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模块
整体研发规划
中山市民众中学 林德杰
一、教学理念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合适人才,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纲要中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指导思想要求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和环境矛盾也日益凸显,也引起人们的反思和重视:人和环境应如何相处,也包括,人和动物之间究竟应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人类在地球的“宗主”地位,一些普通人也开始重视人和动物的关系,要善待动物,保护动物,使人和动物之间协调发展。
语文学科其特征之一就是其具有高度的人文性。语文阅读文本以其感人的故事,生动的细节,感染人,唤醒人,教育人,使学生们具有良好的人文思想,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也是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教育的宗旨之一。语文教育应坚持和发扬这种理念,培养学生真确的科学动物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阅读文本5篇,综合性学习一课,多角度展示人和动物的交往:既有人对动物的同情、爱护和赞扬,也有对动物的伤害。但不管怎样,动物这个群体作为地球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他们值得关注,而且,作为地球的高端动物,动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世界学习,甚至为它们大声唱赞歌。这也是语文教材编辑这一单元的意图之一。
《猫》——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三只被养的猫都遇到不幸结局。养猫的主人自然也是三次受到伤痛,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复杂的思想感情。
《斑羚飞渡》——记叙了一队斑羚为躲避捕猎队的追捕,保持种族的延续,通过接力跳的形式,牺牲一半来赢得另一半的生存。故事悲壮。在令人感佩的同时,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思考:造成动物痛苦选择的原因是谁呢?
《华南虎》——作为英雄象征的动物之王,被囚铁笼,成为游客调笑的对象,我们是敬佩老虎的威严,还是同情老虎不幸的处境,还是批评人的行为的可笑和愚蠢?
《马》——马在大自然中桀骜不驯。一部分被培养成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朋友,被人类豢养和赞美,其实那些奔跑在草原中的骏马不也同样令人敬佩和赞美马?他们是那样自由和奔放。
《狼》——和人比较,有的动物,比如狼,有它聪明的一面,其实很难说它是聪明还是狡猾,最终可能也是机关算尽。狡猾的狼的被消灭的结局,是狼还是人?
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了解动物其实也是了解人,认识我们自身。通过专题《马》的综合性学习会得到很多有益的教诲。
三、学情分析
面向农村,步入初中第一年,学生知识面狭窄,认识问题单一,对动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喜爱或讨厌层次。为数不多的学生能站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高度看待动物。他们对动物的看法简单、直观,对人类的某些行为也缺乏辩证思想。这些都是他们朴素的真实的看法。通过学习,教育,引导,会提高他们研究动物的兴趣,提高他们正确看待动物的思想水平,增强他们的人文思想,进而指导他们关心动物,善待动物,认识到,人和动物是地球人类发展的共同体。
四、单元目标分析以及确立
(一)知识性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和文体特征。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二)认知性目标:
1.了解本单元描写的猫、斑羚、虎、马、狼等动物习性,拓展知识面,增强对动物的认识。
2.研究以动物为写作对象文章的写法,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3.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关注动物,并从动物身上汲取有益教诲,并善待动物,提高我们自身的思想水平。
(三)实践性目标:
1.了解动物,观察动物,善待动物,关爱动物。
2.学习仔细观察动物习性,养成动笔书写动物题材的文章,做到描写生动,议论准确,抒情真挚。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感悟、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学习、研究动物题材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科学看待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设想
1.学生对动物比较感兴趣,可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动物习性的知识,一边课堂交流,丰富文本学习的内容。
2.学生虽然喜欢动物,但大多停留在感性阶段。老师可提高一些人和动物相处正面的或反面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性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3.科学分配课时.阅读教学实行讲读和自读相结合的单元整体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学以致用,安排一次单元写作实践和单元综合性练习,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及时加以总结分析。
七、课堂细节:
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不必面面俱到,科学把握每篇文章的切入点,做到一点带面。把《猫》、《斑羚飞渡》作为讲读课,重点指导学生怎么去读这类文章,比如,理一理文章的思路,找出描写的重点,画一画作者议论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文章可作为自读课,重点练习、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既提高单元教学的效益,又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2.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的关键在于过程,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课堂老师的讲解。教师可提前介入,做好规划和指导。最好以小组的形式,分解资料查找任务。让学生在资料查找的过程中提高动手的能力,分享成功,并增强对马以及动物的了解,进而提高他们对动物的正确的思想观,学会善待动物,关爱动物。
把课堂作为总结、交流、分享、提高场所。
