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4 20:2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细说教材】
一、明朝晚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
(一)李贽“异端”思想产生的背景
1.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3.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臼,他们蔑视礼法,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要点点拨 商品经济的冲击和程朱理学丧失活力,是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根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随便套用。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热点链接 李贽的人文主义思想:李贽大力肯定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那就必然会多方面地背叛封建正统文化。李贽公然向孔子的神圣权威地位挑战,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不能以“六经”、《语》、《孟》为“万世之至论”。对儒家倡导的“忠义”、“节义”表示鄙视,认为那是“收其声名”的手段。他还把中国专制政权治国的根本——“德礼政刑”,斥为统治百姓的软硬两手:“德礼以格其心”、“政刑以絷其四体”。这些“异端之尤”的言论,表明李贽的思想、人格和价值观念正在从传统模式中叛离出来。
李贽理想的人格是“童心”,即不曾受到“道学”“义理”污染的、保持原初状态的自然人性。他为此写了篇《童心说》。虽然李贽不能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说明“人性”,他所憧憬的“童心”带有空想的色彩。但他对“人”的关注是真诚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李贽肯定合理的“欲”、“情”,提倡人格的自主和独立,反对礼教和理学教条对人的禁锢,启发人们从正统文化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其历史贡献与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家相近似。
★要点点拨 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否定孔孟权威和动摇程朱理学地位,是思想解放的基本条件。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在社会下引起强烈的反响,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
2.抨击道学伪善,强调个性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扼杀这些叛逆理学的“异端”意识。
李贽极为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
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要点点拨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逐利风气盛行,直接冲击了儒学“重义轻利”的观念。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义利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概念解析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
★阅读提示 李贽所说的“人伦物理”中的“物理”,不是“物理学”,而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普遍的规律、法则。
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问题探究 李贽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完全符合实际吗?其意义何在?
答案提示
点拨
不完全符合实际。
其意义在于否认理学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从而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异端”思想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三)李贽的遭遇
李贽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他们组织人手与李贽进行笔战,肆意诽谤和诋毁,还千方百计地迫害李贽,使他受尽磨难,最终死于狱中。
★要点点拨 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迂腐的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这一思想必然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在封建势力异常强大有情况下,李贽的抗争显然力不从心,最后含恨离开了人世。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倡导经世致用
1.背景
①明末清初,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②一些士大夫面对危局,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他们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与现实相结合,由此形成“经世致用”思想。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著名的进步思想家。
★要点点拨 “穷则思变”,封建社会正在走向尽头,封建专制制度日益没落,社会危机越来越严重,促使关心国家命运的进步思想家积极寻求改造社会,摆脱危机的道路。于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反对传统的政治观念、经济理论、伦理道德,倡导“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应运而生。
★概念解析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思想反映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商周至春秋时期的教育强调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授都是为了国家社稷的兴旺安宁,《大学》把它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在此影响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明清之际的许多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这种思想的特点是,以实用为宗旨,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常常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注重实际的新学风。
2.主要内容
①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
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
他们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等许多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著作。
★要点点拨 《天下郡国利病书》与传统理学家们空谈义理著作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主要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②主张“工商皆本”。
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阅读提示 注意阅读教材提供的引自《明夷待访录》的原始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分析认识黄宗羲持“工商皆本”观点的理由。
★要点点拨 “工商皆本”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进步作用。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3.影响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热点链接 清代考据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代考据学者不仅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而且还对诸子百家、史部、集部等更大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清理和爬梳。他们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使许多晦涩深奥、不能卒读的典籍,大体可供阅读研究。清代考据学的发展,使服务于经学的辅助学科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地理学、历算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传统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考据学者还有意识地对某些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总结。 “清代考据学不仅对传统学术有清理总结之绩,而且对近代学术发展有开启之功”。
(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背景
明朝后期,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思索,他们逐渐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行。
★要点点拨 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专制制度的弊端更加充分地暴露。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首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2.主要内容: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热点链接 顾炎武有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论述:“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把“国”和“天下”区分看待,把某一特定的王朝与中华民族区分开来,这是对民族国家认识的一大飞跃。
★要点点拨 明朝末年出现的进步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反封建民主思想。
3.影响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阅读提示 注意对比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们的主要观点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要点,加深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重大意义的认识。
【活学巧用】
例1: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参考答案:C
解析: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不能以孔子的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能事事都师从于孔子”。
例2: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参考答案:A
解析:李贽关于世界本原的认识是:“万物皆生于两”。
例3: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C.“理”并不是世界的本原      D.“工商皆本”
参考答案:D
解析:明清之际,封建制度正在走向没落。社会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社会经济结构逐步改变,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商品经济取代封建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例4: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在于
A.程朱理学已经不合时宜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土地高度集中,社会贫富不均
参考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本题要求回答问题是:“黄宗羲等思想家认识到的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
例5:(2000广东历史,8)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 ②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受到文字狱迫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4: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材料一、二、三,主要是儒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对儒学的阐述,反映了儒学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材料四,是“异端”思想李贽,对孔子地位的质疑。联系中国社会各个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不能分析儒学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影响。
【习题对话】
解析与探索
生: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与材料中反映的古代民本思想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
师:①同:都认为民为邦本。都主张善待民众。
②异:上古重视“民”,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帝王的统治;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则包含有一定的“民主”成份,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设想。
③原因:具有相同点的原因,是他们都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存在不同点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不同。
生:分析上述问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自我测评
生: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哪些内容?在哪些方面有进步意义?
师:(1)包含的内容主要有:①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②指斥道学虚伪,强调个性发展;③指出世界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否定“天理”的存在;④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学以致用;⑤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同情下层民众;⑥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⑦批判君主专制,区分“国”与“天下”的不同;⑧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⑨主张限制君权,建立监督机构。
(2)进步意义:①否定传统的专制权威,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②对世界本原的探讨,有利于推动对世界本质的认识;③强调个性发展,有利于人们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④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现实,有利于求实、务实的学风和社会风气的形成;⑤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同情下层民众,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为后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准备了条件;⑥主张“工商皆本”,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生:什么思想属于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师: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是指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