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8年级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章末题型强化训练】浙教版8年级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3 20:1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8年级上册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实验探究题
一、地球上的水和水的组成
1.(2018八上·杭州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和电解水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
①带来水汽 ②调节气候 ③增加光照 ④输送热量
(2)下列有关图乙水电解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实验中A 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B 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②A、B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 2∶1;
③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④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
(3)在甲乙两种现象中,水都发生了变化。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 或“化学”,下同)变化,在乙中水的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2.(2021七下·海曙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产生气体的体积判断b应接电源的________极。
(2)根据图像,反应初,当该实验中产生氢气的体积是4毫升时,则生成氧气的体积 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毫升。反应较长时间后,产生的甲乙两管内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1:2。
(3)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________。由此说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
3.(2020八上·台州期中)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对水的组成进行过研究.
材料1: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认为:水是一种元素。
材料2:卡文迪许发现,将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点火后,有水生成;还定量研究发现: 2体积氢气和1体积氧气恰好生成1体积的水蒸气。
材料3:拉瓦锡重复卡文迪许实验也得到水,并证实水是氢气与氧气反应后的唯一产物。
他还对水进行分解实验,制得并命名了氢气,并定量称量水和氢气质量。
材料4: 尼科尔森和卡里斯尔做了水的电解实验并检验了产物。
根据上述材料和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基于卡文迪许和拉瓦锡的实验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拉瓦锡的水分解实验对后续研究有什么启示?________。
(3)检验氢气的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
(4)为了使人们确信水由什么组成,需要选用以下哪些证据 。
A.氢气+氧气→水 B.水→氢气+氧气 C.水→水蒸气
4.(2018八上·天台期中)如下图所示,左图是教材课后练习中水电解实验装置,右图是台州市某科学老师针对左图实验自创新实验装置。

右图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氢氧化钠不发生化学变化,只用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用注射器将氢氧化钠溶液注满移液管并将移液管倒立在装置的正负极上,连接好导线,接通直流电源,通电约4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
请你结合上述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需固体氢氧化钠 1 克。
(2).你认为右图的创新实验相对左图来说,所具备的优点组合是 (填字母编号)。
①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
②使用注射针头作电极,两极距离近,反应快
③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
④所用实验器材大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请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所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 1 (小于、大于 、等于)2:1。
二、水的浮力
5.(2021·金华)某校“制作浮力秤”项目研究小组,制成如图所示浮力秤。使用过程中,发现称量范围较小,有待提升改造。
【原理分析】浮力秤是利用物体漂浮时,F浮=G物的原理工作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问题提出】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方案设计】
器材:悬挂式电子秤、金属块(4.0N)、大烧杯、水以及各种不同密度的溶液等。
步骤:①将金属块挂在电子秤下,读取电子秤示数并记录;
②将金属块浸没在盛水的烧杯中,读取电子秤示数并记录,然后取出金属块擦干;
③按照步骤②的操作,换用不同密度的溶液,多次重复试验。
【数据处理】
实验编号 1 2 3 4 5 6 7
液体密度ρ液(g/cm3) — 0.8 1.0 1.2 1.4 1.9 2.0
电子秤示数F拉(N) 0.4 3.6 3.5 3.4 3.3 2.6 3.0
浮力大小F浮(N) — 0.4 0.5 X 0.7 1.4 1.0
【交流分析】
(1)表格中x的数据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除步骤①外,其余每一次测量,金属块都需要浸没,其目的是________;
(3)小组同学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第6次实验数据异常。若电子秤正常工作、电子秤读数和表中数据记录均无误。则造成此次实验数据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得出结论】……
【知识应用】根据以上探究,写出一种增大浮力秤称量范围的方法________。
6.为探究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和深度的关系,甲.乙两同学把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台秤上,溢水杯口下方放置一空量筒。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并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力计示数为G。然后将金属块缓慢浸人水中,且始终不与杯接触,如图所示。
(1)金属块浸没前,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浮力大小逐渐________ 。
(2)据此,甲同学认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随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大而增大;而乙同学则认为浮力随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而增大。继续增大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始终不变,且为F,据此可得出________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这个过程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
