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3 14:32:4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
1.(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就如何分配有限的物质资源,荀子指出“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又言:“治之经,礼与刑。”荀子强调(  )
A.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隆礼重法的共享意识
C.礼乐制度的现实需要 D.道德教化的物质基础
2.(2021·福州模拟)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但考古研究发现,秦朝洞庭郡某地仍然存在超过二男的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据此可知,“分户令”的施行(  )
A.兼顾民间利益诉求 B.体现严刑峻法原则
C.遭到民众激烈反抗 D.背离改革立法初衷
3.(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商代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名称,周代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节气的划分(  )
A.源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B.历经长期实践不断完善
C.体现国家统治者的意志 D.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改变
4.(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唐诗画谱》由明代书商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诗选唐诗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为之挥毫,画请名笔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之手,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这(  )
A.体现当时艺术名家辈出 B.折射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C.反映了时人的审美取向 D.说明印刷技术的创新突破
5.(2020高三上·肇东月考)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石:古代容量单位)”。这一规定表明,当时统治者(  )
A.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极力抑制土地兼并
C.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有意调和阶级矛盾
6.“开芳宴”图象是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象,它包括夫妻对坐宴饮及乐舞两个场面,主要是用来表现墓主人夫妇的和睦与恩爱,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该墓葬装饰图像在北宋晚期后向北和西传播,被契丹人和后来的女真人、蒙古人所接受。这说明该时期(  )
A.开芳宴活动受到统治者推崇 B.理学影响到少数民族社会生活
C.不同政权统治者都提倡理学 D.民族关系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7.(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表为“中国古代沙尘暴天气记载简表”。据此可推知(  )
时间 记载次数 波及地域
公元前4世纪 2次 主要局限在西北地区
4—10世纪 39次 长安等地多次出现
11—15世纪 97次 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
A.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已沙漠化
B.汉唐时期华北地区尚未得以开发
C.游牧民族南下导致中原环境恶化
D.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8.(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元朝时,蒙古诸王、驸马及后妃等各级贵族把手中的资金交付“斡脱”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从中获取利润分成,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斡脱”。这说明当时(  )
A.实行国家垄断商业政策 B.出现商品经济的新形式
C.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产生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9.(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李贽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认为人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  )
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些主张
A.否定了孔孟思想的神圣地位 B.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D.开创中国民主思想先河
10.(2021·福州模拟)顾炎武在其著作中列举了大量事例,分析“君”这一称谓在《尚书》、《左传》、《礼记》、《汉书》等古籍经典中属于普遍称谓,后世也常用于朋友和夫妇之间。顾炎武意在(  )
A.论证儒学的一脉相承 B.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
C.消解称谓的等级意义 D.追求社会的民主平等
11.(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为英国传教士施美夫考察福州后于1847年出版的《福州日记》节选。该记述(  )
A.忽略了在华传教的主要思想障碍
B.揭示了中国佛道两教的渐趋衰落
C.印证了英国对华战争的主要目的
D.改变了中英两国交往的历史方向
12.(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861年,在曾国藩邀请下,精通几何算学的华蘅芳与修理器具技艺精巧闻名的徐寿,来到安庆,成为曾国藩的技术幕僚,后又有兵工技术专家如龚之棠、李兴锐奔赴安庆,他们巨细无遗地参与各项军备购置、铸造。这反映出(  )
A.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 B.安庆成为民族工业发源地
C.汉族地主阶级的迅速崛起 D.知识分子推动了社会革新
13.(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近代报刊《中外日报》刊文指出:“前数年,论时务谋政策者,不曰转弱为强,即曰易危为安;今则无暇为此门面语,直当曰:救死而已矣,救亡而已矣。”该文发表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太平天国期间
C.洋务运动期间 D.清末新政期间
14.(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表统计了株萍铁路、广九铁路、京汉铁路、沪宁铁路等路线建成后的物流营业情况。由此可见(  )
国有铁路营业统计概况(1907—1911)
年份 营业里程 车辆数 载客人数 装货吨数 营业收入
1907年 3392公里 7035 7360994 3443270 -7172321
1908年 3554公里 7761 9050167 5292650 -1076515
1909年 3659公里 8075 9352602 5808479 5453881
1910年 4218公里 8635 11523650 7574024 5849098
1911年 5006公里 8946 12785004 8434029 3946393
A.列强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 B.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近代化
C.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 D.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
15.(2021高二下·大庆开学考)近代南京国民政府对《民法》中的“亲属继承编”重新加以修订时,立法者曾经认真思考过姓氏、婚姻和家庭的存废问题,结果将新文化运动以来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而否定家族主义生活的原则法条化。这反映了(  )
A.男女平等在近代实现 B.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
C.家庭观念的时代嬗变 D.家国同构观念的再现
16.(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951年底,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范围内货币已经统一,人民币成为我国唯一的合法货币;但在1954年前,沈阳造币厂仍然遵照中国人民银行指示,继续铸造发行了北洋政府时期的袁大头银币。这主要是为了(  )
A.稳定边远地区的金融形势 B.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消除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 D.遏制城市投机活动
17.(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图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  )
A.继承了现代派绘画的艺术风格 B.展示了农业合作化的普遍成就
C.描绘了国家工业化的美好愿景 D.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风貌
18.(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图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国产彩色动画片代表作《小蝌蚪找妈妈》和《大闹天宫》的剧照。这类作品反映了中国美术电影(  )
A.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艺术 B.深受苏联影视艺术风格的影响
C.创作主要源自中国古典神话 D.着重宣传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
19.(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984年6月,东北三省在大连开会,提出:“全东北支持大连开放,大连开放为全东北服务”,初步商定要同大连合作举办180多个工业项目;9月,连云港市邀请陇海铁路沿线各省开会,确定把连云港作为对外窗口,共同开发建设;同年,广州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项目明显增多。与上述史事相关的对外开放措施是(  )
A.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20.(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到处理了一个“傻子瓜子”(注:芜湖个体户年广九创办,当时雇工经营),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他主张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认为这不会伤害到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说法(  )
A.反映了改革开放仍然停滞不前 B.助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C.印证了市场经济理论已成共识 D.消除了影响经济发展的束缚
21.(2021·天津模拟)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到2004年,澳大利亚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亚太各国合作应对旧有国际秩序的挑战
B.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C.尊重差异有助于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发展
D.亚太经合组织各国间合作面临诸多困难
22.(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图反映了2001年和2017年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
A.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B.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
C.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表明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影响
23.(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古希腊先后出现三位备受推崇的悲剧诗人,他们创造的剧作人物形象依次是:神或者是神化了的人、“应当是怎样”的理想英雄、“现实中本来是怎样”的人。这反映了古希腊(  )
A.道德和信仰危机日益严重 B.神权始终控制人们的思想
C.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 D.推崇抗争命运的英雄人物
24.(2021·松原模拟)西欧中世纪时,庄园领地上除了有农田、牧场、森林和水源外,通常还有教堂、磨坊、面包坊、铁匠作坊等各类较为齐备的设施。这说明西欧庄园(  )
A.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B.经济结构日趋均衡
C.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25.(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新航路开辟之前,波兰和匈牙利贵族要求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劳动,因为不存在增加产量的诱因。但当面向市场的生产变得有利可图时,贵族很快就做出响应,大幅增加义务劳动的时间。最终,农民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从而成为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据此可知(  )
A.贵族转变为新兴资产阶级 B.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新航路开辟诱发价格革命 D.世界市场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26.(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商品法案》,规定一切从欧洲输入英国北美殖民地的主要商品(只有少数例外),必须首先在英国靠岸卸下,由英国政府征税,然后再装船运走。该法案(  )
