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三黑和土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三黑和土地》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13:3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黑和土地》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能说出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教学难点】
能说出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土地,是生活的根本;土地,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土地,保证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歌《三黑和土地》,看看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板书:三黑和土地)
2.教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因其浓郁的乡土诗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这首诗的创作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学中适当提供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随文识字)
páqiáoguōtāngguī
耙荞蝈蹚闺
2.圈画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图片等理解。
批注:
土疙瘩:指土块。
耙: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等。
顺溜:方向一致,有次序。
地主:旧时农村中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以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蹚坏:踩坏,踏坏。
打完场:指从庄稼收割之后再到脱壳的整个过程。
公粮: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每年缴纳给国家的作为农业税的粮食。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不再缴纳公粮。
3.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预设: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待丰收。
第一部分:(1-3)农民有了土地很高兴。
第二部分:(4-15)三黑有了土地后所做的事情。
(板书:(1-3)农民有了土地很高兴 (4-15)三黑有了土地后所做的事情)
(2)默读第4-15小节,思考:三黑都做了什么?
预设:翻地耙土 想象麦苗儿长高 回忆捉蝈蝈 对未来的期待(板书:翻地耙土 想象麦苗儿长高 回忆捉蝈蝈 对未来的期待)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梳理是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朗读诗歌,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描写三黑看待土地的句子,批注感受。
(2)小组讨论:针对诗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安排,为什么写农民的内容这么少?
(3)选派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聚焦三黑如何看待土地: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地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预设:三黑耙地时,多么专注、多么细致,可见三黑对土地的珍惜和热爱。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预设: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预设: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松散的地”比作“一张软床”,一方面形象写出地的松软;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荞麦花比作雪。这样的环境描写,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预设:这两小节将三黑招呼路过的孩子到自己地里逮蝈蝈儿和以前三黑自己逮蝈蝈儿被骂形成了对比,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引导: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开篇却先写农民对土地的态度,说说你的看法。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预设1:三黑是众多农民中的一位,所有的农民都和三黑一样,心情愉快、充满希望。
预设2:第1小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
预设3:第2、3小节中的两个“恨不得”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他们把泥土当作食物,甚至想变成一粒种子,这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三黑和农民们有了土地后那种极度喜悦的心情。
(3)引导:读到这里,你们认为在三黑的心里,土地是什么呢?
预设:土地是三黑的心肝宝贝,土地就是他的生命。
(4)过渡:为什么三黑对土地会有这样深的情感?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背景去看看。
知识补充:以前,土地是地主的,农民虽然一年四季劳作,但是收获的大部分粮食归地主所有。土地革命后,农民有了土地,丰收之后,只需要上交一小部分归国家,其余的大部分粮食归农民自己,所以三黑说自己是翻身的人儿。
(5)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6)全班齐读诗歌,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采用的喻体多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是作者诗歌语言质朴的体现。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自主品位,能更深刻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同时更符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学生略读课文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说说你对脚下的土地的新感受。
2.探究方法
(1)再读诗歌,小组讨论交流: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
(2)结合阅读链接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脚下的土地的新感受。
(3)选派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诗歌塑造了三黑勤劳、朴实、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的形象。
思考:如果把“三黑和土地”中的“和”换个词,你会换什么?
预设:珍惜 热爱 痴迷
(2)过渡:除了苏金伞,陈晓光也写过一首关于土地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
陈晓光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
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东港撒网,
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①批注: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兴旺:兴盛、旺盛。
抽穗:指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农作物叶鞘中长出穗。
打场:麦子、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收割后在场上脱粒。
②引导:诗歌中“希望的田野”指什么?
预设:指充满希望的土地、充满希望的祖国。
③引导:说说每小节写了什么?