(3)为了深人研究,他们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排 ,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其排出水的重力G排=________,通过比较数据发现F浮=G排。换用不同的物体和液体重复上述实验,都能得出F浮=G排 , 说明决定浮力大小的根本因素是G排。
(4)从金属块开始浸入直至浸没一定深度的过程中台秤的示数变化情况是________。
7.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人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他们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液体种类 实验序号 物体重力G物(牛) 弹簧测力计示数F(牛) 物体受到浮力F浮(牛) 排开液体体积V排(厘米3)
水(ρ水=1.0克/厘米3) 1 2 1.5 50
2 1.0 1.0 100
3 0.5 1.5 150
酒精(ρ酒精=0.8 克/厘米3) 4 2 1.6 0.4 50
5 1.2 0.8 100
6 0.8 1.2 150
(1)第1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牛。
(2)分析比较实验1、2和3(或4、5和6),可得出结论 :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________,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分析比较实验________(填序号)可初步得出结论 :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实验1中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________ 牛。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还可以验证________原理。
8.如图所示,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 ;高为12厘米的实心圆柱形物体A用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某同学探究圆柱形物体A逐渐浸入圆筒形容器内的水中时(水没有溢出容器)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形物体A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的关系。
(1)除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2)该同学从圆柱体A接触水面至接触容器底之前,多次测量并记下h和F,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h(厘米) 0 2 4 6 8 10 12 14 16
F(牛) 9.0 7.8 6.6 5.4 4.2 3.0 1.8 1.8 1.8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方格纸中画出F与h关系的图像________。
②分析表中数据、观察图像,可以得出结论 :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在物体A浸没后,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__。
③从表格中可知 :在做实验3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 牛。
(3)物体A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前相比较,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9.(2020八上·余杭期末)小金想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他将一个金属圆柱体标注成六等分并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浸入液体格数 未浸入 1 2 3 4 5 6
弹簧测力计读数F/N 4.80 4.69 4.6 4.51 4.39 4.30 4.21
浮力大小F浮/N 0 0.11 0.20 _____ 0.41 0.50 0.59
(1)当进入的液体格数为3时,金属圆柱体所受的浮力F浮=________N
(2)小金假设金属圆柱体进入1格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为1(不考虑具体大小和单位),则浸入2格所排开液体的体积为2,因此可以用进入格数代替所排开液体体积的大小。经过实验,绘制出浮力大小随排开液体体积(用浸入格数代替)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可以得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是成________。
(3)小金对甲方案进行修改,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方案进行“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哪一变量相同?________。
10.(2021·婺城模拟)如图所示是小科自制的用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装置:将弹簧和标尺固定在支架上,用细线将一个金属块悬挂在弹簧下端,弹簧静止时指针正对标尺上的A位置(本装置使用时,弹簧未超过弹性限度)。
(1)向杯中缓慢注水,从金属块底部接触水面,到金属块刚好浸没水中的过程中,指针由标尺上的A位置缓慢上移至C位置,说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有关,此过程中支架上O点所受拉力的最大变化量为△F1;继续向杯中注水,指针________(填 “上移”“不动”或“下移”)。
(2)为了探究金属块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小科将水倒尽,向杯中缓慢注入某种液体(ρ液>ρ水),当指针指在C位置时,他的下一步操作是________。
(3)将液体倒尽,用等体积的塑料块(ρ水<ρ塑料<ρ金属)替换金属块进行实验。向杯中缓慢注水,从塑料块底部接触水面,到塑料块浸没到水中的过程中,支架上O点所受拉力的最大变化量为△F2 , 则△F1________ (填 “>”“=”或“<")△F2。
11.(2021·鄞州模拟)盛有液体的容器里,放入物体后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会增大,那么,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F液与哪些因素有关?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此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猜想】△F液液与放入物体的体积V物有关。
【实验】他们选用不同物体,先后放入盛有相等质量水的相同容器中,待物体静止,测得△F水。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实验示意图
0 1.8 2.4 2.8 2.8 2.8
0 1.8 2.4 2.8 2.4 2.0
【分析1】比较实验1、2与3,发现 越大, 越大。而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3、4与5,发现 与 1 。(填“有关”或“无关”)
【分析2】他们再通过计算比较实验1、2与3,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 2 (填“>”、“=”或“<”) 。
【结论】综合分析比较实验1~5,可得初步结论: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增加量 的因素是物体 3 的体积。
【反思】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他们换不同液体又重新进行了实验。
12.(2021·宁波模拟)小科从课外资料中看到庄子的一句话:如果河中的水积得不够多,那么乘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也就是说浮力的大小与河中液体的多少有关。庄子的说法有道理吗?