A.使英国获得海上霸主地位 B.标志“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激起了北美民族独立运动 D.意在确立其宗主国的地位
27.(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卢梭在《新爱洛伊丝》中说,“巴黎这个所谓的审美观最强的城市也许是世界上最没有审美能力的城市,因为人们在这里为取悦别人而费尽心机,反而损害了自己真正的美”。其意在(  )
A.抵制城市生活 B.推崇人性之美
C.倡导民主平等 D.反思工业文明
28.(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垄断着英国对亚洲大部分地区的海外贸易。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独占权。发生此变化是因为英国要(  )
A.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B.抵制中国虎门销烟
C.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D.大力发展自由贸易
29.(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重要经济政策,列宁说它曾对农民做了让步。对“让步”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收地主的土地全部交给农民所有
B.允许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C.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
D.建立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0.(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20世纪三十年代,有人质疑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反映出(  )
A.冷战并未阻止美苏之间经济交流
B.斯大林承认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C.苏联工业化适时借鉴了西方技术
D.苏联工业化离不开美国技术支持
31.(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恩格斯认为某个文学流派作品的特点是:“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下属于这个文学流派的作品是(  )
A.《西风颂》 B.《巴黎圣母院》
C.《大卫·科波菲尔》 D.《等待戈多》
32.(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经济部长艾哈德指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国家提供政策和法令为竞争制定规则,保障它得以公平进行。这一主张旨在(  )
A.走出“滞胀”困境 B.保护市场自由竞争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二、主观题部分(共52分)
33.(2021·云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南方的农产品大量运输到北方,北方的面食也得以进入南方,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与广大农民因生活所迫被动食素不同,士人认为食素可以心性淡泊、身体洁净,可使“肠胃清虚,无渣无秽,是可以养神也”,他们多往“禅制素食”。在士人中间,形成了一股素食之风,素菜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专门经营素食的店肆也有很多。素食还被制成各种肉菜的味道,使得更多的平民百姓得以享受美味。
——摘编自张雅丽《唐宋时期素食习俗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1847年,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在协会的指导下一股素食主义风潮兴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工人阶级。协会的分会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的城市。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协会制作了一些宣传素食廉价、快捷、有益于健康的小册子等。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人们蔬菜消费的比例大为提升。至“19世纪晚期素食者餐厅与咖啡馆遍布了整个英国”。
——摘编自王钰峰《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素食之风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风潮的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人素食之风和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风潮的共同影响。
34.(2021·云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名中共一大代表的基本情况概要
项目 概况
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构成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主义”、“学说”的影响,其中改良主义影响最广,一类是康、梁维新思想的信奉者;另一类主张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学革命”、“实用主义”
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为28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
教育结构 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在国内获得大学学历的4人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具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有4人;中学学历的有1人
职业结构 多为教师、编辑、记者或学生等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人数 北京2人、湖南2人、武汉2人、济南2人、上海2人、广州2人、旅日共产党组织的代表1人
——摘编自李亮《中共一大代表群体思想结构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5.(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朝建立时,由于以前在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的情况下,州主簿、郡功曾的权力很大,州郡长官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而掌握军权的地方都督长期干预地方行政,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开皇三年,隋文帝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取消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规定地方佐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在地方另设由中央吏部统一任免和考课的品官;将原属都督僚属的长史、司马任命为州府的主要属官。这样既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州县设官分职的状况也有所调整,基本确立了与中央六部的对应关系,地方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高。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欲必不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可知,反映的是荀子的共享思想,依据材料“治之经,礼与刑”可知,反映的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治理国家意识,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隆礼重法思想,并非强调礼乐制度的现实需要,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道德教化信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使欲必不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治之经,礼与刑”的主旨,结合荀子的思想主张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商鞅变法中“分异令”规定家中有两个男子以上的如果不分家,就增加赋税,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严格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民间利益诉求,A正确;
B错误,材料规定并没有完全严格执行,不能看出严刑峻法;
C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民众的激烈反抗;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未严格执行分异令的只有三分之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鞅变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鞅变法中关于“分异令”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民间利益诉求。
3.【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商代到周代再到汉代,中国古代的历法在不断的发展,并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历法历经长期实践而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是从春秋时期开始,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商代与周代的历法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意愿,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完善,不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改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商代到周代再到汉代的历法特点分析得出中国古代历法历经长期实践而不断完善。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包含了多种元素为一体,更强调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艺术名家,排除A;
新经济因素出现于明朝,排除B;
材料主旨没有强调印刷术的突破,且印刷术的突破是在宋代,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生可结合材料“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进行分析。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解析】【分析】A.材料中涉及的是佃户,不是自耕农。故A错误。
B.材料没有体现极力抑制土地兼并的信息。故B错误。
C.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C错误。
D.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对最高的交租额度作出了规定,有利于缓和佃户与主户之间的矛盾。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租税政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 ”,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宋代统治者希望通过限制最高交租额度来缓解阶级矛盾。
6.【答案】B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据材料“该墓葬装饰图像在北宋晚期后向北和西传播,被契丹人和后来的女真人、蒙古人所接受”,可知理学中倡导的家庭和睦的思想影响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成为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装饰,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说的是被接受,无法说明统治者推崇,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家庭和睦的现象无法代表整个理学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强调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并不是民族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该墓葬装饰图像在北宋晚期后向北和西传播,被契丹人和后来的女真人、蒙古人所接受”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7.【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时间和沙尘暴天气记载的次数、波及地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4-10世纪中国大致处于唐朝时期,统治中心位于长安地区,因此“长安等地多次出现”的频率较高;公元11-15世纪大致处于宋元时期,统治中心位于开封、大都等地,因此“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由此可知,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中心转移,故D正确;
A不能从表格信息中得出,排除;
汉唐时期华北地区得到开发,故B错误;
C夸大游牧民族对环境破坏的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唐朝和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重心的特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蒙古各级贵族将资金交于“斡脱”从事各种商业活动,而自己不直接从事商业,而且政府还设置机构管理“斡脱”,这说明元朝出现了一种新的商品经营形式,故B正确;
政府管理“斡脱”不能说明国家垄断商业,故A错误;
古代政府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
