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版八上第五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HS版八上第五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24 09: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HS版八上第五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吃枣时,不小心把枣核咽了下去,最终枣核随粪便排出体外。枣核在其体内经过的部位依次是(  )
A.口腔→咽→食道→胃→胰→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食道→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道→胃→小肠→肓肠→大肠→肛门
D.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外界空气经过人体呼吸道进入肺的途径是(  )
A.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B.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咽→气管→支气管→肺 D.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3.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为人体各处的组织细胞输送氧气和养料,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 B.心脏上方是心室,下方是心房
C.a、b内流的均是静脉血 D.肺循环的途径是:b→e→毛细血管→f→c
4.小明不小心摔伤了腿向外渗血后血液凝固了,起凝血作用的是(  )
A.红细胞 B.血小板 C.白细胞 D.以上都不是
5.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能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请问尿液排出体外的正确途径是(  )
A.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B.尿道→输尿管→膀胱→肾脏→体外
C.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体外 D.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体外
6.人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最多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其他气体 D.氮气
7.下列有关血管及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描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里一定流静脉血
B.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管内径极小、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C.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D.当人的某些部位有炎症时、血液里白细胞含量会增多
8.将甲、乙、丙、丁四种水果榨取的果汁分别滴入2毫升的质量分数为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止。所用果汁滴数如表,则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水果是(  )
选项 A B C D
果汁 甲 乙 丙 丁
滴数 10 6 18 11
A.A B.B C.C D.D
9.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呼吸道和消化道共有的器官是咽
B.有的人边吃饭边说笑,食物会误入肺,引起剧烈咳嗽
C.痰中含有细菌、病毒等,会随空气、尘埃进入呼吸道
D.呼吸道可以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清洁、温暖、湿润
10.下列关于泌尿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尿液的排出途径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C.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尿素减少
D.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
11.“雾化治疗”是将药物雾化后通过呼吸道送人人体的一种给药方式,以该方式进入人体的药物,最先出现在心脏四个腔中的(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2.如图曲线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在C内开始被消化 B.曲线Ⅰ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
C.在D中脂肪只有化学性消化 D.营养物质在D处被吸收的最多
13.下列物质不是通过人体排泄过程排出的是(  )
A.二氧化碳 B.尿素 C.多余的水 D.食物残渣
14.如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体a、b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 B.外界的a进入血液至少穿过两层细胞
C.①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D.②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
15.关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
B.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C.血液呈红色的原因是由于血浆富含血红蛋白
D.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会引起贫血
16.在我们手背上能看到的“青筋”是一些血管,这些血管不具备的特点是(  )
A.管壁较厚,弹性大 B.管壁的内面有瓣膜
C.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D.管内流动的血液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
17.如图是饭后半小时,进出人体某器官血液的四种物质相对含量直方图。该器官是(  )
A.大脑 B.小肠 C.心脏 D.肺
18.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血液就会发生分层现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 B.下层红色、不透明的液体是红细胞
C.血液是由血浆和红细胞组成的 D.血浆里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
19.新冠疫情期间,ECMO(体外肺膜氧合)技术的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ECMO技术的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的静脉或动脉,其主要设备如图,包括氧合器、氧气泵、动力泵、监测系统、医用物理升温仪等。ECMO技术主要设备中的氧合器替代的是人体器官中的(  )
A.心脏 B.肺 C.肾脏 D.小肠
20.如图所示是人的吸气与呼气过程,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与丙图中BC段相对应,处于呼气状态
B.乙图与丙图中BC段相对应,处于吸气过程
C.甲图中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丙图中从A到B,胸廓在缩小
二.填空题
21.如图一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如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图一中的[1]   ,[2]   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达到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和    。
(2)图二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    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    。
(3)图二中a代表的物质是    ,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其成分变化是    含量增加。
(4)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一中[3]   应处于    状态。此时肋间肌处于    。
22.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乙图中曲线X表示   的消化过程,该物质最终被分解成   才能被人体吸收.
(2)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中的[   ]   ,它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该消化方式属于   .
(3)乙图中曲线Y在甲图中结构[   ]   内开始进行消化.
