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王何必曰利(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王何必曰利(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4 19: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许青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 .认识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背景纵览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叟:对老人的尊称 远:以 …为远
而:修饰 亦:句首助词,无义
有以:有什么用来 利:使…受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 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亦:但,只 而已:罢了 何以:以何,用什么(宾语前置)利:使…受利 交:互相 征利:征,求取,追逐求取利益。而:连词,表假设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有‘仁义’罢了。大王说‘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什么对我的封地有利?’ 士庶人说 ‘什么对我自身有利?’ (如果)上下互相求取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
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取:拥有 为:是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苟为:如果,假如 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义为后,即轻视义。后文的“先利”,意思是重视利益。不夺不餍:餍:满足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而:连词,表并列 遗:遗弃,抛弃 而:连词,表转折,却 后:使… 后,轻视
译文: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反过来说,)(从来)没有一个有仁心 却遗弃父母的人,(从来也)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餍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举例论证
仁不遗其亲
义不后其君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王何必曰利
结合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总结: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何必曰利?
以利游说秦王楚王,我太聪明了,哈哈!
宋牼将之楚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最终舍弃仁义,怀着私利的目的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
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3、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思考
1、宋牼劝战的方式是什么?
言其不利
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反面: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面:
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结论:
何必曰利
正反对比
论证
鸡鸣而起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5、利与善之间也   
kēng
wàng

zhí
jiàn
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原文3: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译文: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扬善——
逐利——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圣贤之君
杀人魔王
我们如何看待
“利”和“义” 。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所以,君子不言利。这的确是儒学传统。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与言利,或者说,君子也要言利。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应该是既说利也说义,或者,还是用圣人孔子的那句话来调节,叫做——
                 
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夹着一根河南产的瘦肉精猪肉火腿,切一个苏丹红咸鸭蛋,来两口膨化粉做的面包,中午买些尿素豆芽,石膏豆腐,毒生姜,麻辣烫加止泻药,再买点牛肉膏牛肉炖点膨大西红柿,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自由言论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核辐射算啥~!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在2008年,特大雪灾和汶川地震发生后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 。
鞍钢齐大山铁矿公路管理员
12年捐出的钱数超过12万元,是工资的一半还多
20年中,无偿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总血量的十倍
好人,郭明义
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明确: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