3.写作: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动物,了解周边相关动物生存状况,或关注社会生活中富有影响的人与动物关系的事件。培养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并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写作课可以课外完成,也可以归于单元综合性练习一并进行。
4.综合性练习。
在考察学生单元语文基础的同时,选择一些和动物相关的阅读材料,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正确辨析人和动物正确关系的能力。
5.单元学习总结
结合单元综合性练习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总结的重点不要放在学生练习的结果上,重点总结学生单元学习的效果比如方法、心智、以及人与动物关系认知水平上。
八、教学课时安排
《猫》 : 2课时
《斑羚飞渡》: 2课时
《华南虎》 :1课时
《马》 :2课时
《狼》 : 2课时
口语交际与 综合性学习 : 1课时
写作 (合并到综合性练习中或课外完成)
综合性练习:2课时
综合性练习讲评 2课时
合计:14课时
九、课程模块分工
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内容 教学设计 课件 教学反思 巩固拓展性练习 录像课
《猫》 卢小洁 卢小洁 卢小洁 卢小洁
《斑羚飞渡》 何兴梅、赵冬玲 何兴梅、赵冬玲 何兴梅、赵冬玲 何兴梅、赵冬玲 何兴梅
《华南虎》 陈莹靖 陈莹靖 陈莹靖 陈莹靖 陈莹靖
《马》 林德杰 林德杰 林德杰 林德杰 林德杰
《狼》 陈玉鹏 陈玉鹏 陈玉鹏 陈玉鹏 陈玉鹏
写 作 卜亚群 卜亚群 卜亚群 卜亚群 卜亚群
综合性学习 刘春莲 刘春莲 刘春莲
综合性练习 一份(刘春莲)
单元教学总结一篇 一篇(贡宇凡)
2011-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马》教案
林德杰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及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4.理解并赏析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5.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在教法上关键是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故本课先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后阅读全文,再通过辩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才质疑,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2.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我们中国人常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然而,龙毕竟是虚无的,是人们想像中的动物。好在,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可以与龙并驾齐驱,那就是马。人们在形容雄健强盛的时候就说是“龙马精神”,敌我相争,冲锋在前叫“一马当先”,事情成功了,就说“马到成功”,功劳很大,那就是“汗马功劳”。可见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不单单中国人敬仰马,外国人也同样喜欢马。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优美散文《马》。
2、简介作者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36卷巨册的《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整个《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贡献。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性的,是他对动物的描绘,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的描绘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课后练习一)
1.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2.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3.马原本(天然野生的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4.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2.“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3.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4.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 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5.写作方法
①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②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四、拓展小结
1.同学们,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我们要一个做像马一样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2.汉字中有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找出其意义为骏马的字,越多越好
3.收集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或诗歌。
五、作业:情感升华 模仿创作:
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狗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要求使用对比,题目自拟,字数500字以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5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马
布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及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4.理解并赏析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5.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本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分别有什么特点?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文章给我们介绍了那两种状态下的马?
人工驯养的马(家马)
天然野生的马(野马)
家马
野马
?
