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7年级上册 第2章 观察生物 实验探究题、解答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7年级上册 第2章 观察生物 实验探究题、解答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3 19:5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7年级上册 第二章 实验探究题、解答题
一、生物与非生物
1.(2021七上·绍兴月考)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⑴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⑵作出假设: 。
⑶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⑷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2020七上·杭州期末)小应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方案如下:
①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1)实验用一小窝蚂蚁而非一只蚂蚁,目的是________。
(2)若出现________的现象,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3)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这种做法称为________(填序号)。
①设置对照组 ②求平均值 ③设置重复组 ④排除无关变量
3.(2017七上·乐清期中)阅读材料,解决以下问题。
小亮打开橱柜发现许多蟑螂。他很想知道蟑螂喜欢吃什么食物,于是他设想蟑螂可能喜欢吃的食物如:米饭、巧克力、咖啡、话梅等食物,并设计了一套透明实验装置,有利于观察蟑螂的行为。他将许多蟑螂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放进几个透明装置内(如图),然后观察相同时间内通过隧道进入食物盒的蟑螂数量,进行对比,
(1)他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2)下表是小亮设计的一个观察记录的表格,其中小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什么:________。
食物名称 现象 结果 结论
蔗糖
咖啡
话梅
米饭
(3)通过实验发现蟑螂最喜欢的食物是________。
二、细胞
4.(2021八上·鄞州月考)根据“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地盖盖玻片是成功制作临时装片的关键。如图所示制作临时装片时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2)给临时装片中的细胞染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在①处,将装片左端略提起 B. 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④处
C. 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 D. 滴在①③处,将装片左右晃动
(3)染色后,小科按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以下几个视野:
①从B→D需要把装片向 (填“左”或“右”)移。
②从A→C需要调节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
③在视野C中,细胞内着色较深的结构是 。
5.(2021·温州模拟)小明发现当我们感冒发烧时,进行充分睡眠能使我们更快痊愈。为探究充足的睡眠为什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召集100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志愿者每天保持5小时的睡眠时间,B组志愿者每天保持8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其余时间的生活作息及方式均相同。
②每天早上8点从每位志愿者的指尖采1滴血,并制作形成血涂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每一个血涂片, 随机选择血涂片的5个区域,并记录如图所示视野中出现的白细胞数目,求平均值。
④计算每组志愿者白细胞数量的平均值,并进行对比。
(1)制作血涂片时,下列推片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2)根据实验分析,小明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
(3)实验结果发现B组志愿者的白细胞的平均数目大于A组。但小红认为有必要继续进行实验,以进一步证明白细胞数目的变化是由于睡眠时间长短引起的。请简述对A组或B组继续实验的方案。
6.(2020七上·仙居期末)洋葱为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有浓绿色圆筒形中空叶子,花为伞形花序,呈白色,由数百朵小花组成(如图甲)。小科同学想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了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①盖盖玻片②染色③放置表皮④滴加液体
(1)小科同学制作临时装片的部分操作如图乙所示,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如图所示是显微镜的四个镜头,欲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填序号)。
(3)使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玻片时,在视野中发现一个小黑点。当移动玻片时,小黑点不动;转动目镜时,小黑点仍在原处。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目镜不干净 B. 反光镜不干净 C. 物镜不干净 D. 玻片不干净
(4)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视野乙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向右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B. 向右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C. 向左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D. 向左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7.(2020七上·吴兴期末)小明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用红墨水染色后发现细胞膜与细胞壁出现分离的现象,小明对此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用清水重新操作染色步骤后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接下来小明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
操作步骤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几次
60秒 58秒 25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________的关系;
(2)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在显微镜下依次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细胞状态。由此推测细胞膜具有________特点。
(3)以上实验结果或现象支持下列哪些观点?
