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24.墨子说:“义,利也。”在他看来,“义”存在于生活之中,“利人”、“利天下”只有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对百姓之安、对天下之治确有实际功效,才是道德之义、伦理之义。这表明墨子( )
A.向统治阶层表示让步 B.单纯强调儒家道义观
C.具有鲜明的功利思想 D.显现出极端利己倾向
25.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主张是( )
A.天人感应
B.心外无物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26.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走向世俗化
27.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体现的顾炎武的思想是( )
A.礼法并施
B.无为而治
C.本心体悟
D.经世致用
28.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士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农书《授时通考》是乾隆皇帝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流传很广。据此可知,这些成就( )
A.归功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B.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29.梁启超推崇墨子的“兼爱”,认为这才是社会正义、平等、进步之所在;孙中山也认为“墨子所讲的‘兼爱’与教会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可知两者都( )
A.倡导复兴传统道德文化
B.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C.关注治国理念的本土化
D.主张托古改制宣传革命思想
30.自1918年起,新文化运动的诸多骨干投入到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相关团体也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这些团体的成立( )
A.适应了构建新意识形态的需要
B.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变化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
31.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指出,“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这体现出毛泽东主张( )
A.走群众路线这一基本路线
B.将阶级斗争作为工作的中心
C.从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D.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重点
32.下表所示为对第一至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均由观众投票产生)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奖项相关信息的统计。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 )
届数 年份 最佳男演员及作品 最佳女演员及作品
第一届 1962 崔嵬《红旗谱》 祝希娟《红色娘子军》
第二届 1963 张良《哥俩好》 张瑞芳《李双双》
第三届 1980 李仁堂《泪痕》 陈冲《小花》
第四届 1981 达式常《燕归来》 张瑜《庐山恋》
第五届 1982 王心刚《知音》 李秀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A.改革开放活跃了艺术市场
B.“双百”方针得到长期贯彻
C.伤痕文学得到了群众认可
D.文艺的发展受到政治影响
33.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对人才培养应“专、快、多”,即培养的人才技术专业、培养速度快、培养人才多;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变为“专才教育”。这种转变( )
A.扩大了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
B.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C.体现了文教事业“大跃进”
D.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4.康德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已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这里的不成熟是指( )
A.敢于认知,敢于摆脱权威的引导
B.没有质疑、批判的主观愿望和行动能力
C.有勇气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D.摆脱神学对人精神的束缚
35.1490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
二、非选择题(共3题,41题25分,42题12分,44题15分,共52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副“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这里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反映了工商阶层(潜在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主张“工商皆本”等。同时,提出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
——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鉴于此,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他认为,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在他看来,立法权属于议会,因为它代表着国家的一般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的意志,由君主或国王行使。因为行政部门需要行动迅速,所以应由一个人管理。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法院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孟德斯鸠强调“其中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否则自由(人民自然权利)便不复存在。如果三种权力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那一切便都完了。”
——摘编自温晓《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核心的共同之处。分析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和黄宗羲思想影响有限的原因。(1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年份 合计 综合大学 工业院校 农业院校 林业院校 医药院校 师范院校 语文院校 财经院校 政法院校 体育院校 艺术院校 其他院校
1949 205 49 28 18 — 22 12 11 11 7 2 18 27
1950 193 50 27 17 — 16 12 6 12 3 2 18 20
1951 206 47 36 15 — 27 30 8 19 1 1 18 4
1952 201 22 43 25 3 31 33 8 12 3 2 15 4
1953 181 14 38 26 3 29 33 8 6 4 4 15 1
1954 188 14 40 26 3 28 39 8 5 4 6 14 1
1955 194 14 42 26 3 28 42 8 5 5 6 14 1
1956 227 15 48 28 3 37 55 8 5 5 6 16 1
1957 229 17 44 28 3 37 58 8 5 5 6 17 1
教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表1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
44.版权保护历来被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舶来品,其实我国是版权保护发源地,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朦胧的版权保护思想,至宋代已经出现了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的声明。(15分)
材料一
宋代中国社会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引起了人们私有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南宋中期,四川眉州人王称在他所写的《东都事略》130卷中反映了版权保护思想。其牌记曰:“眉山程舍人(当时著名的刻书家)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对于翻版者要“追版劈毁,断罪施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文字。
——改编自冯翠银《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03年“版权”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光绪皇帝仍以敕令的形式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印刷专有权,而不及于所有的印刷出版物。正如清末叶德辉所言:“可见时一二私家刻书,陈乞地方有司禁约书坊翻板,并非载在令甲(法律),人人之所必遵”。版权观念虽已存在,但并未为人们普遍地认可、接受。叶德辉便认为“此等括帖之书,本无关于功令。当时干人门下,不过意图垄断渔利,假官牒文字遂其罔利之私。”中国版权观念虽然产生久远,但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在日本人的协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但它比西方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晚了二百余年。
——改编自柳励和《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略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版权意识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到清末版权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7分)
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C A D D D B C C D B
