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l—35.5 Cu—64 Ba—137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30分)
1.某同学用月季花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于检验白醋的酸碱性,部分操作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图1
2.[2020·大连] 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亚硝酸钠用于烹调 B.盐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C.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3.[2020·潍坊] 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酸雨的pH<7,所以pH<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酸在水溶液中会解离出H+,所以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D.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碳酸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4.健康人的体液必须维持在一定的pH范围内。人体内一些体液的正常pH范围如下表所示。下列根据表格信息分析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
体液 细胞液 唾液 胃液 尿液
pH 7.20~7.45 6.6~7.1 0.9~1.5 4.7~8.4
A.人体体液的pH出现异常,可能导致疾病
B.用pH试纸可准确测定表中四种体液的pH
C.人体的胃液一定呈酸性,其酸性最弱
D.人体的细胞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5.同学们夏季郊游时,发现稻田里的水稻叶子发黄并倒伏,都认为应该向稻田中施用的复合肥是 ( )
A.NH4NO3 B.KNO3 C.Ca3(PO4)2 D.KCl
6.如图2是物质经一步反应转化的两种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2
A.X为SO2
B.Y只能是硫酸
C.反应②可能有沉淀生成
D.反应①属于化合反应
7.10 g 10%的盐酸与10 g 10%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不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 )
A.CuSO4溶液 B.Na2CO3溶液
C.CuO D.CO2
8.下列与于谦的《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物质变化过程吻合的是( )
A.CaO→Ca(OH)2 B.CaCO3→CaO
C.CaO→CaCO3 D.Ca(OH)2→CaCO3
9.如图3所示,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后,烧杯内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变化是 ( )
图3
A.Cl-增多了,S减少了
B.Ba2+增多了,H+减少了
C.Cl-增多了,H+减少了
D.H+减少了,S减少了
10.如图4,将胶头滴管中的物质X滴入装有物质Y的试管中,两物质充分混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4
A.X为稀盐酸,若反应有气泡产生,则生成的气体一定是CO2
B.X为CuSO4溶液,Y为铁片,根据现象可判断金属活动性:Fe>Cu
C.X为品红溶液,Y为活性炭,根据现象说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X为石蕊溶液,Y为醋酸,溶液变为红色
11.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停止后,过滤,除去不溶物,向滤液中加一铁片,未观察到铁片有任何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滤液中一定不含有CuSO4
B.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Fe
C.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Cu和Fe
D.滤液中一定不含有FeSO4和H2SO4
12.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CO中少量的H2O和CO2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B 除去NaCl固体中少量的Na2CO3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 除去KNO3溶液中少量的K2SO4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D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用磁铁吸引
13.[2020·安徽]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5装置进行微型实验。按下表中选项加入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 )
图5
选项 甲 乙 丙
A 浓氨水 \ 无色酚酞溶液
B 石灰水 碳酸钠 无色酚酞溶液
C 稀盐酸 石灰石 紫色石蕊溶液
D 浓盐酸 锌粒 紫色石蕊溶液
14.[2020·常州] 如图6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连线两端的物质常温下均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6
A.X、Y、Z分别属于碱、盐、酸
B.X和Z可以是Al2O3和CaCl2
C.Y和Z可以是Na2CO3和Ca(OH)2
D.X和Y可以是NaCl和NaOH
15.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得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7。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图7
A.AB段反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B.BC段反应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C.CD段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钙
D.CD段溶液pH大于7是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二、填空题(共38分)
16.(8分)[2020·福建] 科学使用化学物质,可以保障人体健康。
(1)某同学的部分体液的pH如图8所示。
图8
图中碱性最强的体液是 。
②该同学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过多,可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为Al(OH)3]治疗,其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某“84”消毒液产品的部分说明如下表。
“84”消毒液 [产品特点] 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5.1%~6.9%。 [餐具消毒] 用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0.04%的消毒液浸泡,20 min后用生活饮用水冲净。 [注意事项] ①外用消毒剂,须稀释后使用。 ②不得将本产品与酸性产品(如洁厕类清洁产品)同时使用。
①依据表中信息,将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6.0%的“84”消毒液与水按质量比为1∶
进行稀释,即可用于餐具消毒。
②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与“84”消毒液混合会产生有毒的氯气(Cl2)。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2HCl+NaClO +Cl2↑+H2O。
17.(8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钠(NaOH)溶液和氢氧化钙[Ca(OH)2]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解离时都产生了 。
(2)为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小柯设计了如图9所示四种方案(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碱溶液),其中可行的方案是 (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图9
18.(4分)古丽同学发现校园中的玫瑰花生长不茂盛,叶子发黄。她对比进行分析。
(1)可能是缺少氮元素,需要施加下列肥料中的 (填字母)。
A.K2CO3 B.NH4Cl C.Ca(H2PO4)2
(2)也可能是土壤酸性太强,可以用实验室中的 测定土壤的酸碱度。
19.(6分)实验小组对久置的生石灰的成分进行分析,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图10所示。
图10
(1)样品加水放热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③中的实验现象是 。
20.(12分)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为黑色固体,H为蓝色沉淀,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11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图11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G ,H 。
(2)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B与水反应时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写出F+G→H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E→C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共22分)
21.(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12所示的实验。
图12
(1)实验A中,推入NaOH浓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实验B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NaOH;
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
猜想三:含有NaOH、Ca(OH)2。
同学们取少量实验B中的上层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没有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猜想二正确
(3)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的化学通性的是 (填字母)。小组同学经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他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 (写出实验操作和现象)。
22.(12分)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实验室的常用药品,小明和小芳做了如下探究。