(1)小科为了验证这说法,他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如图甲)。再将木块放入烧杯内的水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此时浮力为F1。然后他往烧杯中加水,发现木块仍然漂浮,此时浮力为F2。经分析可知,F1=F2=________N。从而得出木块漂浮时浮力大小与水的多少无关。
(2)小科进一步开展了如图丙实验。往两个形状相同的塑料盆A、B中各加入10牛的水,再将B盆放入A盆,B盆漂浮。继续往B盆内加30牛水,B盆仍漂浮。此实验还可得出________的结论。
(3)结合小科的探究活动,给我们的启发是:面对前人的观点,应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
A.普通人的观点可以质疑,科学家的观点也可以质疑
B.只要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我们就要全盘接受
C.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法去验证观点是否正确
D.到目前为止没人反对的观点我们就可以放心接受
13.(2021八下·杭州开学考)学习浮力知识后,小华想制作一个密度计,他制作步骤如下:
a、取一根饮料吸管,将铁丝从吸管的下端塞入作为配重,并用石蜡将吸管的下端封起来。
b、将其漂浮在水中,在吸管上标出水面的位置,测出该位置到吸管下端的距离,即吸管浸入水中的深度H,如图所示。
c、推导:设吸管横截面积为S,在水中漂浮,故浮力与重力二力平衡,所以G=ρ水gSH;若漂浮在其它液体中,则浸入的深度h会因液体密度的改变而改变,但浮力仍与重力平衡,即G=ρ液gSh。
(1)小华制作密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物体漂浮在液面时,浮力___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步骤a中,将一些铁丝从吸管的下端塞入作为配重是为了降低吸管的重心,从而让它能够竖直的漂浮在液面上。
(2)通过对步骤c的分析,请推导出漂浮在ρ液液体中时,浸入深度h=________(用ρ水、ρ液、H表达).
(3)若吸管漂浮在水中时H=7.2cm,漂浮在某液体中时h=9cm,则液体密度为________kg/m3。
(4)制作完毕后,小黄发现两个相邻密度值刻度线之间的距离较小,请提出一个方法,使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增大一些,进而使测量结果更精确。方法是________。
14.(2020八上·杭州月考)小陆在研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时,按图示步骤进行实验并测得数据。
第一步,如图甲所示,测出石块的重力为F1;
第二步,如图乙所示,测出空烧杯的重力为F2;
第三步,如图丙所示, 把石块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直至浸没,
用空烧杯承接排出的水,石块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
第四步,如图丁所示,测出该烧杯和排出水的总重力为F4。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第三步实验中,当石块浸没后继续缓慢向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保持不变,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________无关。
(2)小陆处理数据后发现F1-F2=F4-F3 , 于是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但小杨反思后觉得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够可靠,你认为小杨的理由是________(写出一点理由即可)。
(3)小何认真思考后,发现该实验可以测出石块的密度,若水的密度表示为ρ水 , 则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用F1、F2、F3、F4、ρ水表示)。在第二步实验中,若空烧杯中残留有水滴,则测出的石块密度值________(选填"不受影响"、"偏大"、"偏小")。
15.(2020八上·滨江月考)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液体种类 实验序号 物体重力G物(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物体受到的浮力 F浮(N) 排开液体体积V排(cm3)
水 ρ水=1.0g/cm3 1 2 1.5 0.5 50
2 1.0 1.0 100
3 0.5 1.5 150
酒精 ρ酒精=0.8g/cm3 4 2 1.6 0.4 50
5 1.2 0.8 100
6 0.8 1.2 15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实验中小明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了一个重1.5N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N,他就在0.5N刻度线处标上1.0g/cm3;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________N处对应标上0.8g/cm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16.(2020八上·慈溪月考)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A: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B: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C: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D:可能与物体浸在中液体的体积有关;
E: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利用下列器材做了如图14所示的实验。
器材:体积相等的铁块、铜块,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
(1)分析比较实验③④,可以验证猜想 ________是正确的;分析比较实验④⑤,可以验证猜想________是错误的(选填“A、B、C、D、E”)。
(2)分析比较实验①⑤与②⑥,可以验证猜想________是错误的(选填 “A,B,C,D,E”)。
(3)分析比较实验________可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该实验探究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__。
17.(2020八上·滨江期中)小滨和同学们做了如图几个力学试验,请你和他们共同完成下列实验过程:
(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小滨使用的是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A的下表面浸入水中的深度h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①物体A浸没在水中之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A的下表面浸入水中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浮力与________(填“物体体积”或“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物体A浸没在水中后,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N,且保持不变,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它浸没在水中的深度________ (填“有关”或“无关”)。
②物体A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2)小滨和同学们采用如下方法测量B液体的密度,请你将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B液体的总质量为150.4g:
②将B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体积为10ml:
③测量烧杯和剩余B液体的总质量时,天平平衡后,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如图丙,质量为_ _______g,则B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3)小滨将弹簧测力计下挂着的物体A浸没在B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A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________有关。
三、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与溶液
18.(2018八上·金华月考)某同学在四个烧杯中分别做有关溶液实验,依据表格回答问题。
烧杯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g 硝酸钾质量/g 溶液质量/g
① 20 50 10 60
② 20 100 30 a
③ 20 100 36 131.6
④ 30 100 45 145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 1 ;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1 g,a 为 2 ;
(3).将烧杯①所得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的溶液,需要加水多少 g?(写出计算过程)
(4).若使烧杯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可继续 (填字母序号)。
A.加入少量硝酸钾
B.再加 10g 水
C.恒温蒸发部分溶剂
D.升温到 30℃
E.加入 100g 3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再恢复至 20℃
19. 氧化钙俗名生石灰,某同学针对氧化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Ⅰ叫________ .
(2)如果要用实验证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种溶液,可以选择下列 ________ (填序号)进行实验.
①稀盐酸 ②酚酞溶液 ③二氧化碳 ④氯化钠溶液
(3)操作Ⅱ是加入某种物质使无色澄清液出现白色固体,如果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 ,如果加入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全部溶解),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 .
20.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有: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________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图: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体温变化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________.
(3)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的实验,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________ .
21.下图是某同学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有 :①溶解 ;②称量 ;③计算 ;④装瓶存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2)该实验中应称取蔗糖的质量是________克。
(3)该实验中应取________毫升水,应选择________(选填“10"或“50" )毫升规格的量筒。
(4)操作步骤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5)若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 ,则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
①称量时砝码和蔗糖放反了,并且使用了游码②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溶解时有少量水溅出④装瓶时有溶液洒落
22.探究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1)问题1 :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
假设1 :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实验 :取一杯雪碧,给它微微加热。
实验现象 : ________。
得出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问题2 :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
假设2 :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实验 :按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①活塞往外拉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汽水中有较多气泡冒出。②活塞往里推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无气泡冒出。
得出结论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气压越大,气体的溶解能力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问题3 :________ ?(任写一条)
23.(2021七下·鄞州期中)某同学欲配制80g 5%的NaCl(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g,若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
(2)量取水时,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而不选用200mL的量筒,其目的是________;
(3)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
(4)以下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的有 _______________。
A.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B.氯化钠固体不纯;
C.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24.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①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②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或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如图乙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1)Ⅴ.【实验结论】
图甲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乙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
(3)Ⅵ.【拓展实验】 按照图丙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______(填序号)。①氧化钙 ②硝酸铵 ③氯化钠
(4)Ⅶ.【反思交流】 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___Q放(选填“>”“<”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___Q放 , 则溶液温度不变。
(5)在图乙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
25.(2020八上·吴兴期末)为什么有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会升温;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会降温呢?