材料中的商业经营方式依然是封建式的,而且明朝中叶才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理解“斡脱”的职能,从中可以看出反映了元朝出现了商品经济的新形式。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人必有私有而后其心乃见”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可知,李贽承认人的功利心和商业贸易的合理,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处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李贽的思想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需求,故C正确;
A表述错误,挑战了孔孟的权威,并没有否定,且此选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
经世致用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主要是人的功利心和商业贸易的合理,且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未清初受到提倡,李贽思想中没有经世致用思想,故B排除;
李贽的思想中没有提及民主思想,故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人必有私有而后其心乃见”、“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分析“君”这一称谓在《尚书》、《左传》、《礼记》、《汉书》等古籍经典中属于普遍称谓,后世也常用于朋友和夫妇之间”来看,顾炎武意在强调“君”本身没有特殊含义,不是特定人或群体的专有称呼,以此消解称谓的等级意义,故答案为C项;
顾炎武不是对儒学的探讨,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排除B项;
民主平等是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的追求,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顾炎武在传统典籍中寻找事例,论证“君”这一称谓属于普遍称谓,意在消除称谓的等级意义。
11.【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认为没有一种宗教信仰支配人们的思想,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社会风俗伦理等方面的排斥,故选A项;
B.材料并没有体现佛道两教在中国日渐衰落,故排除 B;
C.英国对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排除 C;
D.传教没有改变中英两国交往的历史方向,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没有一种宗教......没有一种......会威胁到我们(传播基督教)的进程”。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项,这些人才是参与到了洋务运动之中,并不是洋务运动培养的人才,排除;
B项,材料中只体现了部分知识分子前往安庆,只能说明安庆聚集了一些人才,不能说明安庆成为了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若要说明,需体现安庆的工业成就,排除;
C项,材料中的能体现汉族地主阶级的只有曾国藩以一人,且材料中体现曾国藩是其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进步身份,而不是其汉族地主阶级身份,排除;
D项,由材料可知,华蘅芳、徐寿、龚之棠、李兴悦都是当时中国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的知识分子,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洋务运动之中,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参与到社会革新之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曾国藩邀请下,精通几何算学的华蘅芳与修理器具技艺精巧闻名的徐寿,来到安庆,成为曾国藩的技术幕僚,后又有兵工技术专家如龚之棠、李兴锐奔赴安庆,他们巨细无遗地参与各项军备购置、铸造”。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前数年,论时务谋政策者,不曰转弱为强.即曰易危为安;今则无暇为此门面语,直当曰:救死而已矣,救亡而已矣。”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所以应该是清末新政时期,D符合题干的要求;
ABC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大众传媒的变迁,要求学生结合大众传媒变迁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大众传媒变化的表现和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材料信息中并不能说明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加紧了;
B.1911年,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并没有实现现代化;
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
D.可以看出1907年~1911年我国的铁路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能够体现出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而否定家族主义生活”可知颠覆了男尊女卑、重视血缘家族的传统观念,反映出家庭观念的时代嬗变,故答案选C项;
男女平等的主张已经提出,但还没有真正实现,排除A项;
传统家庭观念发生转变,并非瓦解,排除B项;
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不同于原来的家国同构观念,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习俗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果将新文化运动以来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而否定家族主义生活的原则法条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A.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凋敝,经济情况复杂,边远地区对纸币的接受度低,导致人民币流通不畅,辽沈战役结束后,为稳定东北解放区金融形式,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沈阳造币厂按中国银行的指示恢复铸造一定数量的袁大头币,故正确;
B.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与题干中货币的变化无关,故排除;
C.使用袁大头币不利于消除通货膨胀,故排除;
D.使用原有银币与市场投机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金融措施。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拖拉机来代耕了说明该画描绘了人民对国家工业化的美好愿景,故选C项;
该年画描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而现代派绘画的特点是反传统,二者并不相符,排除A项;
1955年我国的农业合作化已经展开,而拖拉机来代耕并不能体现是农业合作化的普遮成就,排除B项;
1955年人民公社化尚未开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组合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分析】由“19世纪60年代”可知,当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观察两幅图片可得,两幅画作运用了传统的绘画方法,但又体现了时代气息,故选A项;
中国美术电影并没有体现苏联绘画风格,B项错误;
《小蝌蚪找妈妈》并不是来源于中国古典神话,C项错误;
两幅剧照表现传统故事情节,没有体现阶级斗争,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考生需要熟知图片体现的绘画风格。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9.【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1984年”“全东北支持大连开放”“确定把连云港作为对外窗口”“广州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项目明显增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连云港、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故选B;
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等第一批经济特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
1985年,我国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
1990年我国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仍然停滞不前”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
根据“芜湖个体户年广九创办,当时雇工经营“、“他主张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认为这不会伤吉到社会主义“可以看出,邓平主张让个体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B项正确;
“已成共识”的说法与材料“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不符合,排除C项;
社会上仍然存在的不同的声音,并不能消除束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他主张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认为这不会伤害到社会主义。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史料的能力。
21.【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对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作出不同的降低关税的规定,是尊重差异和从实际出发的表现,有助于推动亚太区域的合作和发展,故答案为C项;
亚太各国加强合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秩序,故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不是探讨中国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亚太各国合作时面临的困难,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亚太经济合组织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22.【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从2001年到2017年我国的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比重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有关,故D正确;
国企改革早在1984 年就已经开始,故A排除;
我国仍然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故B排除;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于21世纪初,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旨在考查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材料中对于人性的描述可以反映出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的内容可以得出人性的逐渐觉醒,但不能得到道德和信仰危机出现的结论,故排除A;
材料正是体现了这种控制的松动,故排除B;
这是现象而不是推出的事实,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神或者是神化了的人”。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24.【答案】A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西欧中世纪庄园除了基础的农牧业资源外,还有一些基础的手工业和教堂,生产生活设施齐全,说明西欧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A项;
材料中仅描述了西欧庄园的经济状况,并未反映庄园经济结构的变化,不能得出“日趋均衡”的结论,排除B项;
根据所学,庄园设施虽齐全但主要服务于庄园主,并不能表明所有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排除C项;
庄园内基础设施齐全,与庄园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庄园经济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欧中世纪庄园除了基础的农牧业资源外,还有一些基础的手工业和教堂,生产生活设施齐全,说明西欧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25.【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波兰和匈牙利的贵族在市场刺激下,大幅增加农民劳动时间,使农民变成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没有变成新兴的资产阶级,A项错误;
农奴制生产增加产量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不能反映生产效率的提高,B项错误;
价格革命是欧洲市场大量海外财富的涌入,发生货币贬值而引发社会关系调整,材料无法体现,C项不选;
欧洲市场需求,使农民变成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失去迁移自由,人身依附关系增强,生产关系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6.【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英国颁布法案,强制输入其殖民地的主要商品须先向英国政府纳税,意在借此确立其宗主国的地位,D项正确;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获得了海上霸主地位,A项错误;
1763年在英法七年战争中获胜标志着英国“日不落”帝国形成,B项错误;
北美民族独立运动直到该法案颁布百年之后才爆发,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英国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7.【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提到“巴黎...因为人们在这里为取悦别人而费尽心思,反而损害了自己真正的美”,其目的不在于抵制城市生活,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
