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预习学案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和危害。
难点:认识分析甲午战争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及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
[自主探究]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背景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形成了侵略 、夺取 、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2) 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
(1)1894年7月,日本在 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2)中日海军在 展开决战。
(3)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 》,这是继《 》以后的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
(1)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俄、德、法“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2)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 改革。
(3)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 的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概况: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 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 ,义和团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义和团提出“ ”的口号,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剿匪谕旨”,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目的:
(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 进 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义和团还向北京 和 发起猛烈进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
(3)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 》,这是帝国主义家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的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 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讲授学案
[重难探究]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57页日本天皇的《御笔信》内容和日本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请同学们默写《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并与每条内容的影响对应。
《马关条约》: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外国资本的压制,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巨额的赔款使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
《辛丑条约》
巨额的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略工具: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2: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3: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回答
材料1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材料2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材料3,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④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4、请同学们结合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归纳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
如何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并思考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注意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检测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请回答1~7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有( )
①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扩张政策
②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③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④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B.把朝鲜变成其殖民地
C.向中国东北扩张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3.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战役发生于中法战争中
B. 在中国境外爆发
C.日本不宣而战
D.日军在这里制造了大屠杀
4.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除法国之外,还有( )
A.俄、德 B.德、英 C.英、美 D.美、俄
5.下列长江流域的三个通商口岸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上海②南京③重庆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6.《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是( )
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②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造成国家财政困难④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
A.开辟内河新航线 B.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兴起,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请回答8~10题。
8.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9.“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人民反饥饿斗争激烈 D.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迅速发展
10.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以后,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下列各项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帝国主义从此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说明中国人民有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D.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需要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
19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请回答11~13题。
11.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而发动
B.侵略者都曾进犯过京津地区
C.战争期间都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暴行
D.战后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2.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两度昆明劫”发生在(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3.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
A.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
C.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参考答案
讲授学案:
1.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解决本国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转嫁危机。
2.见教材。
3.①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②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③清政府军队是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④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
4.根本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
态度变化:镇压——抚而用之——剿杀
评价: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③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失败原因与太平天国运动一致。
检测学案:
1.D④属于战争的影响。
2.A B、C、D三项都是日本挑起战争的目的,但根本目的是A项。
3.D旅顺大屠杀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A排除。B、C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特点。日本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选D。
4.A
5.A
6.D
7.C
8.D “扶清灭洋”的口号只反映了19世纪末尖锐的民族矛盾,没有体现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
9.B
10.A
11.A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挑起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的。
12.D
1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