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04 21:1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上 主备人:张小会 审核:语文组 时间:9月5日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总结,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出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4、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总结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一、情境导入
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三、完成预习题
1.你能读准它们吗?请给下列字注音:
唐雎 ( ) 怫然( )韩傀 ( ) 免冠徒跣( )缟素 ( ) 庸夫 ( ) 色挠( ) 以头抢地( ) 休祲 ( ) 寡人谕 ( )
2、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4、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 是怎样的?
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翻译全文,质疑全班参与讨论。
2.揣摩神态动作,用句式说话
读 ,我看到一个 的秦王。
读 ,我看到一个 的唐雎。
3.重点探究:如何刻画人物?
思考讨论:
(1)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2)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4、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试举例说明。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3)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课时
检测
1、一词多义:
仓鹰击于殿上( )受地于先王( )请广于君( )使唐雎使于秦( )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王不说( ) 请说之( )
高可二黍许(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
⑴以大易小。( ) ⑵徒以有先生也。( )
⑶以君为长者。( ) ⑷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解释。
⑴秦王不悦。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仓鹰击于殿上。
4、揣摩下列语气词的用法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而君逆寡人也,轻寡人与?( )
岂直五百里哉?( )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以头抢地耳!( )
与臣而将四矣。( )
泯然众人矣。( )
5、揣摩下列特殊称呼的含义
安陵君其许寡人!( )受地于先王(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未尝闻也。( )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非士之怒也。( )
愿借子杀之。( )
6、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⑵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7.研讨唐雎的说话技巧启示
【中考链接】
【甲】秦王欲。。。。。,长跪而谢之。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之闻,起于鲁
3.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