通过查阅资料,小明同学了解到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科学兴趣小组分别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1)小明同学把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木块上(如图1所示),然后往烧杯里加入某种物质使之溶解,直至饱和,不久后发现烧杯底和木块间的水结冰。小明同学在烧杯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________(选填:氯化钠、硝酸铵、蔗糖或硫酸铜晶体)
(2)小明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往试管里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U型管内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3)上述两个实验中都没有使用温度计直接测量溶液温度变化,而是通过不同实验的现象得出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这样的研究方法与下面哪个实验的研究方法类似( )
A.研究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快慢时,通过手捏住尺子的距离来显示反应的快慢
B.探究串联电路总电阻的大小时,用一个10欧的电阻代替两个5欧的串联电阻
C.认识电流时,经常把电流和水流相比
(4)在生活中,当我们用湿手取洗衣粉时,感觉手微微发烫。你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那是因为________
26.(2020八上·青田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 10g 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
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 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 。
(2)在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_____。
27.(2020八上·缙云期末)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可形象地表示为:
变化一,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变化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发生的现象。
【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实验过程】
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请你说一说小珂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实验现象】经过正确的实验步骤,小珂测得溶液温度上升了。
【解释现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
28.(2020八上·温岭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调味品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①、准备足量的白糖、食盐和冰糖,并将它们研磨成粉末待用。
②、按下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器材略)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实验温度 20℃ 20℃ 20℃ 40℃
溶质种类 白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水的质量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请在表中最后一行的第1个空格中填写需要记录的项目________。
(2)从这个表格看,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为:________
(3)________两支试管的数据可以为“白糖和冰糖是不是同一种物质这个问题提供证据
四、物质的分离提纯与环保
29.(2021八下·柯桥开学考)如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所示操作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字母)。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4)步骤D中称取10.0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剩余粗盐为2.0g,最终得到食盐晶体3.2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________。
30.(2020八上·西湖期末)小金用图1所示装置来净化浑浊的溪水。
(1)过滤操作:①将一瓶水样摇匀后,倒入烧杯;②用玻璃棒多次搅拌后立即沿玻璃棒转移到过滤器中,当过滤器中液体略高于滤纸边缘,暂停加入液体;③为加快过滤,用玻璃棒在过滤器内搅拌。
过滤后,小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上述过程中不合理的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
(2)小金改进实验后,通过正确操作得到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过滤操作中漏斗的下端为什么要紧靠烧杯内壁呢?小金用图2所示装置过滤20mL氢氧化钙悬浊液,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序号 时间 体积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靠 不靠 靠 不靠 靠 不靠
1min 11 9.5 10.5 8.5 9.5 7.5
2min 16.5 14.5 15.5 14 15 13
3min 19 17.5 18.5 17.5 18 16.5
4min 19.5 18.5 19.5 19 19.5 19
5min 19.5 19.5 19.5 19.5 19.5 19.5
要比较过滤速度,除了比较相同时间得到的滤液体积外,还可以比较________;根据实验可知,过滤操作中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
31.(2020八上·滨江期末)回忆教科书中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的主要步骤,回答有关问题:
【溶解】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再加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室温为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计算5.0g粗盐(不计杂质)全部溶解,需要加入水的体积为________。
