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 郑炳光制作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措施
A.地方:废行省 设“三司”
B.中央:废宰相 设内阁
封建社会步入晚期,阶级矛盾尖锐
废行省 设“三司”
行中书省
行政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三司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地方权力过大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
宰相权力膨胀
皇权日益强化
废除宰相制度
矛盾
废宰相 设内阁
读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请问:为何“我朝罢相”?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根本原因:
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你如何看待宰相制度的废除 (评价)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
明太祖撤销中书省、废丞相的目的是
A 健全地方职能
B 厉行思想控制
C 监控官吏百姓
D 强化君主专制
D
巩固练习:
二、内阁的出现
a.创立原因
b.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设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正式设立内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授予内阁票拟权
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O
X(时期)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任命 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
的产物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宰相和内阁首辅的比较
c. 内阁的性质(p17页最后一段)
皇太极
(1)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限制皇权
过程:
三、军机处的设立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构。
康熙
(2)设立南书房
扩大皇权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三足鼎立
雍正
(3)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内景
军机处
a.最初名称 设置时间、地点 人选
c.特点:简、速、密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人员简单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宫
b.职能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想一想
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清初,皇权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是由于存在着
A 议政王大臣会议 B 内阁
C 南书房 D 强化君主制度
A
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是中央的决策机构
D
巩固练习: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
A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B 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
C 清康熙时,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D 设置了直属于皇帝的具有传达性质的中央机构——军机处
D
明清时期东西方的差距:
1、西方
2、中国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进步
落后
本课小结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
目的:
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措施:
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2)设立内阁制度
清朝:
设立军机处
作用: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早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过程
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本单元线索
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秦 汉至元 明清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