预设:
第1小节写了美丽的村庄,有新房、小河、麦子、高粱、荷塘、果园。
第2小节写了祖国农、牧、渔等的兴旺景象,写了农民、牧人、渔民。
第3小节写了人们欢乐、幸福的情景,生活在变化,人们心情也在变,包括老人、孩子们、小伙儿、姑娘。
④引导:用横线画出农民对土地情感的句子。
预设: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⑤交流:再读诗歌,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听到了土地是生活的必需品,土地是生活的根本,土地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土地保证了人们的幸福生活。
(3)学到这里,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预设1:原本我对脚下的土地并不在意,因为它一直被我们踩在脚下,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今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土地对于农民、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土地生产出来的粮食和蔬菜,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我觉得,热爱土地就是热爱我们的生活,就是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预设2:读了本文之后,我被农民对土地的这份热爱之情所震撼。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我们要珍爱每一寸土地,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土地永远充满生机。
预设3:对我们的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土地就像我们的母亲,她默默无闻,以博大的胸怀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文明,为我们提供食物和居住的空间。我觉得,我们热爱土地,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联系阅读链接,感受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并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中对土地的感知形成比较,从而获得情感认同感——热爱每一片土地。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土地的枯荣就是家园的枯荣,土地的灾难就是人类的灾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热爱土地、珍惜土地、保护土地。
五、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读了苏金伞的《三黑和土地》,我们感受到了土地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读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
父亲的土地(节选)
徐志强
我常常凝视着父亲犁地的情景。在地头,他脱了鞋子,卷起裤管,光脚走进地里。黝黑的泥土,宛若父亲的肤色,泥巴缠绕在他的腿上,一点也看不出来。牛在前边拉着犁,他一手扶着犁,一脚一脚地踩进泥土,然后慢慢拔起。犁在父亲的操纵下翻搅着田里的土,泥巴随着犁齿跳到父亲的身上,极像一对知音在谈论着乐曲的美妙。父亲赶牛的鞭杆儿光滑,鞭子细长,父亲抽鞭完全是一种心情的宣泄,属于精神层次的张扬。他胳膊一扬,鞭子在空中绕一个很圆的圈,“叭——”,声音清脆,黑牛就“哞——”地一声响应。二亩八分地在父亲机械式的开采下,泥土终于裸露出其雄壮的肌肤。
有一年春节我回乡过年,临近村口,空旷的田野看不到一个人,只有风在田野呼呼地吹。树上的叶子被寒风吹光了,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鸟窝。老树、乌鸦。这是诗一般凄冷的境界。长途跋涉的我又困又累,我也在风中打着冷颤。突然,我在村地头看见了一个人,那样的瘦弱又是那样的熟悉。走近一看,原来是父亲,他正在地里给油菜施肥,那个朴实的背影我终生难忘,如同朱自清笔下的父亲。
父亲懂得,土地糊弄不得,只有辛勤的付出才会换来累累的硕果。父亲种地很快在村里小有名气,父亲培育的粮食和蔬菜都是精品力作,家里的土豆、红薯能堆出一个小山包,后来全成了母亲喂猪的饲料。
父亲的手,粗糙得跟泥土一样,手背上的青筋如蚯蚓,手心的老茧宛若树皮。仍然记得,在我的童年,他常常用他的手掌抚摸我的脸蛋,父亲的手虽然粗糙但很温暖,如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父亲的一生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父亲退休后连续种了近二十年地,后来父亲的背已开始弯曲了,头发全白,牙也开始掉了,我说什么也不让他再种地了,并将二老移居他乡与我生活在一起。
“庄稼人只要勤快就有饭吃”。起初,这句话并没有走进我的心里,随着岁月的推移,我才悟出了父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与我后来从事的工作是何等的相似,这富有哲理的句子,却被只读过两年书的父亲说出来。这句话,足够让我铭记终生,父亲在泥土里忙碌的身影和土地丰收的景象足够滋润我的一生。
父亲酷爱土地,爱得那么深沉和执着,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父亲的一生无论是为工还是为农,他都无怨无悔,他以泥土般的品质温暖着他的后人,那爱如泥土般芳香。
批注:
①通过连续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犁地的情景。
②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父亲犁地的节律美,表达父亲热爱土地,犁地时心情愉快。
③清冷的寒风中,父亲仍在侍弄着土地,体现父亲与土地的难以割舍。
④侧面写出父亲的辛苦付出,获得了大丰收。
⑤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手是一双勤劳的手,粗糙但很温暖。
⑥写了父亲对土地的深情,在泥土里的忙碌对“我”的影响。
⑦直抒胸臆,赞美父亲对土地的热爱也将温暖着后人。
六、布置作业
课后观看电影《土地》。
【板书设计】
三黑和土地
(1-3)农民有了土地很高兴
翻地耙土
(4-15)三黑有了土地后所做的事情 想象麦苗儿长高
回忆捉蝈蝈
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