A.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
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
(4)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
8.(2020七上·缙云期末)为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用洋葱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材料做实验。请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如下图是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________。
①滴清水 ②盖上盖玻片 ③放洋葱表皮 ④滴红墨水
(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选择 ________。
①大光圈 ②平面镜 ③小光圈 ④凹面镜
(3)在显微镜下看到下图甲所示的物像,为了更清晰地观察 a 细胞,得到图乙 所示的物像,则主要操作步骤是 _____。
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 a 移至视野中央
②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 a 移至视野中央
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⑤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A.①→③→④ B.③→①→⑤ C.②→③→④ D.③→①→④
(4)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在装片内有一物体做顺时针运动,则该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是 __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9.(2020七上·西湖月考)小丁同学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后,用显微镜观察某种植物叶肉细胞的结构。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丁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发现细胞整体在视野的左下方,而且视野比较暗,接下来小丁将如何操作 1 。
(2)小丁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观察到细胞有很多绿色的球形或椭球形的小体——叶绿体,发现叶绿体在视野中沿逆时针方向缓慢流动。她想:细胞内叶绿体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呢?请你帮她回答: 1 。
(3)小丁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现视野中会有“污物”出现。该同学为了能正确快速判断视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画出了如下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请你在下图1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将该思维导图中②处应填 1 。
(4)该同学在用某光学显微镜观察猪血涂片时,发现该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只有如下图2所示的 4个镜头。为了能够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下图2中的镜头A和镜头 1 进行观察。
10.(2020七上·温岭期中)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及观察植物细胞的步骤,据图回答:

(1)步骤1说明________成功.
(2)步骤2的操作中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向下,眼睛看________防止压坏镜头,从左边看是__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的。
(3)该显微镜最大能将细胞放大________倍.
(4)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植物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如图1),则其实际流动方向是________。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5)在显微镜下把视野中的物像“E”从图甲转为图乙所示的状况,其中正确的操作是:首先将玻片往左下方向移动到合适位置,然后将低倍物镜转换为高倍物镜;当显微镜视野太暗时,通过________可以提高视野亮度;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像清晰如图乙。
11.(2020七上·嵊州期中)下图中,甲、乙是不同生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丙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有甲细胞的装片时,载玻片上应滴一滴________。
(2)进行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某同学转动物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________上。
(3)在视野上观察到有一草履虫沿着视野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在装片上草履虫的实际移动方向为________。(填“顺时针” 或“逆时针”)
(4)如下图所示,1、2、3、4 是这台显微镜的镜头,1、2 有螺纹,3、4 无螺纹;5、6 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切片的距离。欲在视野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其正确组合是( )
A.1、3、5B.2、4、6C.2、3、5D.2、4、5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2.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见表:(表中的增殖代数即细胞分裂的次数)
细胞来源 胎儿 中年人 老年人
增殖代数 50 20 2~4
实验二: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结果如图。
实验三:将年轻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以上三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一: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________(选填“减弱”或“增强”)。
实验二:一般来说,________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
实验三:细胞结构中的________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13.下图中,A~E示意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整个人体都是由A细胞发育而成的,A细胞是 ________ 。
(2)A细胞通过________形成B。在此过程中, ________ 复制后形成形态、数量完全相同的两等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3)B通过 ________ 形成C。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
(4)在上图的结构层次当中,人体具有而植物没有的是 ________ 。
(5)系统是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的组合。图中所示的系统具有的生理功能是 ________ 和________ 。
14.如图是两类生物细胞分裂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甲 乙
(1)甲是________ 细胞的分裂过程;乙是________ 细胞的分裂过程。
(2)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________ 内出现了________ 。
(3)图中C所示细胞与A所示细胞的结构是否一样 ________
四、常见的动物
15.(2021七上·上城月考)一位渔民在舟山渔场捕到一条“大怪鱼“,它体长3.1米,背灰黑色,腹白色,头顶有肉刺。体前有一对鳍肢,尾鳍水平伏,腹部有乳状突起,皮肤裸露。口腔内有牙齿,头顶有一呼吸孔。解剖后发现体内有脊柱,有肺,心脏等器官。心脏结构与人类相似,体内有幼体。你认为渔民捕到的是什么类型的生物?
