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
《春酒》教学设计
中山市东凤中学 李娜琴
一、设计思想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我把授课课型定向为以学生感悟体验为主的美文赏读课。在过程和方法上,突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体验化”的理念,致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性灵,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是熏陶、是濡染。
第一步是美读感知。课文文质兼美,配上舒缓的“思乡”主题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美读让学生为“春酒”取酒名的创意设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把握了文本、理解了意蕴。
第二步是品读鉴赏。重点引导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中鲜活的花朵),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和交流,体会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邻的浓浓感情。品读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喜欢的词句,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下通过分析文章中具体的词句来体悟情感。
第三步是拓展理解。乡愁是本文的一大主旨,故乡情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从古至今的思乡的文学作品,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感悟从风俗美、人情美到中国人的故乡情结,应该说是理解上的超越,使本课的教学在灵动中透出厚实。
第四步是体验感悟。对初中学生来说,乡愁这一人生意蕴显得有些含蓄深刻,我在教学时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教学中我动情地回味童年家乡番薯糕的香味,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积极的情感氛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课堂成了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如果教师是个注重情感体验的人,那她的课堂一定充满情趣极富吸引力的。在本课教学中美的情感流淌在每个环节中,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二、教材分析
《春酒》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篇目,思想渐趋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比七年级有很大提高,初步掌握了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能自选角度切入文章。如:从修辞角度分析语言特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对布局谋篇进行简单评价。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描写过大年的情景生动而颇具情趣,很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对于新年的快乐是有体验的,要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感受文中对过大年情景的生动描写。对于本文中蕴涵的思念故乡、亲人的深情,学生因阅历有限较难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应适时补充介绍绮君其人身世和经历,使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文章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结合本文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寄情于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两岸同根的血脉文化形成一定认识。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琦君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那深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倾注于一杯春酒之中。领会这份真情,会令学生在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领会在生动传神的描写中流露出来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寄托手法在诗歌中常见,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本文的特点,须先解决文章所抒何情,所寄何物,及为何寄情于此物三个问题,才算完成了“了解”。而若要学生“掌握”,还必须在强化认知的基础上鼓动学生的情感,使之激情澎湃,进入不吐不快的创作状态,方能进行“寄情于物”的应用练习。因而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本课内容和教学实际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以美育情,以美启思。其一,用多媒体将学生在课前就引入杭州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在引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为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设伏;其二,在体验链接环节中通过年味的回顾来唤起学生共鸣,从而融入作品氛围意境中去;其三,在拓展环节中,教师深情朗诵余光中《乡愁》,以启发学生对两岸同根的思考。
2、朗读教学法:
依据大纲对默读与朗读的要求,训练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来品味文章独特意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尤其关注对于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
3、讨论点拔法:
从我校初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此种方法。有利于将自主发现与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分享合作乐趣,感受成功喜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讨论探究中遇到了阻碍,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
4、延伸拓展法: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乡愁”是永恒的主题。通过调动积累,让学生在更广大的层面上了解乡愁,再结合当今时事,触及乡愁背后的民族悲痛、文化情结。达到从课内向课外迁移,从文本向生活拓展的目的。
七、学法指导
“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而教给学生学法,以期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
八、课前准备:
1、同学们课前预习,通读全文,找出生的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老师课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PPT;