依据所学可知,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之一,其思想核心理论为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且材料未提及人性之美,故B项排除;
依据所学知识,《新爱洛伊丝》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来深化反封建的主题,提倡民主平等,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提及工业革命的相关信息,故与反思工业文明无关,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人们在这里为取悦别人而费尽心机,反而损害了自己真正的美”。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8.【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833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促进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所以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独占权,大力发展自由贸易,故选D;
材料信息与争夺世界殖民霸权无关,排除A;
1839年虎门销烟,排除B;
英国取消贸易垄断,是为了满足商品输出的需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对英国贸易政策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9.【答案】C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纳税后乘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即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度,这属于“让步”,C项正确;
AB项都不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排除;
D项是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考生可结合材料“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进行分析。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0.【答案】C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据“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可知,材料强调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是愚蠢的,也就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不能闭关自守,要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反映出苏联工业化适时借鉴了西方技术,C项正确;
20世纪三十年代 并未进入冷战阶段,排除A;
斯大林排斥市场经济,主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B;
D项“离不开”表述太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1.【答案】C
【知识点】文学的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说的是现实主义文学,故C正确;
A、B两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均不符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32.【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国家提供政策和法令为竞争制定规则,保障它得以公平进行”可以看出是为了保护市场的自由竞争,B符合题干的要求;
ACD选项内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要搞清楚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3.【答案】(1)南北方粮食制品的交流与融汇;崇尚理学,追求“食心合一”;佛教的影响;对食疗养生的重视等。
(2)特点:有组织并形成社会运动;盛行于城市;参与者主要为工人阶级等。成因: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组织活跃;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社会问题相对严重;工人阶级处境恶劣等。
(3)适应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现实需要;推动了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特定情况下赋予素食人文含义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宋代南方的农产品大量运输到北方,……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得出南北方粮食制品的交流与融汇;根据“士人认为食素可以心性淡泊、身体洁净”得出崇尚理学,追求“食心合一”;根据“禅制素食”得出佛教的影响;根据“肠胃清虚,无渣无秽,是可以养神也”得出对食疗养生的重视等。
(2)特点:根据“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得出有组织并形成社会运动;根据“协会的分会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的城市”得出盛行于城市;根据“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得出参与者主要为工人阶级等。成因:根据“1847年,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结合所学,可从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组织活跃分析总结;根据“19世纪前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得出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社会问题相对严重;根据“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得出工人阶级处境恶劣等。
(3)根据“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概括得出适应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现实需要;根据“素菜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专门经营素食的店肆也有很多”“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概括得出推动了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人们蔬菜消费的比例大为提升”,得出调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根据“素菜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专门经营素食的店肆也有很多”“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概括得出特定情况下赋予素食人文含义等。
故答案为:
(1) 南北方粮食制品的交流与融汇;崇尚理学,追求“食心合一”;佛教的影响;对食疗养生的重视等。
(2) 特点:有组织并形成社会运动;盛行于城市;参与者主要为工人阶级等。成因: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组织活跃;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社会问题相对严重;工人阶级处境恶劣等。
(3) 适应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现实需要;推动了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特定情况下赋予素食人文含义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第一小问要结合宋朝时期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近代英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宋朝时期以及近代英国生活习俗变化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宋朝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表现以及影响,其次要搞清楚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生活习俗发展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34.【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以来,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都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作了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奋勇斗争,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不懈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很快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与此同时,“实业救国”、“文学革命”等道路,都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经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示例三论题:少年强则中国强;近代以来,进步青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活动阵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起了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尤其是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国热情高涨。他们在比较和思索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材料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构成、年龄结构、教育结构、职业结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人数对中共一大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材料13名中共一大代表中都不同程度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平均年龄小,大都学历较高且部分有留日经历,多从事教师、编辑等工作,多集中在政治经济重要地区,从这些可以推断中共的成立有其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所以中共的成立是历史的发展必然,夜市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材料中青年居多,也可以看出少年强则国强。在论述过程中要写明论题,思路清晰,史料翔实。
故答案为:
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以来,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都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作了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奋勇斗争,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不懈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很快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与此同时,“实业救国”、“文学革命”等道路,都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经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示例三论题:少年强则中国强;近代以来,进步青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活动阵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起了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尤其是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国热情高涨。他们在比较和思索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以及表现,还要搞清楚中共成立产生的影响。
35.【答案】(1)原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或州郡僚属操控地方政权);都督武将干预地方管理;地方治理混乱(或中央集权削弱)。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行政治理效率;冲击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隋朝建立时,由于以前在门浅士族把持地方政权的情况下,州主簿、郡功曾的权力很大,州郡长官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根据材料“而掌握军权的地方都督长期干预地方行政,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结合所学可知,都督武将干预地方管理;地方治理混乱。
(2)意义:根据材料“这样既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州县设官分职的状况也有所调整,基本确立了与中央六部的对应关系,地方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高”,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地方行政治理效率;冲击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1)原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门俄士族把持地方政权(或州郡僚属操控地方政权);都督武将干预地方管理;地方治理混乱(或中央集权削弱)。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行政治理效率;冲击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第一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隋初的政治状况分析;第二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治理、对门阀士族势力以及对后世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