(4)由甲图可知,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   ]   ,该结构是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
23.如图中的图1、图2分别为人体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示意图,①~⑥序号表示血管,a~d字母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表示动脉的是    (填序号);人体进行肺内气体交换时,血液的流动过程:   (用图中序号、箭头表示)。
(2)图中的a、b分别表示    、   ;b由肺泡进入②要穿过    层细胞;b进入②后,与血液中的    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此时的血液d属于    (“动脉血”或“静脉血”)。
(3)肺内及组织中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    实现的;通过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保证了细胞能得到泡中的b,将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    ,供细胞活动所需;并能将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的    运送到肺泡,再经呼气排出体外。
24.人的正常生活需要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部分示意图,请思考作答:
(1)心脏主要由肌肉组成,心脏四个腔室中[   ]   的壁最厚。
(2)血液由B出发,流经血管[   ],在组织细胞处完成物质交换,由血管4送回[   ],这一循环途径称为   。
(3)在心脏中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这是因为   和   都只朝一个方向开放。
(4)考场上,大脑飞速运转,需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小肠吸收的一个葡萄糖分子,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脑细胞,需要经过心脏   次。
25.人体的排泄主要有三种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皮肤,以   的形式排出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和尿素。
(2)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   和少量水。
(3)通过泌尿系统,以   的形式排出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
(4)排泄不仅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而且可以调节体内   (填“水”或“无机盐”或“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从而保证体内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26.人体有三种的不同的血管,其中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是    ,并且在人体四肢的这种血管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管非常薄,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    。
27.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试问: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其对照组为第   种处理.
(2)以“唾液”为变量时,其对照组为第   种处理.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   ℃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由此你会联想到   .
(4)我们在制定这项探究计划时,有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四种处理,就是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你认为这第四种处理   必要处理.(填“有”或“不”)
28.人体内各系统间是密切相关、协调统一的。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淀粉经A系统后转变为    ,并进入C系统的过程为吸收。
(2)经B系统所排出的废物主要是    。
(3)   是D系统的主要器官。
(4)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直接进入C系统的物质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9.图1表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应该选择尾鳍色素    填“多”或“少”)的活小鱼,以利于观察。
(2)实验过程中,要用湿纱布把小鱼头和躯干尽量包起来(如图1),只露出尾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填序号,双选)。
①保持湿润的有水环境②压住小鱼③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    (选填“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4)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图像,其中血管2是    ,因为该血管中的    单行通过。
30.为了探究膈肌运动对呼吸的影响,我们在学习时设计了如图中图1、图2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膈,序号②模拟人体的胸廓。
(2)表示膈肌收缩的是图2,此时胸廓的    径增大,胸腔内压力减小,进而使肺泡扩张,气体进入,相当于人体     (选填吸气或呼气)。
(3)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还存在明显不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    径的变化。
(4)人体在呼气时,呼出的    气体的含量增多,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1.如表是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表,如图甲表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甲瓶 78.00% 21.00% 0.03% 0.97%
乙瓶 78.00% 16.00% 4.00% 2.00%
(1)分析表格推测,   瓶中的气体是人体呼出的气体,判断理由是    。
(2)图甲中表示吸气过程的是    段,此时肋间肌和膈肌分别处于    、   状态。
(3)为验证题目(1)的推测,李华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在装置A、B中加入的液体都是    。
②吸气时,打开开关b、关闭开关a;呼气时,打开开关a、关闭开关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4)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给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    处被消耗。
32.图一是泌尿系统示意图,图二是尿液形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其原因是图一中的[   ]   能暂时储存尿液。
(2)图二中,肾脏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它由    组成(填写数字)。
(3)如表为血浆、肾小囊腔内液体和输尿管内液体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浓度(单位:克/100毫升)。据表中数据判断,甲、乙、丙分别是    。
物质 血浆 肾小囊腔内液体 输尿管内液体
甲 0.03 0.03 2.00
乙 7.00 0.00 0.00
丙 0.10 0.10 0.00
A尿素、葡萄糖、蛋白质 B葡萄糖、尿素、蛋白质
C尿素、蛋白质、葡萄糖 D蛋白质、葡萄糖、尿素
(4)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成分时,发现含有较多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该病人最有可能病变的部位是图二中[   ]   。
(5)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和    含量明显减少,肾脏净化血液的同时,也调节了人体
内    (2分)的平衡。
33.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淀粉的消化”,进行实验如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丁
加入物质 2mL淀粉糊+2mL唾液 2mL淀粉糊+2mL清水 2mL淀粉糊+2mL唾液 2mL淀粉糊+2mL碘液
水浴温度 37℃ 37℃ 5℃ 37℃
时间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滴加碘液后的现象 —— —— —— 不变蓝
(1)甲组和丙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    。乙组和丙组     (填“能”或“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理由是    。
(2)甲组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    ,其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    的作用下分解成了    ,此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性”或“化学性”) 消化。丙组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    。
