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小说四步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多媒体投影) 凭什么说是香菱呢?(“桂花”指薛蟠的妻子夏金桂,“水涸泥干”的“池沼”比喻香菱所处的恶劣的生活环境。莲藕,指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香菱是菱角,生长在水塘里的,荷花也是生在水塘里的,荷就是莲,香菱原来的名字叫英莲,莲和菱根儿相连,发出一脉芳香,所以说“根并荷花一茎香”,暗含其名。“平生遭际实堪伤”,因为她从小就被拐走卖出去了,卖给人家做妾,而且是在大妇的淫暴下受尽屈辱和虐待,当然是“遭际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是拆字的谜语,说的是薛蟠的妻子夏金桂, “两地生孤木”是桂花的桂字,“孤木”,一个木,即木字旁;地,就是土,“两地”是两个土,合起来就是“桂”字。香魂,专指女人的灵魂;故乡,指灵魂原来所在的地方;返故乡,也就是死亡。最后两句点出了香菱的悲惨结局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二、资料助读 了解人物
教师课前分发文字资料
投影有关香菱遭际的图片和资料: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多媒体显示:
需积累的词语: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指苦苦思考,费尽心思 精血诚聚:指把心力都聚集在某一点上。
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是有这种意思的。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王维、杜甫、李白、陆游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
明确: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有三分法: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
四、赏读课文,突破重点
香菱根据林黛玉出的题目,三易其稿,终于获得成功。你认为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
讨论下列问题: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思考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宝钗对她的评价)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21世纪教育网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21世纪教育网
3、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为什么?
明确
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明确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自信地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5、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6、作者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一情节?
明确: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是为了热情讴歌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难怪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词害意。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五、延伸阅读、探究思考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 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
生1: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读王维五律一百首、杜甫七律一二百首、李白七绝一二百首,由此可见诵读是学诗的根基,是提高鉴赏力的根本途径。
生2:学一流的诗。“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王维五律第一,杜甫七律第一,李白七绝第一,学一流的诗,学不到一流可成二流,因此我们平时阅读也要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有益的。
生3:大胆创作,敢于想象。大胆想象可以使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生4: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诗、李白的七言绝句都是一流的。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林黛玉的看法是很对的。俗话说“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下面几点:
(1)做有心人,提高兴趣;
(2)转益多师,不耻下问;
(3)勤于实践,不怕失败。21世纪教育网
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写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别裁”是辨别、剔除的意思。杜甫认为对待前人的诗歌要分别裁定,加以取舍。对于“伪体”即形式主义诗歌要在“别”的基础上有所“裁”, 重视的是创造。“转益多师”,重视继承,无所不师,故能博采众长。这两句诗说明了批判地继承与创造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1、阅读王维诗《使至塞上》,然后完成练习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题一:诗中“征蓬”、“归雁”二句隐含着诗人怎样的心情?“征蓬”、“归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本诗写于公元737年春天。当时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征蓬”原指被风卷起的蓬草,“归雁”原指春天飞回北方的大雁;而根据诗的背景介绍,可知此处诗人并非仅仅在写北方边塞这苍凉悠远的景象,更暗喻自己身不由己的处境,诗句中隐含着他怆然沉郁的心情。
问题二:苏轼曾赞王维“诗中有画”,本诗中“大漠”、“长河”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那么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诗歌所创设出的意境,往往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果硬要用什么词语去诠释或替换,会顿时意趣全失、索然无味。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有道理的。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一个“直”字,表现了烟的挺拔、坚毅之美;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又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何等醒目,何等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一个“圆”字 ,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直”与“圆”这两个字,正是看似不合事理而实妙、似俗而实巧的一对诗眼,犹如画家的画龙点睛,把这一联乃至全诗都点活了。
这里曹雪芹借香菱之口,不仅谈及读诗以联想、想象展现形象的问题,更可贵的是说清了体验、感悟对于鉴赏的重要性,香菱便是调动了自身的生活经历,才知晓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好处。可见,获得这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便是进入诗境的象征,也正是我们接通古人、回归自身生活、展开个性化阅读的重要途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从本文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 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