1.(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就如何分配有限的物质资源,荀子指出“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又言:“治之经,礼与刑。”荀子强调(  )
A.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隆礼重法的共享意识
C.礼乐制度的现实需要 D.道德教化的物质基础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欲必不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可知,反映的是荀子的共享思想,依据材料“治之经,礼与刑”可知,反映的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治理国家意识,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隆礼重法思想,并非强调礼乐制度的现实需要,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道德教化信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使欲必不穷于物,物不必屈于欲”、“治之经,礼与刑”的主旨,结合荀子的思想主张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2021·福州模拟)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但考古研究发现,秦朝洞庭郡某地仍然存在超过二男的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据此可知,“分户令”的施行(  )
A.兼顾民间利益诉求 B.体现严刑峻法原则
C.遭到民众激烈反抗 D.背离改革立法初衷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商鞅变法中“分异令”规定家中有两个男子以上的如果不分家,就增加赋税,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严格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民间利益诉求,A正确;
B错误,材料规定并没有完全严格执行,不能看出严刑峻法;
C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民众的激烈反抗;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未严格执行分异令的只有三分之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鞅变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鞅变法中关于“分异令”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民间利益诉求。
3.(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商代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名称,周代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节气的划分(  )
A.源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B.历经长期实践不断完善
C.体现国家统治者的意志 D.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改变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商代到周代再到汉代,中国古代的历法在不断的发展,并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历法历经长期实践而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是从春秋时期开始,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商代与周代的历法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意愿,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完善,不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改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商代到周代再到汉代的历法特点分析得出中国古代历法历经长期实践而不断完善。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唐诗画谱》由明代书商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诗选唐诗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为之挥毫,画请名笔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之手,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这(  )
A.体现当时艺术名家辈出 B.折射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C.反映了时人的审美取向 D.说明印刷技术的创新突破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包含了多种元素为一体,更强调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艺术名家,排除A;
新经济因素出现于明朝,排除B;
材料主旨没有强调印刷术的突破,且印刷术的突破是在宋代,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生可结合材料“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进行分析。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2020高三上·肇东月考)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石:古代容量单位)”。这一规定表明,当时统治者(  )
A.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极力抑制土地兼并
C.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有意调和阶级矛盾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
【解析】【分析】A.材料中涉及的是佃户,不是自耕农。故A错误。
B.材料没有体现极力抑制土地兼并的信息。故B错误。
C.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C错误。
D.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对最高的交租额度作出了规定,有利于缓和佃户与主户之间的矛盾。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租税政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 ”,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宋代统治者希望通过限制最高交租额度来缓解阶级矛盾。
6.“开芳宴”图象是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象,它包括夫妻对坐宴饮及乐舞两个场面,主要是用来表现墓主人夫妇的和睦与恩爱,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该墓葬装饰图像在北宋晚期后向北和西传播,被契丹人和后来的女真人、蒙古人所接受。这说明该时期(  )
A.开芳宴活动受到统治者推崇 B.理学影响到少数民族社会生活
C.不同政权统治者都提倡理学 D.民族关系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据材料“该墓葬装饰图像在北宋晚期后向北和西传播,被契丹人和后来的女真人、蒙古人所接受”,可知理学中倡导的家庭和睦的思想影响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成为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装饰,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说的是被接受,无法说明统治者推崇,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家庭和睦的现象无法代表整个理学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强调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并不是民族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该墓葬装饰图像在北宋晚期后向北和西传播,被契丹人和后来的女真人、蒙古人所接受”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7.(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表为“中国古代沙尘暴天气记载简表”。据此可推知(  )
时间 记载次数 波及地域
公元前4世纪 2次 主要局限在西北地区
4—10世纪 39次 长安等地多次出现
11—15世纪 97次 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
A.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已沙漠化
B.汉唐时期华北地区尚未得以开发
C.游牧民族南下导致中原环境恶化
D.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答案】D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时间和沙尘暴天气记载的次数、波及地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4-10世纪中国大致处于唐朝时期,统治中心位于长安地区,因此“长安等地多次出现”的频率较高;公元11-15世纪大致处于宋元时期,统治中心位于开封、大都等地,因此“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由此可知,环境恶化推动政治经济中心转移,故D正确;
A不能从表格信息中得出,排除;
汉唐时期华北地区得到开发,故B错误;
C夸大游牧民族对环境破坏的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唐朝和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重心的特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元朝时,蒙古诸王、驸马及后妃等各级贵族把手中的资金交付“斡脱”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从中获取利润分成,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斡脱”。这说明当时(  )
A.实行国家垄断商业政策 B.出现商品经济的新形式
C.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产生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蒙古各级贵族将资金交于“斡脱”从事各种商业活动,而自己不直接从事商业,而且政府还设置机构管理“斡脱”,这说明元朝出现了一种新的商品经营形式,故B正确;
政府管理“斡脱”不能说明国家垄断商业,故A错误;
古代政府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
材料中的商业经营方式依然是封建式的,而且明朝中叶才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理解“斡脱”的职能,从中可以看出反映了元朝出现了商品经济的新形式。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李贽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认为人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  )
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些主张
A.否定了孔孟思想的神圣地位 B.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D.开创中国民主思想先河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人必有私有而后其心乃见”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可知,李贽承认人的功利心和商业贸易的合理,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处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李贽的思想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需求,故C正确;
A表述错误,挑战了孔孟的权威,并没有否定,且此选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
经世致用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主要是人的功利心和商业贸易的合理,且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未清初受到提倡,李贽思想中没有经世致用思想,故B排除;
李贽的思想中没有提及民主思想,故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人必有私有而后其心乃见”、“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1·福州模拟)顾炎武在其著作中列举了大量事例,分析“君”这一称谓在《尚书》、《左传》、《礼记》、《汉书》等古籍经典中属于普遍称谓,后世也常用于朋友和夫妇之间。顾炎武意在(  )
A.论证儒学的一脉相承 B.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
C.消解称谓的等级意义 D.追求社会的民主平等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分析“君”这一称谓在《尚书》、《左传》、《礼记》、《汉书》等古籍经典中属于普遍称谓,后世也常用于朋友和夫妇之间”来看,顾炎武意在强调“君”本身没有特殊含义,不是特定人或群体的专有称呼,以此消解称谓的等级意义,故答案为C项;
顾炎武不是对儒学的探讨,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排除B项;
民主平等是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的追求,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顾炎武在传统典籍中寻找事例,论证“君”这一称谓属于普遍称谓,意在消除称谓的等级意义。