(3)从丁组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某同学吃枣时,不小心把枣核咽了下去,最终枣核随粪便排出体外。枣核在其体内经过的部位依次是(  )
A.口腔→咽→食道→胃→胰→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食道→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道→胃→小肠→肓肠→大肠→肛门
D.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解答】解: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它的旅行路线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故选:D。
2.外界空气经过人体呼吸道进入肺的途径是(  )
A.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B.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咽→气管→支气管→肺
D.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解答】解: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的过程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D。
3.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为人体各处的组织细胞输送氧气和养料,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
B.心脏上方是心室,下方是心房
C.a、b内流的均是静脉血
D.肺循环的途径是:b→e→毛细血管→f→c
【解答】解:A、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能够收缩和舒张,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因此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正确。
B、心脏下方是心室,上方是心房,错误。
C、心脏有四个腔中,a右心房、b右心室内流的均是静脉血,c左心房、d左心室内流的均是动脉血,C正确。
D、肺循环是指血液由b右心室流入e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f肺静脉流回c左心房的循环;即图示中血液由b→e→毛细血管→f→c的循环是肺循环,D正确。
故选:B。
4.小明不小心摔伤了腿向外渗血后血液凝固了,起凝血作用的是(  )
A.红细胞 B.血小板 C.白细胞 D.以上都不是
【解答】解:A、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
B、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B符合题意。
CD、白细胞能够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吞噬细菌,对人体具有防御功能,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能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请问尿液排出体外的正确途径是(  )
A.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B.尿道→输尿管→膀胱→肾脏→体外
C.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体外
D.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体外
【解答】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肾脏是尿液形成的器官,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故选:A。
6.人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最多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其他气体 D.氮气
【解答】解:从表格中看出;
A、呼出的气体成分中,氧气的含量是16%,不是最多的,错误。
B、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高,但是不是最高,错误。
C、呼出的气体成分中,其他气体含量较低,错误。
D、呼出的气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正确。
故选:D。
7.下列有关血管及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描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里一定流静脉血
B.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管内径极小、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C.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D.当人的某些部位有炎症时、血液里白细胞含量会增多
【解答】解:A、动脉血管中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流静脉血,静脉血管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静脉流动脉血,A错误。
B、由分析可以看出: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管内径极小、管内血流速度最慢,B正确;
C、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C正确;
D、白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当人体有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D正确。
故选:A。
8.将甲、乙、丙、丁四种水果榨取的果汁分别滴入2毫升的质量分数为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止。所用果汁滴数如表,则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水果是(  )
选项 A B C D
果汁 甲 乙 丙 丁
滴数 10 6 18 11
A.A B.B C.C D.D
【解答】解: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是紫色,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高锰酸钾溶液体积相等的情况下,滴加汁液滴数少的,说明该液体含维生素C较多,滴加汁液滴数多的,说明该液体含维生素C较少,因此乙水果维生素C的含量最多。
故选:B。
9.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呼吸道和消化道共有的器官是咽
B.有的人边吃饭边说笑,食物会误入肺,引起剧烈咳嗽
C.痰中含有细菌、病毒等,会随空气、尘埃进入呼吸道
D.呼吸道可以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清洁、温暖、湿润
【解答】解:A.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既是消化器官,又是呼吸器官,A正确。
B.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如果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向后倾斜,不能及时将喉门盖住,导致食物“呛”入气管(不是肺)的事故发生,从而引起剧烈咳嗽,B错误。
C.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所以痰中含有细菌、病毒等,会随空气、尘埃进入呼吸道,C正确。
D.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寒冷、干燥和不洁的空气对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D正确。
故选:B。
10.下列关于泌尿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尿液的排出途径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C.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尿素减少
D.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
【解答】解:A、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两部分,A正确。
B、人体的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B正确。
C、血液流经肾小球后,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减少,蛋白质的浓度增高,养料含量有变化,而氧气没有变化,还是动脉血,C错误。
D、当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大时,血细胞和蛋白质会滤过到肾小囊腔中,但由于肾小管不能重吸收血细胞和蛋白质,这些物质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血尿和蛋白尿,D正确。
故选:C。
11.“雾化治疗”是将药物雾化后通过呼吸道送人人体的一种给药方式,以该方式进入人体的药物,最先出现在心脏四个腔中的(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解答】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
通过雾化治疗吸入肺部的药物会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12.如图曲线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在C内开始被消化
