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执笔: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班级:--------- 姓名:--------------------
【导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
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知识链接】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观沧海》导学要点:学习虚实结合,描写景物的技巧;感受其间蕴含的情感。.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小组竞读,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2.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
1.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前两句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什么?最后两句又写什么?
叙述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写景抒情 前六句描写海水和山岛,现实中的实景。后四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写景部分采用____动静结合___手法,勾勒了汹涌澎湃湃的_______,耸立海中的_______,岛上繁茂的_______,给人一种如画的感觉。
4.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次北固山下》导学要点:赏景悟情,熟读成诵。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小组竞读,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2.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
1. 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发思乡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积累与“海”和“思乡”有关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知识链接】
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2.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
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钱塘湖春行》导学要点:
1.体会本诗所描绘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点,感受西湖的美。
2.抓住重点词,品味诗歌内容。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小组竞读,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2.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哪一时段的西湖之景?从哪些之词可体会到?并对这些字词作点赏析。
早春景象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可体会到?
《天净沙秋思》导学要点:
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天净沙 秋思》,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小组竞读,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合作探究】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 )”话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词。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景物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景,既不夸张,写不用典,纯用的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人留下无尽的想像空间,请你张开想像的翅膀,翱游其间。
或用“我以为___________用得好,好在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像,尽量填补艺术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