3、古今中外写“乡愁”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乡愁”的诗句文章,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说说家乡话从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师过渡语: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看来只有道地的家乡人才会说道地的家乡话,也只有道地的家乡人才会年年不忘那充满家乡味儿的风土人情。对台湾著名作家琦君来说,令她念念不忘的就是童年那一杯充满家乡味儿的春酒.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尝这一杯春酒吧。(板书课题、作者) 1、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的思乡、恋乡情怀,牵动文化情结。也为后文理解琦君思乡之情,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整体感知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多媒体提示问题]1、思考:这是一篇关于什么的文章?2、检查生字:家醅 挑剔 炮制 健脾 枸杞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在这篇文章里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问题1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自已理解的角度来定义文章。
体验链接 三、体验链接文章提到了我国一种古老风俗──过大年的情景。学生们是最喜欢过年的,能说说童年时过年的情景,跟大家一起分享当时的快乐吗? 交流分享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圈点发现 四、圈点发现──合作学习1、可以找找你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读懂的情感,可以就不懂的问题质疑。[在学生质疑后,多媒体展示老师的友情提示]友情提示:⑴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⑵ 本文的语言中寻找你最喜欢的,说说其特点?(举例说明)⑶ 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什么作用?2、带着个人问题与小组合作,就以上问题的一到两点进行探究。[老师深入各个小组中参与讨论,协调组织。]学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⑴ 语言亲切,浅白,生动。⑵ 人物形象丰满:母亲勤劳俭朴,善良大度、慈爱温柔。⑶ 用春酒寄托思乡情感:品味结尾段。循着对春酒的回忆,穿引出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展现中国传统风俗画卷。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的怀念。⑷ 细节美:多处运用细节描写。3、师生共同探究文章内容⑴ 请学生朗读结尾段。老师请其他同学点评,启发学生品味此段的感情,感受作者心中那份叹惜与遗憾──再也找不到当初那份况味了。发现作者那埋藏得很深的情感──思乡的愁肠。[教师板书] [如果问题⑶有同学提出并解决,那么此问题省略掉。]⑵ “春酒甜美醉人,醉了乡人,醉了母亲,醉了童年的我,文中还有一些东西也是甜美醉人,是什么呢?找找看。”学生可能会找出:作者的童年回忆、对母亲的怀念、童年过大年的快乐气氛、故乡的人,事、景……教师:[边总结边写板书]作者怀念自己童年的天真无忧、母亲的温柔慈爱、乡亲间的亲密融洽──乡情、以及故乡浓浓的过年气氛──年味。[板书列出这几项内容:童真、母爱、乡情、年味]⑶ 教师总结: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选材丰富,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寄托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对家乡味道的眷念之心。另外,琦君对语言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她曾说“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这篇文章,她也是用了细腻的描写、奇特的比喻来寄托她的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 学生在教师在点拔下尝试对课文语言进行分析。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这一过程,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酒》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纳珠于一线,用板书将本文的思想蕴藉,写作手法,散文特点加以诗意的、形象化的呈现。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不小的波澜。
知人论世 五、知人论世──寻根1、请同学们思考:琦君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形神兼美的散文呢?屏幕打出琦君语录:“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像花草树木一样,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宁愿搁下笔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乡愁》”2、她的创作源泉是什么?说说看? [启发学生找到琦君对母亲、对故乡的情感是她的创作源泉,是她的根。并进一步介绍作者琦君生平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她离开大陆到台湾后对故乡的那份眷恋。] 阅读资料、思考、感悟 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迁移拓展 六、迁移拓展1、乡愁诗拓展男女生积累大比拼:关于乡愁的诗句文章。[帮助学生增长阅历,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乡愁。]2、余光中的《乡愁》的意象分析。李白寄愁心于月,琦君寄乡愁于酒。那么另外一位台湾诗人余光中,把他的乡愁寄托在哪里呢了?[教师激情背诵,多媒体配合四副图画──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从情感上打动学生]问题:余光中为他的乡愁选取了哪四种寄托?这是作者哪四段人生经历的浓缩?那么你认为四段分离中最惨痛的是?3、寄情台湾:在学生已经被诗中的如泣如诉、深远浩荡的乡愁所感染之时,教师推波助澜:“半个世纪以来,乡愁成了一种美丽的流行病,深深感染了台湾的每一个有识之士,从琦君的《春酒》到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已经超越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情感,所以能唤起夏子孙心中强烈的共鸣。那一衣带水的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两岸同胞深深的哀愁。他们的思念,他们的祈盼,他们的无奈与辛酸,你能理解吗?”⑴ 其实有一些东西是海峡隔不断的,是什么?⑵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黄帝陵时留下一对联,有没有同学知道?”[积累对联“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目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国家命运,深刻认识到两岸的血脉是割不断的,文化是割不断的。这样时代责任感会油然而生,掀起胸中的万丈狂澜。]⑶ 如果请你为与我们血脉同源、文化同宗的台湾同胞选一件礼物,寄托你的思念,你会选什么?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先举例,视学生课堂状态与时间而定。 学生展示、感悟 余光中与琦君同为台湾作家,由于是诗歌,《乡愁》中的意象显然比《春酒》中的要更鲜明凝炼,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寄情于物的写法。同时由于《乡愁》中从个人情思升华为民族悲痛,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台湾同胞思乡深情,激发共鸣,为下面寄情活动蓄势。让同学于民族历史的视角来思考骨肉亲情、同源文化。在学生民族情感激越鼓荡之际,给他们一个渲泄的渠道。学生们的礼物就是寄情之物,理由即为所托之情。鼓励学生展示文采与想象创意。从而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寄情于物的写法。