题号 34 35
答案 B A
24.【答案】C【解析】在墨子看来,对百姓之安、对天下之治确有实际功效,才是道德之义、伦理之义,说明墨子注重实际的功效,注重道义的现实意义,故选C项;墨子的利是对百姓有益,而非向统治阶层让步,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墨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之义是利百姓,而非利己,排除D项。
25.【答案】A【解析】略
26.【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宋代学者依傍儒家经典论述,阐发旧有的宗族理论,试图建构广泛的普遍的宗族社会,进行宗族文化建设,以此稳定社会,强化社会治理,故选D项;张载等倡导“宗法”“敬宗收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说明儒学深入社会生活,即儒学世俗化,未涉及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排除B项;材料是强化对社会的治理,而不是对户籍的管控,排除C项。
27.【答案】D【解析】略
28.【答案】D【解析】略
29.【答案】B【解析】墨子的“兼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梁启超和孙中山将之与社会正义、平等、进步和教会所讲的“博爱”联系起来,这是赋予传统文化以近代的时代内涵,故选B项;梁启超和孙中山将墨子的“兼爱”与社会正义、平等、进步和教会所讲的“博爱”联系起来,不是为了复兴传统道德文化,而是要宣传改良和革命思想的需要,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的社会正义、平等、进步和教会所讲的“博爱”不属于治国理念,排除C项;梁启超和孙中山是为了宣传其制度变革的需要而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来减少宣传的阻力,二人不都主张托古改制,也不都主张革命,排除D项。
30.【答案】C【解析】据材料“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可知1918年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各地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C项;当时共产党尚未成立,并未构建新意识形态,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不能体现其性质,排除B项;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增强了共产党的组织基础,排除D项。
31.【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共八大”“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可知毛泽东主张带有自己特点建设社会主义,即从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群众路线,排除A项;阶级斗争主要发生在“文革”时期,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国家建设,并不是党的宗旨,排除D项。
32.【答案】D【解析】据上表,可知不同时期电影作品风格是不一样的,改革开放之前突出革命题材,改革开放后突出人们日常生活,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电影作品的变化,并不能代表艺术市场的活跃,排除A项;“双百”方针因左倾错误中断,排除B项;材料不仅提到伤痕文学题材的电影作品,还有革命题材的电影作品,排除C项。
33.【答案】B【解析】1950年国家经济建设即将展开,各行业急需人才,结合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考虑,所以才有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故选B项;转变后高校受政府控制,办学自主权缩小,排除A项;虽有一定弊端,但总体上利大于弊,不能说是“大跃进”,排除C项;“专才教育”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排除D项。
34.【答案】B【解析】据材料“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成熟的表现,而不是强调敢于认知,故A项错误;据材料“不经别人的引导,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可知不成熟是指缺乏质疑,缺乏自主的行为,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善于运用理性是成熟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人应该具有质疑精神,而不是强调摆脱神学对人精神的束缚,故D项错误。
3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目的歌颂和弘扬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在中世纪,耶稣是神而非简单的英雄形象,故B项错误;作为人文主义者的米开朗基罗不可能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故C项错误;人家的母子情不可能是米开朗基罗真实意图的呈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
(1)内容: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8分,每点2分)
(2)共同之处: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3分)
孟德斯鸠思想成功实施的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并通过革命掌握了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6分,每点2分)
黄宗羲思想影响有限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专制皇权高度强化;理学占统治地位;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传统治理模式。(8分,每点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可得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据材料一“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可得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据材料一“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可得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据材料一“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可得“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2)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材料一主要阐述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以法来制约君权;材料二主要阐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思想,来防止专制,维护民主。两者的共同点是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第二小问原因,在原因分析中,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考虑问题,进行解答。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的原因是因为此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掌握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而黄宗羲的思想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影响有限,从根源上说是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居于正统地位,这些因素也导致黄宗羲的思想仍然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提出新的治理模式。
42.【答案】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表格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1:
趋势:1952年后工科院校总体不断增加。(3分)
原因:国家的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趋势: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3分)
原因:国家重视;各级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从表1中指出表格中的一种变化趋势,例如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等,结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等史实,说明出现上述高校变化趋势的原因。
44.【答案】
(1)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宋朝重文,教育和科举考试向社会下层发展。(8分,每点2分)
(2)特点:以禁令形式保护版权,立法滞后;国人没有形成普遍的版权保护意识。(2分,任答一点)
原因:专制统治下法制意识淡泊;商品经济不发达;儒家思想重义轻利;(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宋代中国社会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得出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一“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文字”得出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结合所学宋代的时代背景,得出宋朝重文,教育和科举考试向社会下层发展。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1903年‘版权’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版权观念虽已存在,但并未为人们普遍地认可、接受”得出以禁令形式保护版权,立法滞后;国人没有形成普遍的版权保护意识。第二小问原因,回答的角度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个问题转化成什么因素阻碍了宋到清末版权发展,得出专制统治下法制意识淡泊;商品经济不发达;儒家思想重义轻利。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