(1)提出问题:________
(2)建立假设:________
(3)收集资料:外形:体前有一对鳍肢,尾鳍水平伏,腹部有乳状突起,皮肤裸露。口腔内有牙齿,头顶有一呼吸孔。生理结构:体内有脊柱,有肺,心脏等器官。
生殖方式: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
16.(2021七上·上城月考)某品牌洗手液声称完全不影响环境,小明想证实该广告的真实性,邀你一起做实验。
实验准备: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蚯蚓40条,喷雾器2个,清水、1%洗手液溶液,将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均匀铺撒在大纸盒中,沿中线均分为甲、乙两个区域。
甲区域 乙区域
实验步骤 第一步 放20条蚯蚓 放20条蚯蚓
第二步 每天喷10毫升1%洗手液溶液 每天喷10毫升 ①
第三步 两周后,翻开土壤,统计其中蚯蚓的 ②
实验结果 25条 38条
(1)完善实验过程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两组实验除是否喷洒________外,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3)实验中每组使用了20条蚯蚓,而不是1条,好处是________。
(4)假如小明的其他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应取他们的________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
17.(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为了研究光照对蚯蚓活动的影响,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一: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没有影响。
猜想二: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有影响,而且蚯蚓不喜欢强光照射。
小柯组:取一纸盒并在其底部均匀地铺上湿土,将纸盒的一半用黑纸盖住以遮光。在遮光和不遮光的交界处放一条蚯蚓,并将装置放在阳光下。
(1)如果猜想二成立,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本实验存在明显不足,请写出一点: 。
(3)完善方案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对此,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 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 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 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18.(2020七上·江北期末)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实验后将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为更仔细地观察它,应借助以下哪种工具( )
A.显微镜B.放大镜C.望远镜D.天文望远镜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________呼吸的。
(3)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19.(2020七上·杭州月考)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原是粮仓中常见的害虫。幼虫表面呈金黄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如果往饲养黄粉虫的容器里放一片面包,它们会聚集在面包片下面吃面包,如果把面包片翻过来,暴露在明处的黄粉虫会很快爬到面包片的下面。冬冬同学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后,决定选择黄粉虫作为实验材料开展探究。
(1)黄粉虫在分类上属于________(填“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2)如图是冬冬设计的关于“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装置,此实验装置探究的是哪种环境因素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
A.温度B.光C.麦麸D.风力
(3)若全班有10个小组开展探究,应取10组数据的________值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
(4)预期实验结果:黄粉虫会趋向于哪一种环境________(填明亮或阴暗)。
20.(2020七上·义乌期中)某同学找到6只昆虫,他依昆虫的外形特征坐了如图甲所示的检表。
(1)下列有关图甲中所示昆虫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蜉蝣具有尾分两叉、翅很明显的特征
B.长蚤具有尾分两叉、翅很明显、脚细的特征
C.衣鱼具有尾分三叉、翅不明显、脚宽扁的特征
D.蚊具有尾不分叉、一对翅的特征
(2)图乙中的C虫是图甲中的昆虫之一,则C虫为________;
3)该同学的检索表能不能查出所有昆虫的名字?________。
21.(2020七上·滨江期中)中国女排北仑主场的吉祥物“圆圆”,其原型是宁波市独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目前它的数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猫还稀少,已濒临灭绝。
(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 类动物,受精的产所是 。
(2)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是否与其产卵习性有关?中科院的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收集到的60颗镇海棘螈受精卵平均分成6组,在适宜温度下,分别将它们放在陆地上、池水下深1cm、5cm、10cm、15cm、20cm处,一段时间后,比较它们的孵化率。科学家设计的实验可以研究两个问题:
①受精卵在陆上与水中的孵化率是否有差异?
②受精卵在水中的孵化率与 是否有关?