总结深化 七、结束语人间有情,亲情友情乡情;天地有爱,爱国爱民爱家。珍惜心中这份真挚的情感,这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更是世界美丽的原因。祝愿每一个同学们都能怀一颗真挚的心,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人生! 聆听、感悟 归结在创作的出发点──真挚的情感。整节课扣住一个情字:深入挖掘文本的美情,从课内走向课外,立足文本贴近生活。通过对乡愁这一民族情感内核的扣问,引发学生对于自身立足点的思考,牵引出中华文化的大背景,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洪钟大吕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响。
十、板书设计
春 酒
琦 君
寄 童真 母爱 形
情 散
于 乡情 年味 神
物 聚
思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7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说说家乡话
在我看来,二(9)班学生是我教过的
最聪明的学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吆喝》萧乾
古韵乡愁
琦
君
东风中学 李娜琴
1、需要积累的生字:
枸杞( ) 薏仁米( ) 斟酒( ) 家醅 ( ) 炮制( ) 煨炖( )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2、需要积累的词语:
g u q
yì
zhēn
pēi
páo
wēi dùn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从名称上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琦
君
思考
这是一篇关于什么的文章?
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文中写了哪些事?哪些人?
事: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
人: “我”、母亲、花匠阿标叔……
“我”: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母亲:温柔善良 热情好客 慷慨大方
阿标叔:热情好客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品读富有情趣的细节,感受风俗美。
品读富有情趣的细节,感受人情美。
白先勇先生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
这杯具有“家乡的味道”的“春酒”里盛进年味、童趣、乡情和母爱,寄托思乡怀旧的情感。
合作探究
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强烈的感叹“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的家醅是由母亲酿制而成,而今母亲已经离她而去,再也没有了母亲的味道。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思念母亲、思念家乡。
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
2006年6月7日凌晨,90岁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琦君(台湾)
一提起故乡,我就想起——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寒一暑,一时一俗,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节选自柯灵《乡土情结》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
朱成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柯灵《乡土情结》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导学案
中山市东凤中学 李娜琴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2、体会文章围绕“家乡的味道”精心组织素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围绕“家乡的味道”精心组织素材的写法。
难点:品味诗一般的优美的语言,领悟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二、查阅相关知识链接,温故知新
1、《春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
2、琦君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________ 的朴实的生活图景。2001年,琦君把她过去写的26篇儿童故事整理起来,付梓出版。书名就叫做《________》。
三、梳理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元xiāo( )节 ②lì( )枝 ③枸qǐ( ) ④门kǎn( )
⑤脸jiá( ) ⑥páo( )制 ⑦挑tì( ) ⑧家pēi( )
2.找出并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兴高彩烈________ 两浃红红________ 泡制________
密蜂似的________ 故弄悬虚________ 挑刎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1)一马当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名思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巴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下列词语造句。
兴高采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问题、例题的阅读和解答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主提出疑惑问题,展开交流和合作
1、“我”在故乡喝的八宝酒和在美国喝的八宝酒是一个味道吗?它到底缺少什么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神秘的家乡味”到底是什么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精读课文,理解探究
1、默读1——4自然段,看有哪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最能体现儿时的“我”的童真童趣?找出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我们睁大我们的双眼,仔细找一找、说一说作者笔下的这群人吧。你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用以下三个话题说:
这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 的'我',你看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你看 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群 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亲,你看______________ 。
这春酒里就不仅仅是春酒味了,你认为它还应含有什么味道?可以用下句式'春酒有_________ 味道,它是_______________ 。表述出来”。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学后记
1、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2、写思乡的诗句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