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wro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wro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3 21: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9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秋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有删改)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
(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己经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东坡范式”是苏轼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争不断,士人贬谪流离,个体该如何在变化中安身立命?这对宋词的表达功能提出了新的思考。
B.苏轼和欧阳修都创造了大量雅词,这是因为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C.早期的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这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有鉴于此,苏轼认为要变革词风。
D.苏轼在创造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由此,诗与词双峰并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3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你对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句的理解与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小题。
花开的声音
高学升
田间的苘麻花开了,金灿灿的十分好看。打瓦村的村民老季本想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但他现在再也没有这份心情一老季已经两无没有吃喝,他萌生了绝食的念头一“好人都死掉了,咱这个瞎子,还活在这世上干什么?”卓冬婷因公殉职的消息对老季打击很大,他满脑子都装着那个女孩。
几年前,老季的两只眼害病,成了瞎子,家里只剩下一个十几岁的孙子小旺跟着老季过日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那天,他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打理苘麻。打瓦村的田地种不出好粮食,倒是盛产苘麻,村前村后遍野都是。苘麻打理利落,会有人到村里收购去制麻。老季的家庭收入,就寄托在几亩苘麻上。“大爷,您这是在侍弄苘麻?”村主任大成带着一个女孩走过来,女孩和老季打招呼,她甜甜的声音让老季感受到一股青春活力。
“二叔,这是县里下来的干部,来咱们打瓦村扶贫,她选了你家结对搞帮扶,你就叫她卓科长。”“大爷,可别叫什么科长,我大号叫卓冬婷,您喊小卓或者冬婷就行!”
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因为刚到田间去,泥巴覆到膝盖。“哦,好咧,好咧!”老季努力睁大眼睛,但他什么也看不见,身上刚增添的几分力量又跑掉了。老季重重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家的情况太难,先前几任负责帮扶他的干部,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女孩听到老季一声叹息,脸色凝重。“主任,您先走吧,我留下来帮大爷打理苘麻.”
打瓦村位置偏僻,四面环水,外出都靠轮渡。卓冬婷在打瓦村住下来,很快走遍了全村所有住户一包括老季家在内,每家的锅门向哪个方向,她都清楚地记在心里。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上门送物资。老季边打理苘麻边和她闲聊,“姑娘,你从城里到咱打瓦村受苦,生活可习惯?”“大爷,看您说的,我才在村里呆多长时间?要说受苦,苦了的是你们哩!”卓冬婷坐到老季对面的凳子上给他当下手,在卓冬婷的鼓励下,老季对生活又重新充满信心。“二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没想到这苘麻还有大用!卓科长帮助咱们联系一家制药公司,光你家每年就能增收一万多块。”村主任大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制药公司签完协议,挨家登门相告。打瓦村的村民很快知道,苘麻不仅是制麻的好原料,而且也可入药解毒祛风。
第二年,苘麻花开的时节到了,老季的一心情变得开朗。“小旺,快领咱去看苘麻花。”小旺对老季的话有当诧异:“爷爷,您说什么?…‘冬婷姑娘说,咱的眼睛不方便,但耳朵好使,一定能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在盛开的苘麻花旁边,传出了祖孙俩的欢声笑语。卓冬婷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自打卓冬婷来到打瓦村,老季的开一心事一件接着一件。“大爷,医生的话您也听到了,换上眼角膜,您完全可以重见光明,”卓冬婷说服老季,带他到省城的医院检查眼睛,医生说,只要费用准备齐了,手术随时可以做。卓冬婷听了医生的话很高兴,老季却又是重重叹了口气。.“姑娘,眼瞎怕什么?咱可以用耳朵听花开一”卓冬婷明白老季担心巨额手术费用,她安慰说:“大爷,医生说的费用,并不是天文数字。除了合作医疗应该报销一部分,我会为您争取上级大病救助资金,还会为您在网上筹款。”老季的脸上再次露出开心的笑容。
打瓦村的面貌改变很大。村里修上了平坦宽阔的公路,只缺河面上再架一座桥,打瓦村的发展瓶颈就能打破。正在老季和全村村民幸福地憧憬之时,没想到,一则噩耗传来,让他们心痛如刀割一为了选准修桥位置,卓冬婷亲自下水测试水深,不幸溺水身亡“二叔,你不吃不喝作贱身体,自己解脱容易,可丢下小旺他怎么办?”得知老季绝食,大成登门劝导。“咱走了才不给小旺添累,现在政策好,还会让他饿死?”大成见劝说无效,出门沉思片刻,又返回去编了几句话骗老季。“二叔,你听说卓科长出事不假,可你不要太难过,她目前只是受了伤,还在住院抢救呢,还是先吃点饭要紧!”“咱不信,你欺负咱眼瞎。”在大成哀求下,老季终于断断续续开始吃饭,
这天,老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搓麻绳,大成又带着个女孩走过来一“哦,大成,是不是冬婷姑娘来了?原来你真的没有讲假话!”大成正要搭话,只听老季突然改口说:“哦,还是不对,这脚步声不像是冬婷。”
“大爷,您说得对,我既是冬婷又不是冬婷,我叫郭早春。冬婷姐殉职后,为了纪念她,县里成立冬婷志愿者工作队,她没有完成的遗愿,由我来接替她。”不久,郭早春来到老季家。“大爷,经过冬婷姐前期努力,现在时机成熟,我来接您去给眼睛做手术。”“不去,咱都是快死的人,还费这钱干什么?”“二叔,村东头河面上的大桥已经破土动工,难道你不想亲眼看一看?还有宽阔的马路,还有即将投产的苘麻原材料加工厂,这些可都是卓科长拿性命和付出的心血换来的!”郭早春和大成不停相劝,老季这才答应去做手术.
