿照上面的示例运用归谬法写一段话,反驳下面的观点。
观点: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
归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说“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是对的,那么许多人生病就医后没能治好病,所以生病就医是没用的。可是,生病怎么能不就医呢 所以不能仅因为许多人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说上大学是没用的。
6.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辩论。要求:语言准确连贯;观点鲜明;不少于100字。
正方: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先天的个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次,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才是每个人的个人魅力所在,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唯有通过“习”才能“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所以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方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个性是天生的,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后天的刻意追求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性相近”并不代表“性相同”,说明还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是个性,既然有了差异的个性了,你再去追求模仿别人的个性,最后就等于失去个性。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
7.写作。
(改造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写作提示】使用概念要准确清晰,作文核心的概念是“考试”,而非“疫情防控”,且这个概念外延很丰富:疫情防控是一场考试,线上统一测试是一场考试,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理解材料要深刻透彻,深刻透彻之要害,在“特别”一词。“特别的应对”所指究竟是什么 考生应该加以丰富,而此次考试应该说,学生要悟出许多道理,能够对“今后的人生”里的考试做一些提前的准备。写作任务要集中突出,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看法写一篇驳论文,就要抓住对方观点的关键处,直击要害。
【参考例文】
监考未必真,仍需担责任
疫情之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应对病毒向我们发起的一场“考试”。与此同时,高三的我们还要应对一场无人监考的考试。在这时,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监考才能保证考试的真实性,希望父母参与监考。
在我看来,监考未必能保证考试的真实性,让父母监考也未必合适。监考不是保证考试真实性的最佳手段,对考试发自内心的敬意才是真正的答案。且不谈线上考试,在往常的线下考试里,也总会有极个别的同学作弊,冒着被监控捕捉到“作案现场”的风险也在所不惜。从监考的严格性上,线下考试显然比线上考试更加严格。在这样更加严格的环境下,考试的真实性仍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那么线上考试的监考就能保证考试的真实性了吗
其实,保证考试的真实性还是依靠我们学生出于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用严格遵守考试规范来表达对考试的敬意。让父母监考也并非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
首先,在疫情逐渐好转的情况下,大部分父母已逐渐复工,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自然无法全力支持监考工作。如果强制规定必须让父母在家中监考,那么全国复工复产的情况不会受到影响吗
再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作为高三学子,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用纸和笔作战的考试,还有在人生路上对道德、自控力的更长远的考试。更多的时候,我们才是自己的监考员,而不是我们的父母。既然是我们自己的责任,那么作为即将成年或已经成年的社会个体,不应该独立自主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吗 让父母在工作之余还要为我们负起责任,我们和无能的巨婴有何区别 在此,我想跟高三学子的同伴们,以及所有的学生朋友们说,考试不是只为了得到一个分数和排名,还是我们从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我们对自己的诚信和自觉性的检验。
诚然,考试作弊能够帮助你取得一个更“漂亮”的分数和排名,除此之外呢 你能发现问题并纠正吗 你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吗 你真真正正地通过这场考试了吗 我相信你们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疫情给我们带来的这场特殊的考试,关乎诚信,关乎自觉,关乎人生。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须父母监考来“保证”考试的真实性,而是心怀自己的责任感去面对人生路上的每一场考试。
PAGE
7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活动前期·筹备规划
一、什么是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者若干个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推理要得到正确的结论,既要求前提为真,也要求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二、常见的推理形式
1.“三段论”推理
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
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注意事项:
(1)“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
(2)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
(3)“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即
所有的M都是P
所有的S都是M
所有的S都是P
典型的“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小前提: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结论: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2.“三段论”另一种推理形式
(1)如果长期积累和运用熟语,那么词汇量会增加
做到了长期积累和运用熟语
词汇量会增加
(2)如果长期积累和运用熟语,那么词汇量会增加
词汇量没有增加
没有长期积累和运用熟语
这两则推理结论正确
(1)(2)的推理形式为
如果p,那么q
p __________
q
   和
如果p,那么q
并非q________
并非p
3.归纳推理
也称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如:中国皇帝是纸老虎,沙皇是纸老虎,希特勒是纸老虎,墨索里尼是纸老虎,所有号称强大的反动派统统不过是纸老虎。
归纳法又分“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归纳法又分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1)完全归纳法:从所有对象中得出一般结论。如: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所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不完全归纳法:从部分对象中得出一般结论。
①简单枚举法:从个别或少数对象中得出结论。 如: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