11.(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为英国传教士施美夫考察福州后于1847年出版的《福州日记》节选。该记述(  )
A.忽略了在华传教的主要思想障碍
B.揭示了中国佛道两教的渐趋衰落
C.印证了英国对华战争的主要目的
D.改变了中英两国交往的历史方向
【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认为没有一种宗教信仰支配人们的思想,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社会风俗伦理等方面的排斥,故选A项;
B.材料并没有体现佛道两教在中国日渐衰落,故排除 B;
C.英国对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排除 C;
D.传教没有改变中英两国交往的历史方向,故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没有一种宗教......没有一种......会威胁到我们(传播基督教)的进程”。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2.(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861年,在曾国藩邀请下,精通几何算学的华蘅芳与修理器具技艺精巧闻名的徐寿,来到安庆,成为曾国藩的技术幕僚,后又有兵工技术专家如龚之棠、李兴锐奔赴安庆,他们巨细无遗地参与各项军备购置、铸造。这反映出(  )
A.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 B.安庆成为民族工业发源地
C.汉族地主阶级的迅速崛起 D.知识分子推动了社会革新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项,这些人才是参与到了洋务运动之中,并不是洋务运动培养的人才,排除;
B项,材料中只体现了部分知识分子前往安庆,只能说明安庆聚集了一些人才,不能说明安庆成为了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若要说明,需体现安庆的工业成就,排除;
C项,材料中的能体现汉族地主阶级的只有曾国藩以一人,且材料中体现曾国藩是其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进步身份,而不是其汉族地主阶级身份,排除;
D项,由材料可知,华蘅芳、徐寿、龚之棠、李兴悦都是当时中国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的知识分子,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洋务运动之中,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参与到社会革新之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曾国藩邀请下,精通几何算学的华蘅芳与修理器具技艺精巧闻名的徐寿,来到安庆,成为曾国藩的技术幕僚,后又有兵工技术专家如龚之棠、李兴锐奔赴安庆,他们巨细无遗地参与各项军备购置、铸造”。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近代报刊《中外日报》刊文指出:“前数年,论时务谋政策者,不曰转弱为强,即曰易危为安;今则无暇为此门面语,直当曰:救死而已矣,救亡而已矣。”该文发表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太平天国期间
C.洋务运动期间 D.清末新政期间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前数年,论时务谋政策者,不曰转弱为强.即曰易危为安;今则无暇为此门面语,直当曰:救死而已矣,救亡而已矣。”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所以应该是清末新政时期,D符合题干的要求;
ABC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大众传媒的变迁,要求学生结合大众传媒变迁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大众传媒变化的表现和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表统计了株萍铁路、广九铁路、京汉铁路、沪宁铁路等路线建成后的物流营业情况。由此可见(  )
国有铁路营业统计概况(1907—1911)
年份 营业里程 车辆数 载客人数 装货吨数 营业收入
1907年 3392公里 7035 7360994 3443270 -7172321
1908年 3554公里 7761 9050167 5292650 -1076515
1909年 3659公里 8075 9352602 5808479 5453881
1910年 4218公里 8635 11523650 7574024 5849098
1911年 5006公里 8946 12785004 8434029 3946393
A.列强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 B.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近代化
C.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 D.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材料信息中并不能说明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加紧了;
B.1911年,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并没有实现现代化;
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
D.可以看出1907年~1911年我国的铁路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能够体现出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5.(2021高二下·大庆开学考)近代南京国民政府对《民法》中的“亲属继承编”重新加以修订时,立法者曾经认真思考过姓氏、婚姻和家庭的存废问题,结果将新文化运动以来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而否定家族主义生活的原则法条化。这反映了(  )
A.男女平等在近代实现 B.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
C.家庭观念的时代嬗变 D.家国同构观念的再现
【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而否定家族主义生活”可知颠覆了男尊女卑、重视血缘家族的传统观念,反映出家庭观念的时代嬗变,故答案选C项;
男女平等的主张已经提出,但还没有真正实现,排除A项;
传统家庭观念发生转变,并非瓦解,排除B项;
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不同于原来的家国同构观念,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习俗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果将新文化运动以来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而否定家族主义生活的原则法条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6.(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951年底,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范围内货币已经统一,人民币成为我国唯一的合法货币;但在1954年前,沈阳造币厂仍然遵照中国人民银行指示,继续铸造发行了北洋政府时期的袁大头银币。这主要是为了(  )
A.稳定边远地区的金融形势 B.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消除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 D.遏制城市投机活动
【答案】A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A.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凋敝,经济情况复杂,边远地区对纸币的接受度低,导致人民币流通不畅,辽沈战役结束后,为稳定东北解放区金融形式,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沈阳造币厂按中国银行的指示恢复铸造一定数量的袁大头币,故正确;
B.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与题干中货币的变化无关,故排除;
C.使用袁大头币不利于消除通货膨胀,故排除;
D.使用原有银币与市场投机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金融措施。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7.(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图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  )
A.继承了现代派绘画的艺术风格 B.展示了农业合作化的普遍成就
C.描绘了国家工业化的美好愿景 D.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风貌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拖拉机来代耕了说明该画描绘了人民对国家工业化的美好愿景,故选C项;
该年画描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而现代派绘画的特点是反传统,二者并不相符,排除A项;
1955年我国的农业合作化已经展开,而拖拉机来代耕并不能体现是农业合作化的普遮成就,排除B项;
1955年人民公社化尚未开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组合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图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国产彩色动画片代表作《小蝌蚪找妈妈》和《大闹天宫》的剧照。这类作品反映了中国美术电影(  )
A.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艺术 B.深受苏联影视艺术风格的影响
C.创作主要源自中国古典神话 D.着重宣传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
【答案】A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分析】由“19世纪60年代”可知,当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观察两幅图片可得,两幅画作运用了传统的绘画方法,但又体现了时代气息,故选A项;
中国美术电影并没有体现苏联绘画风格,B项错误;
《小蝌蚪找妈妈》并不是来源于中国古典神话,C项错误;
两幅剧照表现传统故事情节,没有体现阶级斗争,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考生需要熟知图片体现的绘画风格。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9.(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984年6月,东北三省在大连开会,提出:“全东北支持大连开放,大连开放为全东北服务”,初步商定要同大连合作举办180多个工业项目;9月,连云港市邀请陇海铁路沿线各省开会,确定把连云港作为对外窗口,共同开发建设;同年,广州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项目明显增多。与上述史事相关的对外开放措施是(  )
A.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1984年”“全东北支持大连开放”“确定把连云港作为对外窗口”“广州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项目明显增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连云港、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故选B;
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等第一批经济特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
1985年,我国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
1990年我国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0.(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到处理了一个“傻子瓜子”(注:芜湖个体户年广九创办,当时雇工经营),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他主张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认为这不会伤害到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说法(  )
A.反映了改革开放仍然停滞不前 B.助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C.印证了市场经济理论已成共识 D.消除了影响经济发展的束缚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仍然停滞不前”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
根据“芜湖个体户年广九创办,当时雇工经营“、“他主张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认为这不会伤吉到社会主义“可以看出,邓平主张让个体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B项正确;
“已成共识”的说法与材料“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不符合,排除C项;
社会上仍然存在的不同的声音,并不能消除束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他主张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认为这不会伤害到社会主义。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史料的能力。
21.(2021·天津模拟)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到2004年,澳大利亚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亚太各国合作应对旧有国际秩序的挑战
B.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C.尊重差异有助于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发展
D.亚太经合组织各国间合作面临诸多困难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对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作出不同的降低关税的规定,是尊重差异和从实际出发的表现,有助于推动亚太区域的合作和发展,故答案为C项;