谁更美
欣赏人工驯养的马(家马)
1. 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服从主人操纵,满足主人的愿望,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甚至生命。
家马
勇毅、驯良
人工驯养的马(家马)的主要特点
欣赏天然野生的马
充沛的精力,高贵的精神,不受拘束,没有节制,不屑于受人照顾,强壮、轻捷、遒劲。
天性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群居,团结,不争斗,和平生活,不妒忌。
身材高大,身体各部分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
内在的美
外在美
野马
天然野生的马(野马)的主要特点
强壮、轻捷、遒劲,豪迈犷野,和平生活,自由自在
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
如 果 我 为 马
梁晓声
是的,
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
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
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
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
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作者对这两种马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1、有人说过:“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好朋友.”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探究之2:说说家马的苦难有哪些?你有什么感受?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探究之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课文第五段描绘野马的外形时,还写到了其他的一些动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 说说你的看法。
节能
4赏读品味: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品味。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说:
我喜欢“_____”(语句或语段),因为这个语句(或语段)_______
(提示:可从内容、修辞等各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的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头望望前面
深层探究:
作者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对你有什么启示?
崇尚自由 善待生命
关爱动物 尊重自然
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狗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要求使用对比,题目自拟,字数500字以上)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马》课堂实录
林德杰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及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4.理解并赏析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5.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在教法上关键是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故本课先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后阅读全文,再通过辩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才质疑,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2.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师:我们中国人常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然而,龙毕竟是虚无的,是人们想像中的动物。好在,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可以与龙并驾齐驱,那就是马。人们在形容雄健强盛的时候就说是“龙马精神”,敌我相争,冲锋在前叫“一马当先”,事情成功了,就说“马到成功”,功劳很大,那就是“汗马功劳”。可见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不单单中国人敬仰马,外国人也同样喜欢马。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优美散文《马》。幻灯1
2、简介作者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36卷巨册的《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整个《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贡献。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性的,是他对动物的描绘,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的描绘
二、有情朗读,理解课文
师: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生(齐):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三、师:现在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马》这篇文章,思考两个问题:
(1)文章写了哪两种马?
(2)这两种马分别有什么特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来说。)
(生阅读约 6 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写了哪几种马呀?(生齐答: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 [师板书] 幻灯4
师:这两种马的特点分别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人工驯养的马,它有哪些特性啊?
生:勇毅、驯良、受奴役。
师:哦,这位同学看书看得真仔细,一口气就说出三个特点(师板书:勇毅、驯良、受奴役)。你能说说勇毅这个特点表现在那里呢?
生:在文章第一段里,“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师:哦,这是马在猎场上、在演武场上、在赛场上的表现。这里哪些词突出它的勇毅啊?
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师:除了在这些场合看出马的勇毅外,还能在其他场合看出它的勇毅吗?
生:在疆场上。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到“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工劳苦……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这里“无畏”“慷慨以赴”突出其勇毅。
师:那么,驯良这个特点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还是在第一段中,“它一点儿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
师:这里有个冒号,起什么作用?
生:解释说明。
师:这冒号后面有两句话,前一句着重想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什么?
生:它的一切动作只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
师:第二句话的中心词是哪一个?
生:舍己从人。
师:“舍己从人”这个词是从哪一个成语演变而成的?
生:舍己为人。
师:这个“从”就是屈从的意思,那它的屈从表现在哪里呢?
生:迎合别人的心意,看人脸色行事,无保留奉献自己,甚至舍弃生命。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第一段就发现了人工驯养的马的两个特点。其实,在这段中有一句话很重要,你能找出来吗?
生:但是它的驯良不亚于它的勇毅。
师:这句话在该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啊?
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师:哪个词承上了,哪个词启下了?
生:勇毅承接上文,驯良启示下文。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人工驯良的马的受奴役情况如何。谁能说说?
生:文章第二段写到:它们身上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
师:哦,这是受苦受难的马。
生:还有,它们为了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
师:它们吃香的喝辣的,这也是受奴役吗?
生:文中有一句话“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可见,作者认为这些马虽然待遇好,但也属于受奴役的。
师:哦,这是另一种奴役的方式。作者对这两种受奴役情况是怎样看待的呢?他认为哪一种更带侮辱性呢?