②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出所有对象或部分对象的一般结论。包括求同法、求异法。
如:封建社会教育为封建阶级服务,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为资产阶级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所以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求同法:同一现象在各种场合中,如果有一个相同的现象,那么,这个现象就是在各种场合都出现的那个现象的原因,这叫做求同法。
如:太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可以在雨后彩虹中看到,可以在肥皂泡中看到,还可以在分光镜中看到,这种现象出现的场合虽然不同,但在不同场合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光线产生了折射,可见,光线的折射是出现七色的原因,这个结论就是应用求同法得到的。
求异法:归纳同一现象在各种相同场合出现同一不同现象而得出的结论。
如:证明白杨早落叶与大气污染有关。使两间实验室的土壤、水分、温度、光照时间等均相同,同样栽上几株白杨,但一间实验室放入污染空气,一间实验室的入气孔装上活性碳过滤器清除污染物质的装置,这样就可以证明白杨早落叶是否与大气污染有关。
4.类比推理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并列比较类推得出相同的属性,即一般结论。它是以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
5.两难推理
就是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如: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会分别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这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学习活动一、活动二
【典例剖析】
【例1】(2017·全国卷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针对的是文本中的“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一句。先找出另外两处推断存在问题的句子,再参照这个方法修改。文本中的“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存在推理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也存在推理问题:取得好成绩不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发现问题后再依照例句说明问题就可以了。
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例2】(2017·全国卷Ⅱ)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找出表述不严谨的地方并修改过来。
答案: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例3】(2017·全国卷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推断应在合乎情理的情况下,防止出现武断绝对,如“势必”“可以”“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就属于这类问题。
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例4】“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中对“‘三段论’推理”的解释,然后对例句进行分析——“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大前提,“我们是勇者”是小前提,“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是结论。拟写答案时首先要符合“三段论”的推理过程,而且结论要合理;其次,大前提要引用名言;最后,要注意句式,示例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所写句子也应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
答案(示例):(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不是圣贤,所以肯定会犯错。
(2)“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
【例5】仿照例文的类比方式,补足下文空缺部分的内容。不能再使用例文中的句子。
例文: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尽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发生交通拥堵就禁止汽车上路。就如同不能因为怕说错话就永远不说话一样。永远不说话自然不会说错话,但也同时压制了许多有益的话。
毫无疑问,未成年人吸烟应该加以禁止。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防止给未成年人吸烟以可乘之机,就明令禁止自动售烟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示例):就如同不能为了禁止无证驾车行为就在路上设置路障一样 路障自然禁止了无证驾车的行为 但也同时禁止了有证驾车的行为
【技法小结】
逻辑推理解题两注意
一、分析句意,看句意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关联词运用是否恰当。
复句、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里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特别注意以下复句,因为它们体现的逻辑关系更加明显,使人更加容易出现误判:
1.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而且(还、又)……”“而且”“并且”“尚且……何况……”“别说……就连(就是)……”等。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解题时,注意查找“递进层次的颠倒”的问题。
2.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既……就(那么)……”“因此”等。如“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
解题时,注意查找“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的问题。
3.假设复句: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若)……就(那么)……”“即使(纵然)……也……”“再……也……”“假如”“假使”“假若”“要是”等。如“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
解题时,注意“由假设情况产生的结果不一定合乎现实事理”的问题。
4.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除非)……才……”“无论(任凭)……都(也)……”等。如“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
解题时,注意:
(1)充分条件: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简称充分条件。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例如:
如果这场比赛踢平,那么中国男足就能出线。
总参命令:若飞机不能降落则直接伞降汶川。
(2)必要条件: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或“不……不……”来表示必要条件。例如:
一个制度、一个政府,只有不断地听取批评意见,才能够不断改进工作,不断进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不把这个杀人魔鬼处以极刑就不足以平民愤。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充要条件: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B,则必然有事物情况A,那么B就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反之亦然。
生活中表达充要条件的情况不太常见。在逻辑学和数学中一般用“当且仅当”“需要且只需要”“唯一条件”来表示充分必要条件。例如:
当且仅当竞争对手甲退出投标时,乙才会报一个较高的价位。
为了防止圆管内流动的水发生结冰,则需要且只需要保持圆管内壁面的最低温度在某一温度以上。
俄军逼近德首都称停火唯一条件是德军放弃武力。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二、看关键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如表范围的词语:少量、多数、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之一等。
表程度的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部分等。
表“已然或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等。
表“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
表逻辑关系的词语:因为、因此、因而、由于、原因、结果、从而、更、也、又等。
例如:
1.“可能、大约、左右”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
2.“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
3.“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数是××××××,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
活动组织·实施完成
 任务:以下案例大都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关,请指出各个案例中的前提和结论,简述其推理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①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①用的是必要条件推理,推理如下:
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
我是出使到楚国来(非出使狗国);
所以,我不从狗门入。
该推理前提真实,形式有效,结论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据此,楚人一定要晏子从狗门入的话,那等于承认楚国是狗国。
②选言推理,或者说排除法,一种极易理解的逻辑方法,简言之,就是共有n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排除法在阅读和写作中有广泛用途。
③两难推理。
如果我去林妹妹处,则足以致疾;
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也足以致疾;
我或者去林妹妹处,或者不去林妹妹处;
总之,都足以致疾。
④求同推理。
⑤类比推理。
PAGE
8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活动前期·筹备规划
  一、什么是逻辑
逻辑是研究人们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二、逻辑基本知识
1.概念
定义:概念是事物或现象特有的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由内涵和外延组成。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
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具体范围的反映。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后两种关系又叫全异关系。如:“偷”和“窃”属全同关系,“学校”和“中学”属于包含关系,“青年”和“学生”属交叉关系,“战争”与“和平”属于矛盾关系,“黑”和“白”属于反对关系。
2.命题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如“在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杨利伟”,这个句子对某一事件做出了明确判断,代表了命题。而像“今天会下雨吗 ”“请把烟灭掉!”这样的疑问句、祈使句不代表命题。
逻辑中的命题和语言中的语句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要注意预设义和隐含义。
三、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1)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
例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2)不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例如:他是黄种人。他不是黄种人。不能同时都是真命题。
(3)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4)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例如:逻辑学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因为逻辑学是科学,科学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推断是真的,正确)
活动组织·实施完成
任务1: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③ “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不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 ”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⑦ 不薄之为厚,不白之为黑。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 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答案:①违背同一律。②违背充足理由律。③违背了同一律。“手指浸到汤里”和“汤不烫”不是一个概念,却混为一谈了。④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走”的判断并不具备充足的理由。⑤违背同一律。⑥违背排中律。⑦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不薄当然就是厚了,不白当然就是黑”这两个判断并不具备充足的理由。⑧违背充足理由律。⑨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对我的毁谤”不一定真实,所以该判断并不具备充足的理由。
任务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示例:
①他是多个死难者中唯一幸免的一个。
  ②根据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
③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④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⑤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⑥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答案:①自相矛盾。既然死难了,又怎么能幸免呢
②概念划分不当。“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
③强加因果。“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是因为“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④主客颠倒。应该是“我与报纸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⑤否定不当。“不能否认”“不是”,三重否定又是否定。
⑥不合事理。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PAGE
3(共34张PPT)
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活动前期·筹备规划
活动组织·实施完成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共40张PPT)
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活动前期·筹备规划
活动组织·实施完成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