亚太各国加强合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秩序,故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不是探讨中国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亚太各国合作时面临的困难,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亚太经济合组织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22.(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下图反映了2001年和2017年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
A.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B.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
C.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表明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从2001年到2017年我国的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比重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有关,故D正确;
国企改革早在1984 年就已经开始,故A排除;
我国仍然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故B排除;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于21世纪初,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旨在考查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古希腊先后出现三位备受推崇的悲剧诗人,他们创造的剧作人物形象依次是:神或者是神化了的人、“应当是怎样”的理想英雄、“现实中本来是怎样”的人。这反映了古希腊(  )
A.道德和信仰危机日益严重 B.神权始终控制人们的思想
C.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 D.推崇抗争命运的英雄人物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材料中对于人性的描述可以反映出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的内容可以得出人性的逐渐觉醒,但不能得到道德和信仰危机出现的结论,故排除A;
材料正是体现了这种控制的松动,故排除B;
这是现象而不是推出的事实,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神或者是神化了的人”。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24.(2021·松原模拟)西欧中世纪时,庄园领地上除了有农田、牧场、森林和水源外,通常还有教堂、磨坊、面包坊、铁匠作坊等各类较为齐备的设施。这说明西欧庄园(  )
A.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B.经济结构日趋均衡
C.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西欧中世纪庄园除了基础的农牧业资源外,还有一些基础的手工业和教堂,生产生活设施齐全,说明西欧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A项;
材料中仅描述了西欧庄园的经济状况,并未反映庄园经济结构的变化,不能得出“日趋均衡”的结论,排除B项;
根据所学,庄园设施虽齐全但主要服务于庄园主,并不能表明所有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排除C项;
庄园内基础设施齐全,与庄园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庄园经济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欧中世纪庄园除了基础的农牧业资源外,还有一些基础的手工业和教堂,生产生活设施齐全,说明西欧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25.(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新航路开辟之前,波兰和匈牙利贵族要求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劳动,因为不存在增加产量的诱因。但当面向市场的生产变得有利可图时,贵族很快就做出响应,大幅增加义务劳动的时间。最终,农民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从而成为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据此可知(  )
A.贵族转变为新兴资产阶级 B.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新航路开辟诱发价格革命 D.世界市场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波兰和匈牙利的贵族在市场刺激下,大幅增加农民劳动时间,使农民变成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没有变成新兴的资产阶级,A项错误;
农奴制生产增加产量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不能反映生产效率的提高,B项错误;
价格革命是欧洲市场大量海外财富的涌入,发生货币贬值而引发社会关系调整,材料无法体现,C项不选;
欧洲市场需求,使农民变成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失去迁移自由,人身依附关系增强,生产关系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6.(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商品法案》,规定一切从欧洲输入英国北美殖民地的主要商品(只有少数例外),必须首先在英国靠岸卸下,由英国政府征税,然后再装船运走。该法案(  )
A.使英国获得海上霸主地位 B.标志“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激起了北美民族独立运动 D.意在确立其宗主国的地位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英国颁布法案,强制输入其殖民地的主要商品须先向英国政府纳税,意在借此确立其宗主国的地位,D项正确;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获得了海上霸主地位,A项错误;
1763年在英法七年战争中获胜标志着英国“日不落”帝国形成,B项错误;
北美民族独立运动直到该法案颁布百年之后才爆发,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英国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7.(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卢梭在《新爱洛伊丝》中说,“巴黎这个所谓的审美观最强的城市也许是世界上最没有审美能力的城市,因为人们在这里为取悦别人而费尽心机,反而损害了自己真正的美”。其意在(  )
A.抵制城市生活 B.推崇人性之美
C.倡导民主平等 D.反思工业文明
【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提到“巴黎...因为人们在这里为取悦别人而费尽心思,反而损害了自己真正的美”,其目的不在于抵制城市生活,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
依据所学可知,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之一,其思想核心理论为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且材料未提及人性之美,故B项排除;
依据所学知识,《新爱洛伊丝》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来深化反封建的主题,提倡民主平等,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提及工业革命的相关信息,故与反思工业文明无关,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人们在这里为取悦别人而费尽心机,反而损害了自己真正的美”。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8.(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垄断着英国对亚洲大部分地区的海外贸易。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独占权。发生此变化是因为英国要(  )
A.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B.抵制中国虎门销烟
C.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D.大力发展自由贸易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833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促进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所以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独占权,大力发展自由贸易,故选D;
材料信息与争夺世界殖民霸权无关,排除A;
1839年虎门销烟,排除B;
英国取消贸易垄断,是为了满足商品输出的需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对英国贸易政策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9.(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重要经济政策,列宁说它曾对农民做了让步。对“让步”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收地主的土地全部交给农民所有
B.允许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C.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
D.建立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答案】C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纳税后乘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即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度,这属于“让步”,C项正确;
AB项都不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排除;
D项是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考生可结合材料“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进行分析。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0.(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20世纪三十年代,有人质疑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反映出(  )
A.冷战并未阻止美苏之间经济交流
B.斯大林承认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C.苏联工业化适时借鉴了西方技术
D.苏联工业化离不开美国技术支持
【答案】C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据“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可知,材料强调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是愚蠢的,也就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不能闭关自守,要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反映出苏联工业化适时借鉴了西方技术,C项正确;
20世纪三十年代 并未进入冷战阶段,排除A;
斯大林排斥市场经济,主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B;
D项“离不开”表述太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1.(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恩格斯认为某个文学流派作品的特点是:“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下属于这个文学流派的作品是(  )
A.《西风颂》 B.《巴黎圣母院》
C.《大卫·科波菲尔》 D.《等待戈多》
【答案】C
【知识点】文学的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说的是现实主义文学,故C正确;
A、B两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均不符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32.(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经济部长艾哈德指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国家提供政策和法令为竞争制定规则,保障它得以公平进行。这一主张旨在(  )
A.走出“滞胀”困境 B.保护市场自由竞争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国家提供政策和法令为竞争制定规则,保障它得以公平进行”可以看出是为了保护市场的自由竞争,B符合题干的要求;
ACD选项内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要搞清楚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二、主观题部分(共52分)
33.(2021·云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南方的农产品大量运输到北方,北方的面食也得以进入南方,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与广大农民因生活所迫被动食素不同,士人认为食素可以心性淡泊、身体洁净,可使“肠胃清虚,无渣无秽,是可以养神也”,他们多往“禅制素食”。在士人中间,形成了一股素食之风,素菜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专门经营素食的店肆也有很多。素食还被制成各种肉菜的味道,使得更多的平民百姓得以享受美味。