(3)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除了可能与陆上产卵习性有关外,还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如:气候异常、 等。
22.(2019七上·诸暨期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甲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它的脚很脏吗?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苍蝇搓“脚”是不是为了清除“脚”上的“脏物”。
(1)仔细观察发现:苍蝇与其他昆虫一样,它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________。
(2)设计实验:
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________)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一只品种、大小相同且脚上无脏物的活苍蝇(如乙图);
②在相同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________。
(3)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________,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4)实验评价与交流:
小红认为小明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该如何改进?________。
23.(2019七上·温州期中)某种鸟类在营巢里,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科学家为了验证某种假设,将该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
蛋壳与蛋的距离和灭敌(乌鸦)吃蛋的比率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1)该鸟区别于其它鸟类的主要遗传物质存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________。
(2)科学家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_。
(3)科学家每组放相同数量的鸟蛋的目的是:________。
(4)从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4.(2018七上·泰顺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杏仁对昆虫的毒害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取三个相同的透明容器标为A、B、C,在A中加入少量的水和一定量的碎杏仁;在B中加入与A等量的碎杏仁;在C中加入与A等量的水。拧紧瓶盖,静置2小时。然后打开瓶盖,在各容器铁丝网上分别放蚱蜢10只,再拧紧瓶盖(如图),观察并记录蚱蜢状态如下表。
(1)请列举蚱蜢的哪些特征属于昆虫的?。
(2)本实验能否只选3只蚱蜢分别放入A、B、C容器中?并说明理由: 。
(3)设置C组的目的是 。
(4)根据下表实验结果,试推测A组蚱蜢大部分死亡的原因。
时间 蚱蜢状态 组别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实验组A 活跃 活跃 不活跃 大部分死亡
对照组B 活跃 活跃 活跃 活跃
对照组C 活跃 活跃 活跃 活跃
25.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模拟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并测得以下数据:
干细沙的温度 湿泥土的温度
表 面 26℃ 24℃
2cm深处 24℃ 23℃
4cm深处 22℃ 22℃
6cm深处 20℃ 21℃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 。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其中的一条结论: 。
(3)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吗? 。
五、常见的植物
26.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一定值,葫芦藓就不能生存。某化工厂的烟囱中有二氧化硫排放,为研究二氧化硫对葫芦藓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离烟囱每隔一定距离的地方栽种250株葫芦藓,由近至远分别编号为1组、2组、3组、4组、5组。葫芦藓植株死亡数统计如表(单位:株)。请据此分析作答:
组别 6天 12天 18天 24天 30天
1组 72 145 208 250
2组 57 128 187 193 250
3组 49 113 164 172 250
4组 41 93 149 196 224
5组 34 79 107 154 182
(1)葫芦藓在栽种时,除了严格控制距离烟囱的距离外,还应选择________(选填“阳光充足”“高温干燥”或“阴暗潮湿”)的环境,每组栽种250株的原因是________。
(2)表中数据说明葫芦藓的受害程度与离污染源的距离、受污染的________有关。
27.地球上现存的植物已知的大约有50万种,除了最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以外,还有许多不开花的绿色植物。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构成了大自然中的整个植物界。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将它们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等主要类群。请根据植物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植物分布在占地球表面70%的水域环境中,空气中的氧气许多由它来提供,它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诗人曾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形容它,它是 1 植物。
(2)某种植物长得很矮小,不开花也不结果,具有假根,它常存在于阴暗潮湿并且没有严重污染的地方,它是 1 植物
(3)神话传说中的“还魂草”其实是一种蕨类植物,它叫卷柏,请你再写出一种蕨类植物,如 1 。
(4)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 1 包被。
(5)请你推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中, 1 最高等。
28.为了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的影响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A、B两个花盆中分别装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并分别种入10粒粒大饱满的花生种子。适时浇等量的清水,都置于光照充足处,观察两个花盆中花生生长成熟后所结花生果实的大小情况。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
(1)本实验中设计的变量是________。
(2)该同学设计的A、B两组实验能起到对照作用吗?________。
(3)本实验为什么分别选10粒花生种子,而不是1~2粒花生种子?________。
29.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至海拔10m处。
⑵实验对照:生长于________处的野菊幼芽。
⑶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________。
⑷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
⑸进行该实验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
30.同学在野外看到一株高大的落叶乔木。它的主干挺拔,全树呈宝塔形,从脱落的叶子看,叶扁平,略呈针形,羽状排列。种子倒卵形,无果皮包被。根据以上资料进行科学探究:该植物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
【提出问题】该植物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
【建立假设】________。
【收集资料】________。
【比较事实、检验假设】裸子植物特征:________。
【得出结论】________。
六、物种的多样性
31.(2019七上·平阳期末)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象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与科学家甲所提山论点构成对应关系的 。
(A)论点五 (B)论点六 (C)论点七 (D)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 。
(A)恐龙随季节迁移
(B)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C)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D)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一般恒温动物群体中,保持着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从能量消耗的角度分析, 这是为什么 。
32.(2020七上·柯桥月考)下面是弗莱明先生发现抗生素(青霉素)时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⑴观察到意外的现象:弗莱明先生在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偶然生出一些青霉菌。但在青霉菌的周围没有其他细菌生长。为什么青霉菌的周围没有其他细菌生长呢?