生:那些受奴役情况最和婉的马更有侮辱性。这在本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师:那你是怎么看的呢?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生:因为这些装饰物并不是马自己愿意带的,只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心才带上的。前面所写的那些受苦受难的马,苦是苦了点,俗话说“做牛做马”,但毕竟还是马;但这里的马已经背离了马性,马不像马的活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侮辱,所以是最大的侮辱。
师:综上所述,人工驯良的马有勇毅、驯良、受奴役的特性。那么天然野生的马有哪些特性呢?让我们也来研究一番。
生:天然的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
师:它们的美质是怎样的?
生:它们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师:都是马,为什么野生的马就有这样的美质了呢?
生:因为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师:文中出现“自由自在”这个词语了吗?
生:有,在第三段的第二句话中“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这句话后面所讲的就是自由自在的表现。
师:哦,这个句子相当于总起,这个词语相当于中心词,下面的内容是围绕它而写。哎,我们在这里又发现一个冒号了,能说说这个冒号起什么作用的吗?
生:也是解释说明的。
师:与文章开头第一句中的冒号作用是一样的。这时候,老师还想让大家分析一个冒号的作用,请看文章第四段最后一句,这个冒号起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作用,是对前面所写内容的总结。
师:可见,同样是一个冒号,有时候起总起作用,进行解释、说明。有时候起总结作用。因环境而异。我们继续来研究刚才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野马有美质的特点(师随手板书:美质),再看看野马还有哪些特点。
生: 野马豪迈而犷野。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第四段的第一句写着。
师:经验告诉我们:关键句往往在第一句。那你认为这一段都是就这一点而展开的吗?请在这段里找找还有没有写别的内容的。
生:还写到它们喜欢成群结队。这是群居之乐、天伦之乐。
生:还写到它们与其他动物和睦共处,马和马之间也从不互相妒忌。
师:野马的这种种特点,犹如一个人的品德很美,我们总的概括一下,这一段里就是写了它的美德(板书:美德)。野马除了质美、德美外,还有什么美吗?
生:貌美。可以从第五段看出来:它身材高大、比例匀称、优美。
师:这一段写野马之美貌(师板书:美貌),主要用了什么写法?
生:对比。
师:用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通过对比,突出野马之美。
四、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师:大家来看板书,刚才我们通过阅读交流,明确作者写了两种马,也明确了这两种马的特点。现在老师有个问题:对这两种马,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一致的吗?
生:不一致。对人工驯良的马是同情,对野生的马是赞赏。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现在我们花一点时间,找出你认为能看出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待会儿我们在班上读一读,说一说。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约三分钟。)
师:现在我们来当众朗读、交流。
生:文中写到“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和妍媚而已。”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野马由衷的赞美,和对人工驯良的马的轻视。
师:你从哪些词里看出对后者的轻视呢?
生:“妍媚”是一个贬义词,说人工驯良的马娇艳,只会取宠于人。
师:还有从“只有……而已”这样的句式,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轻视。你认为读这句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重读“有、充沛、高贵、只有、而已”,前半句语气要昂扬的,后半句要带一种不屑的语气。
师:请你把它读一读。(生读)
师:读得挺有感情。请大家继续发言。
生:最能体现深刻同情的地方我认为是这样几句:“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它们再也不会因此而显得自由活泼些了。”这里要读得低沉、缓慢、有力,以表达对人工驯良的马的深刻同情。(生读)
生:第三段中“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生活着的马匹吧……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这部分最能体现作者对天然野生的马由衷的赞美。特别是最后一句话中的一个“远”字,更能表达出对野马深深的喜爱。
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找到如此清新、优美的文字,大家何不一起朗读为快?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来同作者一起感受舒畅欢快吧!(生齐读)
五、写作方法
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
1、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六、拓展小结
师:同学们,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我们要一个做像马一样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七、作业:情感升华 模仿创作:
师:同学们课下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狗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要求使用对比手法,题目自拟,字数500字以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马》
布丰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 、作家。他从小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 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 ( 植物园)主任。1753年他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相觑 鬣毛 剽悍 驯良 窥伺
疮痍 阔绰 观瞻 妍媚 庇荫
颚骨 遒劲 犷野 畸形 给予
驾驭 羁勒 勒得变了形
2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分别有什么特性?