【过滤】粗盐溶解后要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蒸发】连接一套蒸发装置,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点燃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其作用是________,当________时,撤去酒精灯。
【计算产率】待冷却后,用玻璃棒把提纯后的精盐转移到纸上,称其质量,计算精盐的产率。
精盐的产率= ×100%
若蒸发后所得精盐仍很潮湿,则计算的产率会________(填“增大”、“偏小”、“不变”)
32.(2020八上·西湖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杂质,且杂质难溶于水)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克10%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实验一:按下列实验步骤和要求回答粗盐提纯的有关问题。
第一步:溶解。①称量:称量前先把天平调平,准确称取5.0g粗盐。
②量取10mL 水倒入烧杯,加粗盐于水中,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第二步:过滤。①待过滤的混合液在引流之前先静置一会儿再过滤。
②引流时与玻璃棒下端接触的部分是 。
第三步:蒸发。①如果蒸发皿中有液滴飞溅,原因是 。
②当蒸发皿出现 时,应停止加热。
第四步:转移。此粗盐精制过程中,玻璃棒在过滤时的作用是 。
实验二:用粗盐提纯后得到的精盐(氯化钠)配制了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②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放错盘
③称量时只在天平左盘垫上滤纸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⑤ 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33.(2020八上·新昌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克20%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一:下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a.实验操作有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
b.步骤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实验二:用粗盐提纯后得到的精盐配制了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填字母序号)。
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B.称量时只在天平左盘垫上滤纸
C.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E.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3)实验三:在溶液配制过程中,若要用量筒量取40毫升的水,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滴管,在用滴管滴加水的过程中,眼睛视线应同时按________图进行观察。
实验四:操作⑤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___(填序号)。
34.(2020八上·杭州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不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精盐配置50克5%的氧化钠溶液。
(1)实验一:如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上述操作序号次序)________;
b.经操作⑥后滤液仍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c.④步骤中的玻璃棒有________作用。
(2)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50克5%的氯化钠溶液。步骤如下:
a、计算:可计算出需精盐________克,需水________毫升。
b.称量和量取: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则应怎么处理?________。
C.溶解:经检测,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
A.所用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将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
D.将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时,还有部分氯化钠固体粘在纸上
E.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进试剂瓶时,有溶液洒落
35.(2020八上·浙江期末)如图是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步骤图,请回答:
(1)操作Ⅱ、IV、V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该仪器在操作IV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粗盐提纯实验步骤较多、操作烦琐,可以缩短粗盐提纯实验时间的正确操作是
A.研碎粗盐
B.溶解时多加一倍的水
C.过滤时玻璃棒紧靠一层滤纸处
D.蒸发时不要用玻璃棒搅拌散热
(3)各小组的产率及评价如下:
组别 1 2 3 4
产率 75% 83% 88% 72%
教师对产率的评价 偏低 偏高 偏高 偏低
下列各组同学对造成产率偏高或偏低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填编号)。
A.第1组:烧杯里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
B.第2组:蒸发时,有固体物质飞溅
C.第3组:滤液浑浊就开始蒸发
D.第4组:蒸发后,精盐中还有水分
36.(2019八上·柯桥月考)茶叶含有有益人体健康的茶多酚.已知: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具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质.该物质可按下列流程从茶叶中提取
(1).上述提取流程中,操作Ⅰ的名称为 .
(2).提取过程中,若茶叶放入冷水中浸泡,必须延长浸泡时间,才能确保茶多酚被较为充分地溶解.由此可知,茶多酚的溶解速率受 影响.
(3).根据茶多酚的性质推断,若要长时间存放茶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答: .