B.曲线Ⅰ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
C.在D中脂肪只有化学性消化
D.营养物质在D处被吸收的最多
【解答】解:A、蛋白质的消化是从C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D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正确。
B、曲线Ⅰ在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入D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正确。
C、在D小肠内,脂肪先被胆汁消化成脂肪微粒,这属于物理性消化。错误。
D、D是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正确。
故选:C。
13.下列物质不是通过人体排泄过程排出的是(  )
A.二氧化碳 B.尿素 C.多余的水 D.食物残渣
【解答】解:通过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都属于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属于人体排泄物;而大便是体内的食物残渣,不是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不属于排泄的终产物。
故选:D。
14.如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体a、b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
B.外界的a进入血液至少穿过两层细胞
C.①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D.②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
【解答】解:A、由图示可以判断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气体a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气体b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A正确。
B、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要通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经过四层细胞膜;氧气进入血液后,再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又经过了一层细胞膜;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一共经过了五层细胞膜。B正确。
C、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C错误。
D、②组织里的气体b进入血液,说明是在组织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原理是扩散作用,D正确。
故选:C。
15.关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
B.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C.血液呈红色的原因是由于血浆富含血红蛋白
D.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会引起贫血
【解答】解:A、红细胞中含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正确。
B、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正确。
C、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中含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液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错误。
D、红细胞具有携带氧气的功能,人体红细胞过少或血红蛋白过少都会出现贫血现象,贫血因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正确。
故选:C。
16.在我们手背上能看到的“青筋”是一些血管,这些血管不具备的特点是(  )
A.管壁较厚,弹性大
B.管壁的内面有瓣膜
C.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D.管内流动的血液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
【解答】解:A、管壁较厚,弹性大,都是动脉血管的特点,不是静脉血管的特点。
BC、管壁的内面有瓣膜,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管壁较厚,弹性小,压力较低,血流速度较慢,都是静脉血管的特点。
D、手背上的静脉血管流静脉血,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故选:A。
17.如图是饭后半小时,进出人体某器官血液的四种物质相对含量直方图。该器官是(  )
A.大脑 B.小肠 C.心脏 D.肺
【解答】解:A、大脑的活动需要能量,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所以说葡萄糖的含量离开时应减少而不是增加,A不符合题意。
B、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饭后食物经过消化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由于小肠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是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因而流经小肠的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而由小肠流出的血液养料如葡萄糖丰富,氧气少,二氧化碳增多的静脉血,B符合题意。
C、心脏的活动需要能量,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所以说葡萄糖的含量离开时应减少而不是增加,C不符合题意。
D、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血液的含氧量增加而不是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血液就会发生分层现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
B.下层红色、不透明的液体是红细胞
C.血液是由血浆和红细胞组成的
D.血浆里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
【解答】解:A、据分可见: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A正确。
B、下层暗红色、不透明的液体是红细胞,B正确。
C、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C错误。
D、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D正确。
故选:C。
19.新冠疫情期间,ECMO(体外肺膜氧合)技术的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ECMO技术的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的静脉或动脉,其主要设备如图,包括氧合器、氧气泵、动力泵、监测系统、医用物理升温仪等。ECMO技术主要设备中的氧合器替代的是人体器官中的(  )
A.心脏 B.肺 C.肾脏 D.小肠
【解答】解: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俗称人工肺,用于肺功能丧失患者的急救,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时,先用一根导管将血液从人体静脉引出,通过人工肺后,血液经另一根导管回到人体的主动脉,不需要依靠心脏将其压入主动脉。
故选:B。
20.如图所示是人的吸气与呼气过程,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与丙图中BC段相对应,处于呼气状态
B.乙图与丙图中BC段相对应,处于吸气过程
C.甲图中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丙图中从A到B,胸廓在缩小
【解答】解:A、甲图与丙图中BC段相对应,处于呼气状态,正确。
B、乙图与丙图中AB段相对应,处于吸气过程,错误。
C、甲图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错误。
D、丙图中从A到B,胸廓的容积在增大,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8小题)
21.如图一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如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图一中的[1] 肺 ,[2] 呼吸道 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达到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和  清洁 。
(2)图二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  一 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  气体交换 。
(3)图二中a代表的物质是  二氧化碳 ,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其成分变化是  氧气 含量增加。
(4)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一中[3] 膈肌 应处于  收缩 状态。此时肋间肌处于  收缩 。