-A B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③你觉得家马和野生的马谁更美?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小结交流。
3探究一:说说家马的苦难有哪些?你有什么感受?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四:能力知多少:(马的成语)
参考答案:
1、qù liè piāo hàn xùn kūi sì
chuāng yí chuò zhān yán mèi bì yìn
è qiú jìng guǎng jī jī yǔ
yù jī lè lēi
2、A人工饲养的马(家马)
B天然野生的马(野马)
(1)勇毅、驯良
(2)强壮、轻捷、遒劲,豪迈犷野,和平生活,自由自在
(3)(言之有理即可)
3、“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
4、马的成语有:一马当先 一马平川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马革裹尸 龙马精神 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关爱动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第六单元教学总结
本文纲要:
1. 动物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2. 关爱动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3. 了解并关爱动物是本单元的宗旨
4. 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现代文明素质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天体,但它却是一个伟大的星球。因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依然是人类截至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颗有生命的天体。当然,人类自然是这颗星球上最伟大的生命,人类也理所当然以自己是地球主人身份自居。
人类和动物无疑是地球最伟大的两个生命群体。虽说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但人类早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动物。尽管如此,人类依然离不开动物。可以这么说,动物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当然,人类也离不开其他生物)。或者说,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
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动物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物质宝库。时至今日,仍有靠猎取动物为生的民族,如巴西东南部游牧的高楚人。有许多国家,动物资源是维持国计民生的支柱。澳大利亚一向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而著称。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多少世纪来一直是阿拉伯人赖以取得衣食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性越来越强。从祖先的茹毛饮血、饥不择食,到后来变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今天又转向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并从含脂肪较多的肉食转向含蛋白质较多的肉食。
2.人类健康与动物的关系密切
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是人们的愿望。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很多疾病可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治疗,例如古人早就知道用蛭吸瘀血,治疗肿毒疖疮等顽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动物药有461种。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动物药材很多,例如 ,我们从牛黄中提取牛黄,用它制成“牛黄解毒丸”、“六神丸”;鹿茸称为“药中之上品”,鹿肾、鹿血、鹿骨、鹿尾和鹿鞭等都可入药;麝香是雄麝的麝香腺分泌的一种物质,在中药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六神丸”、“麝香蟾酥丸”、“麝香膏”等均用它作原料; 熊胆是珍贵的中药材,它具有消肝、润肺、健胃、镇静和解毒等功效;穿山甲的鳞片是很好的中药,有通经络、下乳汁、消肿止痛等功效。许多动物是都是人类保证健康的药材来源。
3.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
当人类对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以后,人们发现有些动物的“产品”,诸如动物的毛皮、羽毛等物大有用途,可以成为美化生活的原料。比如,产丝昆虫的奉献, 丝绸早已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蓖麻蚕的茧与羊毛混纺,制成毛线或哔叽衣料。华贵的毛皮大衣使人雍容尔雅,合体的皮茄克使人英姿飒爽,色彩斑斓的羊毛衫裤使人充满活力,穿上毛料大衣、西服,更让人风度翩翩。
4.动物是传播花粉的使者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各种动物制造营养物质,并提供栖息场所。但是,植物离开了动物也不行。离开了动物,植物就不能很好的繁殖后代,植物的生存能力就会下降,就有死亡的危险。据估计,在开花植物中,约有84%的植物是通过昆虫来帮助它们授粉的。
人类至今对丰富的物种资源的认识依然十分有限,已利用的更是其中的小部分。
由此可见,动物种群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在动物面前,人类也许出于无知,或是出于自大,许多生物由于人类私欲的原因在地球上从此消失。从地球上有生物诞生以来的35亿年间,各种生物诞生、灭亡,这样的变化不断进行着。但是,20世纪以来,各种生物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从地球上消失。
在恐龙时代,每一千年仅有一种生物灭绝。1600年至1900年的300年间,约每4年间有一种生物灭绝。可是,20年代以后,每年有一种生物灭绝,1975年至2000年间,预测将在每13分钟内有一种生物,每年有4万种以上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由于人类捕杀,野生生物逐渐减少。除捕食外,作为宠物饲养热带鱼,毛皮大衣、鳄鱼皮制作的提包、象牙首饰等,使濒临灭绝的动物不断遭到捕杀。人类正在迫使作为朋友的动物和植物从这个地球上消失。
人类终于认识到这种无休止的盲目的野蛮的杀戮和贪婪,不仅会使地球物种灭绝的可能,也必然损害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 1953年动物保护联盟(WFPA)成立,1959年动物保护国际联合会成立,1981年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成立。协会促使欧盟议会通过了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现今有13个办公室分布在世界各地,440多位动物保护专家分布在101个国家。
不仅如此,人类也充分认识到,动物也有生存的权益,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关心各种动物的每一个个体的安宁,其信念是所有动物的基本需要都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首先是动物在不受可避免的痛苦的状况下生存。
地球,人类不能再唯我独尊!
