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 师说》(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 师说》(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20:3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
师说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论证方法。
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目标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捕蛇者说》《马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题目解“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者介绍
潮州: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古文运动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追随老师学习,现在(唐)则没听说有人敢为人师;有的话往往讥笑他,认为是个狂妄的人。只有韩愈奋勇不顾世俗的眼光,勇于触犯众人的忌讳,甘愿承受他人的讥笑和侮辱,招收后进学生,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容色严正地当地老师。世人果然君起责怪他,指指点点,互递眼色,相互拉扯,加油添醋的非议他。韩愈因此得了狂妄的名声;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忽忙东去,这种情形已经很多次了。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研读
第一自然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传道受业:传授道、教授学业。受,同“授”,传授。
惑:疑难问题。
之:指知识和道理。
孰:疑问代词,谁。
而:连词,表转折,却。
从:跟从。
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解: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乎:介词,比。
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师,以……为师。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夫:发语词。
庸:表反问语气,难道。
知:了解,知道。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
所存:存在的地方。
1.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阅读分析第一段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研读
第二自然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还,尚且。
焉:之,指老师。
众人:一般人。
下:不如。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圣:圣人。
益:更加。
愚:愚昧。
所以:……的原因。
为:成为。
其:大概。
出于:出自,由于。
1.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 “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则:却。
惑:糊涂。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或:有的。
不:同“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习句读
惑不解
小学大遗未见其明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谁是是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位卑:地位低。
官盛:官职高。
谀:谄媚奉承。
复:恢复。
齿:并列。
乃:竟,竟然。
及:赶得上。
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3.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研读
第三自然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常师:固定的老师。
之徒:这类。徒,同类的人。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不必:不一定。
贤:超过。
于:介词,比。
术业:学术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研读
第四自然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于:向。
嘉:赞许。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贻:赠送。
六艺
六义
礼、乐、射、御、书、数
风、雅、颂、赋、比、兴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第四段: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纵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证
正面、事例论证
1.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古之圣人——从师
今之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智乃
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主题思想
本文是针砭时弊之作,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职责、择师的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气,表现出非凡的勇气。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写作特色
1.多种论证证方法灵活运用。
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证从师的重要性时,运用了三组对比。一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结果是“圣益全,愚益愚”。二是某些人为孩子选择老师与自己“耻师”的行为的对比。三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土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对比。这三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有力地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1.多种论证证方法灵活运用。
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除了第二段中所列举的一些概括性事例外,作者在第三段又以孔子从师学习的行为为例,并且引用孔子的名言,说明从师的必要性。这样,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名言进一步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2.运用对偶句、顶真句。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磅礴、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对偶句和顶真句式上。前者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后者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这些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写作特色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第二段中,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责备)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反讽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二、古今异义
4.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
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尊师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吾师道也(名作动,学习)
2.惑
(1)惑之不解(名词,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三、一词多义
3.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道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疑惑)
(2)道相似也(名词,修养与学识)
三、一词多义
5.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却)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4)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5)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三、一词多义
6.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3)道之所存(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作动,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不如)
3.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形作名,大的方面)
5.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人;形作名,愚人)
7.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被动句:不拘于时
3.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哪管……吗,哪管……呢)
五、文言句式
4.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状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状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状语后置)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五、文言句式
5.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