——摘编自张雅丽《唐宋时期素食习俗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1847年,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在协会的指导下一股素食主义风潮兴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工人阶级。协会的分会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的城市。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协会制作了一些宣传素食廉价、快捷、有益于健康的小册子等。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人们蔬菜消费的比例大为提升。至“19世纪晚期素食者餐厅与咖啡馆遍布了整个英国”。
——摘编自王钰峰《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素食之风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风潮的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人素食之风和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风潮的共同影响。
【答案】(1)南北方粮食制品的交流与融汇;崇尚理学,追求“食心合一”;佛教的影响;对食疗养生的重视等。
(2)特点:有组织并形成社会运动;盛行于城市;参与者主要为工人阶级等。成因: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组织活跃;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社会问题相对严重;工人阶级处境恶劣等。
(3)适应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现实需要;推动了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特定情况下赋予素食人文含义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宋代南方的农产品大量运输到北方,……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得出南北方粮食制品的交流与融汇;根据“士人认为食素可以心性淡泊、身体洁净”得出崇尚理学,追求“食心合一”;根据“禅制素食”得出佛教的影响;根据“肠胃清虚,无渣无秽,是可以养神也”得出对食疗养生的重视等。
(2)特点:根据“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得出有组织并形成社会运动;根据“协会的分会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的城市”得出盛行于城市;根据“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得出参与者主要为工人阶级等。成因:根据“1847年,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结合所学,可从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组织活跃分析总结;根据“19世纪前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得出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社会问题相对严重;根据“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得出工人阶级处境恶劣等。
(3)根据“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概括得出适应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现实需要;根据“素菜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专门经营素食的店肆也有很多”“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概括得出推动了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人们蔬菜消费的比例大为提升”,得出调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根据“素菜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专门经营素食的店肆也有很多”“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概括得出特定情况下赋予素食人文含义等。
故答案为:
(1) 南北方粮食制品的交流与融汇;崇尚理学,追求“食心合一”;佛教的影响;对食疗养生的重视等。
(2) 特点:有组织并形成社会运动;盛行于城市;参与者主要为工人阶级等。成因: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组织活跃;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社会问题相对严重;工人阶级处境恶劣等。
(3) 适应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现实需要;推动了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特定情况下赋予素食人文含义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第一小问要结合宋朝时期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近代英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宋朝时期以及近代英国生活习俗变化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宋朝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表现以及影响,其次要搞清楚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生活习俗发展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34.(2021·云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名中共一大代表的基本情况概要
项目 概况
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构成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主义”、“学说”的影响,其中改良主义影响最广,一类是康、梁维新思想的信奉者;另一类主张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学革命”、“实用主义”
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为28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
教育结构 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在国内获得大学学历的4人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具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有4人;中学学历的有1人
职业结构 多为教师、编辑、记者或学生等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人数 北京2人、湖南2人、武汉2人、济南2人、上海2人、广州2人、旅日共产党组织的代表1人
——摘编自李亮《中共一大代表群体思想结构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以来,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都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作了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奋勇斗争,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不懈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很快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与此同时,“实业救国”、“文学革命”等道路,都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经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示例三论题:少年强则中国强;近代以来,进步青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活动阵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起了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尤其是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国热情高涨。他们在比较和思索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材料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构成、年龄结构、教育结构、职业结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人数对中共一大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材料13名中共一大代表中都不同程度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平均年龄小,大都学历较高且部分有留日经历,多从事教师、编辑等工作,多集中在政治经济重要地区,从这些可以推断中共的成立有其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所以中共的成立是历史的发展必然,夜市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材料中青年居多,也可以看出少年强则国强。在论述过程中要写明论题,思路清晰,史料翔实。
故答案为:
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以来,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都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作了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奋勇斗争,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不懈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很快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与此同时,“实业救国”、“文学革命”等道路,都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经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示例三论题:少年强则中国强;近代以来,进步青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活动阵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起了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尤其是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国热情高涨。他们在比较和思索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以及表现,还要搞清楚中共成立产生的影响。
35.(2021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朝建立时,由于以前在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的情况下,州主簿、郡功曾的权力很大,州郡长官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而掌握军权的地方都督长期干预地方行政,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开皇三年,隋文帝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取消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规定地方佐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在地方另设由中央吏部统一任免和考课的品官;将原属都督僚属的长史、司马任命为州府的主要属官。这样既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州县设官分职的状况也有所调整,基本确立了与中央六部的对应关系,地方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高。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原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或州郡僚属操控地方政权);都督武将干预地方管理;地方治理混乱(或中央集权削弱)。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行政治理效率;冲击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隋朝建立时,由于以前在门浅士族把持地方政权的情况下,州主簿、郡功曾的权力很大,州郡长官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根据材料“而掌握军权的地方都督长期干预地方行政,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结合所学可知,都督武将干预地方管理;地方治理混乱。
(2)意义:根据材料“这样既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州县设官分职的状况也有所调整,基本确立了与中央六部的对应关系,地方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高”,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地方行政治理效率;冲击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1)原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门俄士族把持地方政权(或州郡僚属操控地方政权);都督武将干预地方管理;地方治理混乱(或中央集权削弱)。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行政治理效率;冲击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第一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隋初的政治状况分析;第二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治理、对门阀士族势力以及对后世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