【解答】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2呼吸道和1肺两部分,1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2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具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
(2)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3)肺泡内的气体b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毛细血管中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因此,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4)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甲中3膈肌应处于收缩状态,此时肋间肌也处于收缩状态。
故答案为:(1)肺;呼吸道;清洁;
(2)一;气体交换;
(3)二氧化碳;氧气;
(4)膈肌;收缩;收缩。
22.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乙图中曲线X表示 淀粉 的消化过程,该物质最终被分解成 葡萄糖 才能被人体吸收.
(2)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中的[ 5 ] 肝脏 ,它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该消化方式属于 物理性消化 .
(3)乙图中曲线Y在甲图中结构[ 6 ] 胃 内开始进行消化.
(4)由甲图可知,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 9 ] 小肠 ,该结构是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
【解答】解:(1)乙图中曲线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该物质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2)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中的[5]肝脏,它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该消化方式属于物理性消化.
(3)乙图中曲线Y在甲图中结构[6]胃内开始进行消化.
(4)由甲图可知,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9]小肠,该结构是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
故答案为:(1)淀粉;葡萄糖;(2)5;肝脏;物理性消化;(3);6胃;(4)9;小肠;
23.如图中的图1、图2分别为人体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示意图,①~⑥序号表示血管,a~d字母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表示动脉的是  ①、④ (填序号);人体进行肺内气体交换时,血液的流动过程: ①→②→③ (用图中序号、箭头表示)。
(2)图中的a、b分别表示  二氧化碳 、 氧气 ;b由肺泡进入②要穿过  2 层细胞;b进入②后,与血液中的  血红蛋白 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此时的血液d属于  动脉血 (“动脉血”或“静脉血”)。
(3)肺内及组织中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  气体扩散作用 实现的;通过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保证了细胞能得到泡中的b,将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  能量 ,供细胞活动所需;并能将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的  二氧化碳 运送到肺泡,再经呼气排出体外。
【解答】解:(1)据分析可见:图中①表示肺动脉,④表示体动脉。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2)图中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
(3)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在呼吸系统的作用下,氧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中,通过 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浆运输到肺泡,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
(1)①、④;①→②→③;
(2)二氧化碳;氧气;2;血红蛋白;动脉血;
(3)气体扩散作用;能量;二氧化碳。
24.人的正常生活需要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部分示意图,请思考作答:
(1)心脏主要由肌肉组成,心脏四个腔室中[   ] 左心室 的壁最厚。
(2)血液由B出发,流经血管[ 1 ],在组织细胞处完成物质交换,由血管4送回[ C ],这一循环途径称为 体循环 。
(3)在心脏中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这是因为 房室瓣 和 动脉瓣 都只朝一个方向开放。
(4)考场上,大脑飞速运转,需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小肠吸收的一个葡萄糖分子,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脑细胞,需要经过心脏 2 次。
【解答】解:(1)心脏主要由肌肉组成,心脏四个腔室中B左心室的壁最厚,收缩时能产生较大的动力推动的血液由主动脉流经全身,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血液由B左心室进入1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4上下腔静脉,流回到C右心房的循环过程称为体循环。
(3)血液只能由A左心房流到B左心室、C右心房流到D右心室,是因为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基部都有动脉瓣,保证了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4)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吸收的葡萄糖经过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脑部的毛细血管→脑细胞,可见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分子,需要2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脑细胞。
故答案为:(1)【B】左心室; (2)【1】;【C】;体循环; (3)房室瓣;动脉瓣;(4)2
25.人体的排泄主要有三种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皮肤,以 汗液 的形式排出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和尿素。
(2)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 二氧化碳 和少量水。
(3)通过泌尿系统,以 尿液 的形式排出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
(4)排泄不仅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而且可以调节体内 水与无机盐 (填“水”或“无机盐”或“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从而保证体内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解答】解:(1)通过皮肤中的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和尿素;
(2)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
(3)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
(4)排泄不仅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而且可以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从而保证体内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故答案为:(1)汗液;
(2)二氧化碳;
(3)尿液;
(4)水与无机盐。
26.人体有三种的不同的血管,其中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是  静脉 ,并且在人体四肢的这种血管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静脉瓣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管非常薄,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  物质交换 。
【解答】解: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最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最快,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到心脏去;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特点: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其功能为物质交换的场所。
故答案为:静脉;静脉瓣;物质交换。
27.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试问: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其对照组为第 ③ 种处理.