苘麻花又开了。经过苘麻地,老季突然停下脚步,竖起了耳朵。“早春姑娘,咱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哩。”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写老季无心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并绝食,主要原因是卓冬婷的去世让他失去依靠,对生活失去信心。
B.小说多次写到老季的心理变化,这样写既丰富了其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卓冬婷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
C.老季接受卓冬婷的建议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说明他已经对卓冬婷充满信任,这也让卓冬婷感到欣慰。
D.郭早春接替卓冬婷完成其遗愿。“冬婷”“早春”相承,含有冬去春来之意,象征扶贫工作前景美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通过打瓦村前后面貌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卓冬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B.小说注再细节描写,“卓冬婷的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这一细节,刻画了她不怕脏、累的形象。
C..小说首尾呼应,构思缜密。由老季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写起,以他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结尾,结构严谨。
D.小说语言精致典雅,蕴含感人力量。如“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儿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8.小说三次写到了苘麻花开,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在内容表达方面有何作用。(4分)
9.清代袁枚在《随园诗活》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请指出本小说的“不平”之处并分析其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14、文言文中,传主苏轼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6、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7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江山如画”总括赤壁美景,又以“ ”写出词人酾酒临汀的自我宽慰之情。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4)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语言文字运用(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的模样,数十座低矮不一的房屋,在炊烟弥散的树影里错落,根茎般伸延的土路衔连所有的院落;几棵浓荫翳日的榕树屹立村头,一湾沟圳从树旁穿过。村里人总是与缠身的贫穷作战,( )。他们甚至在春意 的日子里,也无心留意花红柳绿,即使是夜晚,也没有闲心去想一想春天的 ,而是头顶三两疏星,到下弦月映照下的田沟去看水、放水。而今,故乡的变化可谓是 ,最让我高兴的是,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每当我在村头漫步、桥上徜徉;或在亭中流连、塘边沉吟……无不身入、心入,感受每一寸土地呈现的变化。对我自己来说,尽管往事如流水一般过去,但回望故乡人身上 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品格,都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庄稼中,搁在泥土里
B.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
C.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
D.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萦绕 花团锦簇 翻天覆地 凸现
B.缠绕 姹紫嫣红 判若云泥 凸显
C.萦绕 姹紫嫣红 翻天覆地 凸显
D.缠绕 花团锦簇 判若云泥 凸现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
B.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花草复萌,竹林滴翠。
C.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复萌的花草,滴翠的竹林。
D.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遍栽果树,疏浚河沟,竹林滴翠。
21.下面是大湾供电所发布的停电通知,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4分)
因供电所线路严重老化需要换掉,所以决定自11月28日8:00起,成华初级中学附近地方停电,停电时间于11月28日17:00结束,到时候上述区域将恢复供电。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22、请从修辞和意象两个角度赏析下面这首小诗。(6分)
新月
沙鸥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一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语文测试参考答案
1.D 就文中材料而言,并非李侗以“光风霁月”来形容黄庭坚的人格气象,而是黄庭坚以此形容周敦颐之人品。同时,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是否给予高度评价。故D选项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2.A B选项,依据材料一第4自然段,苏轼和欧阳修确实都创造了大量雅词,但并不能据此得出 “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果关系不成立。同时依据文中内容,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非“都有诸多相似之处”。C选项,依据材料二第1自然段,“早期的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的理解正确,但由此得出“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判断有误,依据文中“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等相关内容,词的音乐特质反而是有利于其传播的。D由“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得出“诗与词双峰并立”的判断有误,原文并未提及。