(1)小明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其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然后,对反应后废液的溶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后,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 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 猜想Ⅰ: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猜想Ⅱ:硫酸钠和硫酸;猜想Ⅲ: 。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无明显变化 猜想 不成立
②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猜想Ⅱ成立
[反思与评价] 小芳认为实验操作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为了证明猜想Ⅱ成立,可以向废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四、计算题(共10分)
23.[2021·德阳] 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铜与氧化铜的粉末固体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5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烧杯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3所示。计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图13
答案
1.D [解析]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
2.A [解析] 亚硝酸钠有毒,不能用于烹调食物。
3.D [解析] 酸雨的pH<7,但pH<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酸在水溶液中会解离出H+,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硫酸氢钠;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4.A [解析] 用pH试纸只能粗略测定溶液的pH,得到的结果为1~14的整数;人体胃液的pH为0.9~1.5,一定呈酸性,其酸性最强;人体的细胞液呈弱碱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5.B [解析] 稻田里的水稻叶子发黄并倒伏,说明缺乏氮元素和钾元素,应施用含氮元素和钾元素的复合肥。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
6.C [解析]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和三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因此氧化物X是三氧化硫;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因此Y不一定是硫酸,反应②可能有沉淀生成;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
7.D [解析] 10 g 10%的盐酸与10 g 10%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反应中消耗盐酸与氢氧化钡的质量关系如下:
2HCl+Ba(OH)2BaCl2+2H2O
73 171
可知,每73份质量的盐酸与171份质量的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则10 g 10%的盐酸与10 g 10%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钡和氯化氢。硫酸铜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铜和硫酸钡白色沉淀;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白色沉淀;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二氧化碳与氯化钡、氯化氢均不反应。
8.B [解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开采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9. A [解析] 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所以溶液中的S减少,而生成的盐酸可以解离出Cl-和H+,所以溶液中Cl-增多,而H+几乎不变。
10.A [解析] X为稀盐酸,若反应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若Y为较活泼的金属,则气体为氢气。
11. A [解析] 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可能发生的反应有: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向滤液中放入一铁片没观察到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不含稀硫酸和硫酸铜。
12.A [解析]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除去水分,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虽然能除去二氧化碳,但又引入了水分。
13.B [解析]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运动到浸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棉花处,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呈碱性,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不产生挥发性气体,所以浸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棉花不变红;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运动到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处,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浓盐酸与锌粒反应生成氢气,氢气不能使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变红,但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能使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变红。
14.C [解析] 根据题意,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图中已经有盐酸,Z能和CO2反应,Z应当是碱,Y可以和酸、碱反应,则Y是盐,则X为金属氧化物;CaCl2不能与CO2发生反应,则Z不可以是CaCl2;如果Y是Na2CO3,Z是Ca(OH)2,Na2CO3可以与HCl发生反应,也可以与Ca(OH)2发生反应,而Ca(OH)2可以与CO2发生反应,且符合Y是盐、Z是碱的要求;NaCl不能与HCl发生反应,则X不能是NaCl。
15.C [解析] 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AB段是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有气泡产生;BC段是碳酸钠和氯化钙的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CD段的pH大于7,说明碳酸钠过量,所以盐酸、氯化钙完全反应,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钠。
16.(1)①胰液
②Al(OH)3+3HClAlCl3+3H2O
(2)①149 ②NaCl
[解析] (1)①溶液的pH小于7,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图中胰液的pH最大,碱性最强。②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过多,可服用胃舒平治疗,其原理是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2)①设将有效氯的质量分数为6.0%的“84”消毒液与水按质量比为1∶x进行稀释,即可用于餐具消毒,则×100%=0.04%,解得x=149。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应填NaCl。
17.(1)氢氧根离子(或OH-)
(2)B Na2CO3+Ca(OH)2CaCO3↓+2NaOH 复分解反应
[解析] (1)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解离时都产生了氢氧根离子。(2)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都无明显现象,无法鉴别;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是复分解反应,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溶液,另一种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无法鉴别;加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钙,现象相同,无法鉴别。
18.(1)B
(2)pH试纸(合理即可)
19.(1)CaO+H2OCa(OH)2
(2)Na2CO3+Ca(OH)22NaOH+CaCO3↓
(3)酚酞溶液先由无色变为红色;再滴加过量稀盐酸,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解析] (2)②根据题意可知在滤液中有氢氧化钙,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2NaOH+CaCO3↓。
20.(1)CaCO3 CuSO4 Cu(OH)2
(2)放出
(3)2NaOH+CuSO4Cu(OH)2↓+Na2SO4
(4)CuO+COCu+CO2
21.(1)瘪气球膨胀(或气球胀大)
(2)Na2CO3+Ca(OH)2CaCO3↓+2NaOH
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3)ACD 向实验D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在实验C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蓝色沉淀消失等,合理即可)
[解析] (3)四个实验中,实验A体现了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实验C体现了碱能与某些盐反应,实验D体现了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实验B体现了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反应,因此,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的化学通性的是A、C、D;还有一条碱与酸反应的通性待探究,结合以上实验可向实验D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在实验C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蓝色沉淀消失,均能得出碱能与酸反应的化学通性。
22. (1)2NaOH+CO2Na2CO3+H2O
(2)H+与OH-结合生成水分子
[猜想假设] 硫酸钠
[设计实验] ①Ⅰ
②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思与评价] CuO+H2SO4CuSO4+H2O
23.解:铜与氧化铜的粉末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为10 g-2 g=8 g。
设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98
8 g 50 g×x
=
x=19.6%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解析] 依据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题中数据和图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