(2)以“唾液”为变量时,其对照组为第 ① 种处理.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 37 ℃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 ①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由此你会联想到 馒头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
(4)我们在制定这项探究计划时,有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四种处理,就是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你认为这第四种处理 不 必要处理.(填“有”或“不”)
【解答】解:(1)第①种处理与③种处理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其中第①种处理为实验组,第③种处理为对照组.
(2)第①种处理与②种处理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其中第①种处理为实验组,第②种处理为对照组.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①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而②号试管中的清水对淀粉无作用,③号试管中的馒头块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淀粉没有被完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都会变蓝色,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馒头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4)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与①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会有两个实验变量,这违背了对照实验中变量单一的原则,由此第四种处理没有必要.
故答案为:(1)③
(2)①
(3)①;馒头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4)不
28.人体内各系统间是密切相关、协调统一的。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淀粉经A系统后转变为  葡萄糖 ,并进入C系统的过程为吸收。
(2)经B系统所排出的废物主要是  二氧化碳 。
(3) 肾 是D系统的主要器官。
(4)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直接进入C系统的物质是  激素 。
【解答】解:(1)淀粉经A消化系统后转变为葡萄糖,并进入C循环系统的过程为吸收。
(2)经B呼吸系统所排出的废物主要是二氧化碳。
(3)肾脏是D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4)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直接进入C循环系统的物质是激素。
故答案为:(1)葡萄糖
(2)二氧化碳
(3)肾(肾脏)
(4)激素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9.图1表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应该选择尾鳍色素  少 填“多”或“少”)的活小鱼,以利于观察。
(2)实验过程中,要用湿纱布把小鱼头和躯干尽量包起来(如图1),只露出尾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①③ (填序号,双选)。
①保持湿润的有水环境
②压住小鱼
③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  低倍 (选填“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4)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图像,其中血管2是  毛细血管 ,因为该血管中的  红细胞 单行通过。
【解答】解:(1)、(3)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选择小鱼尾鳍含色素少,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
(2)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4)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图中2是毛细血管,因红细胞是单行通过的。
故答案为:
(1)少
(2)①③
(3)低倍
(4)毛细血管;红细胞
30.为了探究膈肌运动对呼吸的影响,我们在学习时设计了如图中图1、图2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④ 模拟人体的膈,序号②模拟人体的胸廓。
(2)表示膈肌收缩的是图2,此时胸廓的  上下 径增大,胸腔内压力减小,进而使肺泡扩张,气体进入,相当于人体  吸气  (选填吸气或呼气)。
(3)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还存在明显不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  前后径和左右 径的变化。
(4)人体在呼气时,呼出的  二氧化碳 气体的含量增多,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图中④是膈肌,②是胸廓。
(2)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胸廓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做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图2示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肺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
(3)由于用此装置模拟人体的呼气和吸气过程,由于瓶子代表的是胸廓,所以在吸气或是呼气时,无法使得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发生变化,只能使得胸廓的上下径发生变化。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而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④;
(2)上下;吸气;
(3)前后径和左右;
(4)二氧化碳。
31.如表是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表,如图甲表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甲瓶 78.00% 21.00% 0.03% 0.97%
乙瓶 78.00% 16.00% 4.00% 2.00%
(1)分析表格推测, 乙 瓶中的气体是人体呼出的气体,判断理由是  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
(2)图甲中表示吸气过程的是  AB 段,此时肋间肌和膈肌分别处于  收缩 、 收缩 状态。
(3)为验证题目(1)的推测,李华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在装置A、B中加入的液体都是  澄清的石灰水 。