⑵建立假设:________(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探究过程的)。
A.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⑶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把青霉菌从培养液中取出,然后将这些培养液注入10多个长有细菌的培养皿中。
⑷结果:培养皿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被抑制了。
⑸结论:________。
⑹交流和评价:
①实验中,将培养液注入10多个长有细菌的培养皿,这是为了________。
②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弗莱明先生进一步设计了一个实验,你认为他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
33.(2020七上·金华期中)甘草是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材,资料显示甘草的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起抑制作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⑴选用一定量的甘草,将其干燥粉碎,再加入酒精,室温浸泡三天,过滤,得到甘草酒精浸出液,并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2%,4%,8%的甘草酒精浸出液;
⑵取5个灭菌后的培养皿,编号后,先放入相同体积的106个/毫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再在培养皿中滴入0.1毫升的不同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将它们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记录如下:
培养皿编号 1 2 3 4 5 6 7
甘草酒精浸出液的质量分数 0 1% 2% 4% 8% 16% 32%
抑菌圈直径(mm) 0 2.88 4.25 6.01 5.99 6.00 6.01
查阅资料:酒精露置在空气中很容易挥发,酒精对某些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说明甘草的抑菌作用.
(2)实验中盛有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中设置第1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4)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34.(2020七上·余杭期中)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
(1)用来观察草履虫的液滴应取自培养液的________。
(2)为了防止草履虫在镜下运动过快,你有什么好办法?________。
(3)盖上盖玻片后,用________倍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草履虫每天大约吃掉43 000个细菌,食物进入体内后,用________消化食物。
(4)为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小明制作了如图2所示临时装片,你将发现草履虫_________。
A.从左向右运动B.从右向左运动C.不运动D.ABC皆有可能
35.(2020七上·北仑期末)阅读下面的资料,然后回答问题。
资料一:黄岩岛是我圈南海一座美丽的珊瑚岛礁。岛礁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金枪鱼。它是游泳速度最快的海洋生物之一;它的种类包括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等。
资料二: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了某地区哺乳类和鸟类受到威胁或濒危的原因,有关数据见下表。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质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21% 32% 17% 20%
(1)根据资料一回答:黄岩岛海域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
(2)根据资料二回答:造成某地区哺乳类和鸟类受到威胁或濒危的首要原因是________;保护哺乳类和鸟类最为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保护濒危动物做些什么 ________ (写一点措施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一、生物与非生物
1.【答案】 作出假设:鼠妇可能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实验的变量是光照;不可以,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计算出鼠妇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的平均值;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环境中
2.【答案】 (1)排除实验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2)聚集在糖水处的蚂蚁比清水处多(3)③
