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05 12: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
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 郑炳光制作
地方
集中
中央
集中
皇帝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汉武帝后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1、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高祖刘邦
汉景帝
七国之乱
汉高祖
汉景帝
汉武帝
2、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貌不惊人的安禄山
3、北宋初年: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由中央掌管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4、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设行中书省,形成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开创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朝代是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C
巩固练习: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初,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1、汉武帝加强对中央的控制
目的:
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吏、户、礼、兵、刑、工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
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唐朝修建一项水利工程,中央政府部门的三省六部实施该工程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户部
B、中书—门下—尚书—工部
C、中书—门下—尚书—吏部
D、门下—尚书—中书—工部
巩固练习:
B
3、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削弱宰相职权
皇帝总揽大权
4、元朝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力大增,甚至威胁皇帝的权力。
君主专制演进的特点: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唐朝时负责审议法令的中央结构是
A.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三司
B
巩固练习: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皇权的不断强化
B.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中央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A
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元)宣政院
A
C
1、汉朝:
察举制
目的:
内容: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内容:
3、隋朝之后:
科举制
隋炀帝: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科举制完善
科举制度的意义:P15第2段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地方制度
演变特点


本课小结:
选官、用官
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
A、门第 B、孝廉
C、才能 D、名望
我国古代采用科举取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B
C
巩固练习:
选官制度 时间 标准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
品行(孝廉)
门第
才能
小结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