37.(2019八上·天台期中)废电池随意丢弃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废电池内的黑色物质含有碳、二氧化锰、氯化铵等物质。氯化铵浓溶液可用于去除某些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某研究小组要回收和利用废电池内的氯化铵,进行如下实验:
(1).操作②的名称是 。
(2).小柯同学欲配置30℃的氯化铵饱和溶液来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查右图中的溶解度曲线图(如图)可知:3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克氯化铵。
(3).将接近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氯化钠溶液,可行的方法之一是添加溶质 (氯化钠),还可以是 。
(4).你从图中还可获得什么信息(写出一条即可):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地球上的水和水的组成
1.【答案】 (1)①②④(2)③④(3)物理;化学
2.【答案】 (1)正(2)小于(3)水 氢气+氧气;氢和氧
3.【答案】 (1)水是由氢和氧组成(水不是一种元素)
(2)为电解水提供思路(为定量研究水的组成提供方向)(3)点燃气体, 看到淡蓝色火焰(4)A,B
4.【答案】 (1)20(2)B(3)大于
二、水的浮力
5.【答案】 (1)0.6(2)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3)金属块碰到烧杯底部(4)换用密度比水大的液体
6.【答案】 (1)变大(2)甲;G-F(3)ρ水V排g(4)一直不变
7.【答案】 (1)0.5(2)大;1.4或2.5或3.6(3)0.5;阿基米德
8.【答案】 (1)刻度尺
(2) ;减小;不变;2.4(3)增大
9.【答案】 (1)0.29(2)正比(3)浸入液体的深度
10.【答案】 (1)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动(2)继续注入该液体至金属块全部浸没(3)=
11.【答案】 无关;=;排开液体
12.【答案】 (1)2.5(2)较少的水能产生较大的浮力(3)A、C
13.【答案】 (1)等于(2)h=ρ水H/ρ液(3)0.8×103kg/m3
(4)在吸管下端塞入质量更大的物体作为配重或用更细的吸管制作密度计
14.【答案】 (1)物体浸没的深度
(2)没有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没有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没有换用其他物体进行实验、没有对物体部分浸入水中时进行实验
(3) 或 ;不受影响
15.【答案】 (1)当物体密度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2)1、4或2、5或3、6(3)0.7
16.【答案】 (1)D;A(2)B(3)⑥ ⑦ 或 ① ⑥ ⑦(4)控制变量法
17.【答案】 (1)排开液体体积;1;无关;1.2×103(2)139.4;1.1(3)小于;液体的密度
三、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与溶液
18.【答案】 (1)水(2)31.6;130
(3)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

解得x=40g
(4)D
19.【答案】 (1)CaO+H2O=Ca(OH)2;过滤(2)②③(3)CaCO3;Ca(OH)2
20.【答案】 (1)①⑤(2)用玻璃棒搅拌(3)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
21.【答案】 (1)③②①④(2)7.5(3)42.5;50(4)搅拌,加速蔗精溶解(5)①②
22.【答案】 (1)气泡增加;小(2)大(3)溶剂的种类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气体的种类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等等,只要合理即可。
23.【答案】 (1)4;往左盘继续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2)减小误差(3)搅拌,加速溶解(4)A,B,C
24.【答案】 (1)降低(2)升高(3)低于;②(4)<;=(5)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不再溶解放热
25.【答案】 (1)硝酸铵(2)液面左低右高(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3)A
(4)洗衣粉溶解过程中,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温度升高。
26.【答案】 (1)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剂质量;溶剂质量
(2)溶解时间短,便于观察
27.【答案】 未测量溶解前的水温;水合过程放热大于扩散过程吸热
28.【答案】 (1)最多能溶解的溶质质量(2)溶质种类和温度(3)1号和2号
四、物质的分离提纯与环保
29.【答案】 (1)C(2)DACB(3)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4)40%
30.【答案】 (1)②③
(2)混合物
(3)测得相同体积的滤液所需时间;紧靠烧杯内壁可以加快过滤速度
31.【答案】 13.9;玻璃棒;防止局部过热;大量晶体析出;偏大
32.【答案】 三层滤纸外;未搅拌受;不均溶液局部温度过高;较多溶质固体引流;①③
33.【答案】 (1)⑤;搅拌,加快食盐的溶解(2)A,B,E(3)乙;D
34.【答案】 (1)①⑤②③⑥④;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引流;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体飞溅(2)2.5;47.5;减少部分氯化钠直至天平再次平衡;ABD
35.【答案】 (1)引流(2)A(3)A,C
36.【答案】 (1)过滤(2)温度(3)密封保存
37.【答案】 (1)过滤(2)40(3)蒸发溶剂
(4)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