3.【答案】 (1)蟑螂喜欢吃什么食物?;
(2)放食物的盒子中蟑螂的数量或(放蟑螂的盒子中蟑螂剩余的数量);(3)蔗糖
二、细胞
4.【答案】 (1)A(2)C(3)左;细准焦螺旋;细胞核
5.【答案】 (1)C(2)充足的睡眠能增加人体内白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抵抗力。
(3)A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恢复充足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增加。或B组的50名健康志愿者在实验后改为5小时睡眠,重复上述实验,看白细胞数目是否减少。
6.【答案】 (1)④ ③ ① ②(2)①④(3)C(4)D
7.【答案】 (1)溶液种类(2)伸缩性大(弹性好)(3)A,B(4)细胞失活(细胞已经死亡,合理即可)
8.【答案】 (1)①③②④(2)②③(3)A(4)顺时针
9.【答案】 (1)向右上方移动玻片并增大光圈(2)逆时针(3)在目镜上(4)D
10.【答案】 (1)对光(2)物镜;顺时针(3)200(4)逆时针(5)调大光圈或换成凹面镜
11.【答案】 (1)生理盐水(2)目镜(3)顺时针(4)C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2.【答案】 减弱;寿命越长;细胞核
13.【答案】 (1)受精卵(2)细胞分裂;染色体(3)细胞分化(4)E(或系统)(5)消化;吸收
14.【答案】 (1)动物;植物(2)细胞核;染色体(3)是
四、常见的动物
15.【答案】 (1)渔民捕到的是什么类型的生物?(2)该动物可能是哺乳类。
(3)体内有幼体——胎生;有乳头——哺乳;该动物属于哺乳类
16.【答案】 (1)清水;数量(2)1%洗手液溶液(3)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4)平均值
17.【答案】 (1)蚯蚓向遮光-侧移动(2)只有一条蚯蚓,实验存在偶然性/未进行多次实验(合理即可)(3)B
18.【答案】 (1)B(2)湿润的体表(3)B
19.【答案】 (1)无脊椎动物(2)B(3)平均值(4)阴暗
20.【答案】 (1)A,D(2)蝼蛄(3)不能
21.【答案】 (1)两栖;体内受精(2)光照(3)栖息地遭到破坏
22.【答案】 (1)节肢动物(2)有脏物;苍蝇搓脚的次数(3)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少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4)每组只用一只苍蝇存在偶然性,应多用几只
23.【答案】 (1)细胞核(2)鸟蛋被吃掉可能与蛋壳与蛋的距离有关
(3)控制变量(合理即可)(4)蛋壳与鸟蛋的距离越近,蛋被吃掉的可能性越大
24.【答案】 (1)蚱蜢身体分节,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组,两对翅,身体有外骨骼(合理即可)(2)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的发生
(3)对照作用(或排除水对实验结果的干扰)(4)杏仁遇水产生有毒气体,对蚱蜢产生毒害作用
25.【答案】 (1)太阳光(2)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其他合理结论均可)
(3)沙漠中沙下的温度比表面温度低
五、常见的植物
26.【答案】 (1)阴暗潮湿;排除偶然因素,使结论更可靠(2)时间
27.【答案】 (1)藻类(2)苔藓(3)蕨(胎生狗脊)(4)果皮(5)种子植物
28.【答案】 (1)土壤的贫瘠与肥沃(2)能(3)用1~2粒花生种子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为了排除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样品要有足够的数量
29.【答案】 10m、500m、1000m;测量野菊株高;与10m处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与原海拔处(500m和1000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比10m处野菊株高矮,比原海拔处野菊株高高;控制变量法
30.【答案】 该植物可能是裸子植物;有茎、叶;种子倒卵形,无果皮包被;有根、茎、叶和种子,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从收集资料上来看,该植物符合裸子植物特征;该植物是裸子植物
六、物种的多样性
31.【答案】 (1)BCD(2)A(3)恒温动物需要通过新陈代谢在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就需要较多的食物。
32.【答案】 D;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将没有青霉素的培养液注入长有细菌的培养皿中
33.【答案】 (1)抑菌圈的直径.(2)避免酒精挥发,引起酒精浸出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3)排除酒精自身的抑菌作用
(4)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34.【答案】 (1)上层
(2)放几丝棉花纤维(3)低;食物泡(4)A
35.【答案】 (1)物种多样性
(2)栖息地丧失;设立自然保护区(3)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植树造林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