②吸气时,打开开关b、关闭开关a;呼气时,打开开关a、关闭开关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A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4)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给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  线粒体 处被消耗。
【解答】解:(1)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可见乙是呼出的气体。
(2)图一中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3)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为验证人呼出的气体成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在A、B中放入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
②吸气时,打开开关b,关闭开关a;呼气时,打开开关a,关闭开关b。结果发现A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最后在细胞中的 线粒体被利用;同时各组织中的二氧化碳也进入到肺内,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乙;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2)AB;收缩;收缩;
(3)①澄清的石灰水;②A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线粒体
32.图一是泌尿系统示意图,图二是尿液形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其原因是图一中的[ ③ ] 膀胱 能暂时储存尿液。
(2)图二中,肾脏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它由  1、2、3 组成(填写数字)。
(3)如表为血浆、肾小囊腔内液体和输尿管内液体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浓度(单位:克/100毫升)。据表中数据判断,甲、乙、丙分别是  C 。
物质 血浆 肾小囊腔内液体 输尿管内液体
甲 0.03 0.03 2.00
乙 7.00 0.00 0.00
丙 0.10 0.10 0.00
A尿素、葡萄糖、蛋白质
B葡萄糖、尿素、蛋白质
C尿素、蛋白质、葡萄糖
D蛋白质、葡萄糖、尿素
(4)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成分时,发现含有较多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该病人最有可能病变的部位是图二中[ 1 ] 肾小球 。
(5)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和  尿素 含量明显减少,肾脏净化血液的同时,也调节了人体
内  水和无机盐 (2分)的平衡。
【解答】解:(1)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能输送尿液,将尿液输送至③膀胱暂时储存起来,所以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
(2)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图二中:1肾小球、2肾小囊、3肾小管。
(3)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原尿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输尿管内的液体是尿液,肾小管重吸收了全部葡萄糖,而不吸收尿素,因此尿液不含葡萄糖,尿素的浓度增加;所以甲是尿素、乙是蛋白质、丙是葡萄糖。故选C。
(4)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医生在检查某病人的尿液成分时,发现含有较多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最有可能病变的部位是图二中1肾小球,通透性过大。
(5)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和尿素含量明显减少,肾脏净化血液的同时,也调节了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故答案为:(1)③膀胱;
(2)1、2、3;
(3)C;
(4)1肾小球;
(5)尿素;水和无机盐。
33.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淀粉的消化”,进行实验如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丁
加入物质 2mL淀粉糊+2mL唾液 2mL淀粉糊+2mL清水 2mL淀粉糊+2mL唾液 2mL淀粉糊+2mL碘液
水浴温度 37℃ 37℃ 5℃ 37℃
时间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滴加碘液后的现象 —— —— —— 不变蓝
(1)甲组和丙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  温度 。乙组和丙组  不能  (填“能”或“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理由是  有温度和唾液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 。
(2)甲组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  不变蓝 ,其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  唾液淀粉酶 的作用下分解成了  麦芽糖 ,此过程属于  化学性 (选填“物理性”或“化学性”) 消化。丙组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  变蓝 。
(3)从丁组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唾液淀粉酶能够分解淀粉 。
【解答】解:(1)甲组和丙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变量是温度,所以他们想要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响。乙组和丙组不能作为对照实验,因为有温度和唾液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
(2)甲组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不变蓝,其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这种消化改变了食物的分子结构,为化学性消化。丙组水浴温度5℃,温度太低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不能充分消化淀粉,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变蓝。
(3)丁组的实验没有经过水浴就加入碘液,淀粉遇碘都会变蓝色,但经过水浴后,丁组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了,蓝色会随着淀粉的分解逐渐褪去。从丁组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能够分解淀粉。
故答案为:
(1)温度;不能;有温度和唾液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
(2)不变蓝;唾液淀粉酶;麦芽糖;化学性;变蓝;
(3)唾液淀粉酶能够分解淀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