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华的加剧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华的加剧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24 08: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
课程标准
1.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太平天国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壹·探索:改天换地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 ,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广西夏季水灾严重,而秋、春、冬季的旱灾也同样不轻。晚晴广西旱灾22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晚清广西大蝗灾就有21次,1848年,广西飞蝗蔽日,如暴风骤雨之至,飒飒有风,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1.太平天国运动背景(原因)
“洪秀全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一农民家庭……7岁进入私塾,天资聪慧……16岁因家庭贫困辍学。18岁受聘为本村私塾教书……从16岁第一次到广州参加秀才考试,直至1843年,四次科考,四次落第,成为一名高龄的落第童生。”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①政治原因:西方列强(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②社会原因:清政府腐败,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③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④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且参加民众日益增多
重大事件 历史意义、评价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
1851年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1853年占领南京,定都天京
北伐、西征
2.太平天国运动经过
内容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材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幅,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天京变乱:1856
天王
洪秀全
东王
杨秀清
西王
萧朝贵
南王
冯云山
北王
韦昌辉
翼王
石达开
逼封万岁
密诏回京
被杀
处死
出走
1852
阵亡
1852
阵亡
皇权思想争权夺利
太平天国由此元气大伤。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逐步呈衰落态势。
后期重要领导核心
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任命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资政新篇》。
内容 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目的 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
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1851.1
1851.12
1853.3
北伐
西征
东征
1856
天京变乱
1856.9
重建核心
后期防御
1860.1
英王
陈玉成
忠王
李秀成
干王
洪仁玕
4、失败
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1858年,破江北大营,取得浦口、三河镇大捷。
1860年,破江南大营,东征打到上海附郊,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1861年9月,安庆陷落,英王陈玉成牺牲。
湘军
1862年,天京被围困。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
淮军
清军
洋枪队
天京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慈溪
上海
杭州
安庆
汉口
武昌
寿州
庐州
三河镇
天京沦陷
1864.7
朱杰勤:“太平天国的失败,由于洪、杨的内讧。他们为着争权夺位,勾心斗角,弄虚作假,争着把自己扮成上帝的使者,引起流血事件,大损国家元气。”
范文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决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农民阶级自发的太平天国革命……不得不在中外反革命联合压迫下宣告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材料九 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①农民阶级历史的局限性。
②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③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指导思想
纲领文件
领导核心
不先进
不科学
不团结
*贪图享乐
*争权夺利
*目光短浅
(2)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4.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
(3)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改变了清政府的权力结构,中央权力下移
(4)催生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贰·探索: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1861-1895)
1、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
直接目的:
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
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
内忧
外患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
学习内容:
西方的军事和生产技术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
2、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派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薛成福《筹洋刍议论》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前期:自强
创办了一批官办军事工业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19世纪60-70年代 “自强” 江南机器 制造总局 曾国藩 李鸿章 上海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福州
天津机器局 崇厚 天津
江南制造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19世纪70-90年代 “求富” 上海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上海
上海机器织布局 李鸿章 上海
开平矿务 李鸿章 河北唐山开平
后期:求富
开办了一批官督民办的民用企业
材料 “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上海机器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军事和翻译人才
福州船政学堂
京师同文馆
留美幼童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专门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的学校。分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前学堂用法文授课,后学堂用英文授课。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
筹划海防:
创办三支新式海军
(北洋、南洋、福建)
“远东第一军舰”——定远舰
3、洋务运动的评价
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
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我(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
——德国首相·俾斯麦
叁·侵略:狼烟四起
---塞防海防·边疆危机
新疆
1、边疆危机:西北地区新疆叛乱
危机:西北地区边疆叛乱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概况:英国支持阿古柏在新疆叛乱;
结果:
①1875年左宗棠率兵平叛;
②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设省,使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大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
李鸿章
时间:1883——1885
概况:
①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12月中法战争打响。
②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
③1884年刘铭传多次击败进攻台湾的法军;
1885年镇南关大捷—冯子材
结果:1885年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2、边疆危机:西南地区中法战争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3、海防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亚洲
中国
满蒙
朝鲜
台湾
日本
世界
日本“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1)背景:
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丰岛战役)
丰岛
1894.7.25
1894.9.15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1894.9.17
1894.11
1895.2.2

平壤战役(1894.9)

海军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旅顺大屠杀(1894.11)

威海卫战役(1895.2)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平壤
(2)经过:
《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影响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①便利日本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②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赔款2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景
(3)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指挥机构
战时
大本营
大本营
会议
天皇御营
内阁
最高军事机构
协调
战时大本营
海军部长桦山资纪
上中下三种预案:
若海军胜、陆军长驱直入……;
若海军胜负未分,陆军仅占朝鲜……;
若海军失败,则陆军撤退……;
兵部
军机处
负责军务,由礼亲王世铎主持,不懂军事,主要负责“拾遗补阙”、弹劾不力将领
北洋营务处
李鸿章本人和不到10名幕僚组成
无实权
实际前敌总指挥
添乱的
士气
举国谋一战
一个战一国
——据萨苏《甲午战争的“体制问题”》整理(京华时报2014.7.21)
广丙号
(4)失败原因
陆军
海军
舰船吨位
船体材质
舰船动力
巡航速度
战舰炮力
装甲防御
舰队指挥
交通运输
兵站支援
野战通信
军队医疗
情报搜集
军夫体制
兵役制度
武器装备
媒体宣传
装甲舰清18日12艘
蒸汽5000以上清6日9艘
航速16节以上清2日10艘
大口径清58日104、大口径速射清0日68
伊东祐亨
丁汝昌
——据宗泽亚《清日战争》P28-32整理
朝气蓬勃
暮气沉沉
初期53281对123047,后期12万对17万
“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
“如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与四野”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三国干涉还辽
内容: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同时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结果: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划分势力范围
4、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
①划分势力范围;
②强租租借地;
③争夺路矿权。
实质: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探索出路
侵略加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课堂小结
太平天国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又将如何探索?
寻找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李鸿章说: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致一发不可复收。……知我罪我,付之千载。
……
赫德则说: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
大觉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