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洋务运动
第六课
制作者 吴采霞
呼图壁县第四中学
“自强”与“求富”
洋务运动的评价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知道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主要史实。探讨洋务运动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转向近代民用工业的原因;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近代工业的兴起对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知道腐朽的政治制度是近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了解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侵略、民族危机日渐凸显的状况下,积极思考国家独立和富强之路,学习他们的爱国、求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及影响。
难点
1.洋务派从兴办近代军事工业转向重点创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 、 “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客观上也是一场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派出现的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奕訢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
探 索 室:统治阶级内部
姓 名:洋务派
探索成员: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探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主旨思想:师夷长技
探索者档案
洋务派是指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官员。
天气 阴转多云
今天,我军和太平军在青浦大战了一场,损失惨重,如果不是友军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的帮忙,很可能已经全军覆没了。这也让我想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我军和英法联军交战的情况。用我们的刀盾去对抗英法的枪炮,往往还没有看到敌人,我军已经倒下一大片。看来,我军的实力实在太弱了,必须要改良武器装备,给他们配备洋枪洋炮。可要从外国买,实在太贵,还是自己造枪炮现实得多。
自我反省(一)
军事上——弱
天气 晴 微风
今天老佛爷让我接管了户部。我让有关的官员拿来账本,想查一下看看国库里还有多少钱。可看到却吓我一跳,竟然只有白银300多万两,连赔给英法的赔款都不够。国家实在太穷,接下来我要想办法给国家赚点钱了。
自我反省(二)
财力上——穷
天气 晴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建立了我的一家军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我们终于可以自己制造枪炮。可是接着问题又来了:我们从德国请来的技师,竟然听不懂中国话,简直没法交流,他送给我的几本制造枪炮的书,竟没有人看明白。这让我想起了鸦片战争结束时与外国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看来我们的人才实在太少了,是到了培养一批翻译人才的时候了。
自我反省(三)
人才——少
分组学习洋务运动的内容:
要求:
1、全班分为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和教育四个大组。
2、各组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回答
问题;
3、各小组要充分讨论,人人均应发表自己观点
任务分配
第一小组问题:(军事工业) 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简表》; 第二小组问题:(民用工业) 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简表》 ;
第三小组问题:(海军) 洋务派共创办几支海军?最具实力的是哪一支?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 第四小组问题:(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②洋务派的教育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
返回二
返回一
返回三
自我反省
三大不足
一、军队——弱
二、财力——穷
三、人才——少
对付策略
江
南
制
造
总
局
对付策略
弱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特点
安庆内军械所
1861
曾国藩
仿造西式船炮的开始
江南制造总局
1865
李鸿章
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福州船政局
1866
左宗棠
远东第一大船厂
自强(前期)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返回
开 开 药 方
弱
自强(前期)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筹建海军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
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旅 顺
威海卫
筹 划 海 防
返任务
分配回
对付策略
穷
求富(后期)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特点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李鸿章
利润大都落入
李鸿章私囊
汉阳铁厂
1890年
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
1891年
张之洞
使武汉成为当时的
重工业中心
兴办民用工业
开平煤矿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返任务分配回
对付策略
少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
京师同文馆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后者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不可思议的是,政府(指清政府)认为这些学生(留美幼童),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是不可能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这也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情景一:洋务运动期间,西方记者参观江南制造总局,发现
工人采用纯手工方式制造子弹,纷纷惊叹中国工人技艺的高超。
情景二:紧接着,他们又参观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几乎
每到一家工厂,他们都会发现墙上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自强”。
情景三:1865年,在北京的茶馆里,老百姓正在热烈的讨论着
洋务派组建的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老百姓对这三只海
军充满了好奇。
情景四:1865年,李鸿章从京师同文馆为自己的工厂聘请了一批
科技人才。
假如你是一位时空穿越者,上面的情景,
你会看到哪些,为什么?
看 看 成 效
1、兴办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2、向西方学习,建立工厂企业,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
3、洋务运动失败了,我们是不是就要全盘否定它?
4、为什么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假如你是李鸿章,该怎样回答各方质疑呢?
活动要求:
1、每组选出李鸿章一人,汇总小组建议回答记者提问。(回答要点明确、态度自信大方)
2、组内其他成员组成智囊团,出谋划策,并随时补充李鸿章回答。
3、李鸿章与智囊团成员均需先熟记洋务运动的内容。
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所有措施都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近代化: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
看 看 成效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
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的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因为清政府腐朽的封建制度 。
洋务运动的积极评价: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
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
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求富”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小结回顾
洋务运动
兴办军事工业
筹划海防,
建立近代海军
兴办洋务学堂
前期
后期
“自强”
“求富”
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
60年代开始
内容
代表人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失败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詹天佑等30名赴美留学儿童
詹天佑
京张铁路
轮船招商局
达标 检 测
1.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
的历史小论坛活动。
下列选项内容不恰当的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A
B
2.曾国藩等人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为此,我们把他们称为( )
A.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
B.启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派
C.兴办企业的民族资本家
D.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派
3.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为目标
创办的企业有(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江南制造总局
③南通大生纱厂 ④福州船政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中国近代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物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B
B
5.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D.建立了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6.洋务运动对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不包括 ( )A.迈出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步伐
B.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C.首次把“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
D.使近代化中的工业化得以实现
D
D
7.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屈辱与抗争》这个主题,要编写历史剧《北洋水师》。小明同学提供了一些素材,其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请你逐一列出,并加以改正。
19世纪60年代,主张“民主”“科学”的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后期,李鸿章创建了北洋海军。1894年北洋水师与英国舰队展开激战,“致远舰”全体官兵在管带关天培的指挥下,英勇作战。最后,舰上200多人壮烈牺牲,北洋水师受到重创。
答案:(1)错误:“民主”“科学”, 改正:“自强”“求富”;
(2)错误:英国,改正:日本;
(3)错误:关天培,改正:邓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