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布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本教学设计以“主体,创新”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实践能力;同时还注重了教材的整合和拓宽,使音乐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的】1、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布谷》。在与他人合唱“布谷”声中,培养歌唱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2、通过对歌曲《布谷》与《嘀哩嘀哩》的比较,能创造地参与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布谷》,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教学难点】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组讨论式、交往合作式、竞赛法、角色互换法等。
【教具准备】钢琴、多图画纸、彩笔、打击乐器、竖笛等。
一、创设情境美
教学设计:
播放课件《小燕子》,师生一起律动,体验歌词意境。
师: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所见过的春天。
生:说出春天的景色、天气、各种动物等。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一切都欣欣然像刚睡醒的样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你们看,春姑娘给大地穿上了绿装,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迎春花开了,冰雪融化了,蜜蜂也飞来了……(多媒体课件同步显示各种春景图)
师:春天多美啊!听,什么鸟在唱歌?(教师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530|530|53-|
布谷! 布谷! 布谷!
同学们也学学布谷鸟的叫声,看谁学得像(学生模仿布谷鸟的叫声。教师引导学生从力度的变化来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师:听,又一只布谷鸟唱歌了。
310|310|31-|
布谷1 布谷! 布谷1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只低音的布谷鸟(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高音布谷鸟和低音布谷鸟,学生也分成两组,分别模仿布谷鸟的高低声部,再交换进行)。
教师带领学生用手中的竖笛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设计意图:
以春天为线索,以布谷鸟的叫声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与模仿布谷鸟叫的过程中,感悟到春天的气息;在模仿“布谷”的合唱声中,发现、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了音乐的美。
二、体验美
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刚才学会了布谷鸟的歌声,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布谷》这首歌曲。(播放课件)。
学生边看边听初步感受音乐情绪
师: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师生视唱曲谱。
学生用竖笛吹奏
用“绿”哼唱旋律
读歌词。
教师范唱
处理歌曲并完整演唱全曲,并在结尾加上布谷鸟一问一答的声音。
设计意图:
创造是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学习歌曲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创造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歌曲结尾的发展,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布谷”鸟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春天的美。
三、欣赏美
教学设计:
师:布谷鸟的歌声刚刚停下来,这时小黄鹂鸟也开始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童声合唱《嘀哩嘀哩》好么?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轻轻唱一唱,感受一下这首歌跟刚才的《布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播放课件《嘀哩嘀哩》)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在学习歌曲《布谷》的基础上,通过聆听,感受《嘀哩嘀哩》的基本情绪,并与《布谷》作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布谷鸟的理解,深化了主题。同时又欣赏到音乐之美。
四、创造美
教学设计:
布谷鸟和黄鹂用歌声向我们报告春天的来临,下面我们也可以用我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春天的到来。可以是诗歌、绘画、舞蹈等等。各小组练习,要求人人参与要与本课相结合。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合作(背景音乐:歌曲《布谷》、《嘀哩嘀哩》反复播放)。
学生表现:
1、读诗歌。
2、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图画。
3、打击乐器和竖笛演奏《布谷》。
4、舞蹈表演《布谷》。
设计意图:
创造美是审美过程的最高境界,通过创造美可以加深和巩固对美的理解,把握美的实质。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从中体验成功与快乐。该教学环节力求突破学科边界,融绘画、音乐、文学于一体,从视觉到听觉,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由此而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