有这么两个事例:
事例一:貂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一种动物,它的皮毛价值昂贵。猎杀貂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猎人的生存方式。猎杀貂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猎人杀貂的方式过于卑劣!
貂生性善良(也可以说是动物的习性)。看到有人卧在雪地里,它就会从洞穴里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温暖那些装死的猎人。猎人利用貂的“善良”,轻而易举的抓住貂。这种猎貂的方式引起美国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当地人终于摈弃这种不地道捕猎手段!
事例二:2011年央视春晚由出身于中国著名傅氏魔术世家的傅琰东主演的魔术《年年有鱼》,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生动至极”的魔术表演。傅琰东现场训练金鱼,而6条安静的金鱼也在他的口令下听话的走起方阵,让人难以置信地左转,右转,交叉,解散……此后,傅琰东又将画中的金鱼变到了鱼缸里,掀起现场小高潮。以往春晚的魔术多以静物为主,此次傅琰东用金鱼作为魔术的工具让整个魔术变得更加生动,也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不过节目播出不久,引起许多网友的质疑和批评:这是一种虐鱼行为,因为人们怀疑在金鱼肚子里放有磁铁,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动物不再仅仅是一种动物而已!他们也应有它们合法的生存权利。这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一些有识之士对动物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动物的生存和物种的保护上,而是上升到动物个体的合法生命权益上。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对世界、对生命、对自身的思考也不断加深。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公民,理应具备科学的、开放的世界观和认识观。
本单元所编辑的5篇课文,以生动的形象让我们多角度走进动物,多角度审视人和动物的关系,以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
《猫》:当我们高兴时,我们把猫作为宠物掌玩,当我们不喜欢时,它就就成了我们发泄的对象;《斑羚飞渡》:斑羚悲壮的选择,正是我们人类残忍的写照;《虎》:人们去动物园看老虎,好奇也好,欣赏也罢,其实都是建立在剥夺老虎天性的基础上;《马》:我们肯定家马的驯良、忠勇,其实也就是人类对马天性的奴化;《狼》:我们剥夺狼的生命,还讥笑狼的“聪明”。其实,以上理解都只是一种解读。不管怎样,本单元的动物,不单单只是一个个动物而已,它们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动物——他们都是生命!
其实,再往深一步想,他们何止是一种动物而已,它们就是我们伟大的“人”自身的写照。由“物”性到“人”性,由人及己,不就是学生思想成熟的标志,素质提升的表现,人类文明进步的佐证!
为保证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以科组为单位,整体协作;以单元为目标,整体规划;课堂教学,在目标提出、课程实施、课后实践上,紧扣单元宗旨,努力做到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想、文明教育。让学生长知识的同时,长思想、长智慧。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的思想明显提高,对动物的认识,不再单一、简单。在单元写作实践中,许多学生以自身和动物打交道的经历,发表正确看法,评述相关涉及动物的事件,能设身处地从动物角度考虑。
能关爱动物,就是关爱生命;能关爱生命,就是关爱自身。
这正是我们期望并努力想实现的目标。
当关爱动物成为我们生活习惯的时候,正是我们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表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