3.B 依据材料二内容,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由此可知,要判断是否符合“诗人之雄”的特质,首先要看是否“言志”,同时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其“志”应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A项出自范仲淹《渔家傲》,征人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这体现了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C项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意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这蕴含了传统士人面对艰难挫折但依然坚定信念、执着前行之意,同样体现了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D项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家国之情,溢于言表,同样体现了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B项出自柳永《雨霖铃》,虽亦抒情,但非“言志”,体现的更非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故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超 然 客整理
4.①开头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1分) ②接着列举宋代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论证了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欧阳修 “清风明月”的“闲”境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适”境,黄庭坚“断虹霁雨”的悟透人生的通脱释然之境;(2分)
③最后得出结论,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1分)
5.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手法表现赤壁之景,陡峭的石壁插入云层,激起的浪花如卷起的千万堆的白雪,“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2分,具体手法的判断与分析任选其一,理解与分析准确,即可给2分)
②创作心理的雅化:在苏轼看来,眼前的雄奇壮阔之景就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置身其中,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力挽狂澜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2分)
③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通过描写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内容,把对历史的审视与思考带入词中,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2分)
6 A.(“失去依靠,对生活失去信心”错)
7. D.(“精致典雅”错)
8.①第一次写苘麻花开,反衬老季内心的悲伤。②第二次写盛开的苘麻花,烘托老季祖孙内心的喜悦。④第三次写苘麻花开,引起了老季对卓冬婷的怀念。(4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9.①布局谋篇方而:小说开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老季绝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分)②情节安排方而:卓冬婷突然意外去世,情节突转,出人意料;(2分)郭早春接替卓冬婷后,扶贫工作得以延续,情节跌宕起伏,引人人胜。(2分)(6分。意思对即可)
10.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1.B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
12.C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
13.(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4、略
15.D(3分)【解析】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
16..(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满分)
17、【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2) 一尊还酹江月
(3)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4)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18.D(“无论白天黑夜”放在前面,起强调作用,与后文一致;“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是由大到小,越来越具体)
19.C(“萦绕”的对象是内心、心灵、思想等非具体的事物和东西;“缠绕”的对象是相对比较具体的、有具体形态的事物。“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与文中的春天相符。“翻天覆地”是形容变化大,“判若云泥”是指差别大,文中强调的是变化。“凸显”指清楚的显露;“凸现”指突出的显现)
20.B(“注重生态保护”动宾搭配;后面四个短语,动宾短语“疏浚河沟”“遍栽果树”是故乡的做法;主谓短语“花草复萌”“竹林滴翠”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结果)
21.①“换掉”是口语,改为“更换”;②“附近地方”是口语,改为“周边区域”;③“到时候”是口语,改为“届时”;④“原谅”改为“谅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以应用文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审读题干,找到答题方向,比如本题要求“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这就告诉我们去找口语化的词语,改成书面语即可;另外这种题一般会有一些细节,比如修辞、字数等限制,需要考生注意。这则停电通知有四处使用了口语词,比如“换掉”“附近地方”“到时候”“原谅”,而通知是比较正式的,因此只要将这些词换成书面语即可。
22.修辞:①“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运用比喻,将新月比作小船,形象生动;(2分)②“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运用比拟,把故乡人格化,使人感觉亲切、自然。(2分)
意象:选取“弯弯的月亮”“小船…‘香花”“暖夜”等意象,突出表现故乡的美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2分)